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史时空定位专练(二)
(时间:25分钟满分:48分)
1.周庄王十四年(公元前683年),齐桓公伐鲁,败于长勺;齐国随后联合宋国攻鲁,败于乘丘。
次年,宋国伐鲁以报乘丘之败,鲁国再胜。
周庄王十七年,齐、鲁会盟于柯。
上述记载表明当时( )
A.齐国注重维护王室尊严B.鲁国成为众矢之的
C.传统社会秩序受到冲击 D.兼并战争愈演愈烈
解析:选C 材料说的是春秋时期诸侯国之间的争霸战争,争霸战争的出现表明周王天下共主地位动摇,传统社会秩序受到冲击,故C项正确。
2.据记载,西周时期对违犯国法的职官,不仅要在祖庙中宣布处罚决定,甚至还要在祖庙进行处决,正所谓“戮于宗”,以示家国共弃。
对此解释合理的是( )
A.反映了神权政治的盛行 B.体现了血缘宗法政治性
C.折射了君主的绝对权威 D.说明官僚体制还不完善
解析:选B 由材料“国法”“祖庙”“戮于宗”等信息可知,题干材料反映了西周时期家国一体的政治特征及血缘宗法的政治性,故B项正确;材料与“神权政治”无关,A项错误;C 项材料未体现;西周时还没有官僚政治,排除D。
3.(2018届高三·青岛四校联考)下表为何怀宏《选举社会及其终结》中的统计表
入仕群体中寒门子弟所占比例变化表
A.扩大了专制统治的社会基础
B.为官僚体制提供了高素质人才
C.为寒门子弟提供了参政机会
D.有利于克服察举制任人唯亲的弊端
解析:选A 材料中隋、唐、北宋与东晋相比,入仕群体中寒门子弟所占比例有了很大的提高,说明科举制取代了九品中正制,其最大影响在于打破了世家大族的特权垄断,扩大官吏人才来源,扩大了专制统治的社会基础,有利于封建统治的稳定和巩固,故A项正确。
4.明朝万历皇帝因立太子之事与内阁争执长达十余年,最后索性三十年不再上朝,内阁出现了“人滞于官”和“曹署多空”的现象,部、寺大官十缺六、七,史称“万历怠政”。
这反映了当时( )
A.君权与相权矛盾的激化 B.君主专制出现弱化趋势
C.内阁对皇权制约的强化 D.政治体制存在严重弊端
解析:选D 明朝初年朱元璋已经废除相权,故A项错误;皇帝因为个人原因不理朝政,不能反映出君主权力的削弱,故B项错误;内阁权力来自皇帝,是皇权强化的产物,故C项错误;“万历怠政”带来朝政的混乱,暴露出专制政体下人治的弊端,故D项正确。
5.《诗经》记载“千耦其耘”;《吕氏春秋》也记载了“(季冬之月)命司农,计耦耕事,修耒耜,具田器”。
这主要表明先秦时期( )
A.农业生产已经出现耦犁 B.铁犁牛耕逐渐普及全国
C.耒耜是主要的生产工具 D.农业生产追求精耕细作
解析:选D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汉代出现耦犁,故A项错误;汉代以后铁犁牛耕逐渐普及,故B项错误;C项材料无法体现,排除;题干材料信息“千耦其耘”“修耒耜”“具田器”等,体现了农业生产追求精耕细作的特点,故D项正确。
6.下面分别是安西榆林窟的壁画《牛耕图》和敦煌莫高窟的壁画《农作图》(局部)。
对下图信息的合理解释是唐代( )
A.二牛抬杠法推广 B.耕作技术的进步
C.农民生活的艰难 D.佃耕制度的形成
解析:选B 古代中国的二牛抬杠耕作法迟至魏晋南北朝时期就已经在西部地区广泛推广,故A项错误;无论是中唐时期的二牛抬杠法还是盛唐时期的精耕细作,体现的都是古代中国耕作技术的不断进步,故B项正确;材料中并没有有关农民生活状况的相关描述,故C项错误;同样,租佃制度在材料中也没有相关体现,故D项错误。
7.明代以后,陕西各地县志对城乡庙会的记载多附于“市集”之后。
