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作文优秀范文及名师点评:《担当》担当第一眼看到“担当”二字,我的眼前便映出一幅画面,那是一道弯曲的背,爷爷的背,爸爸的背,担当了无数重压后才弯曲的背。
爷爷的背弯得特别厉害,和我小时在电视上看到的“刘罗锅”的背一样,但他却很硬朗,已是年过七十的老翁却依旧扛着锄头在田间干着农活儿。
正如六十多年前的他,一个七岁大的孩子,牵着牛儿在田间劳作。
那时曾祖父已经去世,曾祖母因不堪养家的重担而改嫁。
在乡下,孩子随母改嫁是要换姓的,爷爷不依,只得卖身给人家放牛,硬是用他幼小的身躯支起了这个家,那之后爷爷的背便慢慢弯了。
在他弯曲的背上,我看到了整个家族的骨气,背虽然弯了,但爷爷的人格立起来了。
父亲的背也是弯的,虽不如爷爷弯得那般厉害,但时不时有锥心之痛折磨着他。
那是他艰苦创业的见证,更是他青年壮志后留下的烙印。
父亲年轻时什么活儿都干过,他曾帮人在田间放牛,也曾在江边当过搬运工,有好几次他都从那木甲板上掉下来,也因此练出一身凫水的本领。
父亲与母亲仅凭借来的几百块钱从乡下打拼到城里,在其间,他们遇到过多少艰辛,失败过多少次,是我无法想象的,但他们从南方水乡拼搏到北国都市的一身铁骨确时时鼓舞着我。
不知何时,父亲的背也弯了,弯得让我肃然起敬,弯得让我刻骨铭心。
父亲的背有一次特别的弯,弯得我竟抑制不住我的泪水。
那天是奶奶出殡的日子,在乡下婚丧事是特别隆重的。
几十人的乐队敲敲打打,放炮点灯,孩子们都穿着丧服提着花篮,大人们都泪流满面。
只有父亲,他没有哭,也不能哭,他用双手捧着奶奶的骨灰,迈着沉稳的脚步向前,向前,每一步似都要踏出个印来。
父亲的脸像是冻猪肝的颜色,眼睛里布满了血丝,我看不出他的表情,只是看着穿孝服的父亲便好想哭,好想哭,那背在那一刻特别的弯,父亲在那一刻担当的是什么,我当时并不能了解,只知道是很沉很沉的东西。
而在今天,我或许还是无法理解透彻,但我知道那里面一定有对奶奶的沉甸甸的爱与承诺,一份我还不能完全参透的孝子的责任。
“担当”这看似简单的两个字,却不知压弯了多少人的背,那背或是像爷爷、父亲那样弯得清晰可见,或是无形而又真实的。
我想我的背也会慢慢变弯,我会扛起对亲人的承诺,对家业的责任,还有对国家的忠诚,那一道弯曲的背会时刻烙在我的心头。
(首都师范大学附属中学高二年级杨慧雯)点评:这篇作文以爷爷、爸爸两代人累弯了的脊背为线索,选取自己熟悉的生活事件进行叙述和描写,在表现他们“担当”精神的同时,表达出自己对“担当”的认识和态度。
主题鲜明,感情真挚。
文章从开始到结束多次写到爷爷、爸爸已累弯的脊背,这是基于作者对他们的细致观察。
正因为有了真实的生活做基础,才能准确地表现出爷爷和父亲两代人所具有的对家庭的担当行为,也才能传递出“他们的背虽然弯了,人格却立了起来”的内心感受。
真实的情感来自真实的生活。
老一辈人敢于担当的精神激发了作者“我会扛起对亲人的承诺,对家业的责任,还有对国家的忠诚”的历史责任感。
简洁的议论,不仅有感而发,而且鲜明地表现出小作者对“担当”的认识。
本文在表现主题立意上也还有提升的空间。
比如,作者若能从爷爷、父亲两代人的“担当”中看到“家风”的形成和传递,文章的立意就会更深入一些。
这篇作文的语言朴质无华,与表现的人物、事件相吻合,也非常值得学习。
高考作文优秀范文及名师点评:《何谓成人》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李杨(化名)9岁读高三,10岁高考[微博],13岁成为全国年龄最小的硕士生,16岁被某高校录取,成为全国最小的博士生。
