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服务体系均等化等问题文献综述前言目前,国内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从改革开放到现在经历了漫长的改革过程,逐渐形成了一套较为完善的服务体系。
但同时也要看到,这个公共就业服务体系还存在一些不足和缺陷。
比如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均等化问题,私人部门参与竞争等问题,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公共就业服务体系的作用。
本文着重以针对中专等技术人员的就业服务体系为切入点来阐述目前学者们对我国公共就业服务体系所做的相关研究。
并在此基础上阐述针对天津地区公共就业服务均等化问题的相关对策。
正文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我国基本公共服务的范围也在不断的扩大,服务质量在不断的提高,很多基础服务都经历了从无到有再到好的过程。
但是在均等化方面还存在着某些不足,要实现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和统一标准的国民待遇还需要经过很长时间的努力。
首先,城市和乡村的公共服务差距非常明显。
这是我国公共服务体系存在非均等化的主要表征。
其次,不同身份的国民享受的公共服务悬殊。
这是我国计划经济体制下留下问题,即使进入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后,单位体制逐渐解体但是以身份为基础来划分确定所享有的权利、待遇及服务的体制还是基本没有变。
再者,不同地区公共服务水平的差距也在不断的拉大。
中国经济发展水平和中国的公共服务水平都与中国地形一样,成明显的阶梯状,东部、中部和西部以及各省市之间的公共服务水平是不一致的,有的还存在很大的落差。
最后不同社会性别与分布年龄感受到的服务也不均衡。
这方面的失衡在社会性别方面的影响,有一个突出的体现就在于出生、入学、就业以及各个方面表现的男女性别失衡。
不同年龄阶段的人对自身的状况都有很多的不满和不安,这也体现了公共服务欠缺和失衡的问题。
针对以上公共服务体系存在的问题,我国学者进行了许多的相关研究。
胡祖才(2010)提出公共服务体系均等化的核心是机会和效果的均等而不是简单的平均化和无差异化,并指出解决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五条策略。
第一是探索制定基本公共服务的范围和标准;第二是强化基层公共服务体系的构建;第三是建立均衡导向的财政投入保障机制;第四是采取多元化的服务供给方式;第五是重视信息话手段的利用。
并指出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不可能一蹴而就,必须坚持“保基本,广覆盖,可持续”的基本原则,即尽力而为又量力而为。
胡仙芝(2010)提出解决公共服务均等化问题首先要清晰确定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均等化的基本目标。
其次明确政府在提供公共服务中的责任,加强公共服务型政府建设。
再次以改善民生为重点,建立和完善覆盖全民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
最后以均等化为目标,加快公用服务体系改革。
这些改革可以从五个方面入手。
一是建立和完善公共财政制度,为逐步实现基本公用服务均等化提供财政基础。
二是坚持将基础教育纳入义务教育,努力实现教育公平。
三是坚持公用医疗卫生的公益性质,努力构建公共卫生服务体系。
四是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保障人民的基本生活。
五是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健全公共就业服务体系。
麻宝斌等(2009)针对推进公共就业均等化提出四个条件:法律依据、资金支持、网络支撑和结果考评。
并以此为基础提出解决中国公用就业均等化的四条路径。
一是推进公共就业服务法制化;二是完善促进公共就业服务均等化的公共财政制度;三是健全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四是加强公共就业服务的绩效管理。
王飞鹏(2012)在通过对比分析全国社会保障支出情况和各省在社会保障与就业人均财政支出情况得出在职业介绍、培训机构建设存在明显的地区差异及就业服务机构工作人员配备方面也存在明显的地区和区域差异。
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科学把握公共就业服务均等化的基本原则。
这些基本原则包括:公益原则;公平与效率并重原则;统筹兼顾、重点突破原则;政府为主、多方参与原则;尽力而为、循序渐进原则。
结合我国目前所处的发展阶段和所面临的主要矛盾和问题,提出四条四条政策路径:一是总体规划上做到发展与改革的有机结合;二是具体操作上做到蔡莉与制度良好互动;三是具体实施上做到供给与需求均衡发展;四是运作上要做到政府与市场合作共赢。
另外其还提到健全完善公共就业服务均等化的保障机制。
这一机制包括:建立健全全统筹城乡的就业服务制度;建立均等化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完善公共就业服务体制和机制;创新公共就业服务供给模式。
以上学者都是从如何实现社会公共服务特别是就业服务均等化的问题上通过数据分析和研究提出了包括法制上、财政上、制度上等方面的对策。
笔者认为其实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不仅存在均等化的问题还存在公共就业服务体系绩效考核问题。
一个好的公共服务体系只有通过一整套良好有效的绩效考评体系才能在数据上反应出这套服务体系的优越性来从而与其他体系形成对比,并将这个公共服务体系持续运行下去。
针对公共就业服务体系的考核,我国学者也进行了很多这一方面的研究。
张华新等(2010)认为公共就业服务体系主要提供四个功能性服务,即职业介绍服务,职业指导服务,就业培训服务和就业岗位开发服务。
他从总体满意度测评和不同群体满意度差别的检验两个维度上设置了包括职业介绍服务内容与需求满足、服务方式、获得求职信息的渠道、供求信息的质量、供求信息的发布载体、供求信息的发布方式共六项关于职业介绍服务上的指标及职业指导服务内容与需求满足、职业指导服务方式、职业指导服务流程、职业指导服务态度共四项关于职业指导服务上的指标及课程内容与需求满足、授课方式、授课教师水平、授课教师态度、培训班期限长度共五项关于就业培训服务上的指标及公益性岗位开发服务效果、劳务派遣服务效果、扶持自谋职业与创业效果、鼓励企业吸纳就业效果共四项关于就业岗位开发服务上的指标及计算机在服务项目的应用。
