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谈童声合唱训练中的合作能力培养

浅谈童声合唱训练中的合作能力培养

浅谈童声合唱训练中的合作能力培养上海市奉贤区青少年活动中心王也弟合作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动力,学会共同生活,培养在人类活动中的参与和合作精神、合作能力是现代教育所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为此,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1世纪教育委员会的报告《教育——财富蕴藏其中》把学会合作作为面向21世纪的四大教育支柱之一。

事实上,现在的小学生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他们在家庭、学校普遍存在以自我为中心的心理倾向和外显表现,不愿意也不会主动、正确地与人合作,不善于互相配合,不善于尊重别人的意见,也不善于做必要的妥协。

长此以往,学生很难适应社会生活,有的甚至无法在社会环境中生存。

因此有必要对小学生进行合作能力的训练,帮助他们树立合作意识,培养他们的合作能力,已经成为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

基于这样的基本认识,目前几乎是所有的教育工作者都在致力于探寻培养学生合作能力的有效载体。

在此,本人结合童声合唱训练的教学实践,谈一些粗浅的体会和思考。

一、无痕的意识默化我并不是科班出生的音乐教师,没有上过音乐学院,没有听过一堂正规的声乐课,只是个从农村走出来的普师毕业生。

但我热爱音乐,热爱合唱,这也许是得意于儿提时对长辈们那种“愚公移山”似齐心吆喝的直观领悟。

正因为此,我对合唱有着自己独特的认识和理解,那就是心智合一而力拔山移、山川河谷生命之声才是真,并且自从事音乐教学和童声合唱训练后,越来越意识到合唱只是一种艺术的再现,其根就在于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而童声合唱作为集体的艺术活动,作为一种高雅的音乐艺术表演形式,其关键在于合唱团队的共鸣与和谐,它不仅有利于对学生进行听觉和乐感的培养,引导他们步入丰富多彩的音乐世界,发展综合音乐素质,并能用良好的音乐感和高尚的艺术情操诠释自己的理想和追求,从而得到情感的满足和美的熏陶,而且使学生通过此起彼伏、情感凝铸的共鸣,油然而生团队合作的意识。

我感到,作为一名青少年活动中心童声合唱的教学者和指挥者,除了必须掌握一般的儿童认知特点、声乐教学规律、合唱的美学理论和技术理论外,必须把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能力放在十分重要的位置,并默化于平时的教学和训练之中,因为我们童声合唱团的实在宗旨不在于培养多少多少的歌唱家,也不可能打造专业的合唱团队,而在于为学生培养兴趣、挖掘潜能、丰富学习生活,并以个性的张扬达到团队的和谐。

于是在多年的童声合唱教学和训练实践中,我始终不以学生的音乐天赋、歌唱潜质为唯一标准,而是从每一个学生都能在我们这个团队中得到心智启迪,并为其长远发展奠定合作基础的角度,特别关注他们合作意识的由衷感悟。

由此,我们作为上海远郊的童声合唱团能够在市“布谷鸟音乐节”等合唱比赛中屡屡获得一、二等奖,本人也因此被评为“全国校外教育名师”。

我认为,就成功的合唱而言,指挥是灵魂,团队的精诚合作是脊梁。

对童声合唱训练来说,一定要针对小学生好凸显自我表现并唯我独尊、孤芳自赏的心理特点,在明确教师作为指挥者,而每一个队员都是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的同时,必须让学生在团队整体的理念下切肤体验到队员之间个性张扬与互补的作用和力量,更感觉到合唱作为团队和谐的外显标识,只有每一个个体的自我融入,才能产生音乐及其内涵相得益彰的共鸣,并在充满群体表现力的歌声中确立个体的地位和作用,从而使学生的合作意识默化为一种心理定势。

其间可以通过无痕化的集体游戏活动来达到有形说教所无可比拟的效果,因为学生可以极其自然地去激发自己内心的关于团队合作的情感体验和感悟,并升华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或“雪泥鸿爪细无痕”的境界。

