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电视节目模式的现状与启示史公军 邓高峰[内容提要] 目前国内电视节目模式规范尚不健全,优秀的电视节目模式很快被复制克隆,进入恶性竞争。
更重要的是,我国虽然文化历史悠久,却很难制作出原创性的精品电视节目。
本文以欧美电视节目为镜,电视节目模式为契合点,借鉴欧美电视节目的成功经验,比较中国电视节目之不足,希促进中国电视节目模式走向成熟的道路。
[关键词] 电视节目模式 本土化 原创 引进[中图分类号]J99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37-1330/G4(2014)6-049-320世纪90年代,我国省级电视频道纷纷上星覆盖全国,各大卫视相互竞争,促进了电视市场的繁荣。
广东省是唯一允许境外电视进入的省份,加入境外频道来分享中国电视市场份额,就像一剂猛药打进了中国内地市场,收视份额的竞争变得空前激烈。
“内容为王”的电视市场,电视内容的竞争逐渐演变成电视节目的竞争。
在西方,电视节目模式(television program format)是一个完整的概念,有一整套运作程序和规范,是电视产品价值链的重要环节。
近些年来,欧美一些电视节目模式经过本土化改造后火爆世界各地,在中国,出现了改造后获得空前成功的《中国好声音》、《中国达人秀》等一批优秀节目。
事实证明,角的艺人们。
而《爸爸去哪儿》、《人生第一次》等节目里面的“星二代”在人们的眼里似乎就是公众明星,网友们对他们进行任意的视觉改造。
电视节目中陡然出现了许许多多的以儿童为视觉焦点的广告,无不体现着对于儿童过度消费的狂欢。
四.结语儿童真人秀节目诞生于新媒体兴起,响应于当前“80后”夫妻育儿潮,满足于大众新奇的审美情趣,形成了媒体文化的奇观。
从正面的角度看,它能够成为宣传教育,引导儿童和年轻人正确价值观的形式载体,也能够成为成人缅怀童年记忆的情感通道。
它成为消费对象本没有错,这是时代之趋,也是民众化转向的舞台,但是无限膨胀的消费欲望不能够摒弃一定的集体责任感和社会道德。
毕竟,儿童塑造着未来的成人,这关系到每个民族的核心利益。
熊秉真先生在《童年忆往》中说道“儿童与童年的世界,就像所有有关“人”的问题一样,自然有很多复杂、不确定与多方的面相。
这复杂而不易把握的特性,也许可使一个好学深思的时代、一个谦冲而开放的社会、一群关爱而愿意善待生命的人群,对其中新生儿稚弱的成员,多点学习怀想,少点轻举妄动。
”⑤我们希望不论是创制还是收视,对于儿童真人秀节目的人文关怀不可放弃,多点学习怀想,少点轻举妄动。
注释:①⑤熊秉真:《童年忆往——中国孩子的历史》,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1第一版,P19,P33②道格拉斯·凯尔纳莉著 史安斌译:《媒体奇观——当代美国社会文化透视》,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12第一版,P142③④格雷姆·特纳著 许静译:《普通人与媒介 民众化转向》,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5第一版,P3,P144作者单位: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一个高收视率的、新颖的电视节目模式,不仅会给电视台带来高额广告费、高话题度,扩大电视台的影响力,而且围绕节目模式的创新将会增强一个电视台的核心竞争力。
对比一下国内目前的状态,电视节目的研发创新能力普遍偏低。
往往一档新节目获得成功,马上就会出现大量的跟风模仿,不仅破坏了电视生态系统,更不利于中国电视节目模式创新的成长壮大。
其结果是导致电视节目的平庸匮乏,竞争力不强。
为了更好促进国内的电视节目模式更加有序,有必要对国际上的新型电视节目模式进行研究、借鉴,进而提高自己的自主创新和研发电视节目模式的能力。
业界有一句至理名言:“大陆电视节目学港台,港台电视节目学日美,日美电视节目学欧洲。
”尽管这个说法虽然略显偏颇,难以完全为业界人士所接受,但是人们至少从中可以得到这样一个信息:在节目模式、类型创新上,欧洲各国总是以领跑者的姿态走在前列。
①因此,有必要对欧美电视节目模式进行学习研究,促进我国电视节目模式的成熟和进步。
一.西方电视节目模式成功经验:原创欧洲是世界电视节目模式的研发中心,其中很多原创电视节目模式,经各国引进改造以后,大都缔造收视神话,成为对电视制作研究的经典,如法国情节纪录片《智人》,荷兰真实类节目《老大哥》,英国的儿童类节目《新闻环线》,以及幼儿节目《天线宝宝》等。
知名度很高的节目(真人秀、益智类、游戏节目和情景喜剧),流行于美国的《美国偶像》、《与明星共舞》、《谁想成为百万富翁》等,其节目版权均来源于欧洲。
欧美电视节目能够取得巨大的成功,对中国当下电视节目制作来说,可以从中探寻一些秘诀,虽然只是管中窥豹,但从节目模式的创作上,仍然有一些规律可寻:(一)节目的最大价值在于原创传统上,欧洲电视十分强调节目的原创性,大多数欧洲国家坚持对播出节目的本土内容实行配额做法,保护民族文化产业。
热播的节目60%都是本土生产的,欧洲电视节目在重视原创性的同时,以模式化的生产制作和销售,给电视节目的全球化注入了新的生命力。
(二)节目真实是关键这里所说的真实,是在表演者本身所拥有的故事所挖掘出来的真实,并非是“摆拍”。
中国电视选秀节目往往出现造假的成分,一般导演根据表演者的气质,量身定制“故事”,这并不是真实,而是“伪真实”,对节目本身的口碑和质量都会有不好的影响。
