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壮族婚礼仪式篇一:壮族婚嫁习俗壮族婚嫁习俗广西,一个有着多个少数名族聚居的地方,境内有壮、汉、瑶、苗、侗、仫佬、毛南、回、京、彝、水、仡佬等12个世居民族。
先秦时期,广西为骆越国,居住着百越中的"骆越"、"西瓯"、"苍梧"人。
壮族在宋代史籍中称为“撞”、“僮”、“(彳+童)”。
解放后称“僮”。
1965年10月12日,经广西僮族自治区人民委员会报请国务院批准,改族名为“壮族”。
因为广西壮族人口众多,因此,广西全称为:广西壮族自治区。
壮族,地处中原与东南亚、华南与西南各省文化交流的交汇处,其文化具有相对开放和融合的特征。
因此,其民族特色,也具有不同的味道。
特别是其风俗礼仪,更是种类繁多。
如,壮族人忌讳农历正月初一这天杀牲;有的地区的青年妇女忌食牛肉和狗肉;妇女生孩子的头三天(有的是头七天)忌讳外人入内;忌讳生孩子尚未满月的妇女到家里串门。
壮族的风俗。
又以婚嫁最为有特色。
其实,在婚嫁之前,男女青年,通过各种形式自由恋爱,其中,抛绣球是最盛行,最普遍你的一种。
“抛绣球”,壮语叫“飞沱”。
这种互抛绣球择偶的风俗,在唐代就已经很普遍。
柳宗元曾有“男女分行戏打球”的诗句。
在歌场上,壮族小伙与姑娘们自然分成一群一伍,彼此先对唱一阵山歌,然后拉开适当距离。
姑娘们便将各自用花布精心做成的绣球,抛向自己心爱的小伙子。
小伙子眼疾手快,一手抓住朝自己抛来的绣球的飘带,又抛回给对方的姑娘。
如果小伙子认为合意,就会在绣球上系上赠物,抛给自己倾心的姑娘。
赠物越多,表示小伙子追求姑娘的心情越迫切。
姑娘若是收下小伙子抛回绣球上的礼物。
一对青年男女,通过多次歌场对歌,相互认识,加深了解,甚至私定终身。
这样通过对歌抛绣球择定的对象,不用媒妁,也无需重聘,使壮族男女青年的恋爱婚姻更回富有诗情画意。
歌圩是广西壮族民间的一种传统的大型的歌节。
每年秋春佳节,青年们都要穿上节日的盛装,在本地传统的歌圩日子里,选择唱歌的对手,寻觅心爱的情侣。
照例,小伙子得先向姑娘唱歌邀请,要一直唱到姑娘满意,她这才答歌。
笨嘴夯腮的小伙子,甚至有唱三、四个小时姑娘也不答腔的,祗好狼狈而逃,让位给更有歌才的青年。
女方答腔后,双方便在各自同伴的簇拥下,按歌圩的程序唱初交歌,赞美歌,询问歌,盘歌,恋情歌。
唱到情意绵绵,便唱起深交歌,赠礼歌,互相赠送礼品,这时情人便离开了同伴,双双踱入花间丛林。
快分手时,两人又唱起嘱别歌,相约下次见面,这才依依不舍地分手。
不少情侣就这样订下终身。
然而,这个对歌程序中也有不少“险关”,尤其是盘歌,女问男答,内容包括远至三皇五帝,近至当今世界;上自日月星辰,下至山河百兽;举凡农事,季节花果等等,随编随唱,无所不包。
广西壮族地区还保存一种古老的“入赘”风俗。
自愿“入赘”的男青年,常常是家里兄弟过多,或对家庭所在的地区觉得不理想,有离开家乡的愿望。
于是他们便千方百计走出家门,到处打听招婿之亲。
另一种是一些祗有女子,没有男子的家庭,父母要求招婿上门,便出面为自己的女儿相好对象,派媒人上男家去说亲,经男女双方同意,即招之“入赘”。
还有一种较为有特色的风俗:新娘过河“水手”背。
桂北地区龙胜各族自治县是个高寒山区。
这里崇山峻岭,林密路远,河道九曲十八弯,成亲时,为了确保新娘的安全,过河过挢都要请人来背。
背新娘的人称为“水手”,新娘过河时,鸣炮三声,喇叭吹响。
“水手”的两掌即刻按住自己的膝盖,弓下腰来,让蒙着面纱的新娘用膝盖顶着自己的脊背,双后扣稳自己的肩膀,身体往前倾去。
