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鲁迅教学目的:1.通过对具体的人物形象、今昔故乡的环境、和完整的故事情节的分析,使学生领悟造成辛亥革命后十年间中国农村走向衰败、萧条、日趋破产的根源,体会作者在文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在写作方法上,领悟在景物描写和肖像描写中运用对比手法的好处。
3.品味文中议论性的语句,体会它们对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和表现文章中心的作用。
教学时数:四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课型:通过讲读把握小说的情节,理解有关语句的含义。
教学重点:整体感知,小说的情节线索,环境描写的作用。
分析导致当时中国农村日益衰败、农民生活日益度苦的社会根源。
教学程序:一.导入新课:1.导入“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八十六岁的贺知章返回离开五十多年的故乡时,写下了这首《回乡偶书》。
20世纪20年代,“我”回到阔别二十余年的故乡,又会有何感触呢?今天我们学习鲁迅根据自己的回乡经历写的一篇短篇小说《故乡》。
2.复习旧课:鲁迅的小说《社戏》,通过对故乡一群农家少年朋友形象的刻画,表现了故乡那淳朴的风俗人情,特别是农家子弟诚挚的情谊、美好的心灵、活泼的天性,表达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深厚感情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3.那么《故乡》中的故乡又是怎样呢?二.解题1、本单元是小说单元,复习小说的有关常识。
①小说的三要素是什么?②小说塑造人物的方法有哪些?③小说的情节发展有哪几部分?④小说的环境指描写包括什么环境?有什么作用?提示学生学习小说就抓住小说的三要素来学习,重点是人物形象的刻画。
2.作者简介: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鲁迅是他的笔名,浙江绍兴人。
出身于没落的封建家庭,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
鲁迅一生的著作和译作近1000万字。
其中杂文集16本,65篇。
鲁迅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面旗帜,1918年5月首次用“鲁迅”的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
他也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主将。
他一生创作颇丰,其中小说集有《呐喊》、《徬彷》、《故事新编》;散文集有《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有《坟》《二心集》《且介亭杂文》。
鲁迅的一生,为中国的文化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3.背景资料:辛亥革命后,封建王朝的专制政权是被推翻了,但代之而起的是地主阶级的军阀官僚的统治。
帝国主义不但操纵了中国的财政和经济的命脉,而且操纵了中国的政治和军事力量。
由于这双重的压迫,中国的广大人民,尤其是农民,日益贫困化,他们过着饥寒交迫的和毫无政治权利的生活。
鲁迅于1919年12月回故乡绍兴接母亲到北京,目睹农村的破败和农民的凄苦,十分悲愤,1921年1月便以这次回家的经历为题材,写了这篇小说。
后有作者编入他的小说集《呐喊》,它的故事情节和主要人物,大多取材于真正的现实生活。
小说着重刻画了一个受尽当时社会摧残剥削的劳苦农民闰土的形象。
通过对闰土悲惨遭遇的描述,生动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面貌,深刻揭露旧社会对农民从肉体到精神的重重残害,表达了作者改造旧社会、创造新生活的强烈愿望和坚定信念。
