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风病(脑梗死)急性期诊疗方案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症科研协作组起草制订的《中风病中医诊断疗效评定标准》(试行,1995年)。
主要症状:偏瘫、神识昏蒙,言语謇涩或不语,偏身感觉异常,口舌歪斜。
次要症状:头痛,眩晕,瞳神变化,饮水发呛,目偏不瞬,共济失调。
急性起病,发病前多有诱因,常有先兆症状。
发病年龄多在40岁以上。
具备2个主症以上,或1个主症、2个次症,结合起病、诱因、先兆症状、年龄即可确诊;不具备上述条件,结合影像学检查结果亦可确诊。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2010年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制定的《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0》。
(1)急性起病(2)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少数为全面神经功能缺损(3)症状和体征持续数小时以上(4)脑CT或MRI排除脑出血和其它病变(5)脑CT或MRI有责任梗死病灶。
(二)疾病分期1.急性期:发病2周以内。
2.恢复期:发病2周至6个月。
3.后遗症期:发病6个月以后。
(三)病类诊断1.中经络:中风病无意识障碍者。
2.中脏腑:中风病有意识障碍者。
(四)证候诊断1.中脏腑(1)痰蒙清窍证:意识障碍、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謇涩或不语,痰鸣漉漉,面白唇暗,肢体瘫软,手足不温,静卧不烦,二便自遗,舌质紫暗,苔白腻,脉沉滑缓。
(2)痰热内闭证:意识障碍、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謇涩或不语,鼻鼾痰鸣,或肢体拘急,或躁扰不宁,或身热,或口臭,或抽搐,或呕血,舌质红、舌苔黄腻,脉弦滑数。
(3)元气败脱证:昏愦不知,目合口开,四肢松懈瘫软,肢冷汗多,二便自遗,舌卷缩,舌质紫暗,苔白腻,脉微欲绝。
2.中经络(1)风火上扰证:眩晕头痛,面红耳赤,口苦咽干,心烦易怒,尿赤便干,舌质红绛,舌苔黄腻而干,脉弦数。
(2)风痰阻络证:头晕目眩,痰多而黏,舌质暗淡,舌苔薄白或白腻,脉弦滑。
(3)痰热腑实证:腹胀便干便秘,头痛目眩,咯痰或痰多,舌质暗红,苔黄腻,脉弦滑或偏瘫侧弦滑而大。
(4)阴虚风动证:眩晕耳鸣,手足心热,咽干口燥,舌质红而体瘦,少苔或无苔,脉弦细数。
(5)气虚血瘀证:面色晄白,气短乏力,口角流涎,自汗出,心悸便溏,手足肿胀,舌质暗淡,舌苔白腻,有齿痕,脉沉细。
二、治疗方案(一)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中成药中风病(脑梗死)急性期治疗重在祛邪,佐以扶正,以醒神开窍、化痰通腑、平肝息风、化痰通络为主要治法。
1.中脏腑(1)痰热内闭证治法:清热化痰,醒神开窍。
推荐方药:①羚羊角汤加减。
羚羊角粉1冲、生石决明30先煎、夏枯草30、菊花20、龟板30先煎、生地30、丹皮15、白芍30、天竺黄10、胆南星20等。
②羚角钩藤汤和温胆汤加减。
羚羊角粉1g冲、生地30g、钩藤20g后下、菊花20g、茯苓20g、白芍30g、赤芍20g、竹茹10g、川牛膝30g、川芎10g、丹皮10g、半夏15g、陈皮20g、栀子15g等。
[加减]方中羚羊角为清肝熄风主药,配菊花、夏枯草、蝉衣,使火降风熄,则气血下归;龟板、白芍、石决明育阴潜阳;丹皮、生地凉血清热。
