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略要地——山川之险、三江之固秦为胜
古代评价一个地方是不是战略要地,主要就是两大要素:其一,山;其二,水。
也就是古人常说关中盆地为“金城千里﹐天府之国”,蜀有山川之险,吴有三江之固。
山的作用毋庸置疑,在飞机发明之前,高山几乎就等于不可逾越。
那么在山脉之间的一些谷道,就成了连接两大区域间的唯一通道。
历史上又经常在这些谷道上修筑一些易守难攻的关隘,就成了兵家必争的咽喉要道。
河流同样具有防御作用,但不如山脉那样明显。
然而河流却同时具有另外两大功效:一,交通运输;二,农田灌溉。
一个光险要而没有经济实力的地域是缺乏战略价值的,因而山、水两要素,必不可少。
由于北方河流较少、冬季水量小而且冬季河流结冰,河流的障碍作用小,防御作用弱,主要以山地与关隘防御作用为主,如关中平原的“四塞”,南方河流众多,水量丰富,冬季不结冰,像长江与淮河成为古代天堑,具有重要的军事防御作用,形成以长江与淮河为核心的江防体系。
一、得关中者王天下
在中国历史的很长一段时间里,关中平原都是绝对的天下第一重地。
这重地的中心,就是中国第一古都长安。
关中平原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中华民族的摇篮。
中国历史上繁荣昌盛的王朝周、秦、汉、唐都在这里建都,在这一千多年的历史中关中盆地一直是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给后世留下了丰富的物质文化遗产。
那么,中国历史前半期为何定都于关中?这与关中南倚秦岭、北滨渭河、气候温和、土地肥沃的宏观地理形势有很大关系。
关中盆地是由渭河、泾河及其支流的泥沙冲积而成的肥沃平原,在唐朝中期安史之乱以前关中平原一直是中国最富饶的地区,号称“八百里秦川”。
关中平原,它南倚秦岭,北界北山,西起宝鸡,东至潼关,海拔约325~800米,东西长约360公里,南北宽窄不一,东部最宽达100公里,西安附近约75公里,眉县一带仅20公里,至宝鸡逐渐闭合成峡谷,形似“新月”,面积约3.4万平方公里,约占陕西省土地总面积的19%,自古以来,这里风调雨顺,土地肥沃,农业发达,为秦国文明的兴起奠定了强大基础,所以号称“八百里秦川”,也是黄河流域华夏文明的发祥地。
八百里秦川土地肥沃,可养百万之众,关中盆地南倚秦岭山脉,渭河从中穿过,东有函谷关,北有萧关,东南有武关,西南有散关,四面都有天然地形屏障,易守难攻,从战国时起就有“四塞之国”的说法。
西安、咸阳东有潼关、涵谷关而易守难攻,利于军事防卫,在这方面比北宋都城开封强很多。
因此,具有战略眼光的明君占领关中盆地以富饶之地养军士,以四关之势阻敌军,完全可以远离纷争、积攒力量,一战而图天下。
长安周围,是渭河、泾河、洛河以及这些河的许多支流,它们从长安旁边流过,古有“八水绕长安”之说(泾、渭、灞、浐、丰、镐、潦、潏),简直就是天然的护城河。
秦与西汉年间,又不断在此地修建水渠,使得长安周边无论是交通还是防御,都极其发达。
关中最扎实的边界,当属南边的秦岭。
秦岭是相当险峻的一条山脉,陕西境内岭脊海拔约2000米,高峰都在2000-3000米海拔,太白山主峰为3771.2米。
诸峰之中最重要的,是秦岭东段的崤山。
我们还记得中国历史上最早的一场歼灭战,先轸导演的崤山之战就发生在这里。
到战国初期,秦国就在崤山北麓上修建起了一座天下名关—函谷关。
函谷关夹在崤山与黄河之间,旁边就是三门峡,与中条山隔河相望。
也就是说,无论从南边还是北边,除非大范围迂回,否则很难绕过这里。
它牢牢扼住了关中与中原的咽喉。
只要守住这里,中原势力很难进入关中。
战国时代,就有好多次多国部队攻打函谷关未遂的事情。
除了南边的秦岭之外,关中西边是陇山,北边也是群山环绕,只有东部边界的黄河算是稍稍容易过的地方了。
所以战国时
期秦魏对河西之地展开激烈争夺,争的其实就是关中的门户。
关中就成了进可攻、退可守,安全而又富庶,这就难怪“得关中者王天下”。
然而可惜的是随着边防重心的北移,经济中心的东移,以及过度开发与安史之乱,战争破坏造成关中平原资源的过度消耗,加之关中平原较为封闭,外来物资无法及时送达,到了唐中期关中平原开始没落,不复昔日风采。
二、汉中连接巴蜀与关中盆地的枢纽
汉中地区(汉水谷地)是秦岭和巴山之间夹出来的一个长条地带。
秦岭隔开了汉中与关中,巴山则把汉中与巴蜀分在两侧。
因此,汉中成为连接巴蜀与关中盆地的交通枢纽。
汉中战略地位虽然重要,但面积小,经济、军事实力不足。
单独占据汉中,很难成事,必须要向关中或者巴蜀挺进,才能把根据地建得更加厚实。
所以汉中的意义,主要在于与关中和巴蜀的联系。
汉中与关中隔着秦岭,其间只开了四条谷道曲折相通。
