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林防火监控指挥系统建设方案编制时间:2020年10月1 项目概述1.1 项目名称森林防火监控指挥系统建设1.2 项目地点XXXX1.3 项目背景森林火灾是我国林业重要的灾害之一,每年都有数千起的森林火灾发生,区域覆盖内蒙、辽宁、四川、湖南、湖北、云南等多个省份区域,造成森林资源的重大损失和全球性的环境污染。
对于森林防火来说,“早发现,早应对”是对火灾损失降低到最低的唯一方法。
因此,建设一套全面覆盖森林的林火监测监测系统是全世界森林防火领域公认有效的防范手段。
2016年-2025年全国森林防火规范中总目标指明,完善森林火灾预防、扑救、保障三大体系,全面加强重点区域森林防火装备和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建立健全全森林防火长效机制,打造森林防火“升级版”。
开展预警响应规范化、火源管理法治化、火灾扑救科学化、队伍建设专业化、装备建设机械化、基础工作信息化建设,实现直接灭火向间接灭火、以风为主向风水结合、传统防火向科学防火,依法治火转变,推动森林防火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使森林火灾受害率稳定控制在1%以内。
火灾对森林的破坏性极大,危害极深,造成的经济损失相当严重。
它不仅烧毁大量的森林资源,破坏自然环境和生态平衡,而且直接影响工农业生产,严重威胁着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
为积极响应国家“数字林业”的号召,应对森林防火形势,建设结合视频监控、无线网络、5G、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手段为基础的森林防火监控指挥系统。
本项目的建设将使得森林防火工作从传统的经验型定性管理转化为自动化、标准化、规范化的定量管理,将有效解决林区森林防火问题,从远程实时监控、早期发现、准确定位、通讯畅通、科学调度、有效阻隔、专业扑救、指挥决策、快速消灭入手,全方位提升林火监测预报网、巡护监控网、指挥通讯网、林火阻隔网、林火扑救指挥决策的技术手段,极大的提高森林防火管理的效率和现代化水平,进一步提高森林防火决策的科学性、合理性。
1.4 编制依据1.4.1 法律依据(1)《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2)《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3)《中华人民共和国草原法》(4)《生产安全事故应急条例》(5)《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6)《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7)《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8)《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9)《中华人民共和国矿产资源法(修正)》(10)《中华人民共和国矿山安全法》(11)《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12)《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13)《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管理办法》(14)《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15)《国家地震应急预案》(16)《国家安全生产事故灾难应急预案》(17)《国家突发地质灾害应急预案》(18)《国家处置重、特大森林火灾应急预案》(19)《国家森林火灾应急预案》1.4.2 标准与规范(1)《城市监控报警联网系统通用技术要求》(GA/T 669-2006)(2)《公安部关于实施“3111”工程试点技术规范》(3)《安全防范工程程序与要求》(GA/T75-94)(4)《安全防范系统通用图形符号》(GA/T 74-2000)(5)《视频安防监控系统技术要求》(GA367-2001)(6)《工业电视系统工程设计规范》(GBH115-87)(7)《电气装置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J232-92)(8)《电子计算机机房施工及验收规范》(SJ/T30003-93)(9)《电子计算机场地通用规范》(GB/2887-2000)(10)《电子计算机场地设计规范》(GB50174-2000)(11)《计算站场安全要求》(GB9361-1998)(12)《计算机机房用活动地板技术条件》(SJ/T10796-1996)(13)《建筑防雷设计规范》(GB50057-94)(14)《低压配电设计规范》(GB50054-95)(15)《电信工程制图与图形符号》(YT/T5015-95)(16)《民用建筑电气设计规范》(JGJ/T 16—1992)(17)《民用闭路电视系统工程技术规范》(GB50198-94)(18)《入侵报警工程设计规范》(GA/77-94)(19)《用户终端设备耐过压和过电流能力要求和试验方法》(YD/T870-906)(20)《信息技术设备包括电气设备的安全》(GB4943-95)(21)《地理信息技术基本术语》(GB/T 17694-1999)(22)《地球空间数据交换格式》(GB/T 17798-1999)1.4.3 文件通知(1)中共中央关于印发《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方案》的通知(2)《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应急管理工作的意见》(3)《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国家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的通知》(4)《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管理办法的通知》(5)《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国家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的通知》(6)《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应急产业发展的意见》(7)《