如有抽搐,可加全蝎、蜈蚣、僵蚕。
痰多者,可加竹沥、天竺黄、胆南星。
如痰多昏睡者可加郁金、菖蒲以增强豁痰透窍之力。
抽搐较甚者,全蝎、蜈蚣、僵蚕以息风解痉;痰涎壅盛,加胆南星、竹沥以清热豁痰;痰多昏睡者,加郁金、菖蒲以增强豁痰开窍之力;有口臭、腹胀、便秘者加大黄、枳实、芒硝以通腑泻热。
(分析)肝阳暴张,阳升风动,气血上逆,挟痰火上蒙清窍,故突然昏仆,不省人事。
即《素问调经论篇》所说:“血之与气,并走于上,则为大厥”。
风火痰热之邪,内闭经络,故见面赤、身热、口噤、气粗、口臭、便闭、苔黄腻,脉弦数等。
中成药:灌服或鼻饲安宫牛黄丸、口服局方至宝丸、牛黄清心丸、紫雪散、珠珀猴枣散等。
(2)痰蒙清窍证治法:燥湿化痰,醒神开窍。
推荐方药:涤痰汤加减。
制半夏15g、制南星12g、陈皮15g、枳实12g、茯苓20g、人参10g另煎兑服、石菖蒲20g、竹茹10g、甘草6g、生姜20g等。
方中以半夏、橘红、茯苓、竹茹燥湿化痰;菖蒲、胆南星开窍豁痰;枳实降气以利风痰下行。
可加天麻、钩藤以平肝熄风。
(分析)痰湿偏盛,风挟痰湿,上蒙清窍,内闭经络,故突然昏仆,不省人事,口噤不开,两手握固,肢体强痉等症。
痰湿属阴,故静卧不烦,痰湿阻滞阳气不得温煦,故四肢不温,面白唇暗。
舌苔白腻,脉沉滑而缓均为痰湿内盛之象。
中成药:灌服或鼻饲苏合香丸、口服复方鲜竹沥液等。
(3)元气败脱证治法:益气回阳固脱。
推荐方药:急予参附汤加减频频服用,人参30g另煎兑服、附子15g先煎半小时等。
[加减]方中以人参、麦冬、五味子大补气阴,附子回阳救逆。
如汗多不止者,可加黄芪、龙骨、牡蛎、山萸肉以敛汗固脱。
回阳之后,若患者症见面赤足冷,虚烦不安,脉极弱或浮大无限,此为真阴亏损下元虚衰,孤阳无依而上越而致,加熟地、山萸肉滋补肾阴,石斛、麦冬、五味子养阴敛液;肉苁蓉、巴戟天阴阳并补;肉桂、附子温壮肾阳;菖蒲、远志、茯苓交通心肾,开窍化痰。
(分析):阳浮于上,阴竭于下,阴阳有立决之势,正气虚脱,心神颓败,故见突然昏仆,不省人事,目合、口张、鼻鼾、手撒、舌痿、大小便失禁等五脏败绝的危症。
呼吸低微、多汗不止,四肢厥冷,脉细弱而微均是阴精欲绝,阳气暴脱之征。
2.中经络(1)风火上扰证治法:清热平肝,潜阳息风。
推荐方药:天麻钩藤饮加减。
天麻20g、钩藤20g后下、生石决明30g先煎、川牛膝30g、黄芩20g、山栀20g、夏枯草30g等。
中成药:天麻钩藤颗粒等。
分析:本证是由于水不涵木,肝阳偏亢,风阳升动所表现的本虚标实证候。
肝阳升动上扰清空,则眩晕耳鸣,头痛且胀。
“阳气者,烦劳则张”,故遇劳、恼怒加重。
肝主疏泄,肝体失柔,肝用失疏,故急躁易怒。
肝火扰动心神,神不守舍,则失眠多梦。
肝阳亢盛,风火上炎,则面红目赤。
肢麻震颤为肝风内动之征。
舌质红绛,舌苔黄腻而干,脉弦数。
均为阴虚阳亢之象。
[加减]阴虚较甚,症见舌红少苔,脉弦细数者可加生地、麦冬、玄参、何首乌、生白芍等以滋补肝肾之阴;大便秘结者,可加当归、芦荟丸,如眩晕急剧,泛泛欲吐、手足麻木,甚则震颤、筋惕肉膶,阳动化风之势者加生龙骨,生牡蛎,珍珠目以克肝火息风。
心悸失眠多梦较甚者加伏神、夜交藤。
(2)风痰阻络证治法:息风化痰通络。
推荐方药:①化痰通络方加减。
法半夏15g、生白术20g、天麻20g、紫丹参30g、香附13g、酒大黄6g、胆南星15g等。
②半夏白术天麻汤合桃红四物汤加减。
半夏15g、天麻20g、茯苓20g、橘红12g、丹参20g、当归20g、桃仁10g、红花10g、川芎10g等。
分析:痰浊中阻,清阳不升,浊阴不降,痰浊上扰,蒙蔽清窍则眩晕、视物旋转、头重如裹,痰浊中阻,胸阳不展,故胸闷作恶,呕吐痰涎;痰湿内盛,脾阳不振,则脘腹痞满,纳少神疲;舌体胖大,边有齿痕,苔白腻,脉弦滑均为脾虚痰湿征。
[加减]眩晕较甚,呕吐频作者,加代赭石、旋复花、吴茱萸、竹茹、生姜以和胃、降逆、止呕。
