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西方社会学章节重难点

西方社会学章节重难点

试题题型包括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名词解释、简答题、论述题。

下面是试题举例。

(一)单项选择题(在各题的备选答案中,只有一项是正确的,请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写在题中的括号内。

每题2分,10小题,共20分)1."惯习"既不是单纯的意识活动,也不是离开人的意识的纯粹外在客观性,而是意识与()的直接统一。

A.实践B.结构C.目标D.身体(二)多项选择题(在各题的备选答案中,有二项或二项以上的正确答案,请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内,多选、少选或错选均不得分。

每题2分,5小题,共10分)1.斯宾塞认为,社会有机体包含着生物有机体一样的系统,包括:()。

A. 循环系统B.骨骼系统C.神经系统D.营养系统(三)名词解释(每题5分,4小题,共20分)1.人道教(孔德)(四) 简答题(每题10分,3小题,共30分)1. 齐美尔怎样论述两人群体和三人群体在互动形式上的区别?(五)论述题(20分)马尔库塞主要从哪些方面批判了发达资本主义社会的单向度问题?现实意义如何?试题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一)单项选择题1. D(二)多项选择题1. ACD(三)名词解释人道教的崇拜对象是以爱联系起来的人类,其实质是号召人们以普遍的爱来交往、联结和共存,以此来确立和维护工业社会的新秩序。

(四)简答题齐美尔认为,二人群体虽然结构简单,但是二人之间的互动关系却不简单。

(1分)首先,二人群体联系的密切程度要高于三人群体,因此,维持二人群体的存在要比维持其他群体付出更大的努力;(1分)其次,二人群体的亲密性导致了排他性,排他性既可以稳定二人群体的关系,又使这种关系变得封闭和脆弱;(1分)再次,二人群体的冲突往往容易发生并表现得比较强烈,这也是由二人群体的亲密性引起的。

(1分)三人群体仅仅比二人群体增加了一个成员,但是互动形式地却发生了许多实质性的变化。

(1分)三人群体的突出特征是群体获得了支配个体的能力。

(2分)这种变化很有意义,它使三人群体获得了社会生活的丰富内容,自由和制约、自治和他治等复杂社会关系在三人群体都可以发生,三人群体由此而成为最基本的完整的社会单位。

(3分)(五)论述题马尔库塞通过对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领域的分析指出,在当代工业社会,上述各个领域的否定因素、批判因素全被工业社会同化了,现代工业社会是仅存肯定因素或保守因素的单向度社会。

(4分)马尔库塞认为,技术理性与政治理性的统一是当代先进工业社会统治的最基本的特征。

现代科学技术在工业生产上的广泛应用,迅速提高了社会生产力,这一方面为社会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极大地改善了社会成员的物质生活水平,但同时也全面而且深刻地加强了社会控制,导致空前的极权主义统治。

(4分)在政治领域,马尔库塞揭示了极权主义对社会变革因素的遏制。

这种遏制的突出表现是劳动阶级与发达工业社会的同化,即无产阶级和劳动群众放弃了对资本主义社会的反抗,站到与资本主义社会相同的立场,成为资本主义社会的肯定因素。

(4分)在文化艺术领域,马尔库塞揭示了极权专制对反抗社会压抑的忧患意识的征服。

马尔库塞认为,新极权对社会文化的控制直接表现为代表着进步方向、超越不合理现实的高层文化被现实排斥。

(4分)马尔库塞深刻地揭示了当代工业社会发展中的异化问题,启示人们警惕并反思科学技术理性和政治理性对人性的压抑,学会用辩证的否定思维取代消极顺应的思维,培育新的感受力和多样化的社会。

(4分)四、课程考核的相关内容终结性考试难度按重点掌握、掌握、了解三个不同层次的要求出题。

其中重点掌握的内容为每章的重要概念、知识点或理论,约占试卷总分的80%;掌握的内容为每章相对次要的知识点,约占试卷总分的15%;了解的内容为一些背景性知识,约占试卷总分的5%。

