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高考地理考前冲刺提分专项练辑:高考模拟卷(八)第Ⅰ卷选择题(共44分)一、选择题:本题共11小题,每小题4分,共44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职住平衡是指城市在规模合理的范围内所提供的就业岗位数量与该范围内居民中的就业人口数量大致相等,且大部分有工作的居民可以就近工作。
通常用职住比来评价一个地区的职住平衡状况,计算公式为:职住比=就业岗位数量/居民中的就业人口数量。
如图示意2017年上海市部分行政区的职住比统计。
据此完成1~3题。
1.从职住比看,能为本区以外劳动力提供更多就业机会的行政区是( )A.杨浦区 B.宝山区C.黄浦区 D.奉贤区2.崇明区的职住比为1.00,主要原因是( )①与其他地区有水域阻隔②距中心城区远③劳动密集型产业集中④多高档住宅区A.①② B.②③C.③④ D.①④3.近年来,上海不同行政区间职住比差异逐渐加大,这会导致( )A.人均收入增加 B.通信成本增加C.房屋均价上升 D.交通压力增大答案:1.C 2.A 3.D解析:第1题,根据材料得知职住比=就业岗位数量/居民中的就业人口数量,当职住比数值大于1时,代表本区提供的就业岗位有剩余;职住比小于1,数值越小代表提供的就业岗位无法满足本区需求,A不选;从图中数值得知,黄浦区职住比大于1且最高,说明为外区提供的就业机会最多,C正确;宝山区职住比小于1且最小,说明提供的就业机会最少,无法满足本区需求,B错误;奉贤区的职住比等于1,说明本区就业岗位刚好可以满足,D不选。
第2题,崇明区的职住比等于1说明本区提供的就业岗位刚好满足本区居民就业。
本区与其他区有水道相隔,距中心城区远,环境相对独立,对外联系不便,所以本区居民就业多在区内,①②正确;若区域内为劳动密集型产业集中区,提供大量剩余劳动力,职住比会大于1;高档住宅区内提供就业岗位少,职住比小于1,③④与题不符,故选A。
第3题,职住比差异加大,说明居民就业和居住不在同一辖区,人口流动加大,增加交通压力,D正确;人均收入、通信成本、房价与经济发展程度关联性大,受职住比影响较小,A、B、C不选。
798艺术区是北京现代艺术的标志,其前身为建国初期外国援建的国营798厂等电子工业老厂区。
21世纪初,相关企业整合重组外迁后,青年艺术家和文化创意企业陆续进入该区,成规模地租用和改造空置厂房,逐渐将其发展成为画廊、艺术中心、设计公司、餐饮酒吧等各种空间聚合体。
据此完成4~5题。
4.推断原有企业整合重组的好处是( )A.推进体制改革以释放企业活力B.提高技术水平以增强竞争力C.提高当地第三产业比重以优化产业结构D.适应城市化扩张带来的用地类型转变5.为实现798艺术区可持续发展,下列措施最合理的是( )A.加大环保投入,促进绿色生产B.发展多元化产业,着力创造产值C.转变管理方式,激发创新机制D.实施工业复兴,引进重化工业答案:4.B 5.C解析:第4题,注意题目要求的“整合重组”的好处,而非“搬迁的目的”;整合重组不等于体制改革;企业活动的目的是盈利,而非改变当地产业结构,且单纯整合重组对于一个区域产业结构影响不大;整合重组有利于企业更好地配置和利用资源,集合优势,更好地推进自身研发转型,以提高技术水平。
故选B。
第5题,该地目前以艺术企业为主,污染不大,故A错;艺术区的发展不能仅追求经济价值,或发展多元化产业,还需要传承精神文化,弘扬传统文化,故B错;在艺术区引进重化工业显然不妥,故D错;艺术创作的持续发展需要宽松恰当的体制环境来激发活力。
故选C。
枯落物是植物地表器官枯死后的所有有机质的总称,地表枯落物蓄积量与径流等因素密切相关。