下面是清末大荔县城乡庙会天数分月统计图。
这反映出城乡商业( )
A.注重保障农时 B.以季度为周期
C.受到时间限制 D.以农业为基础
解析:选A 根据题中统计图可以看出,农忙时城乡庙会的天数相对较少,而农闲时城乡庙
会的天数较多,这说明城乡商业注重保障农时,故A项正确。
8.玉雕是中国最古老的雕刻品种之一。
右图是玉米形状的玉雕挂件,它的
制作年代不早于( )
A.元代B.明朝
C.晚清 D.民国
解析:选B 玉米是在新航路开辟之后,即明朝后才传入中国的,故选B。
9.明清之际,在经济发达的徽州地区,“古者右(中国古代多以右为尊)儒而左贾,吴郡或右贾而左儒,盖诎者力不足于贾,去而为儒;赢者才不足于儒,则反而归贾。
”这表明( ) A.徽商重义轻利诚信经营 B.重农抑商政策开始松动
C.社会价值取向变化 D.工商皆本思想成为主流
解析:选C “吴郡或右贾而左儒”,以贾为尊,反映出吴郡民众对商人的推崇,对商业利益的追逐,不符合“重义轻利”,故A项错误;抑商政策出现松动,但不能据此推断是其开始,故B项错误;“吴郡或右贾而左儒”,以贾为尊,反映出民众社会价值取向变化,故C项正确;材料只是吴郡民众对商业的推崇,不能反映出整个社会的全貌,“成为主流”没有依据,故D项错误。
10.(2017·郑州调研)李白以仙人自诩,诗作往往飘飘欲仙,人称诗仙;杜甫的政治抱负是“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人称诗圣;王维的诗清冷幽邃,远离尘世,人称诗佛。
这一文化现象表明当时( )
A.三教合一的趋势 B.社会经济的繁荣
C.天理与人欲对立 D.佛学诗词的兴盛
解析:选A “李白以仙人自诩,诗作往往飘飘欲仙”体现了李白及其作品深受道教思想的影响;杜甫“致君尧舜上”的政治抱负是儒家(教)追求的政治思想;王维被称为诗佛,其诗“清冷幽邃,远离尘世”,说明王维深受佛教思想的影响,这体现了文化领域受到道教、儒家(教)、佛教的影响,故A项正确。
11.《西游记》中,孙悟空开始拜菩提老祖学修道成功,称“齐天大圣”;后来忠心不二地护送唐僧玄奘西行取经,获得“斗战胜佛”的法号。
这反映了( )
A.商品经济发展推动了追求个性解放
B.明朝文化艺术的世俗化趋势加强
C.儒、道、释三教合一成为一代思潮
D.世俗文化整合了社会的价值取向
解析:选C 商品经济发展推动了追求个性解放材料没有涉及,故A项错误;明朝文化艺术的世俗化趋势加强材料没有涉及,故B项错误;“孙悟空开始拜菩提老祖学修道成功”主要是道家思想的体现,“后来忠心不二地护送唐僧玄奘西行取经”是儒家思想的体现,“斗战胜佛”是佛家思想的体现,在孙悟空身上,体现了三教合一的思潮,故C项正确;社会的价值取向材料没
有涉及,故D项错误。
12.明代徐渭在《南词叙录》中说:“今之北曲,盖辽金北鄙杀伐之音,壮伟狠戾,武夫马上之歌,流入中原,遂为民间之日用。
”他所说的文学体裁( )
A.通俗易懂、豪放飘逸 B.重章叠句、四言为主
C.平实浅近、句式工整 D.词藻华丽、手法夸张
解析:选A 根据材料“今之北曲,盖辽金北鄙杀伐之音……”,宋金之际,北方少数民族如契丹、女真、蒙古相继入主中原,他们带来的胡曲番乐与汉族地区原有的音乐相结合,孕育出一种新的乐曲——散曲,其特点是通俗易懂、豪放飘逸,故A项正确;重章叠句、四言为主是《诗经》的特点,故B项错误;唐代现实主义诗歌多具有平实浅近、句式工整的特点,如白居易的《卖炭翁》等,故C项错误;词藻华丽、手法夸张为汉赋的特点,故D项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