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感染性疾病选用抗生素治疗课件ppt

感染性疾病选用抗生素治疗课件ppt

• 在医院内应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以防止耐 药菌的交叉感染。病人致病菌属耐药者应予以 隔离,以免医院环境为耐药菌所污染
• 医院内医务人员的监测,对常与病人接触的医 生、护士应进行定期检查带菌情况,以排除医 务人员作为耐药菌的传染源,散播医院内感染。
尽早查明感染病原针对性用药
根据病原种类及药敏试验结果选用抗菌药物 • 药敏试验; • 住院病人在开始抗菌治疗前,先留取相应标本,
• 成功的抗感染治疗的两个标准: (1)初始的经验治疗得当,有充分的覆盖性; (2)目的性调整治疗得法,有充足的依据。
7.根据血、痰、脓液等培养中细菌学 及其药敏结果选药的可能结果
• 细菌对所用的抗菌药物敏感,治疗成功的可能 较大,但不保证成功
• 病灶:腹、肺、皮肤感染,成功机会大脑、肝成 感染,成功机会小
感病培 性菌养 调,液
有 反
整根中 应
抗据确
天 以 上
持 续 治 疗
生致认 素病
菌和
无 反 应
有 重 复 感 染
续 存 在 或
菌 血 症 继
性、血染查用霉第
发 热
血 栓 等 非 感
液 产 物 、 出
, 有 无 药 物
有 无 局 部 感
抗 生 素 , 检
素 , 继 续
天 用 二 性
染血、
7 B
5.降阶梯治疗(de-escalation
严重感染的“经验”治疗 (1) 尽可能估计感染的部位,呼吸道?泌尿道?
肝胆道?CNS? (2) 感染部位存在细菌及其对药物敏感度,注
意流行病学
病原体未确定,先经验治疗
(3) 本地区或本单位前 1~2年该细菌对抗菌药物敏 感情况的报告
(4) 严重感染、院内感染考虑到混合感染(需氧与 厌氧菌、G+与G-杆菌、合并真菌感染)
感染性疾病选用抗生素治 疗的原则
解读《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
2005卫生部和中华医学会联合颁布了: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
1.抗菌药物滥用
1. 无指征应用抗菌药物。 2. 抗菌药物使用方式不当。 3. 过于依赖抗菌药物, 外科预防用药过多。 4. 抗菌药物应用无的放矢。 5. 抗菌药物选择过分倾向于“广谱、强效、
6.抗感染治疗过程中抗生素的经验性 调整与目标性治疗(不屈不挠找病菌,不厌其烦找病灶)
• 初始治疗不好,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不到位或阴 性。医生须根据自己的经验做第二次,乃至第三 次抗生素选择。而目标性治疗是根据致病菌及 药敏试验的结果,做针对性抗生素选择。一个强 大、先进的临床细菌研究室做后盾、定期的细 菌流行病学和耐药监测很有必要。
• 受益群体:
非中性粒细胞减少的重症感染患者,如 HAP,VAP,菌血症,严重败血症(包括细 菌和真菌病原体),重症社区获得性肺炎, 脑膜炎
返回
起 源 不 明 的 发 热
严重感染的“经验”治疗
/
中 、 重 度 粒 细 胞 减 少 和 或 临 床 病 灶
+
b-
内 酰 胺 类 氨 基 甙 类
48~72 h
后 评 估
未 找 到
有 反 应

病 菌



的血
类 但不
b7
天 以 上
用 内 酰
再 用 氨 基
胺甙

因不 发明 热原
天初 加步 万改 古善 霉, 素第
粒 细 胞 数 升
量 恢 复 正 常
素 等 粒 细 胞 数
继 续 用 抗 生
稳 定 但 还 降
粒 细 胞 数
临没 床有 病发 灶现
5
7
G+ G-
敏致液
新型”。
2.重视抗菌药物应用的指征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强调: 诊断为细菌性感染者,方有指征应用抗菌药
• 诊断为细菌性感染者或由真菌、结核分枝杆菌、 非结核分枝杆菌、支原体、衣原体、螺旋体、 立克次体及部分原虫等病原微生物所致的感染 方为应用抗菌药的指征。
• 诊断不能成立者,以及病毒性感染者,均无指 征。
要求:必须提高确诊细菌及其它致病微生物所致 感染的能力,并能依据临床表现、有关化验等 辅助检查结果及流行病学资料排除病毒性感染 的可能。
3.对细菌耐药性的防治措施
• 根据细菌耐药动态和发展趋势,有计划地将抗 菌药物分批、分期交替使用。细菌耐药性一旦 产生后,并非一定稳固,在停用有关抗菌药物 一段时期后敏感性又可逐渐恢复
立即送细菌培养,尽早明确病原菌和药敏结果; 门诊病人根据病情需要开展药敏工作。 • 危重:未获知病原菌及药敏结果前,根据发病 情况、发病场所、原发病灶、基础疾病等推断 最可能的病原菌,并结合当地细菌耐药状况先 给予抗菌药物经验治疗,获知细菌培养及药敏 结果后,疗效不佳要调整给药方案。
4.病原体未确定,先经验治疗
• 药物、剂量与免疫力和脓液 ✓ 头孢在WBC数低时,效果不好。剂量大、免
疫力好会成功; ✓ 老年、小儿效果不好; ✓ 脓液存在效果不好
8.按照药物的抗菌作用特点及 其体内过程特点选择用药
• 药效学(抗菌谱和抗菌活性)
• 人体药代动力学(吸收、分布、代谢和排 出过程)
药物的药动学特点及其安全性成为重要 的衡量指标,应力求选在感染部位药物 浓度达到有效抗菌水平,对患者又最为 安全的品种。
根据药在感染部位要有较高浓度
(2)药物在体内的分布
• 脑脊液分布高:氯霉素、氨苄西林、磺胺类(如 磺胺嘧啶)及第三代头孢菌等。结核性脑膜炎, 用利福平及异烟肼口服,脑脊液也可达治疗浓 度
• DET与传统的升阶梯治疗(由一代升到四 代头孢或亚胺培南) 相反。核心是对危重 感染病人,强调在最好的治疗时机和获取 最好的治疗效果。
降阶梯治疗的结局
一个被产ESBLs 的大肠杆菌感染的败血症 患者,如果起始治疗首选头孢他啶,治疗无 效后再选亚胺培南(泰能),病人很可能发 展到多脏器衰竭。如反过来用药,可能 得到较佳疗效。
therapy , DET)
• 开始使用重火力高覆盖面的抗生素可防 止患者病情迅速恶化,减低高死亡率;
• 有效后根据细菌及药敏报告,针对性地换 成窄谱抗生素,以减少费用,防止耐药。
何时使用降),医院获得性肺炎,血行 性感染重度社区获得性肺炎,脑膜炎.
根据药在感染部位要有较高浓度
(1)药物口服吸收情况
• 口服吸收好:氟喹诺酮类、磺胺类、林克霉 素、阿莫西林、头孢氨苄、头孢拉啶、头孢 克洛、头孢布烯、多西环霉素、米诺环素等;
• 口服吸收不完全:如青霉素V、氨苄西林、 头孢呋辛酯、头孢克肟、红霉素、克林霉素 及四环素;
• 口服难吸收:氨基糖苷类、多粘菌素类、多 烯类抗生素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