惩罚教育的基本原则
陈俊
一、实事求是的原则
学生犯错误的原因很多,往往是很复杂,老师在处理学生的错误时印忌感情冲动,更不要不分青红皂白地惩罚,而应首先冷静地分析学生不良行为的原因,进行全面深入的调查,弄清事实真相,再决定是否惩罚.如何惩罚,同时,惩罚是否定学生的不良行为,而不是否定学生本人,要把惩罚限制在学生的行为上,就事论事。
如不准逃学、不准打人、不准拿别人的东西等,避免“我讨厌你”、“你把我的脸丢尽了”等伤害性语言,也不能让学生感到老师内心对他的冷淡、轻蔑的态度。
二、目的性原则
惩罚的目的是为了惩前毖后、维护纪律,使受惩罚的学生改过自新和健康成长,使大多数学生受到教育。
如果这个目的不明确,教师就可能滥用惩罚,惩罚学生时就可能带有个人的情绪、抱有偏见,就可能有“教训”学生的心理.结果就会对学生造成体罚。
同时,更重要的是老师应该让学生了解为什么受惩罚。
在惩罚学生的时候,必须讲清道理,使犯错误的学生对教师的处理心服口服。
惩罚必须让受罚者心悦诚服,这样才能使其从内部控制自己的行为,从而达到自我教育的目的。
一个爱画画的学生,总喜欢信手涂鸦,弄脏了教室洁白的墙壁。
教师发现后严厉批评了他,没收了画笔,并责令他下不为例。
学生以后每次想画画,便记起这次严厉的惩罚而退缩,进而再无画画的念头,这就不利于学生的发展。
因此较为妥善的处理方式是,告诉学生爱画画是良好的兴趣爱好,但不应乱画。
可以为他提供白纸,让他在白纸上画(替代行为)。
这样不仅达到了教育目的,还不会因此而扼杀了一个未来的“毕加索”。
三、灵活性原则
在实施惩罚教育中,并没有一个固定的方法。
针对不同的时间、场合、违规程度,以及被惩罚对象的性格类型,机智灵活地选择不同的惩罚方式。
对于故意违纪的学生与过失违纪的学生,对于初犯和屡犯,对性格外向和性格内向的学生,惩罚的程度及方式都应该有所区别。
比如对于性格犟的孩子,一般来说,采填硬
顶硬的方法大多难以奏效,出现问题最好采用冷处理的方式。
特别是对于一些特殊的孩子,更应当有的放矢地实施惩罚教育。
魏书生老师对学生的惩罚可以说是别出心裁、灵活多样。
如写说明书,让学生写出犯错误前、犯错误时、犯错误后的心理活动,写出在三个阶段的思想斗争,规定写的字数,字数要符合学生的实际,让学生跳一跳能做到;或者写心理病历,让那些根深蒂固的“难剃的头”写心理病历,写出他们的毛病名称、发病时间、发病原因、治疗方法、需要多少疗程。
这样有利于学生站在客观、实际的角度看到自己的错误、选择改正自己错误的方法。
还有让犯错误的学生唱歌,做好事等等。
四、及时性原则
及时的惩罚能使学生的不安、内疚等体验更深,能使他们更清楚地看到错误造成的后果。
延迟的惩罚和处理会因事过境迁而使学生忘记,淡化错误行为,惩罚意义也不大。
教师对学生的错误行为不能听之任之,等到学生的错误行为造成危害后再“揭伤疤”,“算总帐”,这样易使学生产生情绪上的反感和对立,不利于学生从思想上认识错误和改正错误。
五、与其他教育方法相结合的原则
陶行知先生在担任小学校长时,看到一位学生用泥块砸另外的同学,就制止了他,并要他放学后到办公室去。
放学后陶先生来到办公室时,那位学生早巳等在那里。
先生没有批评他,反而掏出一颗糖给他,说:“你按时到,我迟到了,奖给你。
”学生惊疑不定地接过糖。
接着,先生又掏出第二颗糖,说:“我制止你用泥块打人,你立即住手,我应该奖励你。
”学生疑惑万分地接过糖。
先生又掏出第三颗糖,说:“根据我的了解,你用泥块砸那些男生,是因为他们欺负女生,这说明你有正义感,这颗糖也是奖给你的。
”这时,学生激动得流下眼泪,说:“校长,我错了,我砸的不是坏人,是自己的同学……”陶先生笑了,又掏出第四颗糖:“这颗糖奖给你,是因为你认识了自己的错误。
好啦,我的糖给完了,我们的谈话也完了。
”
陶先生四颗糖的故事说明了教育手段的多样化,也提示我们不能孤立地使用惩罚手段,必须与整个教育方法体系结合起来,尤其应该与说理、沟通、感化、激励、关爱等教育方法结合起来使用。
六、不产生新问题的原则:
惩罚的目的是为了解决问题。
在运用惩罚时要注意把握度,注重惩罚的实际效果,不能产生副作用。
一方面,这样会使惩罚成为体罚,对学生造成伤害,甚至会违法,并且会造成恶性循环,不仅受惩罚的学生得不到教育,其他学生耳濡目染,也会受影响,使教育教学难以进行;另一方面,这样会使受惩罚的学生因惩罚过多过度,不能正常地学习,久而久之,失去学习的兴趣,厌倦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