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古汉语中的度量衡单位

古汉语中的度量衡单位

龙源期刊网
古汉语中的度量衡单位
作者:王雪梅
来源:《语文教学与研究(读写天地)》2016年第04期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中,“邹忌修八尺有余”。

按照现在的换算标准,1尺等于33.33厘米,那么邹忌身高八尺就是266.64厘米,这可能吗?
其实,古代的计数和计量单位和现在的标准是有一定出入的。

今天,我们就来谈谈古代汉语里的度量衡单位。

我们先明确一个概念,所谓的“度量衡”,“度”是关于物体长短和高深的量,即长度;“量”是指用器具来测量物体多少的量,即容量;“衡”是关于轻重的量,即重量(质量)。

古代汉语中有许多关于度量衡的单位,像上文中提到的“尺”,还有
“分”“寸”“咫”“寻”“丈”“仞”“里”等,都是古代的长度单位。

而“斗”“斛”“豆”“钟”“升”是容量单位,“镒”“钧”“石”“斤”“两”等,是重量单位。

在中国古代,每个时期的度量衡制度是不完全相同的。

一、度
早期的度量衡单位像“寸”“尺”“寻”等,是以人体的身体部位为依据的。

像“尺”字,写法像极了一个人张开拇指和食指或中指在测量长度,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用手“拃”。

那么这个长度究竟是多少呢?《孔子家语》有这样的记载:“布指知寸,布手知尺,舒肘知寻。

”翻译成现代汉语,就是说:伸出一只手指,就知道了一寸;伸开一双手,就知道了一尺;伸展开双臂,就知道了一寻。

意思是说,一只手指的宽度是一寸,十指并拢的长度是一尺(也就是一“拃”),人张开两臂的长度,是一寻,在古代是八尺。

“一寸”根据不同时代,大体在1.58到2.31厘米之间;一尺,大体相当于现在的15.8到23.1厘米。

邹忌生在齐国,“修八尺有余”,即身高是23.1厘米×8﹦184.8厘米。

“咫”是妇女手伸展后从拇指到中指的距离,即八寸,因为一尺十寸,所以咫稍短于尺。

后来“咫”“尺”连用,表示距离短,所以“近在咫尺”,在现代汉语里面解释为距离近,仿佛就在眼前。

古代也有以“黍”作为度量衡的标准物的。

“黍”是一种产自今天山西的粮食作物,古代用积“黍”之法来度量物体,一百粒黍排列起来的长度为一尺。

因此,一个黍粒的长度为一“分”,十分为一寸。

明代魏学洢《核舟记》中沿用了这种计量单位:“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

”是指核舟首尾大约有八粒黍排列起来那么长,高大约有两个黄米粒那么高。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