脘闷不食,腹胀较甚者,加白蔻仁、砂仁以理气、化湿、健脾。
肢体沉重苔腻者,加藿香、佩兰、石菖蒲等以醒脾化湿。
若痰阻气机,郁而化火症见头目胀痛,心烦口苦,渴不欲饮,苔黄腻,脉弦滑用加味温胆汤。
中成药:中风回春丸、华佗再造丸、通脉胶囊、欣麦通胶囊等。
(3)痰热腑实证治法:化痰通腑。
推荐方药:①星蒌承气汤加减。
生大黄6g后下、芒硝20g冲服、胆南星20g、瓜蒌30g等。
分析:方中瓜蒌、胆南星清热化痰,生大黄、芒硝荡涤肠胃,通腑泄热。
热象明显者,加山栀、黄芩。
腑气通后,应以清热化痰、活血通络。
痰盛者可加竹沥、天竺黄、川贝母;兼见头痛头晕,目眩耳鸣者,可加天麻、钩藤、菊花、珍珠母、石决明以平肝熄风潜阳;若口干舌燥,苔燥或少苔,年老体弱便秘伤津者,可加生地黄、玄参、麦冬以滋阴液。
②大承气汤加减。
大黄6g后下、芒硝20g冲服、枳实12g、厚朴20g等。
中成药:安脑丸、牛黄清心丸等。
(4)阴虚风动证治法:滋阴息风。
推荐方药:①育阴通络汤加减。
生地黄、山萸肉、钩藤后下、天麻、丹参、白芍等。
②镇肝熄风汤加减。
生龙骨30g先煎、生牡蛎30g先煎、代赭石20g先煎、龟板20g先煎、白芍30g、玄参30g、天冬20g、川牛膝30、川楝子20、茵陈30、麦芽30、川芎10等。
[加减]方中白芍、玄参、天冬滋阴柔肝熄风;龙骨、牡蛎、龟板镇肝潜阳,重用牛膝引血下行;加天麻、钩藤、菊花以增强平肝熄风之力。
痰热较重者,加胆星、竹沥、川贝母以清化痰热。
心中烦热者,加栀子、黄芩以清热除烦,头痛较重者,加羚羊角、石决明、夏枯草以清熄风阳。
失眠多梦者,加珍珠母、龙齿、夜交藤、茯神以镇静安神。
头痛、头胀甚者,可加石决明、夏枯草等以平息风阳;兼有腰膝酸软,舌红脉细数者加熟地、何首乌、女贞子、枸杞子以滋阴补肾;若见面红目赤,口苦烦燥,属肝火旺者,加龙胆草、夏枯草以清肝化痰。
面肌、四肢抽搐较重者加菖蒲、远志以化痰开窍。
(分析):肾阴素亏,肝阳上亢,故平时头晕头痛,耳鸣目眩。
肾阴不足,心肾不交,则少寐多梦。
风阳内动,挟痰走窜经络,脉络不畅,故突然口眼歪斜,舌强语謇,半身不遂。
脉弦主肝风。
弦细而数,舌质红系肝肾阴虚而生内热。
若苔腻,脉滑是兼有痰湿。
中成药:大补阴丸、知柏地黄丸等。
(5)气虚血瘀证治法:益气活血。
推荐方药:补阳还五汤加减。
生黄芪30g、全当归20g、桃仁10g、红花10g、赤芍20g、川芎10g、地龙20g等。
[加减]方中中用黄芪补气,桃仁、红花、当归、赤芍、地龙养血活血化瘀。
加全蝎、乌鞘蛇、川牛膝、桑枝、地鳖虫、川断等以增强通经活络之力。
如小便失禁者,可加桑螵蛸、山萸肉、益智仁、五味子等补肾收涩之品。
上肢偏废者,加桑枝、桂枝以通络;下仁、防己等淡肢软弱无力者加川断、牛膝、桑寄生以补肾壮筋。
如患侧手足肿甚者,可加茯苓、泽泻、薏苡痰利湿。
言语不利者,可加菖蒲、远志以祛痰利窍。
兼有口眼歪斜者,加白附子、全蝎、僵蚕等以祛风通络;兼有肢体麻木者,加陈皮、半夏、茯苓、胆南星以理气燥湿而祛风痰。
大便秘结者,加火麻仁、郁李仁、肉苁蓉等润肠通便。
(分析)年老体衰,元气亏虚,或久病久卧伤气,导致气血不能鼓动血脉,血行阻滞,脉络不畅而成气虚血瘀之证。
瘀阻脑脉,则见半身不遂,肢体瘫软,言语不利,口舌涡斜;血行不畅,经脉失养,故见偏身麻瘀血内木;停,气虚血不上荣故见面色晄白;心血瘀阻,心脉失养,故见心悸;气虚不摄,则自汗,短气乏力。
舌质暗淡,脉细缓或细涩为气虚血瘀之象。
中成药:消栓通络片、脑安胶囊、脑心通胶囊、通心络胶囊等。
3.常见变证的治疗中风急性期重症患者出现顽固性呃逆、呕血等变证,需及时救治。
(1)呃逆如呃声短促不连续,神昏烦躁,舌质红或红绛,苔黄燥或少苔,脉细数者,可用人参粳米汤加减(西洋参,粳米)以益气养阴,和胃降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