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精选2019-2020年高中语文选修第二单元 《孟子》选读人教版拔高训练第二十七篇
精选2019-2020年高中语文选修第二单元 《孟子》选读人教版拔高训练第二十七篇
C、为仲卿母所遣
D、渐见愁煎迫
【答案】:
【解析】:
下列句子中划线词不全含有古今异义词的一句是( )
A、所以遣将守关者诸郎中执兵
B、北收要害之郡愿大王少假借之
C、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曰今行而无信
D、约为婚姻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
【答案】:
【解析】:
下列各句中与例句句式特点相同的一项是( )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唐恪有孝心,有执政才能。靠祖上荫功登第,初为官吏时,恪尽职守,不怕牵累。处理人事,能审时度势。为朝廷做出了很大贡献。
C、起予者商也
D、其斯之谓与
【答案】:
【解析】:
下列各句中划线的“请”字与“王好战,请以战喻”中的“请”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
B、若弗与,则请除之
C、乃置酒请之
D、其造请诸公
【答案】:
【解析】:
下列各句的句式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A、仍更被驱遣
B、汝是大家子
一日途中遇一秀才,自言姓郎,风格飘洒,谈言微中。因邀俱归,出课艺就正。郎读之,不甚称许,曰:“足下文,小试取第一则有余,大场取榜尾亦不足。”贾曰:“奈何?”郎曰:“天下事,仰而跂之则难,俯而就之甚易,此何须鄙人言哉!”遂指一二人、一二篇以为标准,大率贾所鄙弃而不屑道者。贾笑曰:“学者立言,贵乎不朽,即味列八珍,当使天下不以为泰耳。如此猎取功名,虽登台阁,犹为贱也。”郎曰:“不然。文章虽美,贱则弗传。君将抱卷以终也则已;不然,帘内诸官,皆以此等物事进身,恐不能因阅君文,另换一副眼睛肺肠也。”贾终默然不应。
C、贾奉雉再读自己考场中的试卷,羞愧得汗流浃背,觉得无颜再见妻儿,于是飘然遂去,遁迹山林。
D、本文通过贾奉雉科考之事,讽刺了那些不辨文章优劣的科场考官,揭露了封建科举制度的黑暗。
翻译下面两个句子
①大率贾所鄙弃而不屑道者。
②大奇之,遂约明日过其寓。
【答案】:
【解析】: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后面题。
唐恪,字钦叟,杭州钱塘人。四岁而孤,闻人言其父,辄悲泣。以荫登第,调郴尉。县民有被害而尸不获,吏执其邻人,抑使自诬,令以为信。恪争之,令曰:“否将为君累。”恪曰:“吾为尉而盗不能捕,更俾亡辜死乎?”躬出访求,夕,若有告者,旦而得尸,遂获盗。知榆次,县豪子雄于乡,萃逋庇奸,不输公赋,前后莫敢诘。恪以理善晓之,悟而自悔,折节为长者。大观中,召为屯田员外郎,持节招纳夷人。夷始恫疑,衷甲以逆,恪尽去兵卫从数十卒,单行。夷望见欢呼,投兵听命。
B、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译文:如果财物平均分配,就没有贫穷;上下和睦共处,人口就不会少;上下相安无事,国家就无倾覆的危险。
C、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译文:七十岁的老人穿上丝绸、吃上肉食,老百姓不饥饿挨冻,这样还不能称王的人,从来还没有。
D、既来之,则安之。译文:既然他主动来了,就要让他安定下来。
榜发,竟中经魁。复阅旧稿,汗透重衣,自言曰:“此文一出,何以见天下士矣!”正惭怍间,郎忽至曰:“求中即中矣,何其闷也?”曰:“仆适自念,以金盆玉碗贮狗矢,真无颜出见同人。行将遁迹山林,与世长辞矣。”郎曰:“此论亦高,但恐不能耳。若果能,仆引见一人,长生可得,并千载之名,亦不足恋,况傥来之富贵乎!”贾悦,留与共宿,曰:“容某思之。”天明,谓郎曰:“吾志决矣!”不告妻子,飘然遂去。
用“/”给文中划线的部分断句。
或作课仿次复诵书讲书次歌诗凡习礼歌诗之数皆所以常存童子之心使其乐习不倦而无暇及于邪僻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①凡歌诗,须要整容定气,清朗其声音,均审其节调。
②常使精神力量有余,则无厌苦之患,而有自得之美。
【答案】:无
【解析】:
阅读下面的课外文段
贾奉雉,平凉人。才名冠世,而试辄不售。
D、帝幡然而改幡然:很快而彻底地
下列加横线的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闻人言其父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B、劾之异乎三子者之撰
C、县豪子雄于乡智勇多困于所溺
D、吾为尉而盗不能捕故王之不王,不为也,非不能也
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都水孟昌龄移檄索船与兵/恪报水势方恶/船当以备缓急/沧为极/边兵非有旨不敢遣/
A、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B、不拘于时,学于余。
C、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D、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答案】:
【解析】:
对下面句子翻译有错误的一句是( )
A、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译文:现在那颛臾,(城郭)坚固而且跟费接近,现在(如果)不攻取,后世一定会成为子孙的忧患。
从帝巡城,为都人遮击,策马得脱,遂卧家求去。御史胡舜陟继劾其罪,谓:“恪之智虑不能经画边事,但长于交结内侍,今国势日蹙,诚不可以备位。”乃以栗代为相。
