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城市规划与设计原理城规题库 自己整理

城市规划与设计原理城规题库 自己整理

一、名词解释1.现代城市:以三四产业的人口结构为主,具有“城市社会”的人口规模,是地区的社会、政治、经济和信息交换活动的中心2.城市化: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由乡村型向城市型转化的历史过程,表现为乡村人口向城市人口转化以及城市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

又称城镇化、都市化。

3.运输:指人在进行各种活动中将信息、物质、能量和人本身在地点上人为的、有目的的移动活动。

4.远程运输:是城市对外交通运输的一种,源头与城市紧密结合,以城市为源头向外进行人与物的运送。

5.人口宝塔图:6.机械人口增长率:(机械增长:人口迁移的变化量,即迁入与迁出的净差值)一年内城市人口的机械增减数与该城市总人口数之比的千分比表示的人口增长速度。

一年内城市人口因迁入和迁出因素的消长,导致人口增减的绝对数量与同期该城市年平均总人口数之比。

城市人口机械增长率是反映城市人口因迁入和迁出等社会因素引起人口增减变化的指标。

城市人口机械增长率=(本年城市迁入人口数-本年城市迁出人口数)÷年平均城市总人口数×1000(‰)7.城市总体规划:城市在一定时期内发展的计划和各项建设(或各项物质要素)的总体部署。

是城市规划编制工作的第一阶段,也是城市建设和管理的依据。

1、城市总体规划是在时间上和空间上对城市社会和经济方面的发展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布置和安排。

2、城市总体布局的核心是城市主要功能在空间形态演化中的有机构成,它是研究城市各项用地之间的内在联系,结合考虑城市化的进程、城市及其相关的城市网络、城镇体系在不同时间和空间发展中的动态关系。

3、综合研究和确定城市性质、规模和空间发展状态,统筹安排城市各项建设用地,合理配置城市各项基础设施,处理好远期发展与近期建设的关系,指导城市合理发展。

8.基本人口:城市总人口按其参加工作与否可分为劳动人口和非劳动人口,其中劳动人口又可以分为基本人口和服务人口。

基本人口是指城市主要职能部门从业人员,不由城市规模决定,却对城市规模起决定性作用。

9.城市性质:是城市在一定地区、国家以至更大范围内的政治、经济、与社会发展中所处的地位和所担负的主要职能,是城市在国家或地区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生活中所处的地位、作用及其发展方向。

城市性质由城市主要职能所决定。

狭义仅反映一定时期内城市的主要职能;广义包括城市的主要职能及其发展方向。

一个城市只有一种性质,而城市职能可以多个并存。

在单一职能的城市中,城市性质与职能一致。

多职能的城市性质较难辨别,需进行多方面分析论证才能确定。

城市性质对一个城市的发展方向,对其生产、生活及其本身的发展与建设有深远影响。

10.城市热岛:1、大中城市中由于建筑密集偏大,绿地和水面偏少,生产与生活活动散发大量热量,出现市区气温比郊区高的现象。

2、一个地区的气温高于周围地区的现象。

用两个代表性测点的气温差值(即热岛强度)表示。

主要有两种:城市热岛效应和青藏高原热岛效应。

11.城市化:农业人口及土地向非农业城市转化的现象和过程。

(人口职业,产业结构,土地及地域空间)(城市化水平:城镇人口占总人口)12.城市职能:是指城市在一定地域内的经济、社会发展中所发挥的作用和承担的分工,是城市对城市本身以外的区域在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所起的作用。

13. 滑坡:1、是斜坡在风化作用、地表水或地下水、人为原因,特别是重力作用下,使得斜坡上的土、石向下滑动。

2、是指斜坡上的土体或者岩体,受河流冲刷、地下水活动、地震及人工切坡等因素影响,在重力作用下,沿着一定的软弱面或者软弱带,整体地或者分散地顺坡向下滑动的自然现象。

