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学原理完整版名词解释1、美学:美学是一门关于人的审美价值的人文学科。
2、美学研究的对象:以艺术为主要研究对象,并通过艺术来研究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进而研究各种审美对象、美感经验、审美意识、审美范畴和美学思想。
3、 Aesthetiea:是德国理性主义哲学家、美学家鲍姆嘉登的学术专著《美学》一书的书名译音,在德文中的意思是感性学,即美学。
4、审美意识:人类的审美活动并不是无意识的本能活动,而是由自觉的意识所支配的精神活动和实践活动。
即使在最原始的审美活动中,原始人类同样是受到某种特定的意识支配才进行这些活动的。
这种特定的意识就是审美意识。
审美意识是对于审美现象的感性直观的认识。
还没上升到理论形态。
人类审美意识的产生是一个历史过程,从根本上说是与人类生产劳动分不开的。
当人类开始把自己与自然区别开来,并按照“美的规律”创造物体,并在自己的创造物中直观自身,看到了自己的创造能力的时候,人类的审美意识也就形成了。
5、美学思想:美学思想是审美意识的不断发展的结果,是能够深刻地解释审美现象的内在本质的理性认识,具有明确的理论观点和概念范畴。
美学思想是具有某种理论之后对审美现象的思考,本特点:一是应当能够借助语言文字形式进行传播;想具有明确的理论观点和概念范畴。
是美学发展的三个阶段之一,具有两个基二是美学思想具有理论的形态,美学思6、心理能量消耗的节省说:是奥地利心理学家弗洛伊德提出的。
他认为人的本能欲望受到压抑,压抑到无意识中,喜剧性具有一种释放性的作用,让欣赏者发泄它们,使它们浮动在意识之中,得到满足。
满足方式有三上,一是巧智,专在技巧或字面上取巧,以求得心理能量消耗的节省。
二是想象。
三是幽默,是感情消耗的节省。
7、审美态度:是一种宁静的、适宜于接纳对象外观的心理状态,使主体关注于对象的形式与结构。
其核心是要求人们在审美活动中超越自我和实际功利而达到对审美对象的审美静观。
其存在于审美活动中的,不同于实践、理智、道德的一种态度。
8、艺术敏感:主要是指主体感受生活、欣赏艺术、体验和孕育意向的敏锐性和悟性,天才的敏感是指这种感受体验的细致、快捷、丰富和深刻。
艺术家一般都具有对生活的不同于常人的感受能力。
9、艺术技巧:是艺术创作过程中的技能和技巧。
艺术天才的独特性表现在他通过高超的艺术性进行创作。
10、观、品、悟:观是指接受者透过艺术的形式符号,在直观层次上初步感受和重建意向。
品是指接受者根据各自的审美文化心理结构和经验,凝神关照,发挥想象力,细致地品味作品,充实、丰富、发展意象,使意象更具接受者的个性;品就是意象的重建过程。
悟是主体对艺术品的意象品鉴渐入佳境后,终于升华为对意境的感悟。
11、移情说:是西方传统美学中的代表性美论之一,它是要把我们人的主观感情移到外物中去,使外物生命化,具有我们人的感情,因而令我们感到美。
这种美论的主要特点是感情的外射。
简答论述1、美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为什么?(或为什么美学的研究对象以审美关系为核心)答:美学的主要研究对象应当定位在:以艺术为主要研究对象,并通过艺术来研究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进而研究各种审美对象、美感经验、审美意识、审美范畴和美学思想。
首先,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是普遍存在着的客观现象,美学必须以它为出发点开展研究。
( 1)主要有两大类,即物质关系和精神关系。
又包含了认识关系、伦理关系、审美关系等。
(2)对于一个客观对象我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以不的态度对待它,这就会形成不同的精神关系。
( 3)由于人与客观现实发生的审美关系是普遍存在的,所以美学应当对它进行研究,并把这种研究作为其出发点。
