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场地的稳定性和适宜性怎么评价在《建筑岩土工程勘察基本术语标准》中是这样:场地稳定性:拟建场地是否存在能导致场地滑移、大的变形及破坏等严重情况的地质条件。
在实际进行评价时又要牵涉到工程的类型、规模、场地的工程地质条件、地形地貌等诸多因素。
例如在平原土质地基,就没有必要去考虑岩溶、土洞、崩塌等问题。
工程实践中的场地的稳定性和适宜性评价大致如下:一、场地的稳定性评价。
就是看场地及其临近又没有影响场地性稳定性的因素。
1、不良地质作用和地质灾害:岩溶、土洞、滑坡、泥石流、崩塌、大的沉降、地下洞室(采空区、人防洞室等)、断层、地震效应等等;2、有无边坡稳定性问题;3、有无可能影响拟建物安全的地形地貌。
二、场地的适宜性:这个问题与场地的稳定性密切相关。
但从理论的角度说,没有不能建筑的场地。
有的场地虽然存在稳定性问题或其他不利条件,但经过工程处理,仍然可以建筑,问题是需要处理的工程量和造价与拟建物的价值比。
例如我们要建一栋投资500万的多层建筑,但勘察发现场地处于一滑坡体上,如果要对滑坡进行处理,需要1000万的投资,显然不合适。
我就遇到过这类问题,最后建筑方放弃了该场地的使用。
我们在做场地和地基基础的选择评价时所要尊守的原则就是:技术经济原则。
也就是在技术上可行,经济上合理。
场地的适宜性评价还要考虑一个水的问题。
这里的水包括了地面水与地下水。
林宗元先生给我们讲过一个工程实例。
早年一个厂区在建设时由于考虑不周,选在了一个沟谷里,结果发生大的山洪,造成灾害,最后不得不迁建。
这类事例在媒体上也时有报道。
三、有些朋友在对场地进行评价时忽略了地基均匀性与稳定性的评价,这也是场地的适宜性评价必须考虑的一个方面。
例如场地总体稳定性较好,但地基存在局部均匀性与稳定性的问题,仍然会对拟建物产生不良影响。
所以我们在勘察报告中,地基均匀性与稳定性的评价是不可或缺的内容。
2.岩土工程勘察报告编写提纲与具体内容参考岩土工程勘察报告编写提纲与具体内容参考根据《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特别是其中14.3.3条关于岩土工程勘察报告规定的内容,结合CECS99:98《岩土工程勘察报告编制标准》,参考众多勘察报告中的优秀者,提出下面这个编写提纲及每个标题应有的内容和数据,以使勘察报告内容更充实,论证更合理,岩土参数更有适用性和可靠性,特编写本勘察报告编写提纲及有关内容指南,供勘察单位参考。
ⅩⅩⅩⅩ岩土工程勘察报告(建议稿)1、前言1.1 任务依据1.2 工程概况1.3 岩土工程勘察等级1.4 勘察目的要求及需要提供的成果资料1.5 勘察方法和勘探点的布置1.6 勘察工作过程及完成工作情况本节应插表格展示成果钻孔(个)总进尺取样及试验标贯数量水位测量孔数钻孔位置测量完成孔数技术孔数鉴别孔数土样数量水样数量原岩数量1.7 执行规范及依据2、地理位置、地形及地貌及地质简况2.1 工程所在地理位置2.2 场地地形及地貌2.3 区域地质简况3、场地岩土分层及特征(1)人工填土层(2)耕植土层(3)冲积层(3-1)粘土……(3-2)粉砂……(3-3)淤泥…………(4)残积层……(5)基岩………(5-1)全风化………(5-2)强风化………(5-3)中风化………第四系土层的描述內容应包括:颜色、成分及含量、粒度及配级、湿度、密实度、可塑性、韧性及土层结构等;土层分布,厚度及变化;埋深及顶(底)板标高;对该层取原状土样数量及试验结果,根据土样试验结果查表所得承载力特征值;对该层进行标准贯入试验次数及结果,根据标贯击数查表所得承载力特征值;根据两者比对并综合分析,结合地区经验,推荐该层承载力特征值为—kpa.