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电压技术试卷(附答案)

高电压技术试卷(附答案)

课程编号 001903 拟题教研室(或老师)签名教研室主任签名
课程名称(含档次)高电压技术专业层次本科
专业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考试方式(开、闭卷)闭卷一、填空(10分)
1、自持放电和非自持放电
2、介质损失角正切
3、吸收比和极化指数
4、反击和绕击
5、保护角
四、简答:(45分)
1、简述汤逊理论和流注理论的异同点,并说明各自的适用范围。

2、试解释沿面闪络电压明显低于纯空气间隙的击穿电压的原因。

3、固体电介质的电击穿和热击穿有什么区别?
4、在测试电气设备的介质损失角正切值时什么时候用正接线,什么时候用反接线;正接线和反接线各有什么特点?
5、局部放电是怎样产生的?在电力系统中常用什么方法进行测量,为什么?
6、测试电容量较大的被试品的绝缘电阻时如何防止被试品反放电烧坏兆欧表?为什么要对被试品充分放电?
7、测量电气设备的介损tgδ能发现什么缺陷?不能发现什么缺陷?在测试时要注意什么?
8、输电线路遭受雷击发生跳闸需要满足的两个条件,并解释建弧率的概念。

9、ZnO避雷器的主要优点。

五、计算(20分)
1、直流电源E在t=0时,合闸于长度为L的空载线路。

求线路末端B点的电压波形。

2、某油罐直径为10m ,高10米,现采用单根避雷针进行保护,避雷针距离油罐壁为5m,请问避雷针的高度应是多少?
课程名称: 高电压技术 专业、班级: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本科)
一、填空 (10分)
1、在极不均匀电场中,间隙完全被击穿之前,电极附近会发生 电晕 ,产生暗蓝色的晕光。

2、冲击电压分为 雷电冲击电压 和 操作冲击电压 。

3、固体电介质的击穿有 电击穿 、 热击穿 和 电化学击穿 等形式。

C U I R I
答:电流与电压的夹角 ϕ是功率因数角,令功率因数角的余角为δ , 显然R
I 是I 中的有功分量,其越大,说明介质损耗越大,因此δ角的大小可以反映介质损耗的大小。

于是把δ角定义为介质损耗角。

RC
C U R U I I tg C R ωωδ1/=⋅== 3、吸收比和极化指数
答:加压60秒的绝缘电阻与加压15秒的绝缘电阻的比值为吸收比。

加压10分钟的绝缘电阻与加压1分钟的绝缘电阻的比值为极化指数。

4、反击和绕击
答:雷击线路杆塔顶部时,由于塔顶电位与导线电位相差很大,可能引起绝缘子串的闪络,
即发生反击。

雷电绕过避雷线击于导线,直接在导线上引起过电压,称为绕击。

5、保护角
答:保护角是指避雷线与所保护的外侧导线之间的连线与经过避雷线的铅垂线之间的夹角。

四、简答:(45分)
1、简述汤逊理论和流注理论的异同点,并说明各自的适用范围。

答:汤逊理论和流注理论都是解释均匀电场的气体放电理论。

前者适用于均匀电场、低气压、短间隙的条件下;后者适用于均匀电场、高气压、长间
隙的条件下。

不同点:
(1)放电外形 流注放电是具有通道形式的。

根据汤逊理论,气体放电应在整个间隙中
均匀连续地发展。

(2)放电时间 根据流注理论,二次电子崩的起始电子由光电离形成,而光子的速度远比电子的大,二次电子崩又是在加强了的电场中,所以流注发展更迅速,击穿时间比由汤逊理论推算的小得多。

(3)阴极材料的影响 根据流注理论,大气条件下气体放电的发展不是依靠正离子使阴极表面电离形成的二次电子维持的,而是靠空间光电离产生电子维持的,故阴极材料对气体击穿电压没有影响。

根据汤逊理论,阴极材料的性质在击穿过程中应起一定作用。

实验表明,低气压下阴极材料对击穿电压有一定影响。

2、试解释沿面闪络电压明显低于纯空气间隙的击穿电压的原因。

答:当两电极间的电压逐渐升高时,放电总是发生在沿固体介质的表面上,此时的沿面闪络
电压已比纯空气间隙的击穿电压低很多,其原因是原先的均匀电场发生了畸变。

产生这种情况的原因有:
(1)固体介质表面不是绝对光滑,存在一定的粗糙程度,这使得表面电场分布发生畸变。

(2)固体介质表面电阻不可能完全均匀,各处表面电阻不相同。

(3)固体介质与空气有接触的情况。

(4)固体介质与电极有接触的状况。

3、固体电介质的电击穿和热击穿有什么区别?
答:固体电介质的电击穿过程与气体放电中的汤逊理论及液体的电击穿理论相似,是以考虑
在固体电介质中发生碰撞电离为基础的,不考虑由边缘效应、介质劣化等原因引起的击穿。

