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级会计职称考试会计实务讲义第一章总论掌握:会计要素、会计等式1、六大会计要素的基本概念和特征。
2、会计核算的一般原则的应用。
例如:权责发生制原则、划分收益性支出与资本性支出原则、谨慎性原则、实质重于形式原则等。
实质重于形式原则的应用:售后回购、编制合并会计报表、融资租赁固定资产等问题。
谨慎性原则的应用:计提各种跌价、减值准备;物价持续上涨时采用后进先出法核算发出存货的成本;单项计提存货跌价准备等。
3、会计确认与计量。
确认必须满足的两个条件:(1)与该项目有关的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和流出企业(2)与该项目有关的经济利益能够可靠地计量例如:各种资产、负债、收入的确认问题。
会计实务中使用的计量基础主要包括:历史成本,现时市价,重置成本,可变现净值,未来现金流量现值等。
将计量问题结合后面的知识掌握。
例如:(1)存货取得时按历史成本计价,期末按成本与可变现净值孰低进行计量。
(2)固定资产取得时有发票账单按发票账单(历史成本),没有发票账单按同类的现行市价,都没有的话,按照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来计价。
4、财务会计报告第二章应收和预收款项1、应收票据和应收账款的问题要结合收入和债务重组一起掌握。
注意应收账款的入账价值问题:商业折扣、现金折扣、销售折让、销货退回对应收账款的影响。
例如:企业销售一批商品,商业折扣为95折,现金折扣2/10、n/30,同时发生折让的混合问题。
(1)商业折扣(不直接影响应收账款,影响发票价格)(2)现金折扣(销售时不影响应收账款,发生时计入财务费用)(3)销售折让(发生折让,冲减收入、冲减应收账款、冲减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2、应收票据(商业汇票),到期时如果收到款项:借:银行存款贷:应收票据(口误)财务费用没有收到款项转入应收账款中。
应收票据本身不提准备金,转入应收账款后要计提坏账准备。
3、预付账款及其他应收款其他应收款包括的内容:(1)应收的各种赔款,罚款(2)应收出租包装物的租金(3)应向职工收取的各种垫付款项(4)备用金(5)存出的保证金,如租入包装物支付的押金(6)预付帐款转入(7)其他各种应收、暂付款项预付账款的账户结构,借方余额表示一项资产、贷方余额表示一项负债。
4、坏账应收账款、其他应收款→计提坏账准备若应收票据到期,无法收回,应收票据转到应收账款→ 需计提坏账准备预付账款,到期收不回货物,预付账款转到其他应收款→ 需计提坏账准备坏账的核算方法采用备抵法。
计提的比例自行确定,一经确定,不得随意变更,变更的时候要采用估计变更的方法来处理(未来适用法)。
计提坏账准备时:借:管理费用贷:坏账准备发生坏账时借:坏账准备贷:应收账款本期需要计提的数额:考虑计提坏账准备的方法(余额百分比法、账龄分析法、赊销百分比法、个别认定法),计提准备之前准备账户的余额(借方余额,两者之和;贷方余额,两者之差)。
例如:01年坏账准备采用直接转销法,05年1月1日开始采用备抵法进行坏账核算,政策变更,追溯调整。
会计处理:借: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贷:坏账准备5、应收债权出售和融资(新)与债权相关的所有权上的风险和报酬实质未发生转移――→视为质押应收债权-→不转出应收债权、不确认损益与债权相关的所有权上的风险和报酬实质发生了转移――→视为出售应收债权―→转出应收债权、确认相关损益。
(例如:出售应收债权,并且不附追索权)贴现中的处理原则相同。
第三章存货重点注意:存货期末计价的问题。
1、存货的确认(1)该存货包含的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企业(2)该存货的成本能够可靠的计量2、存货的计量注意:(1)商业折扣:扣除商业折扣后的净额入账。
(2)现金折扣:不影响存货的入账价值。
存货的损毁,短缺,除合理的损耗应当计入存货的采购成本外,其他应区别不同情况进行会计处理:(1)应从供应单位、外部运输机构等收回的物资短缺或其他赔款,应冲减物资的采购成本,计入其他应收款。
(2)因遭受意外灾害发生的损失计入营业外支出(3)无法查明原因的作为管理费用来处理。
委托加工物资的消费税:在进一步加工存货时,为特定客户设计产品所发生的、可直接确定的设计费用应计入存货的成本;其他直接计入当期损益。
投资者投入的存货结合实收资本来学习。
投资者投入的存货,按照投资各方确认的价值,作为存货的价值;按所占的份额作为实收资本;差额作为资本公积核算。
接收捐赠存货:(1)捐赠方提供了有关凭据的,按凭据上标明的金额中上应当支付的相关税费,作为入账价值。
(2)捐赠方没有提供有关凭据的,按以下顺序确定其入账价值:①同类或类似存货(或固定资产)存在活跃市场的,按同类或类似存货(或固定资产)的市场价格估计的金额,加上应当支付的相关税费,作为入账价值;②同类或类似存货(或固定资产)不存在活跃市场的,按该接受捐赠的存货(或固定资产)的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现值,作为入账价值。
3、发出存货的计量注意各种核算方法的计算问题。