科考组选择黄土高原某小流域内分别均匀种植乔木、灌木、草本的三个坡面观察枯落物。
这三个坡面具有相似坡度、相同坡向,撂荒之前均为坡耕地,植被恢复年限均大于25年,植被生长过程受人类影响很小。
如图示意三个坡面不同坡段枯落物蓄积量。
据此完成6~8题。
6.图中①②③对应的植被类型依次是( )A.乔木、灌木、草本 B.草本、乔木、灌木C.灌木、草本、乔木 D.草本、灌木、乔木7.枯落物对区域环境的影响是( )A.增强降水侵蚀力 B.促进土壤水分蒸发C.减小土壤孔隙度 D.增加地表水分下渗8.①②类植被单位面积的地表枯落物蓄积量均是在坡中最多,其共同原因是( ) A.径流在坡中的速度最快B.径流搬运作用在坡中明显削弱C.径流量在坡中达到最大D.地表枯落物在坡中的产量最多解析:第6题,乔木的生产能力最强,产生的枯落物最多,枯落物蓄积量最大,①为乔木;草本生产能力最弱,产生的枯落物最少,枯落物蓄积量最小,③为草本;则②为灌木。
故选A。
第7题,枯落物增加,覆盖在土壤表层,能降低水流速度,减轻降水侵蚀力,减少土壤水分蒸发,增加地表水分下渗,土壤中的枯落物能增大土壤孔隙度。
故选D。
第8题,①②类植被单位面积的地表枯落物蓄积量均是在坡中最多,说明径流在坡中的速度最慢,径流搬运作用在坡中明显削弱,故A错,B对;径流量在坡下达到最大,地表枯落物在坡中的产量相差不大,故C、D错。
故选B。
库赛湖位于藏北高原,冬季湖面结冰,冰上多分布有风沙活动带来的砂砾。
湖底沉积物一年中由粗和细两层组成,如图为库赛湖地形及取样点沉积层垂直剖面示意图。
读图,完成9~11题。
9.该湖湖滨杂草湿地广布,其中杂草湿地面积宽广的是( )A.乙 B.甲C.丙 D.丁10.同一年份的粗颗粒层位于细颗粒层下部,粗颗粒层形成的季节是( )A.秋季 B.夏季C.春季 D.冬季11.湖泊沉积层可还原古代气候环境,若湖底细颗粒层较厚,可推测该年比往年( ) A.夏季气温偏高 B.冬季风力偏大C.夏季降水偏多 D.冬季光照较强解析:第9题,库赛湖位于藏北高原,图中等深线显示湖泊西南部等深线稀疏,湖水较浅,且有河流注入,库赛河是其接纳的最主要的地表径流,库赛湖西南部流水搬运沉积特征明显,湖滨湿地广布,因此规模最大的湖滨湿地位于湖泊的西南部,即甲地是规模最大的湖滨湿地分布区,B正确;其他位置等深线较密集,不易形成湖滨湿地,A、C、D错误。
故选B。
第10题,库赛湖位于藏北高原,冬季湖面结冰,冰上多布有风沙活动带来的粗颗粒砂砾,粗颗粒沉积物在冰面堆积;春季,当湖面冰层融化后,颗粒物才能沉入湖底形成粗颗粒层;细颗粒层具有流水搬运沉积特征,该湖主要补给水源为冰雪融水,夏季气温高,河流径流量大,搬运能力强,形成细颗粒层。
因此同一年份的粗颗粒层位于细颗粒层下部,粗颗粒层形成的季节是春季。
故选C。
第11题,结合前面分析可知,湖泊中的细颗粒层为夏季流水沉积作用形成。
夏季气温高,河流径流量大,搬运能力强。
若湖底细颗粒层较厚,可推测该年的河流径流量大,由于其为冰雪融水补给,因此该年气候环境比往年夏季气温偏高,A对;冬季风力偏大影响粗颗粒层,B错;该湖主要补给水源为冰雪融水,C错;冬季光照与沉积层无关,D错。
故选A。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56分)本卷包括必考题和选考题两部分。
第36题、第37题为必考题,第43题、第44题为选考题。
(一)必考题:共46分。
36.(24分)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嘉南平原位于台湾山脉西部浊水溪以南,降水集中于夏季,旱季几乎无降水,耕地多为旱地和望天田。