14.冲沟:是由间断流水在地表冲刷形成的沟槽15.地震:2、又称地动、地振动,是地壳快速释放能量过程中造成振动,期间会产生地震波的一种自然现象。

16.崩塌:成因主要是岩层或土层的层面对山坡稳定造成的影响。

当裂缝比较发育,且节理面顺向崩塌的方向,则易于崩塌;尤其是因争取用地,过分的人工开挖,导致坡体失去稳定而崩塌2、又称崩落、垮塌或塌方,是从较陡斜坡上的岩、土体在重力作用下突然脱离山体崩落、滚动,堆积在坡脚(或沟谷)的地质现象。

大小不等,零乱无序的岩块(土块)呈锥状堆积在坡脚的堆积物称崩积物,也可称为岩堆或倒石堆。

17.城市过境交通:不以城市为目的,起点和终点不在城市的交通18.交通:1、人与物的运送与流通,包括各种现代的传统的交通运输方式,甚至信息的传递。

2、交通是指从事旅客和货物运输及语言和图文传递的行业。

包括运输和邮电两个方面,在国民经济中属于第三产业。

运输有铁路、公路、水路、航空和管道五种方式,邮电包括邮政和电信两方面内容。

19.城市基础设施:城市生存和发展所必须具备的工程性基础设施和社会性基础设施的总称,使城市中为顺利进行各种经济活动和其他社会活动而建设的各类设施的总称。

二、简答城市形成的基本条件:生态、人口、心理、社会、技术、文化基础城市大系统中的四大系统是:软质系统:社会系统,产业经济系统;硬质系统:资源生态系统,建设空间系统市政工程系统包括哪些子系统:给水系统(水源开发,选择,管理,自来水生产设备);排水系统(标高;新黄海标高);电力工程(源,输送);电信工程(无线通讯,网络系统);供热工程(取暖城市,非取暖城市);燃气工程;防灾工程;垃圾处理工程(环保)绿化建设子系统的功能城市规划工作的特点与性质:1.综合性:综合性是城市规划工作的重要特点,它涉及许多方面的问题;2.法治性、政策性:城市规划既是城市各种建设的战略部署,又是组织合理的生产、生活环境的手段,涉及国家的经济、社会、环境、文化等众多部门,许多问题的解决都必须以有关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为依据;3.地方性:城市规划要根据地方特点,因地制宜地编制;同时,规划的实施要依靠城市政府的筹划和广大城市居民的共同努力;4.长期性、经常性:城市规划既要解决当前建设问题,又要预计今后一定时期的发展和充分估计长远的发展要求;它既要有现实性,又要有预见性;5.实践性:城市规划的实践性,规划方案要充分反映建设实践中的问题和要求,有很强的现实性。

其次城市规划的实践性还在于其可实施性,应当在规划编制时,考虑城市的财力和能力,不能盲目提出过高的要求。

社会大系统的组成:市民社会子系统(组织元素)定居人口,流动人口,人口结构模式,劳动力组成比例,智力构成状况,家庭构成状况,社会组织社会组织子系统(组织法则)组织模式,政治模式,经济组织方式,文化组织,群众组织形体空间系统的构成:产业经济建设子系统;交通运输建设子系统;市政设施建设子系统;生态环境建设子系统;居住生活建设子系统;社会公共生活重心建设子系统城市绿地系统的作用:1.提高城市自然生态质量,有利于环境保护,提高城市生活质量,增加城市地景的美学效果,增加城市经济效益,有利于城市的防灾;2.调节空气,减少噪音,休闲、休憩场所,景观、美化,特殊需要,如防护林、隔离带;3.(书)提供户外活动场所,改善城市景观,提供心理安定剂,维护自然生态系统平衡,改善城市局部气候,防止或减缓自然灾害及公害,限制城市的无序扩张,提供农林产品城市的作用:(1)政治方面:政治权利的集中,法制,解决人际关系途径(2)经济方面:各种产业要素高度集中产生巨大效益(3)社会方面:社会分工的细化——社会关系复杂——社会团体的出现以制约——公平、民主(4)文化方面:文化密集交融、城市生活方式的强化,同化价值观、行为模式(5)生态方面:适宜人生存的环境结构,人和自然再统一,保持适宜人生存的生态和谐环境城市规划基础资料建设的过程雅典宪章中提到的城市的四个功能:居住、工作、游息与交通城市规划工作的特点:城市规划是综合性的工作,是法治性、政策性很强的工作,是长期性和经常性的工作,城市规划工作具有地方性,具有实践性用地评价的三个方面:城市用地的适用性评价:1)工程地质条件:土质与地基承载力;地形条件;冲沟;滑坡与崩塌;岩溶;地震(有活动断裂带地区,慎重),强震区不宜建设城市,地震断裂带上可设置绿化带,不得进行建设。

