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经论人之二阴阳者,血气之男女也阴阳,是《黄帝内经》的总纲。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特地直接以黄帝口气曰:“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
”人的阴阳首分男女,“阴阳者,血气之男女也。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男女大不同,男女有别,《黄帝内经》缺乏性别差异的解剖学论述,而是从生命过程中生理周期的“七八”不同作为男女性别的最主要差异。
1.七八男女《素问·上古天真论》:“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三七肾气平均,故真牙生而长极;四七筋骨坚,发长极,身体盛壮;五七阳明脉衰,面始焦,发始堕;六七三阳脉衰于上,面皆焦,发始白;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
丈夫八岁,肾气实,发长齿更;二八肾气盛,天癸至,精气溢泻,阴阳和,故能有子;三八肾气平均,筋骨劲强,故真牙生而长极;四八筋骨隆盛,肌肉满壮;五八肾气衰,发堕齿槁;六八阳气衰竭于上,面焦,发鬓颁白;七八肝气衰,筋不能动,天癸竭,精少,肾脏衰,形体皆极;八八则齿发去。
”这一千古经文至今仍有重要意义,明确指出男子以八八为节,女子以七七为节的生、长、壮、老、已的生命发展过程,这一规律虽逾千年,而对于男女生长发育的实际规律的概括基本相符,不能不敬服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奥。
对于“七”和“八”,是古人长期生活和实践的观察,并在此基础上的概括和升发,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数”,更是一个“象”,是易学象数结合在中医应用的典范。
对于女七男八,唐代王冰注曰:“老阳之数极于九,少阳之数次于七,女子为少阴之气,故以少阳之数偶之,明阴阳气和乃能生成其形,故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
老阴之数极于十,少阴之数次于八,男子为少阳之气,故以少阴数合之。
《易》系辞曰‘天九地十,则其数也’”。
明张介宾《类经·脏象类》中解释说:“七为少阳数,女本阴体而得阳数者,阴中有阳也……。
愚按:男子属阳,当合阳数;女子属阴,当合阴数。
而今女反而合七,男反合八,何也?盖天地万物之道,惟阴阳二气而已。
阴阳作合,原不相离,所以阳中必有阴,阴中必有阳,儒家谓之互根,道家谓之颠倒,皆所以发明此理也。
”此说颇有一定道理。
自然界中万事万物都是阴阳互根的,人也不能例外,故亦是阳中涵阴,阴中涵阳。
所以有国外学者认为从《内经》角度性别分化之前的“黄帝的身体”乃阴阳同体。
以七、八为周期作为对男女性别的区别主要是以生殖能力为标志,“女子月事以时下”,男子“精气溢泻,阴阳和,故能有子”,男女都有着相同的经脉、脏腑、气血等人体组织,但男女之所以不同,正是建立在这些相同生理构造的性别差异,差异之目的在于“阴阳和,故能有子”。
男精女血,“男子以精为主,女子以血为主”作为男女生理病理体质的主要差异。
男女性别差异之目的在于生殖,如果没有了生殖能力,没有了性,便没有了男女的差异。
这一点体现在《内经》曾以胡须有无来分辨男女性别。
《灵枢·五音五味》:“黄帝曰:妇人无须者,无血气乎?岐伯曰:冲脉、任脉皆起于胞中,上循背里,为经络之海,其浮而外者,循腹右上行,会于咽喉,别而络唇口,血气盛则充肤热肉,血独盛者澹渗皮肤,生毫毛。
