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公共政策练习题答案(1)

公共政策练习题答案(1)

公共政策名词解释:1、元政策:又叫总政策,是政策体系中管总的的或具有统摄性的政策,对其他各项政策起指导和规范的作用,是其他各项政策的出发点和基本依据,是政策主体用以指导一定历史时期全局性行动的高度原则性的指针。

2、政策执行力:(没找到)3、政策监督:指政策监控主体以一定的制度、法规为依据,对政策系统的运行包括政策的制定、执行、评估与终结等活动进行监视和督促的行为。

4、政策周期:指的是公共政策的主体与客体以及作为它们之间互动结果的政策过程所经过的一个循环。

5、零和博奕:在这些博奕中,究竟出现哪种结果,对全体博奕方构成的总体利益来讲是没有什么区别的,我们称之为零和博奕。

6、外在创始模型:属非政府团体创始政策问题的过程,通常先散布到公众议程,再介入政府议程。

7、公共政策的抉择:是由公共政策的制定者根据政策规划建设和要考量的相关事项,按照一定的决策制度和程序规定,对解决有关政策问题的行动方案做出决定性选择的过程。

8、回应的充分性:即既定政策目标实现以后,政策结果满足人们需求、价值与机会的有效程度。

9、趋势外推法:属于定量预测方法。

它是一种根据公共政策的发展趋势进行政策预测的方法。

这种方法是以实际资料和事物发展的连续性为依据的,把过去和现在的发展趋势延伸到未来,并根据各种外推法的结果进行政策预测。

10、公共政策的监控:为了保证政策系统的顺利运行,提高政策制定与执行的质量,促进政策目标的实现和政策绩效的提高,必须对政策过程的各个环节加以监督和控制,这就是政策监控。

11、公共政策问题:界定为基于特定的社会、公共问题,由政府列入政策议程并采取公共行动以期解决的问题。

12、政策的法律化:是有立法权的国家机关将有些成熟、稳定的政策上升为法律的过程,也称政策立法。

13、政策执行偏差:指执行者在实施政策的过程中,由于受主客观因素的制约,其行为效果偏离政策目标并产生了不良后果的政策现象。

14、政策僵化:指的是一项长期存在,没有及时予以终结的政策,在发展变化了的环境下,继续得以执行,不仅不能解决问题,反而成为解决问题的阴力和障碍。

15、政策缩减:指的是采用渐进的方式对政策进行终结,以缓冲终结所带来的巨大冲击,逐步协调好各方面的关系,减少损失。

16、公共政策主体:指在特定环境中,能够把政策要求和政策支持综合、加工、改造、转化为政策产品的系统。

17、政策议程:是有关公共问题受到政府及公共组织的高度重视并被正式纳入其政策讨论和被确定为予以解决的政策问题的过程。

18、公共政策执行:(没找到)19、政策评估:就是依据一定的标准和程序,通过考察政策过程的和个阶段、各个环节,对政策的程序、效能、效益及价值进行检测和评价,以判断政策结果实现政策目标的程度。

20、公共政策咨询:指咨询人员根据政策主体或对象的需要,以其专门的知识,运用现代分析方法和手段,进行调查、研究、分析预测和评估,客观地、独立地提供最佳的或几种可供选择的政策方案,为咨询者提供服务的活动。

简答题:1、什么是公共政策评估,其主要用途体现在哪些方面?答:评估,也称为评价、估价,通常是指根据一定的标准去判断某一系统的状态或质量,判断的核心问题在于确定该系统的好坏、优劣等价值。

