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中后勤管理与创新

高中后勤管理与创新

高中后勤管理与创新
【摘要】学校后勤工作是围绕学校中心工作进行的,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对学校后勤管理工作也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为适应学校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要,更好的为学校进行服务,应积极推进学校后勤管理的规范与创新。

【关键词】学校后勤管理创新
中图分类号:c36
学校后勤管理是运用一定的管理方法和手段,采取一系列特定的管理行为和措施,最大程度地发挥学校人、财、物的功能,以实现后勤工作目标的过程。

近几年来,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迅速发展,学校后勤工作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后勤社会化改革已逐步成为一种趋势。

学校后勤管理必须与时俱进,增强创新能力,才能适应学校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要,更好地为学校发展进行服务。

一、高中后勤管理所存在的问题
1、内容和范围相对狭窄
高中后勤管理最大的特点就是要依托学校母体,实施范围主要限于校内,校内后勤管理市场的环境没有形成,往往只是几栋教学楼实施后勤管理,而且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市场化物业管理。

2.工作职能不清
我国高中后勤改革不能只剥离人员而不剥离资产,人事权与财权是不可分割的。

没有财权,人事制度改革就是纸上谈兵。

但是,原后勤资产是学校几十年积累的,任何一个学校的领导都承担着防
止国有资产流失的责任,都绝不会放弃其所有权。

3.投入不足
一方面,由于中国的一些物业使用率高,维护难度大,赦工作量大,需要投入的人力、物力多。

另一方面,随着高中物业建造档次(趋于智能化)的提高,对后勤使用与管理服务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目前各高中的后勤管理企业的经赀主要是来源于学校行政拨款和少量的物业收费,投入不足的问题日显突出。

4.人员素质滞后
后勤是事务性、服务性的部门,有一些岗位请的是临时工,降低了这支队伍的稳定性,导致最直接的结果就是低素质的恶性循环。

同时在文化层次上,高学历的少,低学历段的多;在知识结构上,科类缺失多,高职称高技术等级的专家理手少;在思想状态上,安于现状的多,求进步的少。

还由于种种原因,学校又总将后勤部门作为安置人员的基地,从而使人员的素质没有了保证,结构上也失去了合理性,降低了工作效率。

二、创新高中后勤管理的措施
1、加强后勤队伍建设
学校的德育教学工作决定了其后勤队伍必须具备较高的水平。

努力改善后勤职工的工作条件和生活待遇,使其能够安心的投入到工作当中,有助于学校后勤管理工作水平的提高;在选拔后勤工作人员时,应按需设岗,岗位公开,实行推荐和自荐相结合的双向选择,选择政治思想素质高,工作认真负责,吃苦耐劳,热足本职全
心全意为教学服务、为师生服务的热情和决心的人员,择优录用,充分调动全体后勤职工的工作积极性;学校应加大对后勤工作人员的培训力度,支持后勤人员参加业务进修培训,不断提高他们的业务素质,并对其进行必要的思想教育,提高他们的品德修养和思想素质,使他们认识到育人的重要性。

2、转变思想观念,增强服务意识
高中后勤管理人员已经习惯了没有竞争的日子,缺乏市场竞争意识。

然而,在市场经济下,后勤社会化改革已成为一种趋势,现在我国部分高校已进行了后勤社会化改革,改革的浪潮势必会影响到中学后勤管理。

后勤管理人员要克服简单承包的思想,认识到自身对学生所产生的影响作用,在后勤服务过程中坚持为教学、科研和师生生括服务,全面提高后勤服务保障能力,要办好师生满意的后勤,必须不断探索新路子,创造新的东西,这样不仅满足了师生的需要,同时也提升了后勤自身的竞争力,有助于应对学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所带来的冲击。

3、规范后勤工作程序
规范后勤管理程序,首先需要有一套健全的规章制度。

完善的规章制度使得后勤工作有章可循、有据可依,由单纯的人为管理变为了制度上的规定,真正树立起了制度的权威,形成了科学、规范的控制体系,有效的避免了人为的工作作风所带来的各种弊端,提高了后勤职工的组织纪律性和执行工作目标程序的准确性,为学校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在后勤工作程序中,应着重注意监督检
查和信息反馈的环节。

规范后勤工作程序,重视每个环节,是保证后勤工作顺利完成的必要条件。

4、建立与完善各项规章制度
完善和健全的规章制度,对于学校后勤工作的顺利开展具有一定的保证作用。

职工对总务处负赛,总务处对学校负责,责任明确,职责分明,奖优罚懒,保证后勤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的提高。

但是,这种保证作用还得依赖于不断地完善和健全各种规章制度.使后勤管理工作真正走上制度化、规范化的轨道,使所有的职工都对自己的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各自的工作积极性,提高工作效益,达到优质服务。

三、结语
高中的后勤管理是一个综合性的管理,各高中情况千差万别,很难用统一的管理模式。

但是我们必须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方针,进一步加强理论研究,与时俱进,求真务实,走出一条既符合高中办学思路、又具有自身特色的后勤改革之路。

参考文献:
[1]田士文.关于高校社会化改革问题的探讨[j].长春工程学院学报,2005.(4):25—26.
[2]王新华.高校后勤产权模式比较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4,(9):123—124.
[3]王东风.浅议高校后勘改革[j].经济论坛,2005,(4):37—39.
[4]王伟,姚科蜂.高校后勤社会化模式及其改革路径选择[j].浙江工业大学学报:社科版,2007,(1):37—40.。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