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解热镇痛药

解热镇痛药

一、基本作用
1.解热作用:
(1)特点:
①降低发热者的体温,对正常体温几无影响;
②促进散热,对产热无影响;
③不需物理降温配合。
(2)发热机制:外热原 → 中性粒细胞 → 释放内热原(白介素Ⅰ)→ 进入中枢 →下丘脑合成释放PG→ 体温调节点上升 → 产热↑,散热↓ → 发热。
(3)解热机制:抑制中枢PG合成酶,减少PG合成和释放。使体温调节点恢复到正常水平,皮肤血管扩张,出汗增多,增加散热,降低体温。
4.水杨酸反应:用量过大(>5g/d),致头痛、眩晕、恶心、呕吐、耳鸣、视力减退,高热、酸碱平衡失调、精神错乱,甚至危及生命,称水杨酸反应。
防治:用Na2CO3,碱化尿液,促进排泄。
5.瑞夷(reye)综合征:青少年毒感染发热→服用阿司匹林→严重肝功能不全合并脑病→致死。
防治:青少年(尤其10岁以下)毒感染者,禁用阿司匹林。
3.主要在肝代谢;
4.消除:
①非线性消除:高浓度恒量(>1g)t1/215-30h ,低浓度恒比t1/22-3h 。
②尿液酸碱度影响排泄,阿司匹林中毒,碱化尿液,可加速药物排出。
【作用和临床应用】
1.解热镇痛:解热镇痛作用较强。
用于:感冒、发热及头痛、牙痛、神经痛、肌肉痛、关节痛等慢性钝痛。
2.抗炎、抗风湿:较大剂量有明显的抗炎抗风湿作用,疗效迅速可靠。
(二)苯胺类
对乙酰氨基酚
1.解热强、久,与阿司匹林相似;镇痛作用较弱,无抗炎抗风湿作用。
2.用于:①感冒、发热、头痛、神经痛等慢性钝痛;
②对阿司匹林过敏或不能耐受者。
3.偶见皮疹、药热等过敏反应。长期或过量应用可致肝、肾损害。
(三)吡唑酮类
保泰松、羟基保泰松
1.解热镇痛作用较弱,抗炎抗风湿作用强,对炎性疼痛效果较好。
2.用于:①风湿性及类风湿性关节炎;
②强直性脊椎炎、骨关节炎;
③恶性肿瘤引起的发热及其他难以控制的发热。
3.不良反应:发生率高。
①胃肠反应:恶心、腹痛、腹泻,诱发或加重溃疡,引起穿孔、出血。
②中枢神经系统反应:头痛、眩晕、偶有精神失常。
③造血系统反应:粒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偶有再生障碍性贫血。
④过敏反应:皮疹,哮喘。与阿司匹林有交叉过敏反应。
用于:风湿热、急性风湿性及类风湿性关节炎。对急性风湿热,用药24~48小时,可迅速退热,减轻关节红肿、疼痛,血沉下降。对类风湿性关节炎可使炎症消退,关节损伤减轻。
3.抑制血栓形成:
①血栓素A2(TXA2)→血小板释放ADP→血小板聚集→血栓形成。
②小剂量(40~80mg/d)阿司匹林→抑制血小板环氧酶→TXA2生成↓→抑制血小板聚集→防止血栓形成。
用于:预防心肌梗死,脑血栓形成及术后血栓形成。
③大剂量阿司匹林→抑制血管壁PG合成酶→PGI2合成↓→促血栓形成。
【不良反应】
1.胃肠反应最为常见。
①恶心、。
预防:服用肠溶片,可减轻胃肠反应。
2.凝血障碍:
①抑制血小板聚集,延长出血时间;
难点:1.解热镇痛抗炎药的共同作用及原理
2.乙酰水杨酸对血小板的作用
方法
与手段
讲授,CAI
使用教材
及参考书
王开贞、于肯明:药理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7.六版。
王迎新、于天贵:药理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2.一版。
教案续页
教学内容
辅助手段时间分配
第十七章解热镇痛抗炎药
解热镇痛抗炎药:是一类具有解热、镇痛,抗炎、抗风湿作用的药物。
3.抗炎、抗风湿作用:
除对乙酰氨基酚外,均有较强的抗炎、抗风湿作用。
抗炎机制:
①抑制PG合成与释放;
②抑制致炎物质(缓激肽)合成与释放;
③稳定肥大细胞膜。
二、常用药物①水杨酸类;②苯胺类;③吡唑酮类;④其它有机酸类。
(一)水杨酸类
阿司匹林(aspirin)
【体内过程】
1. 口服后大部分在小肠吸收;
2.分布到全身组织,可进入关节腔及脑脊液;
商洛职业技术学院教案
课程名称
药理学
专业班级
08级三年临床、药学
授课教师
王生杰
授课类型
讲授
学 时
1
章节题目
第十七章解热镇痛抗炎药
目的

