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文学理论考点整理

文学理论考点整理

基本概念·文学活动是人类的一种高级的特殊精神活动。

文学活动是人所从事的文学创作、接受、研究等活动的总称。

按照艾布拉姆斯的观点,文学活动应由四个要素构成,即世界、作者、作品、读者。

这四个要素在文学活动中形成相互渗透、相互依存和相互作用的整体关系。

·文学理论(课本3~8页)是指研究有关文学的本质、特征、发展规律和社会作用的原理、原则的一门学科。

是文艺学的一个门类。

传统的习惯把文艺学分成三个门类:文学理论、文学史和文学批评。

它们都以文学为研究对象,都要求把历史的、现实的文学理论与文学史和逻辑的研究结合起来。

什么是文学理论?对这个问题的完整解答,应从文学理论的学科归属、对象任务、应有的品格三个方面进行。

1、学科归属文学理论是文艺学中三个分支之一,它与其他分支联系密切,它通过对文学问题的审视,侧重于研究文学中带一般性的普遍性的规律,具体而言,它以文学的基本原理、概念、范畴以及相关的学科方法为其研究内容。

(对象)2、文学理论的任务一般规定为五个方面:文学活动论、文学活动本质论、文学创作论、文学作品构成论和文学接受论。

3、应有的品格:实践性、价值取向(民主的科学的现代的)·文学批评作为文学理论的重要内容和文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批评主体按照一定的理论思想和批评标准,对批评对象进行分析、鉴别、阐释、判断的理性活动,表达着批评主体的立场观点和价值取向。

文学批评是对以文学作品为中心兼及一切文学活动和文学现象的理性分析、评价和判断。

从实质上讲,文学批评是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与一定意识形态息息相关的意识形态评价方式。

(课本354页)·文学本体论文学本体论是对文学的基本属性作出界定的学说。

本体论原为哲学术语,是探讨存在、即一切现实的基本特征的一种学说。

后运用于美学和文艺学。

文学本体论指关于文学存在的本源与本质的学说和理论。

由于文学研究者从不同的角度理解文学,故对文学本体的看法,是多种多样的。

譬如,弗洛伊德精神分析派把人的一切心理活动都归结为无意识,认为审美和艺术不过是无意识欲望的转移、改装和升华。

因此,无意识、即以性欲为中心的本能冲动,是文学创作的本源。

俄国形式主义者认为,文学研究的对象不是作为总体的文学,而是文学性,即那个使某一作品成为文学作品的东西,因此文学性是文学的本质。

现象学美学代表人物之一英加登认为,文学作品既不是观念的实体,也不是物质的实体,而是一个独特的存在领域,是个纯意向性的客体;它由语言现象层、语义单位层、再现客体层和图式化方面层四个互为条件、层层递进的层次构成。

在我国,对文学本体论,尤其是现象学意义上的文学本体论的研究,还开始不久。

目前文学理论界对文学本体论的看法,大致有三种:(1)从文学是社会生活的反映出发,认为文学的本体是社会生活,可称之为反映论本体论;(2)从文学是作家的思想感情的表现出发,认为文学的本体是作家的心灵世界,可称之为表现论本体论;(3)从文学就是文学本身出发,认为文学的本体就是文学的审美特性及作品自身,可看作是文本学或现象学的本体论。

另外,尚有一些研究者把反映论本体论与表现论本体论的观点综合起来,从而形成一种介乎于二者之间的看法。

对文学本体论的深入研究,有可能构成我国文学基础理论发展的基本形态。

·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的“不平衡关系”(课本47页)文学伴随着生产劳动而产生,并随着生产劳动的发展而发展,但文学发展的进程也有特殊的情况,就是它的发展同经济发展并不总是同步的,有时显得快些,有时慢些,有时甚至同生产呈反方向的发展,这就是马克思所说的物质生产与艺术生产的“不平衡关系”。

这种不平衡有两种典型的体现,一种情况是某些文艺类型只能兴盛在生产发展相对低级的阶段,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它的繁荣也就过去了,如古希腊神话和史诗,另一种情况是艺术生产与物质生产的发展水平并不是呈正比例的,经济落后的国家或地区可能在文学艺术上反而领先,如18世纪的德国和19世纪的俄国。

·艺术生产(课本99~102页)艺术是一种社会意识形式,一种创造审美对象的精神生产。

具体地说,它作为一种生产,是一种感性、客观的、有目的的、对象化的实践;作为一种精神生产,它是再现与表现的统一,是一种社会意识形式,具有能动反映性和一定的意识形态性;作为一种特殊的精神生产,它以创造审美对象、满足人们的审美需要作为自己特有的目的。

文学活动作为人的活动之一,一旦进入现代资本运行的社会,就成为一种艺术生产活动,因此马克思就随着时代的发展把文学活动理解为“艺术生产”活动,这是马克思在考察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后,主要从经济学的观点来看待文学艺术活动的结果。

当然,马克思的“艺术生产”概念具有多种意义:第一种意义,是把物质生产与作为精神生产的艺术生产相比较,并不专指某一特定历史时期的艺术现象。

第二种意义,艺术生产是指实际的艺术创作过程。

第三种意义,专指在资本发展时期,一切艺术生产是为资本创造价值,一切艺术品都具有商品的属性。

·艺术发现(课本129页)是指作家在社会生活中积累了一定的感性材料的基础上,无意识地依据自己认识和评价生活的思想原则和审美趋向,对外在事物进行观察和审视时所得到的独特领悟。

艺术发现对于整个文学创造过程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它决定了作品的独创性,可以说没有艺术发现就没有富有特色的作品。