(选自《宋史列传第一百一十一》)
对下列句子中加横线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以荫登第,调郴尉登第:应试得中
B、持节招纳夷人持节:坚守气节
C、然恪为相,无济时大略济时:拯救时世
是秋入闱复落,邑邑不得志,遂取前所指示者强读之。未至终篇,昏昏欲睡,心惶惑无以自主。又三年,场期将近,郎忽至,相见甚欢。出拟题七使贾作文。越日,索文而阅,不以为可,又令复作;作已,又訾之。贾戏于落卷中,集其葛茸泛滥,不可告人之句,连缀成文,示之。郎喜曰:“得之矣!”因使熟记,坚嘱勿忘。贾笑曰:“实相告,此言不由中,转瞬即去,便受夏楚,不能复忆之也。”郎坐案头,强令自诵一遍;因使袒背,以笔写符而去,曰:“只此已足,可以束阁群书矣。”验其符,濯之不下,深入肌理。
徙沧州。河决,水犯城下,恪乘城救理。都水孟昌龄移檄索船与兵恪报水势方恶船当以备缓急沧为极边兵非有旨不敢遣昌龄怒,劾之,恪不为动,益治水。水去,城得全,诏书嘉奖。
靖康初,金兵入汴,李邦彦荐之,拜同知枢密院事,至则为中书侍郎。八月,进拜少宰兼中书侍郎,帝注礼之甚渥。然恪为相,无济时大略。金骑再来,邀割三镇,恪集廷臣议,以为当与者十九,恪从之。使者既行,于是诸道勤王兵大集,辄谕止令勿前,皆反旆而去。洎金兵薄城下,始悔之,密言于帝曰:“唐自天宝而后屡失而复兴者,以天子在外可以号召四方也。今宜举景德故事,留太子居守而西幸洛,连据秦、雍,领天下亲征,以图兴复。”帝将从其议,而开封尹何栗入见,引苏轼所论,谓周之失计,未有如东迁之甚者。帝幡然而改,以足顿地曰:“今当以死守社稷。”擢栗门下侍郎,恪计不用。
入场七题无一遗者。回思诸作,茫不记忆,惟戏缀之文,历历在心。然把笔终以为羞;欲少窜易,而颠倒苦思,更不能复易一字。日已西坠,直录而出。郎候之已久,问:“何暮也?”贾以实告,即求拭符;视之已漫灭矣。回忆场中文,浑如隔世,大奇之,遂约明日过其寓。贾曰:“诺。”郎去,贾复取文自阅,大非本怀,怏怏自失,不复访郎。
【Hale Waihona Puke 案】:【解析】:下列句子中的虚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因释其耒而守株论世之事,因为之备
B、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厚者为戮,薄者见疑
C、以郑为亲己乐羊以我故而食其子之肉
D、郑人有且买履者其子而食之,且谁不食?
【答案】:
【解析】:
解释句中划线词的意思。
①乃引其匕首提秦王引:______
②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深:______
A、毋躁而急,毋荡而嚣襟三江而带五湖
B、习礼之日,免其课仿何为其然也
C、久则义礼浃洽,聪明日开矣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
D、神而明之,则存乎其人臣以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大国乎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王阳明给他的书院订立的规矩中,明确要求把做人教育放在第一位,并且强调要常抓不懈,养成习惯。
选自(《聊斋志异》)
对下列句子中加下划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才名冠世,而试辄不售售:考取
B、因邀俱归,出课艺就正就正:请求指正
C、只此已足,可以束阁群书矣束:结束
D、仆适自念,以金盆玉碗贮狗矢适:刚才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下划线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越日,索文而阅以笔写符而去
凡授书,不在徒多,但贵精熟,量其资禀,能二百字者,止可授以一百字。常使精神力量有余,则无厌苦之患,而有自得之美。讽诵之际,务令专心一志,口诵心惟,字字句句紬绎反覆,抑扬其音节,宽虚其心意,久则义礼浃洽,聪明日开矣。
每日工夫先考德,次背书诵书,次习礼。或作课仿次复诵书讲书次歌诗凡习礼歌诗之数皆所以常存童子之心使其乐习不倦而无暇及于邪僻。教者如此,则知所施矣。虽然,此其大略也;神而明之,则存乎其人。
B、学者立言,贵乎不朽,况傥来之富贵乎!
C、因邀俱归,出课艺就正恐不能因阅君文,另换一副眼睛肺肠也
D、君将抱卷以终也则已此文一出,何以见天下士矣!
下面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平凉才子贾奉雉,才名冠世,但是屡试不中,他百思不得其解。郎生为他指点迷津,但贾奉雉不愿苟且猎取功名。
B、贾奉雉科场失意,在郎生的指点与帮助下,熟读、背诵了一些拼凑连缀的拙劣文章入场应试,结果高中。
(选自《阳明传习录》,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
对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家所以爱亲敬畏之心,得无懈忽得无:是不是。
B、往来街衢,步趋礼节趋:小步快走。
C、审其仪节,度其容止审:反复分析、推究。
D、此其大略也略:大的方略、谋略。
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B、王阳明注重诗教,《教约》第二段一,二句是对学生提出的要求,后三句是对教员和学校提出的要求,思虑十分完备。
C、王阳明对修习礼节要求简明而严格,每日清晨诸生必先参揖,强调久而成习,养成德性。“揖”为相见礼,站立姿态,不需跪拜。
D、王阳明对文化知识教学提出的不在于多而在于精熟的要求和具体的操作方法,暗合心理学规律,在今天依然有借鉴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