( 4)把审美关系作为美学的研究对象,会使得美学的研究的内容无比丰富。
其次,美学还必须研究什么意识、审美范畴和美学思想,它们是人类意识形态的组成部分之一,是观念形态的东西。
再次,美学应当以艺术为主要研究对象,这是由艺术所具有的一些重要特点所决定的。
( 1)艺术是人类审美意识的集中表现。
( 2)对于艺术的欣赏是一种不涉及直接功利性的审美行为。
( 3)对于审美对象的研究,通过艺术能更好地抓住其基本特征。
( 4)通过艺术可以直接研究以及人们的舍命没观念及其演变。
2、现当代西方的一些美学家何以反对给美下定义?答:首先,现代西方在美和艺术的观念上发生了重大的变化。
( 1)美学原则几乎完全被抛弃,结果是艺术家们不再感到与社会截然对立。
(2)现代西主艺术的发展摧毁了传统上关于艺术与艺术品的观念,它从根本上混乱了艺术品与非艺术品的区别。
(3) 1986 年以来,西方现代艺术经历了一场深刻的危机,现当代艺术以更多元化的面目出现,艺术品与非艺术品的界限模糊,美学家给“艺术”下定义很困难,那么给美下定义自然也很困难,美学家几乎不可能再用以往的那种统一的“美”的概念来涵盖现当代艺术。
其次,现代艺术和美学理论的国际性以及不同文化区域和族群之间的文化交流与对话,也促使人们放弃原先那种给美和艺术下单一定义的做法。
3、美和美感的关系?答:( 1)美的本质的界定是:人是“世界的美”;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美是自由的形象和美在创造中。
( 2)美感是人们对美的感受、体验、关照、欣赏的评价,以及由此而在内心生活中引起的满足感、愉快感、幸福感,外物的形式契合了内心的结构所产生的和谐感,暂时摆脱了束缚后精神上所得到的自由感。
( 3)美感和美一样,都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
美的存在是客观的,美感是主观的,完全属于人们内心的精神活动。
4、美和美的东西的关系?答:( 1)任何美的东西都只能说明它本身的美,却不能说明其他东西的美。
(2)美的东西都是相对的,随着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的变化而变化。
( 3)美的东西不仅是漫无边际的,而且是自相矛盾的。
( 4)美不是事物的某种物质属性,本来就不是一种“东西”,因而无法把美当成某种美的东西。
(5)在现实生活中,美的东西还往往与可欲的东西混淆在一起,而美虽然与可欲有某种联系,但仅仅是可欲绝对不能成为美。
美与美的东西之间的这些差异,印证了美是构成美的东西之所以美的根本性质和普遍规律。
5、为什么美感是在人的自然禀赋的基础上经由社会历史时间的产物?答:美感是人们对美的感受、体验、关照、欣赏的评价,以及由此而在内心生活中引起的满足感、愉快感、幸福感,外物的形式契合了内心的结构所产生的和谐感,暂时摆脱了束缚后精神上所得到的自由感。
(1)从人的自然属性来看,人是自然的产物,是从动物发展而来的,人的生理结构和心理结构都具有自然属性,都是在自然的动物性的本能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
( 2)人类的美感,不仅是一种种族的生理上的快感,而且是有个性的,是不同的人面对不同的审美对象所产生的一种心理上的满足和精神上的享受。
这种心理地上的满足和精神上的享受。
(3)以人的种族的自然禀赋作为基础,在社会历史实践的过程中,经过世代的积累,所诞生和形成起来的人之所以为人的特殊的本质力量。
正是这种人的本质的力量,构成了人的爱美的天性。
所以说人的美感不是人的自然禀赋,而是人的自然禀赋的基础上经由社会历史实践的产物。
7、欣赏者如何实现艺术重建?答:艺术接受中的意象是要靠再生成的,而非直接传递的。
它需由接受主体意识运动所生成。
因为艺术家心中的意象不能直接为接受者所感知、体验和欣赏,接受者必须借艺术品为中介来接受艺术意象。
例如,“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观赏者须借于“文”“辞”符号的诱导才能进入“情”——艺术的意象世界。
