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夫·托尔斯泰》导学案【小编寄语】新的学期新的开始,同学们又回到课堂了,查字典语文网小编给大家带来了《列夫·托尔斯泰》导学案,希望能给大家带来帮助,祝大家学习愉快!【题目解说】列夫·托尔斯泰是世界文豪,他长相平平,却有一双锐利异常,能够洞察世事的眼睛。
现在,就让我们跟随作者,去凝视托尔斯泰的眼睛,并由此进入他那深邃而丰富的内心世界。
【走进作者】斯蒂芬·茨威格(1881~1942),奥地利作家。
作品有《月光小巷》、《看不见的珍藏》、《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象棋的故事》等。
【背景链接】托尔斯泰出生贵族家庭,受到启蒙思想影响, 主张贵族应走向“平民化”,反对农奴制,多次在自己的庄园进行改革。
参军的所见所感使他更加否定了贵族阶级的生活,站到了农民的一边。
晚年的托尔斯泰更加关注农民,这些贫苦可怜的人们让他感到不安与自责,于是他开始改变自己的生活方式,经常在农田里干活,试图与农民们同呼吸,共命运。
到后来,托尔斯泰想要解放他的那些农民,把田地分给他们,引起周围许多人的不满,他还打算放弃私有财产和贵族特权,而后与妻子发生争执,家庭关系紧张,最终离家出走,不久病逝。
因为看透资本主义社会的现实,以及造成这一切的原因,他一生都在力图消灭社会中的罪恶,但最终没能改变。
【字词全解】⒈生难字词长髯(rán) 黝(yǒu)黑滞(zhì)留愚钝(dùn) 轩(xuān)昂犀(xī)利侏儒(rú) 酒肆(sì) 尴尬(gāngà) 甲胄(zhòu) 粲(càn)然盎(àng)然⒉词语补注①黝黑:黑;黑暗。
②滞留:停留不动。
③愚钝:愚笨;不伶俐。
④犀利:锋利;锐利。
⑤侏儒:身材异常矮小的人。
⑥尴尬:处境困难,不好处理。
炽热:极热。
⑦粗制滥造:指产品制作粗劣,不讲究质量。
⑧藏污纳垢:比喻包容坏人坏事。
⑨郁郁寡欢:心情不舒畅,不快乐。
⑩无可置疑:没有什么可被怀疑。
【句段解读】⒈“这对珠宝有魔力,有磁性,可以把人世间的物质吸进去,然后向我们这个时代放射出精确无误的电波……”【剖析】用粗鄙的外表来保护精美的珠宝,对托尔斯泰眼睛的描写,已经不再限于肖像描写了,而是含蓄地揭示了托尔斯泰作为伟大的现实主义艺术家,对他所处的时代作出准确、深入、全面的描绘,成为时代的代言人。
因为他的文学创作,既来自对社会生活、人间世态的观察、研究,同时又用他的艺术巨笔把它们准确地表现出来,展示了时代的本职和要求。
⒉“当这一副寒光四射的匕首转而对准它们的主人时是十分可怕的,因为锋刃无情,直戳要害,正好刺中了他的心窝。
”【剖析】这句话写出了托尔斯泰作为“清醒的现实主义作家”,对现实的批判是及其深刻而准确的。
作为19世纪俄罗斯现实主义顶峰的代表,托尔斯泰的笔锋几乎指向了社会的各个方面,特别是对沙皇的专制、法律的虚伪、贵族的腐朽、农民的贫困原因,无不给予深刻的揭示。
这在他晚年的长篇巨著《复活》里表现得尤为充分。
他的作品引起沙皇政府的恐慌,曾企图将他监禁或流放,但慑于他的声望和社会舆论而中止。
【重点探究】为何要重点写托尔斯泰的眼睛?【剖析】“眼睛是心灵的窗户”,通过对眼睛的描写,展现托尔斯泰的精神风貌,他的眼睛充满智慧,突出他是世界上最富有才气的人,他对社会有着敏锐的观察力,让人感受到的是一位品格高尚的伟人,是一位给人类创造巨大精神财富的伟人。
同时又表现他是缺少属于自己的幸福的人。
【主旨归纳】【写作借鉴】1.比喻和夸张铺排兼用。
植被多于空地——喻“脸庞多毛”;皱似树皮——喻黝黑的脸膛;纠缠不清的树根——喻眉毛;泡沫——喻鬈发;像热带森林般浓密——须发;卷起的滔滔白浪——大胡子。
作用:浓墨重彩的描绘,使人产生美的遐想。
(比较插图)2.通过传神的肖像描写刻画人物。
如第6段:写托尔斯泰犀利的目光。
写出了托尔斯泰眼睛深刻、准确的洞察力;第7段:写托尔斯泰的眼睛蕴藏着丰富的感情。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托尔斯泰丰富的内心世界,通过眼睛充分表示出来。
3.先抑后扬巧妙运用。
如“托尔斯泰面部的其他部件——胡子、眉毛、头发,都不过是用以包装、保护这对闪光的珠宝的甲壳而已。
”用粗鄙的外表来保护精美的珠宝,用粗鄙的外表来保护精美的珠宝,用粗鄙的外表来保护精美的珠宝。
【结构图解】列夫·托尔斯泰茨威格【资料集锦】列夫·托尔斯泰名言的语录·一个人必须把他的全部力量用于努力改善自身,而不能把他的力量浪费在任何别的事情上。
·嫉妒是一种可耻的感情,人是应当信赖的。
·如果学生在学校里学习的结果是使自己什么也不会创造,那他的一生永远是模仿和抄袭。
【托尔斯泰简介】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1828-1910),19世纪末20世纪初最伟大的文学家,是世界文学史上最杰出的作家之一,俄国作家。
他写了自传体小说三部曲:《童年》《少年》《青年》。