(三)开发观众多元需求,避免同质化竞争在国内,不同电视台之间相互模仿,同质竞争的情况比较严重,观众多方面的需求没能得到满足,一些高收入、高学历的有效购买人群、目标客户未能覆盖。
相对而言,欧美的真实类电视节目特别重视多层次,多角度发现并满足不同阶层,不同领域、不同年龄受众的各类需求。
这些原创节目模式使得各电视台、模式设计公司的竞争领域十分宽广,给予节目模式开发以无穷创新空间,产品种类丰富多彩,也在另一个方面实现电视节目的公共服务职能。
(四)契合地缘文化是节目成功的重要条件节目模式和地缘文化有着重要的相关性,这既是欧洲电视节目模式成功的经验,同样也是众多节目失败的教训。
欧洲电视节目模式设计中,通常会有些环节是必选环节,有些环节是可选环节,根据本土地缘文化特色进行相应调整,有效地避免了“水土不服”的情况发生。
二.中国电视节目模式发展:引进21世纪初以来,我国引入大量的外来节目模式,例如知名的一些栏目,《东方时空》参照了《60分钟时事杂志》,《开心辞典》引自英国ITV的《who want to be a millionaire》,《智者为王》引自英国BBC的《the weakest link》等。
在最近几年的时间,尤其是在看到类似《中国好声音》、《中国达人秀》这样的节目取得巨大成就的时候,各大卫视开足马力,纷纷从国外引进不少的节目模式。
这些电视节目在不同程度上都取得了非常好的成绩,尤其是在音乐节目上,更是占据了相当大的比例。
比如,湖南电视台2013年第四季收官亲子档节目《爸爸去哪儿》购自韩国MBC电视台同档节目的版权,在《爸爸去哪儿》的内容制作方面,首先是明星父子的移植,比如韩国《爸爸!去哪儿!》选取的五个明星爸爸是成东日、李钟赫、宋钟国、金成柱、尹民秀,而《爸爸去哪儿》的节目选取对象是林志颖父子、王岳伦父女、田亮父女、郭涛父子、张亮父子;其次是游戏互动的移植,这里的游戏互动,一方面强化了爸爸们照顾子女的冲突,另一方面着重突出了萌娃们的表现,使其成为节目的亮点、看点,比如石头的“大哥式”的男子汉气概,Angela的各种卖萌等等。
各大卫视的相互竞争归根到底还是电视节目的竞争,虽然带来了电视节目数量的迅速上升,但节目内容和类型却鲜有创新。
我国电视台存在着很多风格相近、定位相同的电视节目,从节目名称、内容,甚至到编排、剪辑、设置都表现了惊人的一致,一个电视栏目火了,取得了好成绩,马上有数个相同的电视节目诞生,与之争抢市场份额。
社会转型与传播技术加剧了观众差异化和碎片化趋势,收视群体面临洗牌和重组。
这一方面说明,我国有“克隆”电视节目的市场土壤;另一方面也说明,我国缺乏对电视节目的有效保护。
值得反思的是,在电视行业中,适度的模仿是不可避免的,也是合理的,但是过度的模仿便进入了一种恶性循环,导致电视台之间资源浪费、同质电视节目生命周期缩短,原有的观众流失,电视节目停滞不前。
三.未来之路:深层本土化+创新“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用在电视节目模式表现为本土化改造,优秀电视节目模式的引进,基于本土文化、本土市场等元素,开发创新节目模式,从本土出发,进行“水土”改造,实现本土电视节目的原创新。
当前中国电视节目很多是通过移植,克隆,甚至嫁接拼凑,原创性节目所占比例较低,这给中国的电视节目带来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背后的文化背景。
文化是电视节目的灵魂,很多引进的电视节目“水土不服”,往往昙花一现,生命周期短,就是因为缺乏文化背景作为支撑。
要想做到外来电视节目本土化,必须解决好在本土化过程中的文化背景问题,迈过这道“不同文化背景”的坎,才能制作出具有中国味的、原创性的电视节目模式。
一个成功的电视节目必须经得起本土检验,要解决文化异同问题,就需要完善现有电视节目构成元素,也是实现本土化改造的关键环节。
任何一个外来电视节目模式,必须剖析其构成元素,从电视专业的要求上真正把握和完善这些要素。
在此基础上寻求突破,找出其中符合本土文化背景的要素,将本土文化元素融入到节目模式中,从而开发出具有本土化文化背景的,能吸引中国电视观众参与的电视节目。
中国电视节目模式发展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我们只有完善和突破现有移植的西方电视节目构成元素,注入中国味的元素符号,打上中国文化的烙印,才能让节目本身获取较为长久的生命力。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也是一档节目不断占据市场的核心竞争力。
就创新的主体而言,媒介管理层要强化宏观战略,形成“进得来、出得去、上得去、下得来”人才合理化流动机制,根据岗位的需求,充分发挥人才的潜力,同时,以一定的激励机制和培训机制,不断为他们提供发挥的空间和延长职业的周期。
创新机制方面,要学习、借鉴、消化西方的节目创作机制,分析西方优秀节目的成功要素,同时根据中国的国情,进行本土化创新,避免“水土不服”现象的出现,同时,要加强和欧美日韩等影视发达国家制作机构的联系,通过“请进来”、“走出去”等多种方式,使国内影视制作深谙其“门道”,这样有助于为我国影视制作的创新提供不竭的袁泉和动力,也是增强我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一环。
参考文献:①阚乃庆:谢来著:《最新欧美电视节目模式》,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8作者单位:湖南大学新闻传播与影视艺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