如在练习循环呼吸时,我除了用比较常规的“si”音进行长吐练习外,还让学生比赛“数冬瓜”,看谁在一口气里数的冬瓜数最多,要求期间不能换气。

其实这个游戏是很有技巧性的,要想数得多必须要控制好气息,这个练习即可以让孩子找到保持气息的感觉,又增加了趣味性。

随后继续“数冬瓜”,只不过这次的要求不同了,我让学生在高位置上用统一的语速和节奏,一定的音量和力度连续数“100个冬瓜”,同学们可以轮流换气,但不能让人察觉到中途有换气。

如果让人听出哪个同学有明显的换气或者在音量和力度上有明显的变化,那么该同学就要挨罚。

这样,既力求把课上得生动有趣,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让学生感悟到合唱是集体的艺术活动,它以集体的音响来表达音乐的内容,任何个人的失误和差错都会影响集体的水平,所以要求每一个合唱队员必须高度集中思想,精神饱满,并在指挥的统一目标下敏捷、灵活地调整自己的声音,使自己的演唱在音量、音色、音准及速度变化等方面和谐地融入于集体的统一意志之中,共同创造一个美好的作品。

二、有效的技巧训练要演绎好一首合唱作品的必备条件之一,也是提高合唱队水平的关键,在于全体队员掌握合唱技巧,并达到和谐统一。

技巧的获得,需要个体和集体相辅相成的训练。

正如后现代主义认为的,这不仅是一种认知的过程,更是师生、生生之间的交往过程,并通过交流与合作达成共识;也正如建构主义学习观所主张的,学习是学习者主动地建构自己的知识经验的过程,即通过新的经验与原有知识、经验的相互作用,来充实、丰富和改造自己的知识经验的过程;更正如合唱大师杨鸿年教授所说,“好听的音色不是老师教出来的,是孩子们自己寻找出来的。

”而“孩子们自己寻找出来”所蕴涵的是一种合作、发现和共享。

但是,小学生面对抽象、枯燥的合唱技巧训练,往往显得乏味,而且如果师生、生生之间一味的重复训练,学生就会厌学,就不可能有效地组织起训练,达不到理想的训练效果。

因此,如何把等这些枯燥乏味的训练变得形象而有活力,把抽象的技能变得具体而易掌握,是合作训练收到良好效果的关键。

在具体的技巧教学和训练中,我认为,应该从呼吸、共鸣、高位置、音准、音色和声部几个方面予以把握:让学生既能直观地意识到姿势不仅是整齐美观的形象概念,也是团队精神面貌的显性标识,又能由衷地体验到统一姿势可以使所有演唱队员的身体器官保持状态的协调一致,并合作构成发出整体和谐之声的“乐器”,而且良好的姿势还有助于减少疲劳,提高排练、演唱的效率。

同时,根据作品的需要和小学生的特点,穿插一些恰当而整齐、协调的拍手、摇头等动作,不仅可增强作品的感染力和表现力,而且可调节训练气氛,培养学生合作能力。

合唱的呼吸关系到整个队伍的音响起伏问题,必须按指挥的分句要求严格训练。

讲到吸气时,横膈膜的概念也是很抽象的,先让学生看老师是怎样吸气的,观察老师腹部的变化,再让学生上来触摸老师的腹部来感受吸气时什么地方在膨胀,并告诉学生吸气要像闻花一样才能吸得更深。

在讲到吐气时,以蛤蟆喘气来形象地比喻急吐气,只要一说练蛤蟆功,学生们就知道要练急吐,而练长吐,让学生比赛“数冬瓜”,或一组同学练习“si”时另一组同学读秒。

这样,师生、生生的合作互动,使本来枯燥的训练变得趣味而活泼。

对于共鸣及高位置,不直接用学生很难理解的看不见的所谓“打开”、“竖起来”等抽象的专用术语,而是启发学生用“闻花香似的打开嗅觉区”、“微笑提面颊及打呵欠似的口腔动作”等外在方法寻找和获得声音的高位置,为此还会要求学生上课时准备一面小镜子,观察自己的软口盖是否象打呵欠般抬高,能否看见自己的小舌头的部位,而通过更多的是在学生之间相互观察,使训练过程成为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相互合作、探究、发现的过程。

