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从《新青年》到《妇女杂志》五四时期男性知识分子所关注的妇女问题

从《新青年》到《妇女杂志》五四时期男性知识分子所关注的妇女问题

从《新青年》到《妇女杂志》

———五四时期男性知识分子所关注的妇女问题

刘慧英

提 要 创刊于同一年的《新青年》和《妇女杂志》在倡导妇女解放方面都具有主导性

的影响和地位

,但是《新青年》并非从一开始就是这方面的“先锋”———在创刊后的二、三年

间它基本是在梁启超所开创的女权启蒙话语框架内提出和讨论妇女问题,1918年才正式

提出女性的主体性问题———“我是我自己的”;《妇女杂志》虽然一直从事着对女性的启蒙,但在五四期间却不能与时俱进而“落伍”,1921年章锡琛担任主编后发扬“五四”精神,沿

续《新青年》的妇女解放话题———尤其是自由恋爱,从而使《妇女杂志》成为五四后又一个

反传统的重要阵地。

关键词 《新青年》 《妇女杂志》 妇女问题 五四新文化运动

由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妇女杂志》创刊于1915年1月,而《新青年》则诞生于1915年9月,这两份创刊于同年的期刊后来在中国现代史上的地位却不可同日而语———《新青年》

成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一个重要标志,甚至它的创刊时间被视为新文化运动的开始;①而

《妇女杂志》则在五四运动高潮时期被批评为“专说些叫女子当男子奴隶的话”。②1921年初,象征着五四一代“新青年”的章锡琛和周建人取代了王蕴章的主编位置,从而使这份杂

志在立场和观念上得到全面改观。九十多年之后当我们再度回首五四那段风云变幻的历

史时刻,《新青年》和《妇女杂志》都成为需要重新清理和叙述的文化遗产。

一 五四时期《妇女杂志》新老交替的背景

创刊于1915年的《妇女杂志》首任主任为王蕴章(1884—1942),1916年间商务印书馆

曾短期聘任胡彬夏(1888—1931)为主编。③五四运动以后,《妇女杂志》主编的人事发生了

变动,起因是1919年4月商务印书馆的大部分期刊(包括《妇女杂志》)被当时北京大学的811《中国文化研究》2008年春之卷

②③有关《妇女杂志》前期(1915—1920)的情形,参见拙文《被遮蔽的妇女浮出历史叙述———简述初期的<妇女杂志>》,《上海文学》,2006(3)。罗家伦《今日中国之杂志界》,载《新潮》第1卷第4期。陈东原在《中国妇女生活史》中这样评价《新青年》:“世界上谈到中国近年新文化的,必归功于‘五四’;谈到‘五四’的,又必归功于《新青年》杂志:这是显然的事实,也不必———尤其是不能否认的。”(《中国妇女生活史》,上海,商务印书馆,1928年1月,第365页。)

© 1994-2008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学生领袖罗家伦点名攻击。商务当局开始恐慌,对各个杂志的编辑进行撤换。①受到攻击