互联网网站服务效果共两个关于共公共就业服务信息化上指标。
通过发放问卷,回收问卷,整理与研究问卷后,张华新提出两项公共就业服务体系绩效上的建议,即强化公共就业服务中的信息化手段建设、改进职业介绍服务工作方式,推进服务创新。
胡绍英(2008)从对比分析美国、英国、澳大利亚、荷兰和瑞典这些发达国家的公共就业服务绩效评估体系指出了这些国家公共就业服务考评体系存在的优点和缺点。
并在此基础上引出我国公共就业服务绩效评估的现状与不足,提出包括搭建公共就业服务绩效评估的制度平台,绩效评估法规化、制度化;引入客户满意理念,强化公共就业服务的服务功能;建立明确、可量化和完善的绩效评估指标体系;建立劳动力市场信息系统,高度重视职位空缺数据的统计和发布等对策。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张,大批的高校毕业生面临着就业问题。
高校毕业生就业矛盾越来越突出。
高校毕业生就业与否直接影响着社会的稳定,因此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工作,健全和规范毕业生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势在必行。
现阶段,毕业生公共就业服务体系主要存在以下问题:一是毕业生公用就业服务机构不健全;二是毕业生公共就业服务队伍不完善;三是毕业生公共就业服务内容不全面。
很多学者针对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问题进行了研究。
曹鸣岐(2011)通过对毕业生公共就业服务体系现状的分析,提出以下建议:一是加强毕业生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建设;二是加强毕业生公共就业服务能力建设;三是加强毕业生公共就业服务的信息体系建设;四是加强毕业生公共就业服务体系的师资队伍建设;五是加强毕业生公共就业服务体系的渠道建设;六是加强毕业生公共就业援助体系的建设。
在加强毕业生公共就业服务的信息体系建设中又提出两项具体的建设内容,即政府毕业生就业信息平台的建设与高校毕业生就业信息平台的建设。
在加强毕业生公共就业服务体系的师资队伍建设中具体提出三条内容,即开展就业服务人员业务技能培训,培养专门化、专业化、专家化的公共就业服务队伍,加强职业发展指导专家库建设,推行毕业生公共就业服务人员资格管理。
杨淑岭等(2011)对美国、德国、日本三个发达国家大学生就业服务体系比较分析指出中国应从法律法规、就业政策、就业指导、培训等方面入手,优化大学生就业服务体系,为大学生提供系统的就业服务。
具体包括:完善相关就业法律、法规;制定相关促进就业政策、加强高校就业指导、完善大学生实习制度;优化高校专业设置;加强创业教育与培训。
丁璇(2010)从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体系的网络结构和运行机制方面上进行了研究。
提出在充分利用互联网平台基础上,完善各项就业保障机制,通过构建合作统一的就业网络网络结构实现就业效率最大化,从而完善整个就业服务体系并提高其运行效率,为解决当前毕业生的就业难提高新的思路。
这些运行机制包括:基础性机制-计划机制;效率性机制-市场机制;保障行机制-监督机制。
正文是综述的重点,写法上没有固定的格式,只要能较好地表达综合的内容,作者可创造性采用诸多形式。
正文主要包括论据和论证两个部分,通过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比较不同学者对同一问题的看法及其理论依据,进一步阐明问题的来龙去脉和作者自己的见解。
当然,作者也可从问题发生的历史背景、目前现状、发展方向等提出文献的不同观点。
正文部分可根据内容的多少可分为若干个小标题分别论述。
小结通过对比各个学者在公共就业服务体系的研究,本文认为目前我国公共就业服务体系主要存在法律法规上、财政上、机制上和考评体系上四个方面的突出问题。
特别是在针对非大学生高校毕业生的服务体系还是空白点,基本上没有针对这些人群的特有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
他们的就业主要还是依靠针对大学毕业生的服务体系。
由于他们和大学毕业生还存在比较明显的差别,他们权利并没有得到很好的保障。
所以针对他们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的建设应该有相应的推进。
参考文献[1] 胡绍英.发达国家和地区公共就业服务绩效评估的经验及对我国的启示[J].开发研究,2008,(1):156-160.[2] 丁璇.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体系的网络结构和运行机制[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2):81-85.[3] 杨淑岭,王娜,滕斯玮.美德日三国大学生就业服务体系比较分析[J].经济研究导刊,2011,(28):145-149.[4] 曹鸣岐.河南省毕业生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建设问题研究[J].河南商业高等专科学校校报,2011,(5):96-99.[5] 王飞鹏.我国公共就业服务均等化问题的实证分析-基于2003-2008年全国通缉数据面板[J].西北人口,2011,(5):41-46.[6] 麻宝斌,董晓倩.中国公共就业服务均等化问题研究[J].东北师大学报,2009,(6):82-87.[7] 张华新,刘海莺.中国公共就业服务体系效率衡量与政策研究[J].山东科技大学学报,2009,11(1):53-58.[8] 胡仙芝.中国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现状与改革方向[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2010,8(3):82-87.[9] 胡祖才.关于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若干思考[J].宏观经济管理,2010,(8):16-19.[10] 周望.天津市滨海新区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策略性思考[J].未来与发展,2010,(4):93-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