要求
1.掌握解热镇痛抗炎抗风湿药的基本作用
2.掌握阿司匹林的作用、用途、不良反应和防治
3.了解其他解热镇痛抗炎药的特点
重点

难点
重点:1.解热、镇痛、抗炎等共同作用。
2.阿司匹林作用、用途、不良反应及预防措施
舒林酸
1.解热、镇痛和抗炎作用:<吲哚美辛,而>阿司匹林。
特点为:作用较持久,不良反应少。
2.用于:①各种慢性关节炎,如风湿性关节炎、强直性脊椎炎等;
②多种原因所致的疼痛;
③轻、中度癌症疼痛。
双氯芬酸、甲芬那酸、氯芬那酸
1.解热、镇痛和抗炎抗风湿作用:抗炎作用>阿司匹林26~50倍。
2.主要用于:风湿性及类风湿关节炎、骨关节炎、手术后疼痛等。
②大剂量或长期服用:抑制凝血酶原形成,引起低凝血酶原血症,出血。
防治:用维生素K。
严重肝功能不全、维生素K缺乏、低凝血酶原血症、血友病禁用;术前一周停用。
3.过敏反应:
①少数出现荨麻疹、血管神经性水肿、过敏性休克;
②哮喘患者服用,诱发支气管哮喘,称 “阿司匹林哮喘”。
防治:用糖皮质激素治疗;哮喘、慢性荨麻疹禁用。
2.镇痛作用:
(1)特点:
①镇痛作用中等强度,对慢性钝有效,对急性锐痛、内脏绞痛无效;
②无依赖性、不抑制呼吸;
③毒性小,应用广泛;
④镇痛作用部位在外周。
(2)镇痛机制:
疼痛机制:损伤或炎症→ 释放致痛物质、PG→ 刺激痛觉感受器 → 疼痛 。
①抑制致痛物质合成与释放;
②抑制炎症局部PG合成。消除痛觉增敏效应。
主要用于:风湿性和类风湿关节炎、强直性脊椎炎。
2.大剂量可减少肾小管对尿酸的重吸收,促进尿酸排泄。
用于:急性痛风。
3. 不良反应较多,已少用。
(四)、其它有机酸类
吲哚美辛
1.作用:
①为最强的前列腺素合成酶抑制药之一。
②解热、镇痛、抗炎抗风湿作用显著,抗炎作用>阿司匹林20~40倍,对炎性疼痛有良好的镇痛效果。
3.不良反应少,偶见白细胞减少、肝功能异常。
布洛芬
1.解热、镇痛及抗炎作用:较强,疗效与阿司匹林相似。
其特点是:胃肠反应较轻,患者易于耐受。
2.主要用于:①风湿性及类风湿性关节炎、强直性关节炎等;
②用于不能耐受阿司匹林者。
3.偶见头痛、头晕和视力模糊,出现视力障碍时应立即停药。
吡罗昔康(炎痛喜康)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