三.指导阅读:1.小说:以刻画人物为中心,通过具体的环境描写和完整的故事情节,来反映社会生活。
2.《故乡》是鲁迅写于1921年1月的一篇短篇小说,当时的时代背景反映的是辛亥革命后十年的中国农村社会情况。
辛亥革命虽然赶跑了一个皇帝,但并没有改变中国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会性质。
中国的广大人民,尤其是广大的农民,处在封建主义和帝国主义的双重压迫之下,加之军阀混战,社会动荡不安,他们纷纷破产,过着饥寒交迫和毫无政治权利的生活。
3.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故乡》中的“我”冒着严寒,回到相隔两千余里,阔别了20多年的故乡,心情如何?请用文中的一个词来概括。
2为何会有如此心情?3“我”的故乡到底发生了怎样的变化?①.理清小说的情节线索。
②.找出文中环境描写的语句。
比较过去与现在的环境,分析导致当时中国农村日益衰败、农民生活日益度苦的社会根源。
(环境: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③.本文写于1921年,八十多年过去了,许多语言也发生了变化,试从文中找出与现代汉语词汇不同的词语。
④.划出不理解的语句。
4.检查加点字的注音:阴晦(huì)萧索(xiāo)猹(chá)五行缺土(híng)弶(jiàng)獾猪(huān)潮汛(xùn)髀(bì)愕然(è)颧骨(quún gǔ)嗤笑(chī)吓(hè)瑟缩(sè)深黛颜色(dài)惘然(wǎng)恣睢(zì suī)四.学生探索研究:1.小说的情节。
明确:课文以“我”回故乡的活动为线索,按照“回故乡—在故乡—离故乡”的情节顺序。
第一部分(从开头至“搬家到我在谋食的异地去”),写“我”回故乡所见之景和“我”见到故乡的复杂心情,交代“我”回故乡的目的。
第二部分(从“第二日清早晨我到了我家的门口了”至“已经一扫而空了”),写“我”在故乡处理搬家事务过程中的所见、所闻、所感。
第三部分(从“我们的船向前走”至结尾),写“我”渐离故乡时的种种感触。
2.试从文中找出与现代汉语词汇不同的词语。
时候既然是深冬。
(既:已经。
然:词尾。
)现代:既然……就(也)……(连词)天气又阴晦了,(阴晦:阴沉昏暗。
)却又没有影像,(影像:印象。
)没有言辞(说的话)现代:说话时所用的词语。
没有什么好心绪。
(心绪:心情。
)聚族而居(而:表修饰。
如:面山而居。
相当:地。
)搬家到我在谋食地异地去。
(谋食:谋生。
)我素不知道天下有这许多新鲜事:海边有如许五色的贝壳。
(素:向来。
如许:这么些。
)忽而全都闪电似的苏生过来。
(苏生:苏醒。
)3.“我”想象中的故乡之景应是怎样?而到了故乡后所见之景又是怎样?比较过去与现在的环境,分析导致当时中国农村日益衰败、农民生活日益度苦的社会根源。
(环境: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这时候,我的脑里忽然闪出一幅神异的图画来: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都种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其间有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项带银圈,手捏一柄钢叉,向一匹猹尽力的刺去,那猹却将身一扭,反从他的胯下逃走了。
”这里描绘了一幅少年闰土月夜瓜地刺猹图。
深蓝的大空、金黄的圆月、海边的沙地、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这些美好的景物构成了色彩明快、艳丽的背景。
在这一背景下,寥寥几笔一个“项带银圈.手捏一领钢叉”英姿勃勃的少年英雄就鲜活在读者的面前。
这与第一部分中描绘的阴晦的天气、呜呜的冷风、“苍黄”的天色、萧索的荒村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那时我的父亲还在世,家景也好,我正是一个少爷。
那一年,我家是一件大祭祀的值年。
这祭祀,说是三十多年才能轮到一回,所以很郑重;正月里供祖像,供品很多,祭器很讲究,拜的人也很多,祭器也很要防偷去。
