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重大历史事件与气候变化的关系

中国重大历史事件与气候变化的关系

近2000a 中国重大历史事件与气候变化的关系张允锋1, 赵学娟2, 赵迁远3, 田旺军3(11 云南师范大学旅游与地理科学学院, 云南昆明650092;21 山东省东阿县实验中学, 山东聊城252201;31 青岛职业技术学院教务处, 山东青岛266555)摘要: 论述了2000 年来中国历史时期重大事件与气候变化的关系。

气候温暖时期, 降雨丰沛, 中国北方游牧民族北撤, 与中原王朝和平共处, 多为太平盛世时期; 气候寒冷时期, 气候干燥, 北方游牧民族南迁, 农民暴动频繁,多为朝代更替, 民不聊生时期。

因此, 中国历史时期重大事件的发生与气候变化之间, 具有一定的内在联系。

关键词: 中国重大历史事件; 气候变化; 关系中图分类号: P46文献标识码: A收稿日期: 2007210206基金项目: 云南省自然科学基金(编号: 2003D0034M )。

作者简介: 张允锋(19772) , 男, 山东省东阿县人, 云南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 研究方向为环境变化与遥感应用。

纵观中国2000 多年的历史, 自秦汉经唐宋至明清, 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可以说是数不胜数: 历代王朝的兴衰荣枯, 北方游牧民族的南进北撤, 唐朝的“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 轰轰烈烈的农民起义⋯⋯。

诚然, 这些重大历史事件的发生是多种因素相互影响、综合作用的结果, 但气候作为诱发因子, 其冷暖干湿的周期性变化和变化程度对于重大历史事件的发生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呈现出大体同步的相关和共振关系。

本人试图从历史时期气候变化的角度, 浅谈中国重大历史事件与气候变化的关系。

12000a 以来中国气候变化的特点111气候冷暖变化1973 年, 竺可桢提出了中国历史时期气候周期性波动变化的基本状况[ 1 ]。

他认为近2000a 中, 汉代是温暖时期, 三国开始后不久, 气候变冷, 并一直推迟到唐代开始。

唐末以后, 气候再次变冷, 至15世纪渐入小冰期, 呈两峰三谷结构, 直至20 世纪初气候回暖, 小冰期结束。

汉代、唐代是年均温高于现代约2℃左右的温暖时期。

该研究成果已为气候学界和历史地理学界广泛采用。

但近些年来, 由于新资料的发现和研究方法的改进, 许多学者对竺可桢的工作作了补充。

其中朱士光[ 2 ]等认为2000~3000年以来, 中国历史时期气候变化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 ①西周冷干气候(公元前11 世纪至公元前8 世纪中期) ; ②春秋至西汉前期暖湿气候(公元前8 世纪中期至公元前1 世纪) ; ③西汉后期至北朝凉干气候(公元前1 世纪中期至6 世纪) ; ④隋和唐前、中期暖湿气候(7~8 世纪) ; ⑤唐后期至北宋时期凉干气候(9~11 世纪) ; ⑥金前期湿干气候(12 世纪) ;⑦金后期和元代凉干气候(13 和14 世纪前半叶) ; ⑧明清时期冷干气候(14 世纪后半叶至20 世纪初)。

后来许多地理学家对我国的气候变化作了进一步修改, 但总得趋势大致如此, 见图1 (a)。

图14000a 来我国气候的冷暖波动(a) 干湿变化(b) 与我国北方游牧民族政权疆域南界纬度变化(c) 的关系112气候冷暖变化历史时期的气候不仅在气温上有周期性波动,引起冷暖的变化, 而且在湿度方面也存在一定的变化。

总得说来, 暖期与湿期、冷期与干期是相互对应的, 但每个冷暖期内部又有干湿波动, 不可一概而论。

朱士光等研究认为, 气温的变化要快于降水量的变化, 而降水量的变化幅度又大于气温变化的幅度。

从图1 (a) (b) [ 3 ]可以看出, 在历史时期, 气候冷暖波动与干湿波动有明显的相关性, 但不完全同步。

2重大历史事件与气候变化211北方游牧民族南迁与气候变化历史时期, 我国北方游牧民族与中原农业王朝之间有过多次冲突, 发生了多次的南迁运动, 有些民族, 如蒙古族和满族, 还越过长城, 席卷中原, 建立了所谓的“牧者王朝”, 统治中国数百年。

究其原因, 除了与政治、经济和文化冲突有关以外, 气候变化也起着重要的作用。

将数千年来气候的冷暖波动、干湿变化与中国北方民族政权疆域南界的纬度变化三者用一个时间座标绘制在同一图上(图1) , 从图中可以发现, 游牧民族的阶段性南下及其南迁的幅度, 都与气候的周期性变化及其变化程度存在着大体同步的共振关系。

从前面的分析知道, 气候温暖时期, 雨量丰沛,水利事业发达, 农业丰收, 经济繁荣、政局稳定, 多出现中国历史上少有的太平盛世。

而寒冷时期, 降水减少, 多出现多年大旱, 引起游牧民族的南迁和农民的暴乱, 从而导致政局的不稳和朝代的更替。

从图1 (a) 可以看出公元前1 世纪中期至6 世纪西汉后期至北朝, 是我国历史上的凉干气候期; 北宋初年到南宋中叶的100a 出现了寒冷期明显的降温; 而14世纪后半叶至20 世纪初是连续的冷干气候, 称为“明清小冰期”, 其中17 世纪最为寒冷, 尤以1650aA 1D1~1700a A 1D1 最甚, 形成中国几千年来气温下降的最低谷。