今妇人之生,有余于气,不足于血,以其数脱血也,冲任之脉,不荣口唇,故须不生焉。
黄帝曰:士人有伤于阴,阴气绝而不起,阴不用,然其须不去,其故何也?宦者独去何也?愿闻其故。
岐伯曰:宦者去其宗筋,伤其冲脉,血泻不复,皮肤内结,唇口内荣故须不生。
黄帝曰:其有天宦者,未尝被伤,不脱于血,然其须不生其故何也?岐伯曰:此天之所不足也,其任冲不盛、宗筋不成,有气无血,唇口不荣,故须不生。
”2.七损八益“七损八益”一词见于《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原文云:“帝曰:法阴阳奈何?岐伯曰:阳胜则身热,腠理闭,喘粗为之俯仰,汗不出而热,齿干以烦冤腹满死,能冬不能夏。
阴胜则身寒,汗出,身常清,数栗而寒,寒则厥,厥则腹满死,能夏不能冬。
此阴阳更胜之变,病之形能也。
帝曰:调此二者奈何?岐伯曰:能知七损八益,则二者可调,不知用此,则早衰之节也。
”对于经文中“七损八益”一词的解释,历代注家见解不一,综其大意,约有六说:(1)张景岳、李中梓等认为,七为阳数,八为阴数。
损即消,益即长。
阳消阴长为早衰之由,摄生之道宜扶阳抑阴。
如张景岳说:“七损者,言阳消之渐,八益者言阴长之由也……生从乎阳,阳不宜消也;死从乎阴,阴不宜长也。
”(2)与上说相反,认为阳宜损而阴宜益,如张志聪说:“七损八益者,言阳常有余而阴常不足也。
然阳气生于阴精,知阴精之不足,而无使其亏损,则二者可调。
”(3)王冰认为,七损者,女子月事贵于时下;八益者,男子精气贵于充满。
反此则病;(4)丹波元简根据《上古天真论》男女的生长发育过程,认为凡成长阶段为益,衰老阶段为损。
(5)杨上善承上文阴阳更胜之变,把七损八益作症状解,如“阳胜八益为实,阴胜七损为虚”,“阴阳相胜,遂有七损八益”。
(6)方药中先生认为“七损八益”这一问题与养生有关。
损应理解为制,益作滋生解。
七是奇数属阳,八是偶数属阴,此七八两数代称阴阳。
所以七损八益即扶阳益阴的意义,此亦古人养生强调保养元阴的精神”。
各家意见不能得到一致,对“七损八益”的争论,遂成中医学术上一千古悬案。
1973年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竹简《天下至道谈》中谈到了“七损八益”。
《天下至道谈》中的“七损”是指在房室生活中七种对人体有损害的做法。
“八益”是讲在房室生活中对人体有补益作用的八种做法。
自此之后,人们对“七损八益”的解释都以《天下至道谈》为据,指为房中术语了。
例如1984年出版的全国统编《内经讲义》教材谓:“七损八益,历来注释不一。
近据马王堆出土竹简《养生方·天下至道谈》的记载,属于古代的房中术。
”有学者谓:以《天下至道谈》所论为依据,用来解释《内经》所论‘七损八益’,无不丝丝入扣,着着吻合。
这样,就使一个长期争论不休的学术悬案,终于得到了圆满解决”。
“七损八益”为房中术语,似乎己成定论。
“七损八益”仅仅是房中术语吗?顾植山教授就提出了质疑,《黄帝内经》不是讲房中的著作,“阴阳应象大论”是讨论阴阳五行的大道理的。
相比之下,房中术是小道。
所以,如果将《内经》中的“七损八益”理解为《天下至道谈》中之房中术,不仅不合《内经》旨意,也局限和贬低了“七损八益”的重要意义[3]。
的确,从文献考据角度将“七损八益”释为房中术是一种阐述方法,但房中术的核心还是调和阴阳。
综观古代医家对“七损八益”的注释。
认为“七损八益”是调和阴阳大法的基本精神还是一致的。
七、八、损、益四字皆见于易,兹从易象角度对“七损八益”进行解释。
七八对于“七”和“八”,不能看成一般数字,“七损八益”的“七”、“八”是象数,主要表达的是“象”而不是数。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的命名,就是因为该篇主旨强调的是自然界的阴阳与人体阴阳之“象”的对应,人体的一切活动需要与自然界的阴阳气化之“象”保持一致,马莳说:“此篇以天地之阴阳,万物之阴阳,合于人身之阴阳,其象相应,故名篇。