政策评估就是依据一定的标准对某项公共政策做出价值判断。

用途:①是检验政策效果的基本途径。

②是决定政策去向的依据。

③是合理有效地配置政策资源的认识基础。

④是进行政策教育的重要方法。

⑤是决策科学化和民主化的必由之路。

2、公共政策评估准备阶段的主要任务是什么?答:公共政策评估准备阶段的主要任务是:①确定评估对象。

②制定评估方案。

③准备评估条件。

3、简述政策监控机制中,监控主体的活动内容与方式的主要表现。

答:主要表现为:⑴立法机关对政策的监控。

⑵司法机关对政策的监控。

⑶行政机关对政策的监控。

⑷政党对政策的监控。

⑸利益集团对政策的监控。

⑹社会舆论和大众传媒对政策的监控。

4、简述政策监督的主要步骤。

答:⑴建立必要的制度、法规,明确监督职责。

⑵监督政策系统的运行情况。

⑶对违背、践踏现行政策的行为予以惩处,纠正政策偏差。

5、简述公共政策运行的逻辑流程。

答:第一阶段:政策问题的形成⑴政策问题(政策要求)⑵政策议程(政府议程)⑶政策分析(设计方案)第二阶段:政策决定⑷政策选择⑸政策决定⑹政策宣示(政策声明)第三阶段:政策实施⑺政策执行(政策输出)⑻政策结果⑼政策修正6、简述政策持续及其具体原因。

答:所谓政策持续泛指一个处于均衡状态的现行政策由原来的执行机构按照既定的方式沿着既定的方向继续得以实行。

具体原因有:⑴公共政策所指向的问题仍未解决。

⑵既得利益者的利益均衡。

⑶目标具有长期性。

⑷执政者的长期稳定。

7、简述我国古代政策思想的内容。

答:⑴“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的政策思想;⑵以民为本,政在得民的政策原则;⑶“惠民”、“养民”、“富民”的政策传统;⑷重农抑商的政策主张;⑸“不患寡而患不均”的政策倾向;⑹无为而治的政策构想。

8、简述拉期韦尔对政策学科特点的看法。

答:⑴它是关于民主主义的学问。

⑵它的哲学基础是逻辑实证主议。

⑶它是一门对于时间和空间都极敏感的学问。

⑷它是有跨学科的性质。

⑸它是一门须和政府官员共同研究的学问。

⑹它是一门以社会变迁和发展为研究对象,以动态模型为核心的学问。

9、简述行政决策的含义及我国的行政决策形式。

答:所谓行政决策是指国家行政机关在法定的权力和职能范围内,按照一定程序和方法做出的决定。

当代中国的行政决策主要包括如下几种形式:⑴行政法规⑵行政措施、决定和命令⑶部门规章⑷地方性规章⑸地方性行政措施,决议和命令10、简述政策均衡的特征。

答:⑴政策均衡意味着社会力量对比的势均力敌⑵政策均衡意味着政策具有高度的合法性⑶政策均衡意味着政策体系内外的协调均衡⑷政策均衡状态是一种动态的平衡状态11、公共政策系统的构成要素有哪些?答:公共政策系统是由信息、咨询、决策、执行、评估、监控、反馈这七个子系统所构成的社会巨系统。

12、简述公共政策结构的类型。

答:⑴政策的塔形结构⑵政策的链形结构⑶政策的圈层结构⑷政策的网状结构⑸政策的矩阵结构⑹政策的群落结构13、政策执行再决策及其主要依据是什么?答:所谓政策执行再决策,是指公共政策执行主体在政策执行过程中,根据信息反馈对现行政策方案所做的补充或修正。

主要依据:⑴主要任务、目标、路线的变化。

⑵政策环境的变化。

⑶人们认识的深化。

⑷政策偏差的产生。

⑸政策副作用的产生。

14、简述进入政策议程的条件。

答:⑴事件或问题必须明朗而严重⑵要有政治权威领导人及专家学者的预测性发动⑶要有正常、民主和开放的察觉机制、过程。

15、确定政策目标的原则有哪些?答:原则有:⑴实事求是⑵面向未来⑶系统协调⑷明确具体⑸伦理考量16、简述政策方案预测性评估的步骤。

答:⑴方案调查⑵详细研究⑶进一步地分析⑷试验式证实17、简述政策执行的原则。

答:政策执行的总原则就是坚持原则性与灵活性相统一。

具体来说,应把握以下原则:⑴计划周密⑵执行准备⑶灵活创新⑷全局与局部兼顾18、简述大众传媒是如何影响政策制定和输出的?答:大从传媒即人们用以传播信息、交通思想的工具。

