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以幼儿发展为本 提升教育内涵

以幼儿发展为本 提升教育内涵

以幼儿发展为本提升教育内涵
摘要:内涵式发展,是相对于注重幼儿园外部条件改善为主的外延式发展的发展方式。

具体而言,就是在幼儿园办园条件设施得到改善后,幼儿园应当把提升教育内涵作为重点。

确立“以幼儿发展为本”的理念,尊重教育科学规律,通过深入挖掘幼儿园内部制度、教育活动、环境的教育潜力,提升教师的专业素质,不断增强幼儿园的“软”实力,从而,促进幼儿园保教质量的根本性提高,从而实现幼儿园整体水平可持续地、跨越式的发展。

关键词:幼儿教师内涵
进入本世纪后,人的自身可持续发展已成为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价值取向。

幼儿园作为幼教机构,是教师教书育人的场所,教育实施的主体——教师是人,对象——幼儿也是人,所以幼儿园发展的核必(关键)须以人的发展为本。

围绕幼儿的全面发展、教师的专业成长,来促进幼儿园保教质量的品质提升。

三者可谓既各自独立,又相互依托,是有机的一个整体。

若没有幼儿园的优质教育,就不能为幼儿的、教师的成长创设良好的环境,提供有效的保障,没有教师的不断成长,就不会为幼儿提供专业、适宜的保教指导,三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归根到底,幼儿园软实力的比拼,是教师队伍、保教质量的竞争。

所以,教师专业成长才是幼儿园内涵发展的关键所在!
基于对幼儿园内涵发展的思考,应该注意一下几点:
(一)发动教工群策群力
幼儿园发展规划的制定并不是园长个人的工作内容,幼儿园发展规划的目标也不是园长个人的工作目标,园长要借助幼儿园发展规划的的制定过程,引导教师共同参与幼儿园发展规划的制定,使全体教师在参与中了解幼儿园工作的内容、要求和意义,了解幼儿园的发展过程中大家的责任,也使幼儿园发展规划的目标能成为全体教师共同的目标和愿景。

全体参与一方面可以园长个人思考问题的局限性,可以调动全体教工的积极性,确立教工的主人翁意识,献计献策,共同关注园所发展;另一方面有助于实施,因为群众参与的过程也是反复酝酿、逐步认可的过程,幼儿园发展规划一旦确定,就可明确职责,有效执行了。

所以,园长在幼儿园发展规划制定与实施过程中发挥的作用是宣传发动、调查分析、信息整合、方案决策。

动员——园长通过解读、宣传园所文化的内涵,布置教工们完成问卷调查任务:幼儿园的优势在哪里?今后该如何利用并发挥这些优势?目前存在的阻碍幼儿园发展的问题是什么?该如何解决问题?你心目中理想的幼儿园是怎样的?……
沙龙——分组组织教工以“休闲沙龙”形式参加“幼儿园明天”规划的创意畅想。

在创意工作坊和头脑风暴式的讨论中,使“幼儿园明天的畅想”在一定时间内成为教工们热议的焦点。

论坛——各组汇总整合每个组员的智慧,参与全园性的“畅想幼儿园明天”创意论坛,进行金点子pk。

评出最符合幼儿园实际现状、最适合幼儿发展需求、最利于教师专业成长、最容易满足家长需求
等项目的“幼儿园发展设想”
集锦——园长室通过对这份凝聚着教师集体智慧和心声的“幼儿园明天发展建议与设想”进行梳理、归纳,整理出了一份园所文化集锦稿,以备后期专家、学者的论证与修改。

(二)、寻找改革发展的项目:
1、关注情感的培养,探索“绿色”管理模式,打造“绿色”团队(教师和幼儿),构建“绿色”教育课程;
2、绿色教育理念下,探索幼儿园“共同生活教育”的内容与实施途径;
3、从《绿色教育理念下,幼儿园日常问题的项目式研究》作为起点,展开多种项目的研究,从最基本的层面切实提高教科研水平。

(三)、促进幼儿教师的专业化成长
1.更新教育观念。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提出:教师必须以“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的角色与幼儿互动交往,必须“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使幼儿的童年充满快乐、充满探索和发现,获得成功的体验。

随着教育观念的转变,幼儿教师的角色也在发生转变。

1)从教师与幼儿的关系看,教师是一个倾听者、观察者、理解者和欣赏者。

2)从教与学的关系看,教师是幼儿的支持者、引导者和合作者。

3)从教学与研究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

2.形成职业生涯规划意识。

美国教育家丽莲·凯兹提出:幼儿教师的专业成长一般要经过四年的磨练性挑战和四个基本发展阶
段:为本专业生涯的生存而适应的阶段;具备了适应本专业能力的阶段;开始厌倦与儿童一起做同样事情的阶段;本专业的相对成熟阶段。

现实中,一位幼儿教师的专业成长是一个极其复杂的、具有个体性、持续性的过程,这个过程是外在的社会因素,通过教师自身内部不断完善、更新、探索与发展的良好动机而不断向前延续和拓展的,并伴随教师整个的教育职业生涯。

因此,一旦教师开始了自己专业生涯的“第一步”,就应该将这项计划与你当初的梦想一同进行下去。

因此,幼儿教师一定要用发展的眼光来规划自己的未来,具有职业规划意识。

3.突出教学反思训练。

在教学中,要努力使自己成为一个反思型的实践者,并使这种思考成为你生活中的一种习惯,经常有意识地对自己的教学行为、实践活动以及教学的有效性进行回顾、重建和重现,对自己的行为表现和儿童的行为表现能用事实进行批判性的分析与解释,或者坚持每天写点工作日记,就个人参与儿童成长活动当中的所见所想、及一些儿童发展中的问题,尝试做些观察研究。

这些反思,不仅是优质教学、理论批判与发展的需要。

而且对于你在进行社会比较时,平衡自己的心态,激发“热爱儿童”这份深厚的教育情感,坚定个人的专业信念,也是十分必要的。

参考文献:
①庞丽娟:《新〈纲要〉与幼儿教师的专业素质》,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年4月版。

②冯晓霞:《新〈纲要〉与幼儿教师的专业成长》,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年4月版。

③郄海霞:《教师专业发展与教师知识结构》,《湖南教育》2003年第20期。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