电击穿的特点是:电压作用时间短,击穿电压高,击穿电压与环境温度无关,与电场均匀程度有密切关系,与电压作用时间关系很小。

电介质的热击穿是由介质内部的热不平衡过程所造成的。

热击穿的特点是:击穿电压随环境温度的升高按指数规律降低;击穿电压与散热条件有关,如介质厚度大,则散热困难,因此击穿电压并不随介质厚度成正比增加;当电压频率增大时,击穿电压将下降;
击穿电压与电压作用时间有关。

4、在测试电气设备的介质损失角正切值时什么时候用正接线,什么时候用反接线;正接线
和反接线各有什么特点?
答:使用西林电桥的正接线时,高压西林电桥的高压桥臂的阻抗比对应的低压臂阻抗大得多,所以电桥上施加的电压绝大部分都降落在高压桥臂上,只要把试品和标准电容器放在高压保护区,用屏蔽线从其低压端连接到低压桥臂上,则在低压桥臂上调节R3和C4就很安全,而且测量准确度较高。

但这种方法要求被试品高低压端均对地
绝缘。

使用反接线时,即将R3和C4接在高压端,由于R3和C4处于高电位。

桥体位于高压侧,抗干扰能力和准确度都不如正接线。

现场试验通常采用反接线试验方法。

5、局部放电是怎样产生的?在电力系统中常用什么方法进行测量,为什么?
答:杂质存在导致电场分布不均匀,电压U达到一定值时,会首先在气泡或杂质中产生放电,既局部放电。

局部放电的检测方法:
①直接用局部放电检测仪进行测量,用专用的无晕电源设备。

②油色谱分析:主要是检测绝缘油中乙炔气体的含量。

6、测试电容量较大的被试品的绝缘电阻时如何防止被试品反放电烧坏兆欧表?为什么要对被试品充分放电?
答:测试电容量较大的被试品的绝缘电阻时一定要在停止摇动兆欧表之前,先解开被试品的接线。

电容量较大的被试品在测完接地电阻时,根据电容充放电的原理,往往会带上大量的电荷,所以必须对其充分放电。

7、测量电气设备的介损tgδ能发现什么缺陷?不能发现什么缺陷?在测试时要注意什么?答:能发现的缺陷:
(1)绝缘体受潮,绝缘老化;(2)贯穿性缺陷;(3)分布式缺陷;(4)小型设备集中性缺陷
不能发现的缺陷:
大型设备的局部性缺陷可能被掩盖,所以现场仍要做分解试验。

在测试时要注意:
(1)必须有良好的接地;
(2)反接线要注意引线的悬空处理;
(3)被试品表面要擦拭干净;
(4)能做分解试验的要尽量做分解试验。

8、输电线路遭受雷击发生跳闸需要满足的两个条件,并解释建弧率的概念。

答:输电线路遭受雷击发生跳闸需要满足两个条件。

首先是直击线路的雷电流超过线路的耐
雷水平,线路绝缘将发生冲击闪络。

但是它的持续时间只有几十微秒,线路开关还来不及跳闸,因此必须满足第二个条件——冲击电弧转化为稳定的工频电弧,才能导致线路跳闸。

冲击闪络转化为稳定的工频电弧的概率,称为建弧率。

出另一个幅值为一U 0的前行波电压来保持A 点的电压为U 0,即在t =2τ 之后, 有一新的前行电压波02U u q -=自A 点向B 点行进,同时产生新的前行电流波Z U i q 02-=。

(5)在2τ≤ t <3τ 时,线路上各点的电压由u 1q 、u 1 f 和u 2q 叠加而成,线路上各点的电流由i 1q 、i 1f 和i 2q 叠加而成。

(6)当t =3τ 时,新的前行波到达B 点,电压波和电流波分别发生正全反射和负全反射,
形成新的反行电压波02U u f -=和电流波Z U i f 02=。

此反射波将于t =4τ 时到达A 点。

当3τ ≤ t <4τ 时,线路上各点电压由u 1q 、u 1f 、u 2q 和u 2f 叠加而成,电流由i 1q 、i 1f 、i 2q 和i 2f 叠加而成。

(7)当t =4τ 时,反行波u 2f 到达线路的首端A 点,迫使A 点的电压下降为0。

但由电源边界条件所决定的A 点电压又必须为U 0 。

因此反行波u 2f 到达A 点的结果是使电源发出另一个幅值为U 0的前行波电压来保持A 点的电压为U 0 ,从而开始重复图8-9 ( a )所示的新的波过程。

解得:h=23.3m
所以避雷针的高度至少应是23.3m.。

τ5τ6τ
7。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