“水手”即刻反手到后腰挽住新娘的小脚,妥当后,即起步入水过河(或过挢)。
如象小孩摊开两腿时大人背着的姿势的禁忌的。
背新娘特别讲究文明礼貌,行动上不能有半点的粗野,更不能调笑。
所以背新娘的“水手”多是品德最佳者。
过河时,“迎娘”(由未婚的女青年担任)在旁边给新娘打雨伞遮荫(不管天气好坏都要撑开伞),表示护住喜气,不给失散。
整个队伍过完河上岸后,乖巧的“迎娘”把伞放得很低,挡住别人“偷看”蒙着面纱的新娘。
此时火炮轰响,鞭炮齐鸣,乐队吹奏欢乐曲,岸上也挤满了观看热闹的群众。
男女青年一旦确定了恋爱关系,便会考虑进一步发展,直至于结婚。
男大当婚,女大当嫁,天下父母养育儿女万般辛苦,盼的就是这一天,因此,壮族男女青年结婚是自己人生中的一件大事,又是双方父母的一个心愿,由于关系到家族的延续,婚姻的幸福和人类的发展繁衍,因此壮族婚嫁礼仪历来受到个人、家庭和社会的高度重视,人们一旦成婚便要举行一定的仪式,以此来确定事实,昭示同伴,隆重庆祝,场面气氛极为隆重,文化内涵极为丰富,也极能体现壮族传统婚嫁习俗的鲜明特点。
壮族婚嫁习俗程式:一、遣媒说亲。
二、合八字。
三、封门定亲仪式。
四、成亲典礼:1、报吉日;2、十姐妹对歌;3、新娘和众姐妹唱《哭嫁歌》;4、众姐妹与媒婆对歌;5、众姐妹与轿夫对歌;6、迎亲队伍与送亲队伍对歌;7、迎亲队伍村前接新娘;8、新娘关伞进夫家;9、拜堂仪式;10、敬茶仪式;11.闹洞房。
五、回门等一般来说,壮族青年男女从对歌恋爱到定情结婚都需要以对歌的形式来体现,青年男女社交、以歌择偶和婚嫁仪式中也处处以歌相伴随。
壮族婚嫁习俗既保存了浓郁的壮族风格,又吸收了汉族的婚嫁传统,既完整又全面,是一项宝贵的很有代表性的民族民间文化遗产。
对于壮族婚嫁习俗,因为热爱,好奇,所以将之记下。
因知识与阅历不广,有许多方面不曾涉及,只能到此收笔。
篇二:族际联姻_壮族婚姻文化变迁的因与果_亲历一个壮族婚礼的感悟·116·田野手记族际联姻:壮族婚姻文化变迁的因与果———亲历一个壮族婚礼的感悟李富强1997年和1998年间,笔者参加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主持的“社会文化变迁”研究项目,一个婚礼,,。
那善屯现有14个姓氏,154户人家,,长期与汉、瑶民族杂处。
在同一个行政村,5公里的平凉、东北约3公里的可立、,那善东北约3公里的当后是汉族屯,尽管如此,。
笔者遍访村中老者及族谱记载,均无法溯寻那善壮族解放(高山前曾与汉、,村民们普遍宣称,非到迫不得已不与其他民族通婚,因为邻近的汉汉)、瑶族不种水稻,只种玉米等旱粮,生产和生活习惯大不相同,无法相互适应。
然而,此种惯例到解放后已逐渐打破。
据笔者1998年11月的调查,目前那善共有族际婚姻15例,其中娶汉族姑娘为妻者12例,汉族男子入赘者2例,嫁与瑶族男子为妻者1例。
之所以有此突破,一是由于民族间生产生活的差异缩小,汉、瑶族经过土改有了一部分水田,懂得了耕种水稻;二是一些新观念的产生使民族间的差异不再成为不可逾越的婚姻障碍。
上述15对夫妻中,多是当地文化程度较高或“见过世面”者。
如那善唯一嫁与瑶族为妻的姑娘是广西右江师范学校毕业的,毕业后到那柴屯去当代课老师,该教学点只有她与本乡平阳屯的一个瑶族小伙子两位老师,天长日久,俩人产生了爱情,虽然父母叔伯等亲友极力反对,但俩人最终冲破重重阻力结了婚。
可见,族际联姻的出现本身即是那善婚姻的变化之一。
伴随着族际婚姻出现的是,民族间婚姻文化的冲撞和融合。
由于汉、瑶族的风俗习惯与那善壮族不同,缔结婚姻和举行婚礼时,双方都不能只按自己一方的风俗习惯行事,而要互相折衷、调和。