嘉南大圳(圳,灌溉用的水渠)北港溪以北从浊水溪取水,北港溪以南从曾文溪和乌山头水库取水,其供水仍不足以满足嘉南平原农作之所需,因而实施三年轮作制,即灌溉区分三大区域,以三年为一循环,每一区域依次得到较多的供水(可种需水量大的水稻)、较少的供水(可种甘蔗)、完全不供水(只能种耐旱的杂粮),三种农作物轮换种植。
如图示意嘉南大圳的主要灌溉水道的分布。
(1)分析嘉南大圳对灌溉区耕地的影响。
(4分)(2)分析嘉南大圳建成后,嘉南平原农业供水依然不足的主要原因。
(8分)(3)简述嘉南平原实施三年轮作制的意义。
(6分)(4)说明乌山头水库在曾文溪灌溉系统中的作用。
(6分)答案:(1)提供灌溉用水,水田面积增加,旱田面积减少(改变耕地类型的比例);改善土壤水分条件,提升土地生产力水平。
(2)夏季风背风坡,降水相对偏少且集中,为大圳提供水源有限;水库等蓄水设施不足,蓄水量有限;嘉南平原农业发展需水量大;经济发展,生产生活用水增加,影响农业供水量。
(3)缓解水资源紧张(合理利用水资源);保持土壤水分,保护土壤肥力;充分利用土地资源(种植不同农作物),提高农业生产收益;合理利用土壤,保持良好农田生态。
(答出三点即可)(4)储蓄(增加)灌溉水源;调节灌溉水量;延长灌溉时间。
解析:(1)嘉南大圳对灌溉耕地的影响,主要从提供用水角度分析。
提供灌溉用水,水田面积增加,旱田面积减少(改变耕地类型的比例);改善土壤水分条件,提升土地生产力水平。
(2)嘉南大圳建成后,嘉南平原农业供水依然不足的主要原因主要从“供、需”两个角度分析。
夏季风背风坡,降水相对偏少且集中,为大圳提供水源有限;水库等蓄水设施不足,蓄水量有限;嘉南平原农业发展需水量大;经济发展,生产生活用水增加,影响农业供水量。
(3)嘉南平原实施三年轮作制的意义从水资源、土壤肥力、提高生产效益、保持农田生态等角度分析。
缓解水资源紧张(合理利用水资源);保持土壤水分,保护土壤肥力;充分利用土地资源(种植不同农作物),提高农业生产收益;合理利用土壤,保持良好农田生态,所以实施三年轮作。
(4)乌山头水库在曾文溪灌溉系统中的作用可从储蓄(增加)灌溉水源、调节灌溉水量、延长灌溉时间等角度分析。
37.(22分)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每年春季,太平洋海域5亿多条大马哈鱼开始洄游到北美西海岸(从加利福尼亚一直到阿拉斯加)的江河溪流产卵繁殖,沿海地区沿存世界最大的温带雨林。
大马哈鱼在北美西海岸最远可以沿河上溯3 200千米,它们要迎向瀑布,跳过陡坎,逆流而上,越过浅滩,到达产卵地。
洄游途中许多大马哈鱼成为北美棕熊越冬的主要食物来源。
大马哈鱼的洄游是把森林和海洋联系起来的唯一链条,它们生于淡水,长于海洋,在海洋,它们获得了成长所需的各种养分,又重返“故乡”。
如图为大马哈鱼淡水流域分布区位置示意图。
(1)与同纬度欧洲西部相比,分析北美西海岸温带雨林分布较广的自然原因。
(4分)(2)指出弗雷泽河径流量的季节变化特点。
(8分)(3)氮元素是树木生长的重要元素之一,该雨林区80%的氮元素来自海洋。
分析氮元素由海洋到林木迁移过程。
(4分)(4)棕熊冬眠之前必须储存足够越冬的能量,其主要来源于大马哈鱼。
试推测棕熊在河流何处可以大量捕捉到大马哈鱼,并分析其原因。
(6分)答案:(1)这里有高大的西北—东南走向的山脉,山脉对盛行西风抬升作用强,降水多;冬季高大山脉阻挡了陆地冷气流侵入,气温较高。
(2)季节变化大;春季有春汛;夏季径流量最大;冬季径流量小(为枯水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