”所以凡是拘泥于以数字的七、八来释“七损八益”的都显得牵强。
七、八源于周易的八经卦。
七、八即是数字的实词,又是代表象的虚词。
《上古天真论》的千古绝唱论述,以七、八为基数论述男女生长发育的规律。
王冰注曰:“老阳之数极于九,少阳之数次于七,女子为少阴之气,故以少阳之数偶之,明阴阳气和乃能生成其形体,故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
老阴之数极于十,少阴之数次于八,男子为少阳之气,故以少阴数合之。
《易》系辞曰‘天九地十,则其数也’”。
张景岳更进一步分析说:“七为少阳数,女本阴体而得阳数者,阴中有阳也……。
愚按:男子属阳,当合阳数,女子属阴,当合阴数。
而今女反合七,男反合八何也?盖天地万物之道,惟阴阳二气而已,阴阳作合,原不相离,所以阳中必有阴,阴中必有阳,儒家谓之互根,道家谓之颠倒,皆所以发明此理也。
”七为女象,八为男象。
损、益损益二字相对而言,损为减少,益为增加,对此并无异意。
何谓损,从卦象解,山泽损。
何谓益,风雷益。
《易·损·象》曰:“山下有泽,损;君子以惩忿窒欲。
”《易·益·象》曰“风雷,益;君子以见善则迁,有过则改。
”细玩卦象,损卦,下兑上艮,山下有泽,其象正如女子月经来潮,故象征损。
“君子观象而知止忿堵欲”,此句正说明因为女子行经而必须止欲,损之象在人为女子行经之象,行经之时由于出血,对女子而言是损。
益卦,下震上巽,风雷益,自然界风雷交助,象征增益,所谓增益,其表现就是风雷相助后下雨,有雨才能表现为增益。
在人体,其象正是男子性生活兴奋后表现的精气溢泻现象。
《彖》曰:“益动而巽,日进无疆;天施地生,其益无方。
”此语境已经表达得很明显。
七损八益《易》本是:“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
”从损、益之卦象本身及结合《象》、《彖》对损、益的分析,损之最初的象就是女子的月经,益之最初的象就是男子的溢精,这是古人观察到的最直观、最深刻的“象”。
以此来理解“七损八益”显得牵强,却又显得简单。
因为医学本身首先就是来自对自身基本生理现象的观察与体验。
历代医家并不乏从这方面进行解释的。
王冰注云:“《上古天真论》曰:女子二七天癸至,月事以时下。
夫二八天癸至,精气溢泻。
然阴七可损,则海满而血自下;阳八宜益,交会而泄精。
由此则七损八益,理可知矣。
”认为七损者,女中子月经贵于时下;八益者,男子精气贵乎充满,反之则病。
汪机、高世栻同此说。
近代名医秦伯未先生注:“古人以七、八作为男女的纪数,故这里‘七’是指女子,‘八’是指男子。
意思是女子的月经为生理正常现象,应当按月来潮,不来潮便是病(妊娠当然例外),故称损,损字含有不使积聚的意义;男子精气的溢泄是一种生殖能力.应当充实,不充实便是病,故称溢,益字含有不使亏损的意义。
”这是一种将损、益进一步的解释与应用。
女子月经应月而潮,规律月经的出现是生殖功能成熟的标志之一。
血,对人非常宝贵,月经出血为损,但这种损是为了孕育新生命而作的必要准备,虽损却是有益的。
《损·彖》曰:“损,损下益上,其道上行。
损而有孚,元吉,无咎,可贞,利有攸往。
曷之用?二簋可用享;二簋应有时。
损刚益柔有时,损益盈虚,与时偕行。
”这里,最重要有是“损益盈虚,与时偕行。
”说明这是自然之理。
男子精满则溢,直观上,精气溢泻之后身体出现的是虚损的感觉,“益,损上益下”。
“精者,身之本也”,精为人身之至宝,加上这种直接体验,所以养生将“凡彼治身,务在积精”,把蓄积体内的精气提升为“治身”的高度,作为修炼人生的一大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