笔者1998年11月14—22日在当地参加一个婚礼时亲眼目睹了这种折衷和调和。
那是一个那善壮族男子娶本县浪平乡汉族(高山汉)女子的婚礼。
新郎小黄1968年生,是家中兄弟3人的小弟。
因个子瘦小,一直找不到合适的对象,眼看一个个老同(当地称同龄人为老同)和年纪相仿的伙伴都早已结婚生子,很是着急。
刚好那善屯中有浪平汉族嫁来的媳妇,娘家一男子来访亲时,了解到小黄的情况,便从中作媒。
女方家人多田少,生活艰难,有心来嫁,小黄条件欠佳,也顾不得什么民族之别了,于是便有了这宗姻缘。
迎亲的日子,经道公推算择定,是11月15日(农历九月二十七),但因路途较远,迎亲队伍在前一天就已经出发了。
迎亲队伍由未婚的8男2女组成,这些人都是由算命先生按“八字”推算其与新郎、新娘命合而选定的。
他们带上针、线、猪肉、酒、饼干、糖和盐巴等,按道公择定的良辰,乘坐包租的中巴车,前往新娘家接亲,当晚住宿新娘家。
在迎亲队伍所带礼物中,千万不要忘记带盐巴,否则,迎亲队伍在女方家所吃的菜统统没有盐,在(横批)、迎亲队伍前往女家的同时,男家也在忙碌地准备着。
家门早已贴出了“天作之合”“握手初行平等(左联)、(右联)的对联礼”“同心今唱自由歌”,新房已粉涮一新,床、柜等也已准备停当。
家中神台早已焚香,上供酒、肉等祭品,并点上煤油灯(尽管有电灯),家门两侧的墙脚及门口台阶两侧亦各点上一支香。
由于那善壮族结婚是“女不请不贺,男不贺不请”,即女子出嫁,不告诉亲友,亲友则不向女方送礼;男子娶妻,谁送了贺礼,才邀请谁喝喜酒。
所以,村屯中的亲朋好友、左邻右舍都闻风而来。
与男家关系密切的长辈送毛毯、床单等礼物,外家封100元或50元的封包,与男家无亲戚关系、与新郎亦无亲密关系的封5至10 20XX年第2期(总第64期)广西民族研究·117·元不等。
封包收下放入一个小箱子,连同各种礼品置于祖宗神台上,让祖宗欣慰,让乡亲了然。
15日上午9时左右,新郎家开始宴请本屯或外屯来的亲朋,宴席是流水席,宾客来够一桌就开席。
中午12点多,新娘和送嫁的哥嫂等人在迎亲队伍的陪同下,乘坐包租的中巴车来到了那善屯。
车子停稳,迎亲队伍中的一位姑娘先下车为新娘打伞。
新娘头围红底花头巾,上身穿浅绿右衽唐装,斜披红绶带,下身着深蓝色裤子,脚穿白底蓝面红花布鞋。
下车后,从姑娘手中接过伞自己打,姑娘则在前引路。
迎亲的小伙子扛着嫁妆,与送嫁队伍鱼贯而行。
嫁妆有5个蛇皮袋、1个绘有2个丹凤朝阳的四方木箱、1个红色木盆、2个锑桶。
蛇皮袋中有2袋装玉米,3袋装棉被、蚊帐、布鞋、毛巾等。
布鞋、毛巾是新娘送给新郎家长者的。
木箱里装有粽子,这是新娘婚后3天的口粮,因为3在内新娘不做工,不吃新郎家的东西。
迎亲队伍陪着新娘和送嫁者缓缓地向新郎家前行,2个吹鼓手卖力地吹着琐呐,鞭炮响个不停。
遏有沟坎,新娘自动停下脚步,在前面引路的姑娘心领神会地弯下腰,将新娘背过去。
来到新郎家门口,择定的良辰未到,送嫁队伍不能进入新郎家,只能在门外顶着烈烈的太阳坐等,迎亲队伍则将嫁妆集中放在家门口的走廊上。
新郎家点燃神台上的红烛,并在家中神台前安一张四方桌,将8个杯子按圆圈形摆在桌面上,斟满酒,意为请八仙。
与此同时,端出准备好的茶水,敬献送嫁者。
敬茶者多为村中年轻男女,敬茶过程不乏调侃、挑逗的情节。
这时的新郎穿上了新西服,换上了新娘定亲后为其做的白底黑面布鞋、也在给人敬茶、递烟,但却不送给新娘,据说是怕人哄笑。
下午3点30分、良辰已到,唢呐声起,,,新娘在2位姑娘的搀扶下进入新房,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