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近代内蒙古东部地区灾荒情况总论
近代内蒙古东部地区灾荒情况总论
一
内蒙古地区近代以来就是自然灾害的高发地 区,尤其是自然条件恶劣的西部盟市灾荒频发,波及 范围广、且数量频繁。而近代内蒙古的东部地区也 由于气候变化、生产生活方式改变等因素导致自然 灾害数量、种类、烈度等不断加剧。在本项目的其他 文章当中已经对近代内蒙古东部地区的灾荒进行了 详细的介绍,并对各盟市的灾害情况进行了分析,对 其有了一个表较直观和深入的了解。综合来看近代 东部四盟市在近代历史的发展中在人文、社会以及 生产方式上都经历了不同程度的改变。这一系列的 改变最终促使这一地区在近代的一百多年的时间里 灾害频发、灾荒不断。
一带的自然环境都是非常的优越,植被情况多数时 间以森林和草原为主。一直到了十六国时期,慕容 部攻破宇文部所建的南罗城,其首领逸豆归走漠北, 其依附 部 契 丹,根 据《魏 书》所 载“俱 窜 于 松 漠 之 间”,[1]也有史书记载是“俱窜都足以表明一个 事实,那就 是 在 此 时 的 赤 峰 地 区 已 经 出 现 了 沙 漠。 此后这一地区的自然环境开始逐渐恢复,这一情况 一直持续到辽代,这一地区的自然情况一直都是非 常的优越,以湖泽、草原和森林为主。辽代末期到金 代初期,伴随着长时间的农业开发和自然气候的变 化,这一地区的自然情况开始剧烈恶化,沙漠近乎覆 盖这一地区。金代一位文学家周昂,留下了描写科 尔沁沙地南 缘 地 区 的 沙 漠 状 况 的 诗 作《莫 州 道 中 》 :“大凌河东古莫州,居人小屋如蜗牛。屋边向外何 所有? 唯见白沙垒垒堆山丘,车行沙中如倒拽,风惊 沙流失前辙,马蹄半跋牛领穿,三步停鞭五步歇。鸡 声人语无四邻,晚风萧萧愁杀人。人有祷,沙应神。 辽东老兵非使臣,何必埋却双行轮。”[3]周昂所到的 只是沙漠边缘地区,但是从诗中不难推断出当时这 一地区沙化的严重程度。自此以后,赤峰、通辽地区 在金元时期都少有人活动,而且环境也比较恶劣,沙 化严重。一直到明代末期,这一地区的植被情况开 始恢复。期间虽然偶有波动,但是总的来说这一地
其次是自然环境的原因。受此种原因影响比较 典型的例子就是呼伦贝尔地区。在以前文章中提到 过,呼伦贝尔盟地区呼盟候分布特点以大兴安岭为 分界线: 从气候类型为: 岭东区为季风气候区,岭西 区为大陆气候区。地势西高东低,由西到东地势缓 慢过渡。而且呼伦贝尔地区的降雨量由于受到地理 位置的影响。所以,东部要明显高于西部。而呼盟 的灾害具有明显的季节性,春季是夏季风开始代替 冬季风的交替季节,气旋活动频繁,气候多变,并且 多大风,大风日数占全年的 40—50% 以上,降水量 小,蒸发量大,空气干燥,因此具有十年九春旱的特 点。夏季秋季本区处在北方冷空气与南来的暖湿空 气交绥地带,降水量集中,相当于年降水量的 60— 70% ,除个别年份秋雨集中外,多天高云淡,天气晴 朗。秋雨和寒潮常一起袭来,降温急剧,对农业生产 影响甚大。呼盟的灾害主要集中在阿荣旗、扎兰屯 等两三个地区。这主要是这几个地区属于农业开发 地区,对气候以来较重,而且皆处于大兴安岭与松嫩 平原的交汇处,河流中多其中阿荣旗,有河流 20 余 条,扎兰屯拥有河流 47 条,且河流连贯纵通。这一 带的降水主要集中于夏秋季节,6—8 月,占全年降 水量的 70% 左右。[5]而当来自温带的气流受到大兴 安岭的阻挡凝结之后,会形成大量降雨,而大量的降 雨又由于西高东低的地形所致,对下游的地区形成 水患。加之又经常受到来自蒙古高原和西伯利亚的 寒流影响,所以会有烈度很强的雪灾、雹灾和霜冻等 灾害,从而导致上述地区灾荒。[6]
2012 年第 10 期
第 28 卷 ( 总 310 期)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 JOURNAL OF EDUCATIONAL INSTITUTE OF JILIN PROVINCE
近代内蒙古东部地区灾荒情况总论
No. 10,2012 Vol. 28
Total No. 310
张若开
( 赤峰学院 历史文化学院,内蒙古 赤峰 024000)
此论文是内蒙古教育厅《近代内蒙古东部地区的灾荒及其影响研究》系列论文之五,项目编号: NJSY11213。 收稿日期: 2012—07—02 作者简介: 张若开( 1980— ) ,男,吉林辽源人。赤峰学院历史文化学院,讲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 中国近现代史。
106
区的自然环境情况到近代时,已经恢复了以稀疏森 林、草原和湖泽组成的地理环境。赤峰、通辽地区的 近代以来的自然环境应该说一直是由稀疏的森林、 草原以及湖泽组成。但是一些地区仍然存在有流动 的沙丘,这主要是由于金代严重的沙化仍没有彻底 的恢复,另外就是这一带植被情况比较脆弱,稍一破 坏或是气候有所变动就会造成沙化现象。例如清代 晚期的巴林桥一带沙化就很严重,行人困难。咸丰 七年的情况是: “遍地皆沙丘,旋过沙岭五六道,车 马疲累不堪,末一岭将至戴,复被沙溜下数次,过沙 岭二里余,抵巴林桥”。“由色拉木伦( 西拉木伦河) 北 行 过 沙 岭 无 数,平 地 亦 皆 深 沙,沙 漠 之 名 不 虚”。[4] 现 在 的 巴 林 桥 南 北 一 带,虽 有 沙 漠,但 基 本 上都是固定沙丘,流动沙丘甚少。可见咸丰时巴林 桥一带的沙化比现在要严重。以上可以看出赤峰、 通辽地区的近代自然环境比较复杂,而且在近代的 近百年时间里变化比较明显。
摘要: 随着近代以来气候和清政府一系列政策的改变,内蒙古东部地区的灾荒逐步增多。本文在结合该项目一系列文章 之后,对灾荒背后的原因进行了总结和分析。同时,对当今内蒙古自然环境现状也进行了介绍,并从宏观层面上提出了一些 自己的自然环境保护方面的意见。
关键词: 近代; 内蒙古; 东部; 灾荒 中图分类号: K2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1580( 2012) 10—0106—03
二
通过分析上述原因,可以发现在四盟( 市) 之中 导致其灾害爆发的主因大概包括以下几个:
首先是气候改变原因。明清小冰河期的结束时 期后开始发生变化,各类灾害都开始变得频繁。根 据史料记载,内蒙古东部地区尤其是赤峰和通辽地 区曾经出现过数次气候变化,导致这一带的自然环 境发生了剧烈变化。根据考古发掘和历史记载,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