第一章导论考核内容及要求重点掌握1.西方社会学的现实基础和思想来源。

掌握1.西方社会学的三大传统流派--实证主义社会学、人本主义社会学、马克思主义社会学。

了解1.学习西方社会学理论的方法与意义。

第二章孔德的社会实证论考核内容及要求重点掌握1.概念与名词:实证方法、实证阶段、社会秩序、人道教;2.实证方法的两大原则--客观性原则、相对性原则及其具体含义;3.实证社会学的两大主题--秩序与进步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4.社会发展的三阶段--神学阶段、形而上学阶段、实证阶段及各阶段思维方式和知识类型的发展变化;5.对孔德关于社会发展三阶段论述的评价。

掌握1.社会静力学与社会动力学的研究内容;2.孔德的人道教思想。

了解1.实证社会学形成的思想来源和现实基础。

第三章斯宾塞的社会有机论考核内容及要求重点掌握1.斯宾塞坚持严格客观性、排除主观成见、个人主义和自然主义的研究立场;2.斯宾塞对社会的自然主义或不干涉主义态度;3.社会有机体增长的原因、动力和表现形式;4.社会整合与社会控制的必要性。

掌握1.斯宾塞的社会进化论思想及其对社会进化类型的划分(如军事社会与工业社会的划分)。

了解1.社会有机体类似生物有机体的三个系统--营养系统、循环系统、神经系统。

第四章迪尔凯姆的社会团结理论考核内容及要求重点掌握1.概念与名词:社会比率、集体表象、社会团结、机械团结、有机团结、社会唯实论;2.社会事实的本质、特征与分类;3.社会团结的实质与类型;4.机械团结、有机团结的特点及二者的区别;5.自杀的三种类型及其产生的社会背景。

掌握1."受控比较"方法;2.宗教的社会整合作用。

了解1.威胁社会团结的因素--越轨与失范。

第五章齐美尔的社会形式论考核内容及要求重点掌握1.概念:社会形式;2.社会互动中最普遍的矛盾关系--统治与服从、冲突与凝聚;3.划分服从的三个标准--服从于个人、服从于多数人、服从于思想原则;4.二人群体、三人群体及大规模社会群体在互动形式上的区别。

掌握1.从社会互动形式开展社会学研究的意义。

了解1.关于社会形式的社会几何学。

第六章韦伯的社会行动理解论考核内容及要求重点掌握1.概念与名词:社会行动、社会唯名论、理想类型;2.韦伯关于社会学的研究对象是社会行动的界定;3.社会行动的研究方式--理解(包括投入、体验和设身处地);4.社会行动的四种理想类型--工具理性行动、价值理性行动、传统行动、情感性行动的划分依据与特点;5.三种权威类型--传统权威、感召权威、合法权威的依据与特点;6.科层制的优越性与局限性。

掌握1. 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现代化的关系;2.价值中立原则同解释学的主观性原则的矛盾。

了解1.韦伯社会学理论的思想来源、在西方社会学发展史中的地位和影响。

第七章帕累托的非理性实证论考核内容及要求重点掌握1.概念与名词:非逻辑行为、剩余物、派生物;2.剩余物与派生物的关系。

掌握1. 研究非逻辑社会行为的意义;2. 剩余物的种类;3. 精英统治循环论的基本观点。

了解1. 帕累托的非理性实证论的思想来源。

第八章帕森斯的结构功能论考核内容及要求重点掌握1. 结构功能分析的研究内容和对象;2. 社会系统结构功能分析框架--A-G-I-L框架的内容与意义、作用;3.适应、目标达到、整合与维模(即潜在的模式维持)的具体含义;4.社会行动的构成要素,动机取向社会行动与价值取向社会行动的含义;掌握1.社会行动模式变量的五种类型。

