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近期国内“立德树人”的文献研究综述

近期国内“立德树人”的文献研究综述

近期国内“立德树人”的文献研究综述“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是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之魂。

1为了厘清“立德树人”基本要素之间的运转方式和因果联系,我们对近期国内有关“立德树人”的研究和实践进行了初步梳理。

一、“立德树人”的基本内涵教育部教育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张力认为,“立德树人”,包括“立德”与“树人”两个层次。

“立德”为确立品德、树立德业;“树人”为培植成长、培养成才。

2“立德树人”意味着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

3教育的对象是人,教育的本原就是培育健康完整的人。

人不仅仅是学习知识的认知体,更是有血有肉的生命体。

健康完整的人,包括健全的人格、良好的公民道德素养,以及从对自己开始,逐步到对他人、社会、民族、国家的责任秉持和信念坚守。

教育工作者必须关心人、尊重人、理解人,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而不是训练只会考试的工具。

无论什么时候,教育都应该把培育健康完整的人视为己任,把“立德树人”作为基础教育的根本任务。

4把“立德树人”作为基础教育的根本任务,还有着非常现实的意义。

当前,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信息网络技术突飞猛进,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更加频繁,学生成长环境发生深刻变化。

青少年学生思想意识更加自主,价值追求更加多样,个性特点更加鲜明。

这些变化和需求对学校教育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另一方面,我们的学校教育与“立德树人”的要求还存在一定差距,如:重智轻德,单纯追求分数和升学率,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较为薄弱;教师育人意识和能力有待加强。

3二、“立德树人”的发展历程“立德树人”的理念,可从数千年中华民族史和人类文明传统中找到跌宕起伏的线索,而且业已形成有机的整体。

对此,张力做了比较系统的梳理。

2“立德”于古代中国典籍,最早见于《左传•襄公二十四年》:“大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

”“树人”,出自西汉编修的《管子•权修》,“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树;终身之计,莫如树人。

”二战后特别是冷战结束以来的现代教育革新,西方教育愈加带有关注人的个性发展、弘扬人文精神的人本主义特征,诸如20多年全球范围内的全民教育(Education for All)及近年全纳教育(Inclusive Education)理念的推展。

日本所有中小学教师,无论担任何种学科教学,在获得教师资格证书时都必须学习过2个学分的“道德教育”课程。

51897年南洋公学自编课本大纲就出现受西学影响的“德育智育体育”。

1919年“五四运动”后一批志士仁人引取西方教育理论,开展教育改革实验,如陈独秀、蔡元培、陶行知先生等对德智体诸育均有论述且有践行。

2蔡元培在就任北京大学校长的演说中讲道:“以三事为诸君告:一曰抱定宗旨;二日砥砺德行;三曰敬爱师友”。

6“立德树人”是中国共产党对人民教育事业的一贯主张。

早在1934年,毛泽东就指出:苏维埃文化教育的总方针,在于以共产主义的精神来教育广大的劳苦民众,使文化教育为革命战争与阶级斗争服务,使教育与劳动联系起来,使广大中国民众都成为享受文明幸福的人。

1957年,毛泽东提出:“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

”1980年,邓小平为《中国少年报》和《辅导员》杂志题词:“希望全国小朋友,立志做有理想、有道德、有知识、有体力的人,立志为人民作贡献,为祖国作贡献,为人类作贡献。

”2006年,胡锦涛在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时首次提出,“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2三、“立德树人”的运行机制机制,是指一个工作系统的组织或部分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和方式。

优化“立德树人”的运行机制,才能把“立德树人”真正落到实处。

最近以来,《人民教育》《上海教育》对“立德树人”运行机制的研究关注较多,尤以教育部基础教育一司司长王定华、武汉大学党委副书记骆郁廷等的研究较为系统。

综合起来,“立德树人”的机制主要集中在学科课程育人、学校文化育人、实践活动育人和多方合力育人4个方面。

⒈学科课程育人王定华认为,与课程教学有机结合的德育,是最基本最自然的德育。

广大教师可依据课程标准、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情况,在对学生传授知识和培养能力的同时,将良好的情感、端正的态度、正确的价值观自然融入课堂教学过程。

4骆郁廷等也认为,“课程育人”是“立德树人”的重要途径。

“课程育人”也就是理论育人,即以课堂、课程、课本等理论教育的方式进行思想、政治、道德等知识的传授,这是“立德树人”的前提。

7《上海教育》编辑部文章更是直截了当地提出:破解“立德树人”难题关键在真正理解学科。

8《人民教育》2013年23期刊登了孙彩平等、成尚荣以《立德树人,学科何为?》为话题的两篇文章,《上海教育》先后3次以评论员、编辑部的名义刊文强调,“立德树人”终归要靠学校教育尤其是课堂教学来完成。

成尚荣指出,我们当前的学科教学与“立德树人”的要求还存在一定差距:①立德树人意识比较淡薄,②根据学科特点进行育人的能力不强,③各学科立德树人任务缺少整体性的建构和制度保证。

9孙彩平等认为,学科教学“立德树人”不到位,归根到底,是用机械、平面的知识与教育观念来理解有机而复杂的知识与教育体系:①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就是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的各自努力。