中央电视台播出了对他的专访,专访中,他要求父母全款在北京买房,此言论让他陷入了舆论的漩涡。
他的解释是:“要不买房还在北京工作,那我不就成了北漂了吗?”他希望自己活得有尊严,他认为,有成就的标准就是:北京户口、买房、找着好工作。
读了上面的材料,你有怎样的感想?联系社会生活之际,写一篇文章。
题目自拟,文体自选(诗歌除外),不少于700字。
何谓成人成人是人生必经的环节,然而这个环节的定义总是不十分明确,其精度应做到何种水准也往往无人关注,只有出现问题了,才会激起我们反思:何谓成人?对于李杨的想法,其实我们都能理解,谁不希望有尊严地活着呢?在北京买房,几乎成为了一种身份和地位的象征。
让自己过上好生活就是有成就的标准,这其实是太过普遍的心理。
我们应当反思,是谁造就了这个少年天才如今为了自己的功利而刁难父母的行为。
我想,或许多半原因都是孩子父母的自作自受。
少年天才的形成绝对不可能是一个孩子所自愿。
不足10岁,正处于贪玩的年龄,而“玩”是锻炼孩子想象力与创造力的最佳方式。
那么,是谁强迫他过早地去接触高深的知识,扭曲他正常的成长历程,硬生生地被“炒作”成一个少年天才?毋庸置疑,是孩子的生身父母。
我认为,当今父母大多形成了一种望子成龙的病态心理。
在这种心理的作用下,父母的功利与短浅的见识,在孩子幼年时就植入了问题的种子,最终导致如今的后果。
不过我们还要反思,教育就没有问题么?我想也不是的。
教育体制太过模式化,从来都把考试设计成孩子的最大业务,不断灌输“与考试有关”的内容。
渐渐地,孩子们都明白了一个不用说即是合理的事实:考试成绩的好坏是一种身份和地位的象征。
至于什么全面发展,那都只是一纸空谈。
归根到底,是人们忽略了“成人”的精度。
如果从上一代开始就能深思这个问题并做出改变,推行货真价实的素质教育;如果社会的教育方向是让孩子们积蓄能力,放眼未来,也许少一个李杨似的超常少年,却可以成就更多真正有利于社会发展的人才。
“成人”二字说起来容易,但在物欲横流的当今时代,成人的标准到底应该是什么呢?在我看来,“成人”是应该用一生来研讨总结的课题。
我们不应该片面地把年龄作为衡量是否成人的唯一标准。
“人性的光辉”才应当成为检验作为人是否合格的尺度。
成人的精度,在于能为社会的进步而存在,而并非是一时的功利满足与物质享受。
(北京市第五十中学高二年级屈子尧)点评:这是一篇材料作文。
作者以材料提及的“成人”问题作为切入点,讨论“何谓成人”的问题。
本文最突出的特点是作者从自己对问题的体认出发,以朴实的语言表达出自己对问题的分析与认识。
文章在第1段点题之后,第2段从客观的角度叙述了普通人的心理状态,然后明确应当反思的症结所在。
第3、4段分别从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以及作者熟悉的教育环境——学校,进行反思。
第5段的阐述,较前两段,又进一层,从“上一代”和“社会教育”的视角来展开,增强了论证的分量。
最后一段,以“在我看来”强调“不应该片面地把年龄作为衡量是否成人的唯一标准”,提出关注“人性的光辉”,凸显作者对“何谓成人”的独到思考与认识。
一个十六七岁的高二年级学生,能够对“何谓成人”的问题有如此的认识与思考,取决于他既能够着眼于身边,又能够放眼于社会,再加上其负责任的态度。
由此可见,独到的见解,不是凭空而来的,一定是基于现实,源于思考,再加上负责任的表达。
如果把深刻的思想和恰当的语言表达比作两翼,诚心祝愿本文作者丰满两翼,让自己飞得更高、更远!高考优秀作文及名师点评:老舍我想对您说先生,您还好吗?大家都叫您的笔名,都称您为老舍,也许是因为他们欣赏您的作品吧。