的《妇女杂志》不得不立即转向,由“宣扬贤妻良母”向鼓吹妇女解放过渡,过渡的关键人物

是沈雁冰(即茅盾)。从1919年下半年起,沈雁冰以佩韦、四珍等笔名接连发表了《解放的

妇女与妇女的解放》(第五卷十一号)、《妇女解放问题的建设方面》(第六卷第一号)、《读少

年中国妇女号》(第六卷第一号)、《男女社交问题管见》(第六卷第二号)、《将来的育儿问

题》(第六卷第二号)、《说<新妇女>》(第六卷第二号)、《我们该怎样预备了去谈妇女问

题》(第六卷第三号)。

《妇女杂志》在商务当局眼中一直不受重视,仅从王蕴章长年兼任《小说月报》和《妇女

杂志》两份刊物的主编就可窥见一斑,1919年下半年商务当局首先选中的《妇女杂志》主

编人选是沈雁冰,沈当时是《学生杂志》的编辑,而当时“受《新潮》攻击最烈的是《教育杂

志》和《学生杂志》”。②1919年下半年杜亚泉辞去《东方杂志》主编之职,第二年由钱智修

接办。1920年,担任《小说月报》兼《妇女杂志》主编的王蕴章提出辞职,沈雁冰接任《小说

月报》主编,《妇女杂志》却无人接任,作为《东方杂志》的新任主编及章氏上司的钱智修推

荐章锡琛出任《妇女杂志》的主编,章自1912年初入商务,一直是《东方杂志》的编辑。章

虽然是商务的资深编辑,却“因为这方面毫无研究,不敢轻易担任,经钱经宇再三督促,才

勉强应允”,他接任《妇女杂志》后“一面整理积稿,把勉强可用的略加修改充数,一面四处

拉稿,又在杂志上出题征文,再不够自己也写一些,……”③“但一向对于这问题没有研

究,只得临时抱佛脚,到东方图书馆里找出几本日文书籍来,生吞活剥地来介绍一点。”④

章锡琛几乎是在边学边干中成为《东方杂志》的日文翻译兼编辑的,接任《妇女杂志》

以后依然是一边摸索一边实践。然而,章在接任《妇女杂志》之前并非如他自己所描述的

与妇女问题完全无缘。《东方杂志》自民国初年起发表了不少介绍西方或日本妇女界的文

章,尤其是1913—1916年间,英国爆发了声势浩大的妇女参政运动;随着第一次世界大战

的爆发,《东方杂志》又零星介绍西方妇女在战争中的状况。虽然整体来说篇幅并不多,且

多从欧美或日本报章上摘译而来,叙述语言平和中性,这方面文章的作者署名有钱智修、

许家庆、劳高等。1913—1914年间,章锡琛也曾在《东方杂志》上发表介绍西方妇女状况的

文章:《英国妇女之参政运动》(第十卷第二号,1913年8月)、《英国女权党之狂暴》(第十

一卷第三号,1914年9月)、《美国之妇女》(第十卷第六号,1913年12月)、《德国妇女问题

之特征》(第十一卷第六号,1914年12月),后二文为日文报刊上的摘译,前二文似乎是章

氏所作。值得一提的是,章氏在《英国女权党之狂暴》一文中一反《东方杂志》一贯的平和

中立,而对“英国女权党”用了诸多贬义词,例如:“狂暴”、“暴行”、“叫嚣”、“骚扰”、“奔窜驰

突”等等,对“英国女权党”的反感跃然纸上。《英国妇女之参政运动》一文曾配有12幅照

片,除了“英国女权党毁商店玻窗之状”展示其“武力”外,其它的图片都是介绍性的。而在

《英国女权党之狂暴》一文中共附图六幅,多幅照片展示了女权党们在警察的捉捕下蜷缩911从《新青年》到《妇女杂志》

②③④《从办学校到进入商务编译所》,《商务印书馆九十五年》,第101-102页。《商务印书馆九十年》,第116—117页。据章锡琛所述,见《商务印书馆九十年》,第115页。茅盾《商务印书馆编译所和革新<小说月报>》、章锡琛《漫谈商务印书馆》,见《商务印书馆九十年》,北京,商务印书馆1987年版。

© 1994-2008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或佝偻着身子,一副狼狈不堪的样子;其中还有一幅照片则展示了女权党毁坏一幅名为

“镜与女神”的世界名画,据说此画价值为4.5万英磅,被一女权党员用刀所划坏,全国上

下为之哗然,莫不痛恨女权党的暴戾。从这些蛛丝马迹不难看出为什么章锡琛在成为一

个妇女主义者之后依然对“女子参政”颇有微词。

在章锡琛接任《妇女杂志》一年之后,周建人正式成为《妇女杂志》的另一位编辑,八卷

二号(1922年2月)的“编辑馀录”里特别提到:“素来承读者欢迎的周建人先生,已经聘请

来社,担任社务。”①也许就像当年《妇女杂志》聘请胡彬夏为主编一样,商务聘请周建人

同样着眼于他的社会关系,众所周知,周的二位兄长鲁迅和周作人都是著名的五四新文化

运动的健将,而且在北京的文化界及高校享有很高的威望。事实上,在周建人“加盟”《妇

女杂志》后,鲁迅和周作人的名字时常出现在《妇女杂志》上。章锡琛时期的《妇女杂志》也

可以说是“章周联盟”的时期。此时,章锡琛、周建人等一方面延续了茅盾把妇女问题推向

思想革命的倾向,主张用新思想、新理论来严肃深入地讨论妇女问题;另一方面,他们在五

四时期接办《妇女杂志》不仅缺乏一种心理上的准备———多有临阵磨枪之感,而且也没有

知识上的积累。

二 1918年之前《新青年》对妇女问题的讨论

笔者认为,1920年前的《妇女杂志》并不像五四运动以来所批评的那么“落后”,而

《新青年》在一开始也并未像后人想象的那样“先进”,至少在关于妇女问题方面的论述,无论

是在起步的时间上,还是文章的篇幅上都难以与《妇女杂志》相提并论,当然这其中的主要

原因是:它不是一本专门论述妇女问题的期刊,但我在这里要强调的是,《新青年》杂志中

那些专门论述妇女问题的篇幅———它们所表述的立场、视角,并未超越那个时代的特定语

境。我将《新青年》初期登载的关于妇女的文章篇目做成下列列表,可以很清晰地看到它

讨论妇女问题的频率及大概的内容。

表1 《青年杂志》初期发表的关于妇女的文章篇目

篇名作者译者卷、号妇人观[法]MaxO’Rell陈独秀第一卷第一号,1915年9月15日出版欧洲七女杰陈独秀第一卷第三号,1915年11月15日出版女性与科学[日]小酒井光次孟明第一卷第四号,1915年12月15日出版挪威之女子选举权“记者”同上。罗兰夫人李亦民第一卷第五号,1916年1月出版