例如:(1)计划成本法下,材料成本差异率=(期初结存材料成本差异+本期购入材料成本差异)/(期初结存材料计划成本+本期购入材料计划成本)(2)加权平均法下,加权平均单位成本=(本期期初存货的成本+本期购入存货成本)/(期初存货数量+本期购入存货数量)(3)零售价格法下,进销差价率=(期初进销差价+本期购入存货进销差价)/(期初商品售价+本期购入商品售价)成本率=(期初库存商品成本+本期购入商品成本)/(期初库存商品售价+本期购入商品售价)4、存货的期末计价注意:(1)存货的期末计价采用成本与可变现净值孰低法中,可变现净值的确定问题。
(2)如果存货是原材料的话,可变现净值的确定问题。
为销售而持有的原材料,直接以原材料的成本与原材料的可变现净值来比较。
为生产产品而持有的原材料,应该以产品的成本和可变现净值来比较,判断是否要计提跌价准备。
例如:原材料的成本高于材料的可变现净值,但用该材料生产的产品的成本低于产品的可变现净值,那么材料就不用计提存货跌价准备。
原材料的成本高于材料的可变现净值,但用该材料生产的产品的成本也高于产品的可变现净值,那么材料就需要计提存货跌价准备。
原材料可变现净值的确定:产品的可变现净值(售价)—加工的成本-相关的税费我国鼓励单项计提,允许分类计提,不允许总体计提。
注意:冲减准备金的数额不能超过计提的数额。
第四章投资1、短期投资短期股票投资实际支付的价款中包含的已宣告但尚未领取的现金股利、已到付息期但尚未领取的债券利息,作为“应收股利”或“应收利息”,不计入短期投资的成本。
收到股利或利息时:(1)如果收到的股利或利息是购买股票的时候垫的,则在收到时冲减“应收股利”或“应收利息”;(2)如果收到的股利是投资以后被投资企业赚的,应在实际收到时冲减短期投资的成本。
短期投资计提准备金与存货的内容相类似,鼓励单项计提,可以分类计提,不允许总体计提。
处置短期投资时,将处置收入和处置短期投资的账面价值之间的差额确认为投资收益。
投资收益=处置收入+短期投资跌价准备-短期投资的账面余额-应收股利(应收利息)2、长期债权投资入账价值:面值、折溢价、利息、相关税费。
投资价款中已含利息,如是到期一次还本付息的债券投资,应计未收利息计入长期投资的成本;如是分期付息、到期还本的债权投资,已到付息期的利息计入应收利息,没到付息期的利息计入长期投资的成本。
企业为取得债券投资所发生的相关税费:当数额较大时→应计人投资入账价值,相当于溢价,在以后期间摊消,冲减投资收益。
当数额较小时→在购买时一次计入当期投资损益折溢价=债券购买的价格-应计利息-债券的面值溢价摊消,冲减投资收益;折价摊消,增加投资收益。
可转换公司债券,在行使转换权利之前,按一般债券进行处理;在行使转换权利时,将可转换公司债券的余额计算出来,转换成长期的股权投资。
(以账面价值作为转换基础)3、长期股权投资注意:权益法的问题和成本法、权益法互转的问题。
成本法下主要掌握:受资企业宣告分配股利时,投资企业是应该确认投资收益还是冲减投资成本的问题。
公式:应冲减初始投资成本的金额=(投资后到本年末止被投资单位累积分配的-投资后到上年末止被投资单位累积赚的)×投资企业持股比例-投资企业已冲减的初始投资成本应确认的投资收益=应收股利-应冲减投资成本金额权益法(1)投资时形成的股权投资差额和资本公积的问题。
(2)受资企业宣告净利润或亏损时,投资企业按比例确认投资收益或投资损失。
注:确认的投资损益,以投资的账面价值为限。
(3)受资企业宣告分配股利时,投资企业要冲减损益调整。
(4)受资企业资本公积变化时,投资企业也随之变化。
成本法转换为权益法:(追溯调整)借:长期股权投资-某企业(投资成本)(股权投资差额)(损益调整)(股权投资准备)贷:长期股权投资-某企业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资本公积-股权投资准备借:长期股权投资-某企业(投资成本)贷:长期股权投资-某企业(损益调整)(股权投资准备)追加投资时,可能出现新的股权投资差额或资本公积。
(新)注意:在期末计提长期投资减值准备时,如果原来存在借方的股权投资差额,应该先冲减股权投资差额,然后通过“长期股权投资减值准备”核算。
借:投资收益贷:长期股权投资——××单位(股权投资差额)长期投资减值准备如果原来存在贷方的资本公积,应该先冲减资本公积,然后再确认投资损失。
借:资本公积——股权投资准备投资收益贷:长期投资减值准备【例如】A公司所得税采用应付税款法来核算,所得税税率33%,02-04年发生下列的投资业务,02年4月1日,以600万元购入B公司的100万股,每股面值1元,占B 公司实际对外发行股份的10%,假定B公司的所得税税率也为33%。
借:长期股权投资——B公司600贷:银行存款60002年B公司宣告实现200万的净利润。
假定利润取得是均衡的。
(成本法下不作处理)02年10月份B公司接收捐赠增加资本公积100万。
(成本法下不作处理)03年1月1日,A公司又从证券市场上购买B公司20%的股份,实际支付价款1270万。
达到B公司的持股比例的30%,应该采用权益法。
01年12月31日,B公司的净资产6000万。
02年4月1日,B公司的所有者权益=6000+200×3÷12=6050追溯调整借:长期股权投资——B公司(投资成本)605(损益调整)15(股权投资准备)10 贷:长期股权投资——B公司600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15资本公积15借:长期股权投资-某企业(投资成本)25贷:长期股权投资-某企业(损益调整)15(股权投资准备)1003年1月1日,B公司的所有者权益=6000+200+100=6300借:长期股权投资——B公司(投资成本)1260资本公积 5 (只能冲减原来投资所形成的5万资本公积)长期股权投资——B公司(股权投资差额) 5贷:银行存款1270摊消股权投资差额冲减投资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