残积土和风化土的描述除上述内容外,还应描述是什么原岩的风化土或残积土,其母岩的地质时代和岩石名称;风化程度(按规范附录A表A.0.3)、岩土的均匀性及孤石、破碎岩带夹层分布情况;对花岗岩残积土、全风化及强风化层应按标贯击数划分.残积土要测天然含水量、塑限和液限,进一步划分可塑和硬塑残积土,也可根据含砾或砂量划分粘性土.花岗岩类残积土的地基承載力和变形模量应采用载荷试验确定.乙级丙级工程可按标贯等测试资料,结合地区经验综合确定.对中风化和微风化的原岩应取岩样作单轴抗压强度试验,并按广东省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DBJ15-31-2003之4.4.1条求出承载力特征值4. 地下水4.1 地下水概况4.1.1 潜水主要含水层的分布埋藏深度赋存状况补给条伴排泄条件4.1.2 基岩裂隙水埋藏深度赋存状况补给条伴排泄条件4.1.3地下水位勘察时的地下水位、历史最高水位场地地下水和承压水的水力联系. 当建筑物为箱式基础或地下室时应提供抗浮设计水位。
4.1.4 抽水试验岩土渗透系数及影响半径基坑涌水量(当深基坑开挖地基时需此内容)。
4.2 土和地下水的腐蚀性评价4.2.1 土和水质分析4.2.2 环境类型4.2.3 水和土的腐蚀性评价5. 岩土性质指标5.1 取样方法及原位测試方法5.1.1 取样工具及方法5.1.2 原岩样品试验方法5.1.2 标贯试验方法、50击換算公式、杆长校正公式5.2 岩土物理力学性质指标的统计方法应用公式:(按《GB50021-2001之14.2岩土参数的分析和选定》规定)5.3 岩土参数统计值及建议值5.3.1 土工试验成果分层统计表5.3.2 标贯成果分层统计表5.3.3 各岩土层力学参数推荐表6 地震效应6.1 场地抗震地段类别划分6.2 场地类别6.2.1 分层测定剪切波速的方法和成果(10层和高度30m以下的丙类和丁类建筑,无实测剪切波速时可按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之表4.1.3查得)。
6.2.2 等效剪切波速及覆盖层厚度场地类别划分6.3 地震基本烈度、地震加速度、特征周期值6.4 饱和砂土液化判别6.4.1 液化判别深度6.4.2 标贯击数临界值计算公式(按GB50011-2001之4.3.4给出公式)6.4.3标准贯入锤击数基准值(按表4.3.4)。
6.4.4 各钻孔饱和砂土标贯击数及液化判别(列表与基准值对比)。
6.4.5 液化指数及液化等级(按GB50011-2001之4.3.5条计算划分)。
7. 场地稳定性评价7.1 场地稳定性评价7.1.1 不良地质作用7.1.2 特殊岩土及不利地形地貌发育状况7.1.3 软土及液化土层发育情况7.1.4 断层发高育情况及活动性评价7.1.5 孤石分布情况及对成桩的影响7.1.6 地基土的均匀性和变异性评价7.2 地基适宜性评价………(分层评价岩土工程特性及能否作为持力层,作为持力层时可靠适用的力学参数和承载力特征值)。