·陌生化(课本145页)“陌生化”理论是由俄国形式主义评论家什克洛夫斯基提出。

这个理论强调的是在内容与形式上违反人们习见的常情、常理、常事,同时在艺术上超越常境。

陌生化的基本构成原则是表面互不相关而内里存在联系的诸种因素的对立和冲突,正是这种对立和冲突造成了“陌生化”的表象,给人以感官的刺激或情感的震动。

陌生化的心理基础是,把脱日常的“自动化”感觉,而用事物给人的第一次新奇反应为基础展开描写,来调动、激发读者的想象力。

·艺术真实(课本154~156页)艺术真实既非生活真实亦非科学真实,而是主体把“内在的尺度”运用到对象世界上去,经过艺术创造,与“善”“美”共生并存的审美化的真实。

艺术真实是对生活真实的净化、深化和美化,它比生活真实更集中,也更能深刻地显示出社会生活的本质。

它是艺术家主观思想和客观生活真实辩证统一的结晶。

它源于生活真实,又高于生活真实。

艺术真实是主观的真实,诗艺的真实,假定的真实,内蕴的真实。

·艺术概括(课本162页)简括的说,就是作家依据自己的体验和认识,以主体的审美价值追求能动介入方式,对富有特征的事物给予独特艺术处理,从而在主体与客体相统一的基础上,创造既具有鲜明的独特个性又具有相当普遍意义、体现着一定审美价值取向的艺术形象之方法。

具体规定有:“个别”与“一般”的统一。

·典型(课本214~222页)典型是显示出特征的、富有艺术魅力的人物性格。

作为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他一般包含着更为丰厚的历史内容,成为人类通过文学认识生活的方式之一,所以,他常常是叙事文学的至高的美学追求,是人物塑造达到艺术至境的标志。

典型的意思是具有代表性的人或事,二是有代表性的,指作者用典型化方法创造出来的具有独特个性、又能反映一定社会本质的某些方面的艺术形象。

·意境(课本223)意境是我国古典文论独创的一个概念。

指抒情性作品中呈现的那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形象系统及其所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想象空间。

关于意境,一般论者规定为:意与境浑,情与景化,即所谓主客交融,物我一体,这正是大名鼎鼎的王国维的“境界说”的内涵。

这种艺术境界是由主观思想感情和客观景物环境交融而成的意蕴或形象,其特点是描述如画,意蕴丰富,启发读者的联想和想象,有着超越具体形象的更广的艺术空间。

·意象(指审美意象)(课本230~236)文艺创作过程中意象又称为“审美意象”,是想象力对实际生活所提供的经验材料进行加工生发,而在作者头脑中形成的形象显现。

审美意象即对象的感性形象与自己的心意状态融合而成的蕴于胸中的具体形象。

审美意象是指在对客观世界审美感知与体验的基础上,融会主观的思想、感情、愿望、理想,在艺术家头脑中经过艺术创造形成的意象。

·共鸣(课本347页)共鸣,是文学接受进入高潮阶段的重要标志,指的是:在阅读文学作品时,读者为作品中的思想感情、理想愿望以及人物的命运遭际所打动,从而形成的一种强烈的心灵感应状态。

共鸣的产生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作品本身具有深刻丰富的思想感情和强烈的艺术感染力,二是读者的期待视野中含有与作品相同或相似的思想见解和情感体验。

——————————————————文学活动论(课本15页)马克思主义首先把文学理解为人的一种活动,并建立了“文学活动论”。

马克思实际上把文学艺术看成是人的活动,即人的生活活动。

“人的生活活动”在马克思的学说中,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观念。

马克思主义把文学艺术的创造和欣赏归结为人的生活活动,旨在强调文学艺术与人的本质力量的关系。

人的生活活动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即通过主体的活动,把自己的本质力量(人的全部特性和能力)体现在客体当中,使客体成为人的本质力量的确证和展示。

文学艺术活动作为人的精神性的生活活动,也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人的本质力量的一部分通过文学艺术的创造和欣赏才展现和外化出来。

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五大基石:文学活动论、文学反映论,艺术生产论、文学审美意识形态和艺术交往论。

(1)文学活动论。

(上面有详解)“文学活动论”,旨在强调文学艺术与人的本质力量的关系。

(2)文学反映论。

马克思主义从哲学的存在与意识的相互关系理论出发,把文学活动论看成是一种人的主体对于客体的认识和反映。

把马恩所阐述的历史唯物主义原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运用与文学活动中,就形成看马克思主义的文学反映论:文学艺术是社会生活的反映,但并非刻板的反映,而是能动的反映。

(3)艺术生产论。

“艺术生产论”强调,文学艺术并非孤立的存在,它的发展是与社会的政治经济形态的发展变化密切相关的,我们必须从社会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的实践中,从生产、消费、分配、交换的关系中,才可能获得对文学艺术的最终解释。

(4)文学审美意识形态论。

文学史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马克思主义对文学的一种基本看法。

在此基础上,20世纪西方和东方信仰马克思主义的学者提出了“审美意识形态”的概念。

这种观点认为,文学艺术作为一种意识形态现象,其特殊性主要在于它的“审美方面”。

(5)艺术交往论。

马克思主义认为文学艺术是一种交往和对话,它以作品为中心构成了作家与作家、作家与此岸世界、作家与读者、作家与彼岸世界的交往关系。

因此,文学活动就是由世界、作家、作品、读者所构成的一个交往结构。

文学的审美含义(课本51页)文学可以被视为一种审美形态。

文学指具有审美属性的语言行为及其作品,包括诗、散文、小说、剧本等,这正是文学的审美含义。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