应该说,作为《新青年》主编的陈独秀从一开始就关注妇女问题,但是他在当时的视域

并未完全超出晚清倡导女权的先驱梁启超,也就是说陈独秀依旧囿于女权启蒙最初的思

维模式。从《欧洲七女杰》、《罗兰夫人》等文来看,《青年杂志》因循着风靡于20世纪初渲

染西方女杰所表露的特定时代痕迹,而丝毫闻不到五四新文化运动民主自由的气息。从

《女性与科学》和《挪威之女子选举权》这样的篇目里我们则能找到同时期《东方杂志》的类

似风格。另外,陈独秀在最初的《新青年》上所发表的一些反传统檄文中也都提到了妇女

问题,例如:《敬告青年》(一卷一号)、《一九一六年》(一卷五号)等文,都被后人视为最先吹021《中国文化研究》2008年春之卷

①《妇女杂志》第8卷第2号,第120页。

© 1994-2008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响新文化运动的号角,但是有关妇女问题的提出实际上都是一些处于较次要位置的短句,《敬告青年》直接涉及妇女的就一句:“女子参政运动,求男权之解放也”;而《一九一六年》

也同样:“女子,被征服者也。”号召包括妇女在内的被压迫者:“自居征服(ToConquer)地

位,勿自居被征服(BeConquered)地位”。这种简洁的提及颇似当年革命先驱邹容、陈天华

等人倡言“男女平权”———是一种标语口号式的宣言,而缺乏内里的深入和独到。陈独秀

的《孔教与现代生活》(二卷四号)一文,是其公然打出反孔旗号的檄文,并以较多的篇幅谈

到了传统儒教对妇女的压抑和迫害,这是“新青年”以妇女的历史和现状来清算和批判传

统的首例。

在此不能不提到李平的《新青年之家庭》①一文,从此文可以看出,早期《新青年》

在讨论有关家庭这样与妇女问题直接相关的话题时不仅没有走在时代“前列”,而且在很大

程度上受到《妇女杂志》的影响。在叙述李平的文章之前应该先介绍一下胡彬夏:她是《妇

女杂志》的第二任主编,任职时间仅为一年(1916年),不少人猜测她仅仅是当时《妇女杂

志》聘请的名义上的主编。胡彬夏在担任主编之前曾留学日本和美国,是当时为数极少的

女留学生之一。与长年担任《妇女杂志》主编的男性王蕴章不同,胡彬夏在“主编”任期内

所发表的文章多为“社说”,这些社说又多旗帜鲜明地呼吁中国妇女按照科学新知来主持

家政,或以西方妇女为楷模———以建设好自己的小家而为国家富强和民族振兴贡献出一

份力量。李平在《新青年之家庭》一文的开头自称是胡彬夏的学生,并援引了胡发表于《妇

女杂志》二卷八号(1916年8月)上的“社说”《基础之基础》一文作为阐释自己观点的基本

论点。据《妇女杂志》的介绍,胡彬夏从美国回来后曾在吴江丽则女校和浦东中学担任教

务,②根据目前所见到的资料尚无法判断李平究竟是哪所学校的学生,也无法判断他/她

的性别,然而可以肯定的是,李平对胡彬夏、尤其是胡的观点推崇备至,他/她以胡彬夏《基

础之基础》中的观点为依据,论述了家庭对于青年、国家的重要性,从而阐释了“新青年”建

立家庭的标准,开列了与中国传统旧家庭截然不同的多达26条的守则。这些标准和守则

大概可以归纳为三个方面:一,家庭中要实行男女平等和民主:男子不纳妾,女子不蓄婢;父母对儿子和女儿一视同仁,使其接受同等教育;取消包办婚姻;成年子女必须具备独立

意识和能力,等等。二,强调男女分工:丈夫“务为直接生利之职业”,妻子则应享主妇之权

利、尽主妇之职责,不仅勤俭持家,还必须具备现代科学卫生知识,用以管理家务和培养子

女。三,实行西式家庭生活方式:“家中须备运动场,藏书室,屋内游戏具,四壁悬英雄名人

像、科学挂图,以谋智力之发展”,“常率子女旅行他乡或异国,以广见闻而增阅历”;同时作

者还主张革除现实生活中的不良作风:“力戒吸烟、饮酒、狎邪、赌博及其他嗜好,以造成健

康和乐之家庭。”“交友不事世俗浮文,以免应酬之劳,节消耗之费。”“丧葬务求简便,实行

火葬制”等等。虽然针对当时中国的现状提出如此“西化”和“新式”的生活准则几近于教

条,但是它提出的某些问题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得到了深入讨论,例如关于丧葬的改革若

干年后则成为胡适等人讨论改革传统习俗的话题之一。李文虽然只是提出了一些提纲式

的主张,没有进行较为详细的阐发,但此文在观念上远远超出了《新青年》不久之后所开辟121从《新青年》到《妇女杂志》

①②《美国惠尔斯来大学校学士无锡朱胡彬夏女士编辑妇女杂志大改良广告(广告)》,《妇女杂志》第1卷第12号,1915年12月。载《新青年》第2卷第2号“读者论坛”栏目,1916年10月1日。

© 1994-2008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