8. 基础建议及参数8.1 基础方案8.2 地基参数分别按预制桩、搅拌桩、钻(冲)孔桩给出桩摩侧阻力特征值、端阻力特征值,列表8.3 关于基坑开挖和支护开挖坡度边坡支护参数分层推荐土容重、粘聚力、内摩察角、土与锚杆极限摩擦力地下水渗透情况影响水力半径可能的日涌水量止水措施降水措施对周边和市政设施的影响等8.4 提请设计和施工中应注意事项9. 结论9.1 场地稳定性及对建没工程的适宜性9.2 地震效应结论9.3 水(土)对建材腐蚀性及防水抗浮设计水位9.4 推荐持力层及承载力和相关岩土力学指标9.5 建议的地基方案附件目录附表1 勘探点一览表序号钻孔编号钻孔深度地面高程坐标取样个数地下水位标贯次数开钻日期终钻日期X Y 原状土扰动土附表2 地层统计表地层编号时代成因岩土名称厚度层顶埋深层顶标高层底埋深层底标高备注最大值最小值平均值最大值最小值平均值最大值最小值平均值最大值最小值平圴值最大值最小值平均值附表3 各层土工试验成果表岩土分层统计指标天然状态指数稠度指数密度土粒比重含水率孔隙比饱和度液限塑限液性指数干密度密度样品数最大值最小值平均值标准差修正系数标准值表3 续(接在表3右侧,连接成長表)固结指数剪切指标渗透系数颗粒组成%压性指数压缩模量固结系数直接块剪固结块剪砾粗砂中砂细砂粉砂粘粒粘聚力內摩擦角粘聚力内摩擦角表4 标贯试验成果统计表岩土编号时代成因岩土名称统计项目标贯击数修正击数最大值最小值平均值标准差变异系数修正系数统计数量最大值最小值平均值标准差变异系数修正系数表5 饱和砂土液化判别一览表钻孔编号标贯深度砂土厚度土层编号土层名称地下水位标贯击数临界击数液化指数液化等级附图1 建筑物与勘探点平面图附图2 基岩(或某风化层)顶板等深(或等高)图附图3 工程地质剖面图附图4 钻孔柱状图附件1 土工试验报告附件2 水质分析报告附件3 钻孔岩芯彩色照片工程地质学2009.7.12一、概念1.工程地质条件:与工程建筑有关的地质要素的综合,包括地形地貌条件、岩土类型及其工程地质性质、地质结构及地应力、水文地质条件、物理(自然)地质作用以及天然建筑材料等六个要素。
2、工程地质问题:工程建筑与工程地质条件(地质环境)相互作用、相互制约而引起的,对建筑本身的顺利施工和正常运行以及对周围环境可能产生影响的地质问题称为工程地质问题。
3、区域地壳稳定性:是指工程建设地区现今地壳在内外动力地质作用下的稳定程度4、活断层:是指现今正在活动的断层,或近期曾活动过、不久的将来可能会重新活动的断层。
5、地震:在地壳表层,因弹性波传播所引起的振动作用或现象,称为地震。
6、里氏震级:指距震中100km处的标准地震仪在地面所记录的微米表示的最大振幅A的对数值。
M=logA7、烈度:是指地面及各类建筑物遭受地震破坏的程度。
8、基本烈度:一个地区今后一定时期(100年)内,一般场地条件下可能遭遇到的最大地震烈度。
9、诱发地震:由于人类工程、经济活动而导致发生的地震称为诱发地震。
10、地震效应:在地震作用影响所及的范围内,在地面出现的各种震害或破坏,称为为地震效应。
11、场地和地基的破坏效应:是指造成建筑物破坏的直接原因是由于场地和地基稳定性引起的,也就是说、地震时首先是场地和地基破坏从而产生建筑物和构筑物破损并引发其他灾害。
12、震动破坏作用地震时地震波在岩土体中传播,给建筑物施加一个附加荷载,即地震力。
当地震力达到某一限度时,建筑物即发生破坏。
这种由于地震力作用直接引起建筑物破坏的作用成为震动破坏作用。
13、斜坡变形:是指斜坡应力状态的变化,使原有的平衡被打破,局部应力集中超过该部位岩土体的强度,引起局部剪切错动,拉裂并出现小位移但没有造成整体性的破坏。
14、斜坡破坏:当斜坡变形进一步发展,破裂面不断扩大并相互贯通,使斜坡岩土体的一部分分离开来,发生较大的位移,这就是斜坡的破坏。
15、滑坡:斜坡上的岩土体,沿贯通的剪切破坏面(带),产生以水平运动为主的现象。
16、崩塌:斜坡岩土体中被陡倾的张性破裂面分分割的块体突然脱离母体并以垂直运动为主,翻滚跳跃而下,这种现象和过程称为崩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