我家只有一个忙月(我们这里给人做工的分三种:整年给一定人家做工的叫长工;按日给人做工的叫短工;自己也种地,只在过年过节以及收租时候来给一定人家做工的称忙月),忙不过来,他便对父亲说,可以叫他的儿子闰土来管祭器的。
”“家景也好”和“大祭扫的值年”排场,反映出20多年前“我”家境的红火。
这与现在的卖屋迁居形成对比,反映出中产阶级经济状况的衰败。
从对“忙月”的介绍可见那时闰土家的经济状况虽不算好,但也还过得去。
“这不能。
须大雪下了才好。
我们沙地上,下了雪,我扫出一块空地来,用短棒支起一个大竹匾,撒下秕谷,看鸟雀来吃时,我远远地将缚在棒上的绳子只一拉,那鸟雀就罩在竹匾下了。
什么都有:稻鸡,角鸡,鹁鸪,蓝背……”通过人物语言写雪中捕鸟的环境,充满了无穷的乐趣,反映了少年闰土勇敢机敏。
“不是。
走路的人口渴了摘一个瓜吃,我们这里是不算偷的。
要管的是獾猪,刺猬,猹。
月亮底下,你听,啦啦的响了,猹在咬瓜了。
你便捏了胡叉,轻轻地走去……”“有胡叉呢。
走到了,看见猹了,你便刺。
这畜生很伶俐,倒向你奔来,反从胯下窜了。
他的皮毛是油一般的滑……”通过人物的语言,描写了一个少年英雄的形象。
“我们沙地里,潮汛要来的时候,就有许多跳鱼儿只是跳,都有青蛙似的两个脚……”通过人物的语言,描绘了一幅海边美景图,反映了少年闰土见多识广。
“时候既然是深冬;渐近故乡时,天气又阴晦了,冷风吹进船舱中,呜呜的响,从蓬隙向外一望,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
我的心禁不住悲凉起来了。
阿!这不是我二十年来时时记得的故乡?”这正是一幅萧索、荒寂的现实的故乡深冬画面。
这里通过时令、天气、风声、天色,勾画出萧瑟、昏暗的背景。
冬天已经是草木凋零,萧条冷落,“深冬”则更显萧索、荒寂。
一个“又”字意思更进一层。
阴晦的天气、呜呜的冷风、“苍黄”的天色,写出光线的阴沉、昏暗,气氛的凄冷、寒彻。
就在这样的背景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
“横”指不整齐,了无生气;“几个”指零零落落,孤孤单单。
“活气”指活泼、生动的气氛,“没有一些活气”可见其荒凉、死气沉沉。
整个画面透出荒凉、死寂、了无生机。
这幅图画正是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残酷蹂躏下日益破产的旧中国农村的缩影。
这样的画面给“冒了严寒”急于回乡的“我”以内心的重创,“禁不住”则暗含了从美丽的回忆跌落到现实的变化过程。
“悲凉”点出见到故乡时的心境。
“瓦楞上许多枯草的断茎当风抖着,正在说明这老屋难免易主的原因。
几房的本家大约已经搬走了,所以很寂静。
”反映了“我”家家境的衰败。
“许多”、“枯”、“断茎”、“抖”几个词就勾画出了老屋的破败、冷寂的景象。
老屋的描写既暗示了家庭的衰落,又烘托出“我”和母亲的凄凉心情。
“多子,饥荒,苛税,兵,匪,官,绅,都苦得他像一个木偶人了。
”“多子,饥荒、苛税,兵,匪,官,绅,都苦得他像个木偶人了”一句,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环境黑暗。
现实中的故乡:是一幅萧索、荒寂、破败的故乡冬景图,这正是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残酷蹂躏下日益破产的中国农村的缩影。
广大的劳苦大众生活贫困,精神上被束缚。
这幅荒村景象烘托了“我”在当时的悲凉心情和生活在其中的广大农民的悲惨境遇。
少年的故乡:是一幅“神异的图画”。
在这里“我”从闰土的身上获得了“我往常的朋友所不知道的”“无穷无尽的希奇的事”,尽管当时“家景也好,我正是一个少爷”,可“我”与闰土“不到半日”,“便熟识了”,以至在分别时“我急得大哭,他也躲到厨房里,哭着不肯出门”。
通过前后环境的对比揭示了辛亥单命后十年间广大农民生活困苦的社会根源,反映了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
帝国主义与封建势力的勾结是造成闰土悲惨命运、闰土经济生活和精神生活变化的真正原因。
这种对比着的景物描写,既充分地表达了人物的思想感情,也深刻地反映了农村的巨大变化,起到了景物描写为中心意思服务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