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流域产流与汇流计算
等雨量线法:适用于面积大、地形起伏大、站点较密的 流域。理论上完善,但每次降雨都必须绘制等雨量线, 并计算权重,工作量大。
泰森多边形法算例
Ax11
Ax22
Ax33
Ax66
Ax55
Ax44
单元面积权重计算公式:
第i 块单元面积的权重i =Ai /ΣA
总面积ΣA=(A1+A2+A3+A4+A5+A6)
三、蓄满产流模型
1.产流机理
任一地点上,土壤含水量达蓄满(即达田间持水 量)前,降雨量全部补充土壤含水量,不产流;当土 壤蓄满后,其后续降雨量全部产生径流。由此形成蓄 满产流概念
蓄满产流机制比较接近或符合土壤缺水量不大的 湿润地区。这些地区,一场较大的降雨常易使全流域 土壤含水量蓄满。
2、蓄满产流概念形成
4.3 蓄满产流计算 一、蓄满产流模式
包气带土壤含水量达到田间持水量前(即未蓄满)不产 流,降雨全部被土壤吸收,补充包气带缺水量;包气带 土壤含水量达到田间持水量后(即蓄满)开始产流,之后 的降雨扣除蒸发后全部形成净雨。这种产流方式称为 “蓄满产流”。计算表达式为:
RP(W mW 0)
二、降雨径流相关图 主要影响因素:W0,T(降雨历时),M(季节), 暴雨类型(Type),暴雨中心(Center)
流域平均雨量计算公式: x 1 x 1 2 x 2 6 x 6
等雨量线法
90
110
70
A2
50
A4 A3
A1
40 A5
A6
总面积ΣA=(A1+A2+A3+A4+A5+A6) 各子块权重i =A i /ΣA x= Σ i x i
二、径流量 流域出口断面的流量过程线,除本次降雨形成的径流外,
流域蓄水容量曲线:表征土壤缺水量空间分布的不均匀 性
流域内各点包气带的蓄水容量是不同的,将各点包气 带蓄水容量从小到大排列,以包气带达到田间持水量
时的土壤含水量WM′为纵坐标,以流域内小于等于该 WM′的面积占全流域的面积比α为横坐标,所绘的曲
线称为流域蓄水容量曲线。
F f 1(1W W 'm 'mm )B
涨洪和洪峰附近流量过程 部主体部分,常延续至后
主体部分
续洪水过程中
壤中流
地面径流
直接径流
快速壤中流 (地面径流)
慢速壤中流 地下径流 地下径流
1、流量过程线的分割
流量过程分割的主要目的是:
一是将非本次降雨形成的径流分割出去,求出本次洪水 的径流总量。
二是由于不同水源的水流运动规律不同,所以还需将本 次洪水径流总量划分为不同的水源。
时段降雨 0
11.5 33.5 31.9 1.6 2.2
累积降雨 0
11.5 45.0 76.9 78.5 80.7
60
降水量过程图
50
40
30
20
10
0 123456
时段
120.0 100.0
累积降水量过程线
80.0
60.0
40.0
20.0
0.0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时间
三层蒸发模式的具体计算
1)当WU+P>=Em, EU=Em, EL=0,ED=0;
2)当WU+P< Em , WL>=C.WLm, EU=WU+P, EL=(Em-EU)*WL/WLm, ED=0;
3)当WU+P<Em, C.(Em-EU)<=WL<C.WLm, EU=WU+P, EL=C*(Em-EU),ED=0;
W
' m
W m
(1 )dW
' m
0
W
' m
0
(1
W
' m
W
' mm
PE (mm)
P4
W0=0 20 40 60 80 100 例:某次降雨前
W0=58mm,各时段 雨量分别为P1, P2,P3,P4 。
P3
P2
内插W0=58mm相关
线(黄线)
P1
R1 R2
R3
R4
R(mm)
查得相应的
R1,R2,R3,R4
P
W0
P1+ P2+ P3 P1+ P2
P1
R
0
R1
R1+ R2 R1+ R2+ R3
图 3.退2-3水退 曲水线曲示线意组合 图图
11 (d)
退水曲线指数方程
dW I Q dt
W KQ
退水I=0
dW Q dt
WKQ
dQ 1 Q dt K
从0~t 积分
Qt 1dQ 1
t
dt
Q Q0
K0
地下水退水方程
t
Qt Q0 e K
K的物理意义: 泄完蓄水量Wt所需的时间
平均汇集时间
C and K 把地下水退水方程写成递推形式:
1
Qt1 e K Qt
令:
1
Ce K
K1/lnC
C: 流量消退系数,反映退水速率快慢。(C<1)
C的推求方法二
直线段坡度 -地下水消
退系数C
ta n Q t/Q t 1 1 /C C
(2)径流量计算 当洪水的起涨流量小于后继洪水的起涨流量时,用流域 平均退水曲线将退水过程延长到与起涨流量相等。
1、降水要素 降水量、降水历时、降水强度、降水面积及降水中心 2、降水量过程线 3、降水量累积曲线 4、等雨量线 5、降水强度~历时曲线 6、平均雨深~面积曲线 7、平均雨深~面积~历时曲线
降 水 量 ( mm)
降水量(mm)
时间 13:42 14:00 14:30 15:34 17:00 18:10
4)当WU+P<Em, WL<C.(Em-EU), EU=WU+P, EL=WL,ED=C*(Em-EU)-EL.