城市上游不宜建设水库。

2)水文及水文地质条件水文条件:对待地面水,存在两方面问题,水对城市的影响-防洪标准、措施的合理制定,保证城市建设的安全。

城市建设可能对原有水系的破坏-过量取水、污水的大量排放、改变水道与断面等。

水文地质条件:地下水分为上层滞水、潜水和承压水。

后两者可为城市水源,承压水可为城市主要水源,地下水过量开采,会形成漏斗。

对地下水有污染的建设项目不应布置在地下水的上游方向。

3)气候条件太阳辐射风象气温降水与湿度建设条件评价:用地布局结构方面是否合理(城市功能分区与结构协调);能否适应发展需要;是否体现城市性质要求;与生态环境保护的矛盾;交通系统存在的问题和潜力。

市政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方面,社会、经济构成方面经济性评价:1.城市土地的基本性质:承载性是最基本的自然属性;区位的极端重要性(与几何位置、经济地理位置密切相关);地租与地价。

2.主要影响因素分三个层次:(1)基本因素层:土地区位、城市设施、环境优劣度、其他因素;(2)派生因素层:繁华度、交通通达度,基础设施、社会服务设施、环境质量、自然条件、人口密度、建筑容积率和城市规划。

(3)因子层:更小的侧面。

基础资料收集的过程:城市空间建设内容三、分析城市结构形态演变的因素城市自身性质因素1.城市的自组织力2.城市职能、规模、结构历史发展因素地理环境因素经济技术因素1.经济发展2.技术进步城市规划与政策制度因素1.政策与规划控制2.土地市场机制3.城市新区功能定位的影响4.大型项目建设文化因素简述并比较《雅典宪章》和《马丘比丘宪章》简述城市文化和城市空间形态的相互关系:城市空间形态作为人类进行城市建设的表现,时时刻刻都受到城市文化的影响。

而城市建设创造城市空间形态又形成城市文化,因此城市空间形态又时时刻刻反作用于城市文化。

因此,城市发展的历史,也可以视为城市文化和城市空间形态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过程。

积极互动过程表现为城市空间形态展现出符合地方文化特色的城市形象,消极互动过程的结果是城市建设湮灭了代表城市文化的历史街区。

以杭州为例,杭州是世界闻名的旅游城市。

杭州以西湖闻名世界,最主要是西湖蕴含了丰厚的历史文化。

游走西湖,山青水秀,到处可见历史痕迹,也成就了杭州“休闲之都”,“生活品质之城”的美誉。

另外在城市建设过程中,杭州走科学城市化道路,从“西湖时代”迈向“钱塘江时代”、“保老城、建新城”、“两疏散、三集中”、“保护第一、应保尽保”、“以人为本、以民为先”,在承载原来城市文化的基础上又很好的加入了建设现代化大都市的新的文化元素,可谓相辅相成,积极互动。

“低碳生活”对城市规划的影响以杭州为例,举例说明城市遗产保护与城市有机更新之间的关系在改革开放后,中国的城市更新过程很快,在“除旧布新”的传统观念、“大手笔”的决策倾向和纷繁的利益纠葛之间,在欠发达的经济基础、迫切需要改善的居民基本生活条件和历史遗产的保护之间,出现了一个又一个的困境。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