童声合唱的感人之处在于其自然、明亮、优美的音质特点,所以培养学生的听觉辨别力和调整声音的能力,显得尤为重要。

在训练中,首先是让学生学会倾听,因为这是合作进行音色训练的基础,尤其是发现和树立音色好的学生典型,让所有学生注意倾听、品味和靠拢;其次是通过小组合作或一一结对等形式,学生之间观察口形张开的程度、声音位置的前后等细微变化对音色的影响,并相互随时纠正那些不正确的唱法;启发学生只有团队统一优美的音色,才能产生“唱给远方的亲人听”的感觉,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童声音色的动人魅力。

音准和多声部的训练,比较强调运用“轻声”唱法,这样既有助于学生克服发声状态中不必要的紧张和僵硬,还有助于学生在唱的过程中倾听自己和别人的声音是否和谐,以便作出调整。

同时,特别强调多声部融合的训练,因为这样既最能充分体现合唱的艺术魅力,又能体现学生音色、音质的个性特点,并使学生在思想高度集中下和老师的指挥下达到一种配合的默契,继而在合作中提高整体把握音程的能力。

三、细微的情感提升音乐是情感强烈的艺术,合唱更是情感的交融。

合唱的支柱在于团队精诚至上的合作,对于小学生来说,它有利于培养自尊自信,有利于在体验到更多愉悦和快乐的同时,形成以艺术情感为纽带的宽容、倾听、助人、分享等优良心理品质,从而有利于学生健康人格的发展。

实践证明,只有积极且不断提升的情感体验,才能凝聚成和谐的合唱团队,并将对团队中的每一个成员的学习和生活乃至融入社会具有深远的影响。

诚然,一个好的合唱作品,除了它本身所蕴含的情感之外,在艺术再现过程中还必须融入指挥和演唱者们的二度创作,即加入对作品的情感处理,形成一种自己的风格。

小学生受年龄的限制,其抽象思维能力较低,心理发展水平还不够完善,情感体验也显得较为简单、朴素、自然,更加需要教法嘎,。

/师的引领和学生的心灵同化。

因此,在合唱作品排练中,如何让学生体验音乐、感受音乐,使学生的情感与作品的情感融合在一起并将它表达出来,无疑是最为核心、最为出彩的部分。

就此,我以为主要是要抓住以下的关节之处:首先,以弘扬中华民族文化为主旋律。

璀璨的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是一部波然壮阔的史诗,能够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和民族精神,如《美丽的草原我的家》、《梦中的卓玛》、《乌苏里船歌》等一大批优秀歌曲对于学生民族精神的传承,尤其是通过合唱的形式对学生和合作意识、合作情感和合作能力的培养具有非常积极的现实意义。

我们的学生要走向世界、融入于世界,然而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正如朗朗在演奏舒曼的《梦幻》时指间流淌的分明是东方神韵,世界照样为他喝彩一样,更何况我们的学生对于这些时代传唱的优秀歌曲又是情由独钟。

其次,从了解作品和分析作品入手。

要了解作品,教师要做必要的案头工作,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就是这个道理。

案头准备工作,实质上也是教师对作品的二度创作过程,主要任务是熟悉和分析作品,包括了解作品的一些创作背景,把握作品的主题思想和艺术形象,领会作品的内涵和情感取向,研究作品的曲式结构、和声特点、声部关系,找出作品的重点、高潮和演唱难点。

在此基础上,组织学生在反复的共同体验和讨论中不断形成心灵共鸣,不断拓展联想空间,从而了解歌曲所要表达的情感,表达出歌曲的真正内涵。

再者,从合唱的基本要求出发,结合学生的实际,注意艺术处理的得当。

做到歌曲处理适度,便于学生情感交融。

尊重原作,确定演唱的基本情绪和基本速度,进而在歌曲发展中找出声区、感情、意境的变化,安排好乐段和乐句之间的层次,以及起伏与高潮的布局,提出各种强弱、快慢变化的要求,还要合理巧妙地设计和运用领唱、重唱、轮唱、衬腔等各种演唱形式,既丰富艺术表现力,又以表现歌曲主题和情感为主线,注重学生团队整体的任务分配及其协调与配合。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