(4)前期影响雨量Pa计算
前期影响雨量计算采用递推形式:
Pa,t+1= K(Pa,t+ Pt - Rt )
简化形式:
Pa,t+1= K(Pa,t+ Pt )
上式限制条件:
当Pa,t+1≥Wm 时, Pa,t+1=Wm
雨强 48.5 32.8 25.7 19.6 16.1 13.4
对一场降雨,从降雨量等值线图的中心开始,分别量取 不同的等雨量线所包围的面积及该面积内的平均水深,并点 绘成曲线。该曲线反映降水的空间变化特性。
90
110
70
50
40
根据一场暴雨不同历时(如12h、24h、48h等)的等雨量
线图作出相应的平均雨深~面积曲线,并综合绘于同一张图 上,即得平均雨深~面积~历时曲线。简称时-面-深曲线。
五变数:R=f(P,W0,T,季节) 四变数:R=f(P,W0,T) 三变数:R=f(P,W0)
W0
特点:
P
(mm)
1)曲线簇在450直线
上方(why?);W0越 大,越靠近450直线。
。
45
P~Pa~R相关图
2)转折点:以上为 450直线,以下为下 凹的曲线。
R(mm)
3)W0直线段之间水 平间距相等。
还可能包括: (1)本次降雨形成的地面径流、壤中流、地下径流; (2)前期洪水尚未退尽的水量及非本次降雨补给的深层
地下径流; (3)若该次洪水尚未退完又遇降雨,还会有后期洪水进
入。
图 2-9
地面径流:运动速度快、 地下径流:运动速度慢、
流程短、受到调蓄作用小; 流程长、受到调蓄作用大、
形成流量过程陡涨陡落, 汇流时间长;洪水退水尾
时间 13:00 14:00 15:00 16:00 17:00 18:00
累积降雨 0
11.5 60.0 77.0 78.5 80.7
时段降雨 0
11.5 48.5 17.0 1.5 2.2
降水量(mm)
80 降雨强度与历时曲线
60
40
20
0 012345678 时间
历时 1 2 3 4 5 6
累积降雨 48.5 65.5 77.0 78.5 80.7 80.7
时间 13:00 14:00 15:00 16:00 17:00 18:00
累积降雨 0
11.5 60.0 77.0 78.5 80.7
时段降雨 0
11.5 48.5 17.0 1.5 2.2
根据105站资料绘制 根据26站资料绘制
对一场降雨,对应某指定的历 时,变动起讫时间求得相应该历 时的最大平均降雨强度,并点绘 成曲线。该曲线反映降水的时间 变化特性。
汇流是指由降水形成的水流,从它产生的地点向流 域出口断面的汇集过程。全称流域汇流,是径流形成概 化过程的后一阶段。汇流可分为坡地汇流及河网汇流两 个子阶段。
由流域降雨推求流域出口的流量过程,大体可分为 两步:
(1)产流计算:降雨扣除植物截留、蒸发、下渗及 填洼等各种损失之后,剩下的部分称为净雨,在数量上 等于它所形成的径流深,也称为产流量,降雨转化为净 雨的过程为产流过程,关于净雨的计算称为产流计算。
第四章 流域产汇与汇流计算
Computation of Runoff Generation and Concentration
4.1 概述 一、流域产汇流计算的基本概念
产流是指降雨量扣除损失量即为产流量。降雨损失 包括植物截留、下渗、填洼与蒸发,其中以下渗为主。 产流量是指降雨形成径流的那部分水量,以mm计。由 于各流域所处的地理位置不同和各次降雨特性的差异, 产流情况相当复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