②教育中所教的学科知识之间是相互独立的,各自记录着人类各个领域的成就,通过相互独立的知识的传播,可以促进学生相应素质的发展。

甚至,在很长时间内,德育本身也曾经深陷学科化、知性化的观念中。

我们的德育课堂,实际上也只是道德知识的表层含义的传播过程,并没有起到文化的意义与价值传播的作用。

但是,人是一个有机体,人的各种素质之间的关系,是一种有机构成的而不是机械的、可以划分与切割成的各个部分之间的关系。

传输知识本身不是教育的终极目的,引导学生通过知识的学习,获得对自己所在世界的深层理解才是目的。

所有知识的传递过程,都可以成为意义和价值的引导过程,所以,学科教学的道德任务,不是必须通过额外加人一些道德因素才能进行的,其最大的道德教育资源,就是学科知识本身。

10关于学科课程育人的实施,《上海教育》评论员文章指出:①教学内容中的学科知识是学生精神与德性发展升华的智力基础;②教学的组织形式将对学生形成合作与互助的品质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③教学过程所营造的自由民主平等的氛围,会对学生形成创新精神和对真理正义不懈追求的品性起到重要作用;④教师在教学中严谨的治学态度和敬业精神,以及教师在学校生活中体现的人生准则和处世规范,更可以成为学生的示范和榜样。

11成尚荣强调,学科统筹中“立德树人”的核心理念是:①所有的课堂都应当是道德课堂,②所有教师都应当是道德教师,③让学生自主地进行道德学习。

9焦苇等也指出,上海“十一五”德育改革发展的重要经验,就是“把德育融入学校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强调“人人都是德育工作者”。

上海制定了《上海市中小学各学科教学进一步贯彻落实民族精神教育和生命教育的教学指导意见》,根据学科的性质与特点,分学段将“两纲”教育内容课程化,覆盖了21门学科54个学段。

12⒉学校文化育人王定华认为,学校文化是学校特色和历史积淀的反映,是全体师生认同的思维和行为方式,对学生思想品德养成具有潜移默化的导向作用和持久深远的影响功能。

4骆郁廷等指出,文化育人是“立德树人”的隐性路径,具有环境育人的渗透性特点。

文化育人方式主要是校园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环境文化育人。

7江苏省南通中学的“难忘教育”就非常强调“润物无声的环境熏陶”。

13⒊实践活动育人骆郁廷等指出,实践育人是“立德树人”的基本途径。

实践育人一方面强调理论的实践性,另一方面也强调了育人的实践性。

7王定华也指出,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促进中小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

学校要结合课程改革,认真落实综合实践活动课要求,针对学生年龄、教学内容和课程安排,有序组织学生走出校园,了解社会,感受生活,积极探索,引导学生学思结合、知行并重。

4“十一五”期间,上海重新绘制了覆盖全市的“未成年人社会实践版图”,所有资源被重新整合,并形成了爱国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生存训练等九大主题,涵盖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各个方面。

通过整合资源,走出德育工作系统的小循环和内循环,融入教育改革发展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循环之中。

12南通中学的“难忘教育”强调“持之以恒的规范训练”“震撼心灵的活动体验”“感悟人生的自主实践”,海门市“日行一善,月习一德”的未成年人道德养成教育实践活动得到了江苏省文明委的肯定。

14⒋多方合力育人骆郁廷等指出,要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把学校育人、社会育人和家庭育人结合起来,为学校的教育提供有力的外部支持,实现社会资源教育效应的最大化。

目前,最需要的是加强学校与家庭、社会的互动,通过沟通互动形成教育合力。

7王定华强调,学校、家庭、社区的德育目标应当趋同,德育内容应当互补,德育资源可以共享。

42010年10月,海安县建立了具有独立编制的家长学校总校,开发了义务教育阶段低、中、高3册《学生习惯养成教育》及配套的《家校联系手册》,从建构家校合作机制入手,促进未成年人良好习惯的养成和良好德行的形成,《人民日报》《光明日报》对此做过专门介绍。

15除了上述这些“立德树人”机制外,王定华还提到礼仪育人、网络育人和制度育人。

他认为,在新形势下,礼仪教育是立德树人新的生长点。

重视网络环境下的德育工作,是学校德育与时俱进的必然要求。

“立德树人”是长期的持续的工作,必须有制度保障:督导制度、投入制度、培训制度。

4“立德树人”的运行机制,是指在教育根本任务践履的过程中,构成“立德树人”基本要素之间的因果联系和运转方式。

“立德树人”的运行机制构成了“立德树人”基本要素的总和,是围绕“立德树人”的整体目标,不断修正完善、不断运动变化,按照一定方式有规律性地运行的动态过程。

其整体功能的发挥有赖于各相关因素的耦合,相互衔接,协调运转。

16因此,骆郁廷等认为,只有把“立德树人”的各种路径结合起来,才能优势互补,形成合力,增强“立德树人”的整体效应。

他还指出,“立德树人”的各种路径,学科课程育人是先导,实践活动育人是基础,学校文化育人是条件,只有紧密结合,才能形成合力,从整体上不断增强“立德树人”的实效性。

7四、“立德树人”的保障措施北京师范大学教授檀传宝认为,观念层面,要让德育作为教育根本的意识深入骨髓:无德育即无教育,教育者无法不参与德育,德育是工作更是灵魂。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