可见,艺术中本身并非直接的艺术意象,它与是艺术意象的符号化和物态化。
接受者要获得意象仍然要靠自身的主体意识活动去生成,艺术创造者不同的是,接受者的意象生成的契机来源于艺术品,艺术品的符号与意义的关系,导致了一个对符号的解读过程。
接受者解读形式符号的过程中,根据符号的暗示而由自身的主体意识来重建意象。
所以,接受主体所感受的意象,是不同于创造者具体所创造的意象,它是接受者根据符号提供的意象导向而重建的意象。
因此,意象的重建是艺术接受的核心问题,艺术节手中意象的重建实质就是艺术意象的重建。
8、举例说明艺术品与非艺术品的区别与联系?答:区别:( 1)艺术品是人工制品而不是自然物(自然界梅花,它是植物,是非艺术品;国画梅花,它是人工制品,是艺术品)。
( 2)艺术品是精神产品,而不是物质产品(国画梅花,是画家借梅咏其怀的作品,体现了画家的精神境界,是艺术品)。
( 3)艺术品主要是意象思维的结晶,而不是抽象思维的成果。
艺术品是人工制品中一种审美的精神产品,它以创造非现实的意象世界来传达人类的审美经验。
联系:(1)经过审美加工和创造,非艺术品的自然物和人工制品可以转化成艺术品。
作家贾平凹写的散文《丑石》中,那块丑石在自然中默默无闻,甚至是遭人嫌弃的,不论其质地还是其形态,均无美感,但贾平凹却用象征的手法,赋予它新的含义,使这块丑石从浩茫的大自然中突现出来,作为一种审美意象,撞击着人们的心灵。
(2)艺术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向非艺术品领域渗透,拓展艺术品的领域,增添艺术的门类和品种,并使人类物质和精神生活富有艺术情趣和审美意味。
9、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答:意境是中国古典美学的独特范畴。
意境主要是指运用艺术意象,在主体客体交融、物我两忘得基础上,将接受者引向一个超越现实时空,富有形体上本体意味的境界中。
清末民初的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将此“范畴”发展为“境界”。
意境有两种艺术类型,即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是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提出来的,他举例说:“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乃有我之境;“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寒波谵谵起,白鸟悠悠下”,为无我之境。
所谓“无我之境”,指创作主体的完全消失,隐在艺术意象的后面;而“有我之境”中的“我”则以强烈的主观色彩明显地渗透于艺术意象中。
在艺术品中,“有我”和“无我”,以各自独立又相互渗透的方式,创造着各种各样的艺术意境。
第一章1、 1750 年德国理性主哲学家、美学家姆嘉登的《美学》一出版,志着美学作一独立的学科正式出。
姆嘉登被称“美学之父”,它人的心理活可以分成知、情、意三个方面。
《美学》( Aestetica)在德文中是“感性学”的意思,也就是今天人所的美学。
2、最早格拉底提出了“美与善相一”的点;古希腊的达哥拉斯学派提出了“美是和与比例”的美学理;古希腊的柏拉和里士多德徒提出了多美学点,美的本、的本、作、美活的特点等一系列美学都曾行了系的研究。
孔子提出了“里仁美”的重要点。
希腊期-中世 -文复期 -18 世 -20 世,由下而上的美学研究方向得到一步展,“由下而上”的重科学、主的研究方法,用以取代的“有上而下”的形而上学的哲学思辨方法。
3、美学学科的性:首先,美学是一人文学科。
哲学研究的是人客世界和主世界的最基本的看法,研究人如何客世界,研究各种方法;文学研究人的文象;心理学研究人的心理象;理学研究人的理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