⑴大众传媒影响决策者的价值取向。

⑵大众传媒影响受众对外部世界的认识,对现实政策情形的认识。

⑶大众传媒有助于决策者迅速了解政策执行情况与后果,从而及时做出是延续,调整还终结某项政策决定。

⑷大众传媒可以通过影响政策对象的价值取向及其对现实世界的了解与认识,从而使他们通过选举投票、施加压力、游行示威、直接或间接抵制等途径来支持或反对某项公共政策的制定与实施。

19、政策质量的衡量因素有哪些?答:政策质量的高低主要由以下三个要素来衡量:⑴政策的可行性程度⑵政策的合理性程度⑶政策的合法化程度20、什么是公共政策对象,其特点是什么?答:公共政策对象即政策执行主体在实施政策过程中所发生影响和作用的承受者。

特点:⑴政策规定性⑵一定的能动性⑶受动性⑷主观差异性论述题:1、试结合实际分析政策执行时需要把握的基本原则和政策变通时需注意的要点。

答:政策执行的总原则就是坚持原则性与灵活性相统一,具体来说,在执行政策的过程中应把握以下原则:①计划周密②执行准确③灵活创新④全局与局部兼顾政策变通就是原则性,时效性和灵活性辩证统一的关系在政策执行过程中的具体体现。

要确保政策的合理变通,必须注意如下三点:①把握政策的基本精神。

政策的基本精神是衡量政策变通合理与否的标准和尺度。

②摸清实际情况。

深入调查研究,对实际情况做到胸中有数,这是合理政策变通的实践基础。

③上情、下情有机结合。

把政策的基本精神和实际情况相结合,创造性地解决政策执行中的新情况、新问题,这是政策合理变通的关键所在。

2、从具体的政策情境分析政策持续的具体原因及可能的消极后果。

答:政策持续泛指一个处于均衡状态的现行政策由原来的执行机构按照既定的方式沿着既定的方向继续得以实行。

政策持续的具体原因有以下几点:⑴公共政策所指向的问题仍未解决⑵既得利益者的利益均衡⑶目标具有长期性⑷执政者的长期稳定政策持续的一个消极后果就是可能导致政策僵化。

所谓政策僵化,指的是一项长期存在、没有及时予以终结的政策。

在发展变化了的环境下,继续得以执行,不仅不能解决问题,反而成为解决问题的阻力和障碍。

政策僵化将带来严重的不良后果。

如:为了减轻国家的城市福利负担,国家采取了严格控制城市人口增长的政策,并鼓励农村实行“离土不离乡”式的就地工业化。

但付出的代价是,城市化水平严重滞后于工业化的发展,分散的农村工业成本甚高,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严重。

而且,在利益原则的驱动下,民工进城的潮流已难发阻挡,经济规律在自发地调整着城市化水平滞后的状况。

3、试述公共政策的本质。

答:现代公共政策有多种规定性,而在这些规定性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则是:公共政策是公共权力机关为着一定的目标而进行的社会资源的配置和社会价值的分配。

而这一起决定作用的规定性就是公共政策的本质。

所谓一定的目标,首先是据有公共权力的个人与群体从他们理解的公共利益出发所界定的目标;其次是这些个人和群体的社会性即他们在一定的生产关系和社会关系中所处的地位,决定他们代表一定的社会阶段。

所谓社会资源配置,指的是政策主体为一定的政策目标的实现而进行的人力、物力、财力资源的调配与组合。

所谓社会价值的分配,指的是对作为政策成本的社会资源投入后,随着政策目标的实现而获取的政策收益在不同的社会群体间的分布。

4、试述公共政策评估的类型。

答:⑴从评估组织活动形式上看,公共政策评估可分为正式评估和非正式评估。

所谓非正式评估,是指对评估者、评估形式、评估内容不作严格规定。

对评估的最后结论也没有严格的要求,人们依据自己所掌握的情况对政策加以评说。

正式评估是指事先制定出完整的评估方案,并由确定的评估者严格按照规定的程序和目标所做的评估。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