这几个时期黄河流域出现了前所未有的连续性干旱。

一方面, 以农业为基础的中原农业王朝受到自然灾害袭击, 农业歉收, 民不聊生, 贪官污吏横行, 阶段矛盾激化, 国势一天天衰微。

另一方面, 气候的变冷变干也使地处干旱半干旱地区的游牧民族面临牧草枯竭、水源干涸、生态环境恶化的严重威胁。

他们开始向南部的农耕世界发起攻击, 寻找扩大新的宜牧地区。

游牧民族以其强悍的民族性格、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等军事优势与国势衰微的中原农业王朝展开了斗争。

第一个冷期使北方民族, 如匈奴、鲜卑、羯、氐、羌族纷纷内迁, 内迁各族割占中原, 相互混战, 黄河流域出现了“五代十国”的混乱局面。

后两个冷期最初引发了辽、金与宋室江山的对峙, 后期又导致元、清两代“牧者王朝”对黄河—长江流域农耕世界的统治。

212农民起义与气候变化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 有着无数次轰轰烈烈的农民起义和农民战争, 陈胜、吴广起义、黄巢起义、隋末农民战争、明末农民战争等等, 不胜枚举。

对于农民起义和农民战争的原因, 历史学家有着各种各样的说法, 但气候变冷可以说是一个极其重要的诱发因素。

拿明末农民战争来说, 气候变冷, 导致明崇祯年间黄河流域连续10a (1632~1641年) 的干旱[ 4 ] , 使得农民粮食连续几年绝收, 干旱同时也使得蝗虫遍地, “贫民食树皮尽, 至食草根, 甚至父子夫妻相食, 人皆黄腮肿颊, 眼如猪胆, 饿死累累”[ 5 ]。

在这种情况下, 李自成率领农民揭竿而起,势如破竹, 攻占北京, 推翻了明王朝几百年的统治,建立了大顺政权。

这不能不说是和气候变冷有着非常重要的关系。

213从“文景之治”到“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从以上分析可知, 气候寒冷时期, 降水减少, 干旱的环境导致北方游牧民族的南迁和农民暴乱的频发, 而气候暖期则是雨量丰富, 水利事业发达, 农业丰收, 经济繁荣、政局稳定太平盛世时期。

从图1 可以看出, 770a D1C1~公元初年的秦汉时期和公元7~8 世纪的唐前、中期是我国历史上的暖湿气候时期, 此时黄河流域气候温暖, 降水丰沛, 农业收成稳定, 经济发展, 国势强盛[ 7 ]。

游牧民族北撤, 退出中原, 重返同样水草肥美的大草原。

与中原农业王朝相安无事, 各得其所, 彼此进行着和平友好的经济、文化交流, 从而出现了西汉时期的“文景之治”和唐朝历史上的“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这也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太平盛世时期。

由此可见,大凡社会稳定、经济发达、国势强盛的大一统农业王朝时代, 都与气候暖湿时期大体一致。

214中国政治疆域变化与气候变化“分久必合, 合久必分”, 在中国近2000 多年的历史中, 政治疆域发生了多次波动和变化[ 6 ]。

各种迹象表明, 这种波动和变化与气候变化有着同步性和潜在联系。

翻阅历史可知, 西汉和东汉以及唐朝时期, 其势力范围有效地伸展到了中国的西域及中亚,疆域在中国历史上来说是比较大的时期。

而对比图1 可以发现, 这几个朝代恰恰是我国历史上的温暖时期。

这不是历史的偶然, 这和气候变化有着一定的联系。

首先, 温暖时期, 降雨较多, 干旱的西域地区也变得较为温暖湿润, 东域与西域的道路较为通畅, 二者文化交流增多, 中原王朝伸展到西域在政治上是必要的; 其次, 气候温暖湿润使得东部军队可以屯田驻军, 从而开辟西域, 导致疆域面积扩大。

与之相反, 气候寒冷干燥将导致中国普遍的发生了政治分裂, 从魏晋南北朝和“五代十国”两次中国分裂时期来看, 此时均是我国历史上的寒冷时期, 气候寒冷干燥, 促使农业收成普遍下降, 农民暴乱造反, 京畿地区提供的粮食有限, 中央军队的粮草构成了问题, 一旦大量从外省调粮, 就加剧了中央和地方的利益冲突, 朝廷没有能力平定叛乱, 只得依靠地方军阀来平定叛乱, 导致地方军阀势力扩大, 这样为国家分裂提供了条件。

由此, 气候变冷与中国内部的分裂的大致一致, 也不是巧合, 它是和气候变化有一定关系的。

3结论通过以上分析可知, 近2000a 以来中国历史时期重大事件的发生是多种因素相互影响、综合作用的结果, 气候变化作为诱发因素, 可以决定其发展的方式、方向、速度和进程。

在历史过程中, 应该承认气候变化对于社会和历史发展的重要影响。

纵观2000 多年的历史, 历代王朝的兴衰、游牧民族政权疆域南界的变化、农民起义的爆发、中国疆域的变化、太平盛世的延续等等, 都与气候上冷暖干湿波动变化之间呈现出大体同步的相关或共振关系。

气候温暖时期, 降雨丰沛, 中国北方游牧民族北撤,与中原王朝和平共处, 多为太平盛世时期; 气候寒冷时期, 气候干燥, 北方游牧民族南迁, 农民暴动频繁, 多为朝代更替, 民不聊生时期。

因此, 中国历史时期重大事件的发生与气候变化之间, 具有一定的内在联系。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