但我更愿意称您为先生,因为我想对您说,我崇拜的,或是我所挂念的,不是您的作品,而是您这个人。
最早读您的作品,是在小学,您生动幽默的笔调,深深进入了我的心。
从此,我如饥似渴地拜读您的作品:《骆驼祥子》、《马裤先生》······很多故事的细节我至今记忆深刻。
那一天,我来到您的故居丹柿小院,这是我第一次真正地走近您。
那个小院好像不太规整,但走进书房,却是十分的整齐。
书桌上,还有您用过的毛笔,它们静静地躺在那儿,像是等待着主人的归来。
走出故居,房顶上的鸟儿叽叽喳喳,似乎只有它们才读得懂这里的故事。
我从此更深入地走进了您的作品,走进了您的内心。
先生,我想对您说,您的语言是艺术。
您的作品,没有什么惊天动地的故事,只是居家过日子的事,窗外的景和漂泊的情。
文里文外,戏里戏外,有正义的呐喊,有无助的守望,更有欣喜夹杂着心酸的挂念。
但“它跳上桌来,在稿纸上印几朵小梅花”这句又是那么与众不同。
【评:举例典型而生动】苏轼云:“平淡,乃绚烂之极也。
”【评:引用精当】您的绚烂,寓于您的平凡,大智大慧如水一般澄澈。
先生,我想对您说,您的一生是艺术,凡是在文联工作过的,没有人不记得您。
盛夏难耐,您邀友还家,奉上京味小吃,畅谈古今中外,这是生活的艺术。
您爱养菊,却没有陶潜那样的孤僻,您赋予了菊花新的含义。
虽是搬花腰酸背痛,亦有赏花幸福绵长。
您的子女在您面前不聊文学,而是聊科学,谈世界。
您依旧是微笑,因为您知道,这是孩子们自己的选择。
这件事,是我在几年前有幸和您儿子舒乙先生交流亲耳所闻。
舒乙先生还给我讲了无数关于您的故事,千言万语汇为两个字:温和。
山河破碎,子规啼血。
先生,我想对您说,你的结局太凄惨。
我知道,太平湖就在您的出生地旁,这是您书写的最大的悲剧。
那一夜,您徘徊于湖畔,想到昔日温和的人今日如此发狂凶悍,您笑了,【评:应该是苦笑吧】笑得困惑。
东方既白,您纵身一跃,永远化作太平湖一尾墨色青鱼。
【评:老舍先生终于可以随意畅游了,比喻中隐含悲愤】先生,我想对您说的,太多太多。
泪珠与笔墨齐下,我无法用语言再去表达。
世道变暖了,太平湖底还有那份彻骨寒凉吗?您当年只是纵身一跃,而如今我的思念,依旧长路漫漫······(北京第八十中学高二年级尚昊成)点评:老舍是著名的“京味”作家,深受读者喜爱。
本文饱含对老舍先生的深切怀念,字里行间浸润着作者的真挚情感,读来令人动容。
“书桌上,还有您用过的毛笔,它们静静地躺在那儿,像是等待着主人的归来;走出故居,房顶上的鸟儿叽叽喳喳,似乎只有它们才读得懂这里的故事”,作者精心选取屋内屋外两种典型事物,一静一动,似乎都与逝去的主人有着生命的关联,拟人手法的运用自然贴切。
“山河破碎,子规啼血”简短的八个字,内涵丰富,字字千钧,暗示了那个特殊年代老舍乃至我们整个国家和民族的悲剧。
结尾段“太平湖底还有那份彻骨寒凉吗”的问话,直击人的心底,发人深省。
恰切而艺术的表达,是传递真情实感的保证。
作者作为高二的学生,对老舍了解之深,对问题认识之透,实在难能可贵。
老舍的伟大,首先还在于他的作品的不朽,本文如能谈谈对他作品的一两点感悟,或许对“这个人”的评价会更全面。
考作文优秀范文及名师点评:《倾诉》亲爱的爸爸:距离上一次跟你相见已经有两年的光景了。
学习的压力,再加上时间的匆匆,让我不能再像以前一样一放假就去哈尔滨看你。
一周一次的电话也逐渐缩减为两周一次,一个月一次了,现在算起来已经有两个月没有打电话给你了。
不是女儿不孝,其实我真的有好多好多话想向你倾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