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8)《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纲要》(9)《关于加快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工作的指导意见》(10)《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国家突发事件应急体系建设“十三五”规划的通知》(11)《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国家综合防灾减灾规划(2016—2020年)的通知》(12)《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安全生产“十三五”规划的通知》(13)《国家防震减灾规划(2016-2020年)》(14)《全国地质灾害防治“十三五”规划》(15)《国有林场森林防火“十三五”规划》(16)《国务院关于印发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的通知》(国发〔2015〕50号)(17)《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政务信息系统整合共享实施方案的通知》(国办发〔2017〕39号)(18)《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运用大数据加强对市场主体服务和监管的若干意见》(国办发〔2015〕51号)(19)《国家电子政务工程建设项目管理暂行办法》(发改委令第55号)(20)《国务院关于印发“十三五”国家信息化规划的通知》(国发〔2016〕73号)(21)《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运用大数据加强对市场主体服务和监管的若干意见》(国办发〔2015〕51号)(22)《应急管理部关于加快编制地方应急管理信息化发展规划的通知》(应急函〔2018〕272号)(23)《应急管理部办公厅关于实现应急平台互联互通的通知》(应急厅〔2018〕42号)1.5 建设目标建设具有实时性、网络化、自动化、智能化的森林防火监测、火情识别、自动报警、扑救指挥、方案决策、灾情分析为一体的森林防火监控指挥系统。
为指挥中心提供准确、及时的现场信息,并且能够实现对森林资源、森林病虫害及野生动物实施监控,对动植物保护和树木监护,通过视频监测记录发现非法伐木者,监控视频资料可以作为处罚依据;建设成以GIS管理软件为平台配合地面数字模型(DEM)实现智能火点自动定位,为指挥中心提供快速准确定位信息;建设成节能环保、安全高效的前端基站系统,采用低能耗的基站设备和先进环保的太阳能供电系统以及高安全性的防雷接地措施,为用户提供长时间无需人工维护的自适应系统;建设成以指挥中心决策为核心,以智能监测系统为支撑平台的森林防火信息应急指挥系统,为决策层提供监测图像及分析、林火自动识别报警系统和GIS自动定位系统,指挥调度防火灭火措施、GIS定位等信息;为XXXXX 建立高安全性、高可靠性的森林防火监控指挥积累经验。
同时,充分考虑今后监控点增加、防火业务增多等方面的扩容问题,预留必要的扩展空间;预留到省林业厅的网络接口,为统一的森林防火指挥平台奠定基础。
1.6 建设内容本项目主要建设内容包括:(1)1套基础设施:即前端智能监测基站主要包括:重型数字云台、低照度摄像机、烟火智能识别系统、火点自动定位系统、设备自身的防盗报警系统、市电或太阳能供电系统、5.8G无线数字微波系统、基站控制系统、铁塔、防雷接地系统等构成,是实现智能防火监测系统前端视频图像采集、烟火智能识别并自动报警和火点自动定位数据采集的重要站点。
(2)1套传输网络:传输网络采用基于IP网络的数字化传输网络,网络主要包括:有线光缆和5.8G无线数字网桥系统2种方式,有线光缆包括单模多芯光缆和光纤收发器构成,5.8G无线数字微波系统包括前端5.8G数字网桥系统、5.8G数字网桥中继系统、监测中心机房数字网桥系统构成,传输网络是实现前端监测点视频图像、数据采集传输到监测中心机房的必须链路,是构成森林防火远程监测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3)1套数据治理系统:满足内部数据资源整合和外部数据资源接入管理的数据治理系统,包括数据交换、数据处理、数据查询与分析和数据可视化。
(4)1套支撑平台:为软件的开发、运行提供完整的软件运行环境,采用服务化应用支撑框架设计,包括核心支撑组件、服务监控管理、共性服务以及平台安全与运维保障。
(5)1套业务应用:即森林防火监控指挥系统,包括森林防火自动监测识别报警、森林烟火蔓延智能预测、森林火灾灾损评估、森林火灾应急指挥调度、森林防火监测预警、森林防火日常办公管理、森林防火信息发布、森林防火基础数据管理模块。
(6)1套标准规范:涵盖感知网络、通信网络、数据资源、软件开发、信息安全以及业务管理标准。
结合项目建设梳理现有标准,整合编制针对森林防火指挥调度的标准规范。
(7)1套安全和运维保障体系:包括信息安全防护系统、综合运维保障系统和容灾备份系统。
1.7 建设周期XXXXXXX2 项目需求分析2.1 政务相关社会问题分析2.1.1 森林防火意识淡薄森林火灾是受人为因素影响很大的自然灾害。
目前全社会对森林防火的认识仍然不足,思想松懈麻痹,观念仍需进一步改善.表现为过多地强调了森林火灾的人为性,没能为森林防火工作创造一个科学、宽松的政策和舆论环境;认为森林防火工作只是部门的事。
在实际工作中,“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导致资金投入不足、防火机构不健全、消防监督不力、责任追究不到位。
2.1.2 森林防火工作繁重随着退耕还林、封山育林、造林绿化步伐加快和天然林停伐减伐到位,森林面积大量增加,而生物防火林带的营造却停滞不前。
特别是易燃、易受火灾危害的中幼林面积大量增加(特别是冰灾后的恢复造林)。
森林面积的大量增加,使森林防火任务越来越繁重。
植被多年的积累使林内可燃物持续增多,发生大火的隐患和危险性越来越高,一旦起火遇有恶劣天气,极易酿成大灾。
2.1.3 森林防火管理难度加大随着林区搞活经济和森林生态旅游的兴起,进入林区的人员大量增加,火源成倍增长且管理难度越来越大,森林防火工作面临新的困难:上坟烧纸,燃放鞭炮等迷信活动日益浓厚;某些报复性纵火以及为争取火烧材采伐指标而故意纵火亦呈上升趋势等等,极大地增加了火源管理的难度。
2.1.4 森林防火周期延长受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近两年来,干旱、高温、大风天气明显增多,防火期延长,森林防火由时段性变为经常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