自西向东,分别是陈仓道、褒斜道、傥骆道、子午道。
陈仓道自不必说,韩信明修栈道,暗度陈仓之策已是中国战史的经典,它的北口正是关中四塞之一的散关。
褒斜道并不出名,但却开发最早,当年司马错正是从此道进入汉中,进而拿下蜀地的。
傥骆道最为险峻,极少用兵,更加少为人知。
而子午道却由于《三国演义》的宣传而极其有名。
它实际上是公元5年才开发出来的,而且相比其它的谷道也有些绕远,当时不太受重视,所以魏延才觉得能起到奇袭的效果。
至于汉中与巴蜀间的巴山之中,谷道更少,只有两条。
其中直通成都的叫金牛道,由于路途最短,最直接,所以为兵家必争。
道上的剑门关也是古代名关之一,李白《蜀道难》中创造的名句“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就是说这儿的。
金牛道东边,还有条米仓道,就需要从巴中、阆中,绕到成都了。
三、巴蜀易守难攻,得之可安天下
就军事防御的角度而言,巴蜀比关中更加稳固。
其南面是云贵高原,西面是青藏高原,东面是长江三峡与巫山,北有大巴山脉,易守难攻。
仅有的两条通路,在北边和东边。
北边掐住剑门关,守住米仓道,便可保巴蜀腹心成都的安全。
而巴蜀的东面门户,在重庆。
重庆是全国有名的山城,因此从东面陆路进攻巴蜀,几乎不可能,只能走长江水路。
而巴蜀又位居长江上游,顺流而下易,逆流而上难,加之有三峡阻隔,可谓万无一失。
所以说,巴蜀之险,几不可破。
但这里有个问题,就是崇山峻岭太多,外面不容易进去,里面也不容易出来。
因此巴蜀最容易出现局部割据的势力。
然而,一旦巴蜀脱出局域,则变得极其重要。
与东面的荆楚相连,则占尽长江天险,足以与北方抗衡;与北面的关中、汉中相连,则可顺流而下,直取荆楚、中原。
加之成都平原也是一个巨大粮仓,使得巴蜀虽不是兵家必争(因为很难打下来),却是得之可安天下的重地。
如三国时期,刘备得四川成为一方割据的势力,大秦帝国、大唐帝国,都是先整合关中,然后攻取巴蜀粮仓。
西汉帝国先占巴蜀粮仓,出奇谋攻占关中。
三大帝国最后都是整合关中、巴蜀的力量,东出一战而定天下。
三、东南地区—龙盘虎踞、形成以江淮为核心江防体系
建立于东南的政权多以建康(今南京)为政治重心。
南京作为江南都会实有得天独厚的条件。
南京据险临江,交通便利,西通巴蜀、荆襄,东接三吴,北面两淮。
巴蜀、荆襄足以屏护上游;三吴富裕,足以提供人力、物力支持;两淮地区为攻守进退之所,以攻以守,皆当以南京为根本,构筑一个以长江和淮河为依托的多层次的江防体系。
守江必守扬,守扬必守淮,守淮必守徐州。
在大部分人眼里,建都南京、立足东南的政权都是短命鬼,实则不然。
东南地区人口稠密、经济发达,民风劲勇好武,是天然的用武之地。
东南政权给人以短命鬼的形象,主要是两点原因。
第一,长江流域开发比黄河流域晚。
东晋时期,大量北方人口南迁,这才使得长江流域得到真正意义上的全面开发。
隋唐时期,长江流域的发展才真正赶上黄河流域。
第二,在南北对抗中,东南政权往往采取拉锯战的错误做法。
元朝末期,东南地区已经成为天下最富庶的地方,而大明帝国建立后,朱元璋不与元军在河南拉锯,而是出山东、直捣北京,大明帝国北伐最终获得成功,并成为中国古代史上唯一一个,实现由南向北统一天下的例子。
明清两朝时,已出现了以东南之富饶供养天下的现象。
南京是中国著名的四大古都及历史文化名城之一。
千百年来,奔腾不息的长江不仅孕育了长江文明,也催生了南京这座江南城市。
南京襟江带河,依山傍水,钟山龙蟠,石头虎踞,山川秀美,古迹众多。
历史上南京既受益又罹祸于其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和气度不凡的风水佳境,过去曾多次遭受兵燹之灾,但亦屡屡从瓦砾荒烟中重整繁华。
东南地区构筑了以长江和淮河为天堑古代南方江防体系,由于北方人多不习水战,长江、淮河对北方游牧民族的骑兵有阻隔作用,当中原被异族所占领,汉民族即将遭受灭顶之灾时,通常汉民族都会选择南京休养生息,立志北伐,恢复华夏。
大明、民国二次北伐成功;东晋、萧梁、刘宋三番北伐功败垂成。
南宋初立,群臣皆议以建康为都以显匡复中原之图,惜宋高宗无意北伐而定行在于杭州,但迫于舆论仍定金陵为行都。
即使太平天国以南京为都,亦以驱除异族统治为动员基础和合法性之一,南京是汉人一次次的反抗外族的根据地,维系华夏文明的复兴之地。
所以南京被视为汉族的复兴之地,在中国历史上具有特殊地位和价值。
故朱偰先生在比较了长安、洛阳、金陵、燕京四大古都后,言“此四都之中,文学之昌盛,人物之俊彦,山川之灵秀,气象之宏伟,以及与民族患难相共,休戚相关之密切,尤以金陵为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