了解1. 社会结构分化的四个环节;2. 帕森斯在西方社会学中的地位、贡献。

第九章默顿的中程功能主义考核内容及要求重点掌握1.概念与名词:中程理论、显功能、隐功能、功能失调、反功能;2.默顿对宏观结构功能主义原则的批判;3.中程功能的分析原则。

掌握1.默顿与帕森斯在学术上的联系与区别。

了解1.默顿关于越轨与失范、角色丛方面的论述。

第十章米德的符号互动论考核内容及要求重点掌握1. 概念与名词:姿势对话、主观定义、象征符号;2. 自我意识分化的表现--主我(I)与客我(me)的分化;3.自我意识发展的三个阶段--嬉戏、游戏与普遍化的他人阶段。

掌握1.社会组织的心理基础--主观定义、符号沟通与承担他人角色。

了解1. 米德对社会心理学形成与发展所作的贡献。

第十一章霍曼斯的人际交换论考核内容及要求重点掌握1.概念与名词:外部系统、内部系统、成本与报酬、惩罚与强化、"利益最小原则"、"稀有资源原则";2.霍曼斯如何用成本与报酬来讨论群体凝聚力问题;3.霍曼斯如何用成本与报酬来解释社会交换权力的形成;4.小群体的活动、互动、情感及三者间的联系。

掌握1. 群体外部系统与内部系统的相互关系;2.小群体的研究方法。

了解1. 霍曼斯用经济学立场与方法研究人际交换行为的意义与局限。

第十二章布劳的交换结构论考核内容及要求重点掌握1. 概念与名词:内部报酬、外部报酬;2.人际交换权力结构、群体交换权力结构形成的原因与过程;3. 保持宏观社会权力结构稳定的条件。

掌握1.布劳与霍曼斯观点的异同。

了解1. 如何有效促成社会交换。

第十三章达伦多夫等人的社会冲突理论考核内容及要求重点掌握1.科塞的功能冲突论--社会冲突的根源、功能、"社会安全阀"理论;2.达伦多夫的辩证冲突论--社会冲突的强度、烈度及其影响因素;3.柯林斯的综合冲突论--"互动仪式链"理论、社会冲突的根源。

了解1.社会冲突论兴起的历史背景和现实基础。

第十四章加芬克尔的常人方法学考核内容及要求重点掌握1.名词:常人方法学;2.常人方法学所实现的思维方式转变--超越主客二元对立、进入日常生活世界;3.常人方法学对日常生活中的实践活动的分析;4.互为主体性或主体间性的含义。

掌握1.交谈分析的研究内容。

了解1.常人方法学兴起的历史背景、思想来源及其学术贡献。

第十五章丹尼尔?贝尔的后工业社会理论考核内容及要求重点掌握1.丹尼尔·贝尔的学术立场;2.中轴原理的基本含义及其方法论意义;3.后工业社会结构发生的一系列重大变化;4.后工业社会文化矛盾的表现--经济冲动与宗教冲动的冲突。

了解1.丹尼尔·贝尔阐述后工业社会理论的时代背景。

第十六章福柯的"知识考古"社会学考核内容及要求重点掌握1.知识考古方法论--在历史中考察现实、研究话语实践、揭示差别性原则;2.福柯如何揭示理性的疯狂--理性对人性的压抑;3.权力和知识的关系,权力展开方式和社会控制的演化;4.纪律机制极度扩张的具体表现。

掌握1.话语如何构造感性经验。

了解1.福柯社会学理论的思想来源、时代背景和理论贡献。

第十七章布迪厄的社会实践理论考核内容及要求重点掌握1.概念与名词:社会物理学、社会现象学、场域、网络、位置;2.关系主义方法论、超越社会物理学和社会想象学的对立;3.场域的特点以及从场域角度研究社会问题的方法原则;4.文化资本的三种形态,社会资本的特点,文化资本、社会资本与经济资本的转换关系。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