他创作了“世界文学中第一流的作品”,因此被称颂为具有“最清醒的现实主义”的“天才艺术家”。
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等,也创作了大量的童话。
是大多数人所崇拜的对象。
【积累·语文素养的基石】(31分)⒈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没有错误的一项是(D)(4分)A.胡髭(zì) 尴(ɡān) 粗劣(lüè) 两颊(jiá)B.侏(zhū)儒粗糙(zào) 甲胄(wèi) 纠缠(jiū)C.广袤(mào) 无垠(ɡēn) 掩饰(shì) 鬈(quán)发D.敦实(dūn) 颔首(hàn) 乡绅(shēn) 长髯(rán)(解析:因为A项中“胡髭”的“髭”应读“zī”,“粗劣”的“劣”应读“liè”,错了两处;B项中“粗糙”的“糙”应读“cāo”,“甲胄”的“胄”应读“zhòu”,也错了两处;C项中“无垠”的“垠”应读“yín”,错了一处,只有D项全对)2.下列词语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组是(D )(4分)A.一绺丑陋酝酿滥造藏污钠垢B.烁烁射线酒肆狮子狐立鸡群C.皱纹龙罩滞留侏儒无可置疑D.粗制纠缠粗糙粲然颔首低眉3.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的使用符合规范的一项是(C)(4分)A. 留给人的总印象是失调,崎岖,平庸,甚至粗鄙。
B. 穿这件大衣,还是那件大衣;戴这顶帽子,还是那顶帽子,都没什么小合适。
C. 他的门第和身份大大不同于格里高、伊凡、伊利亚、彼得等在场的所有人。
D. 高尔基对它们恰如其分的描述,说出了我们的心里话“托尔斯泰这对眼睛里有一百只眼珠。
”4.下列句中加点的成语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D)(4分)A. 这张脸蒙昧阴沉,郁郁寡欢,丑陋可憎B. 在这种人木三分的审视之下,谁都没法遮遮掩掩。
C. 它们可以闪闪发光,转眼又因忧郁而黯然失色,罩上阴云,顿生凄凉,显得麻木不仁神秘莫测。
D. 在即将亲眼见到大活人之前,他们对自己所想像的这位文坛泰斗形象相敬如宾,敬重有加,内心的期望扩大到诚惶诚恐的地步。
(解析:D用“颔首低眉”替换)5.选出下列各组语句中句意明确、没有语病的一句(B)。
(4分)A.只有密切接触社会,联系群众,才能对国家安危和人民忧乐提出具有真知灼见的意见。
B.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这句话,写诗的适用,为文的也适用。
C.对科学问题上的是非之争,不应采取压服的方式,尤其不能搞文字狱一类的东西,历史上凡是这样做了的,没有一次有好结果。
D.驾车经过此地时,他发现一边放着一个写满红字的牌子,看上去字迹不很清楚。
(解析:A“真知灼见”与“意见”语义重复。
C去掉“一类的东西”。
D“一边放着一个”有歧义。
)6.理解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含义。
(4分)(1)带着这么一张脸,你不管从事什么职业,不管穿什么服饰,也不管在俄国什么地方,都不会有一种鹤立鸡群、引人注目的可能。
(2分)答:比喻一个人的才能或仪表在一群人里头显得很突出。
(2)他们有的坐火车旅行漫长的路程,有的从图拉驾车赶来,在客厅里正襟危坐地等待这位大师的接见。
(2分)答:理好衣襟端端正正坐着。
形容严肃庄重的样子。
7.托尔斯泰是一位文学巨匠,创作了世界文学中第一流的作品,其中《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三部长篇小说,代表了他的艺术高峰。
(3分)8.文章刻画托尔斯泰肖像,用了大量生动的比喻,试找出几句加以赏析。
(4分)示例:脸庞多毛,用“植被多于空地”喻之;黝黑脸膛“皱似树皮”;宽约一指的眉毛,“像纠缠不清的树根”;灰白的鬈发,像堆在额头上的泡沫;须发覆盖,像热带森林般茂密;大胡子犹如卷起的滔滔白浪。
这些比喻(内含夸张)的大肆铺排,浓墨重彩,让读者对托翁的面部特征产生深刻的不同寻常的印象。
【阅读·交流对话的平台】(18分)㈠阅读课文6~9段,完成9~12题。
9.用简洁的语言概括选文主要内容。
(3分)答:选文主要描写托尔斯泰那非同寻常的眼睛。
10.选文第一段是抓住托尔斯泰眼睛的什么特征去写的?你如何理解“像枪弹穿透了伪装的甲胄,它像金刚刀切开了玻璃”这两个比喻?(4分)答:选文第一段抓住托尔斯泰目光的犀利去写。
“像枪弹穿透了伪装的甲胄,像金刚刀切开了玻璃”形象精妙地写出托尔斯泰眼睛深刻、准确的洞察力。
11.眼睛是心灵的窗户,托尔斯泰的丰富的内心世界,通过眼睛充分表达出来。
认真品读选文,试找出一些精彩语句加以赏析。
(4分)答:托尔斯泰的眼睛蕴藏着丰富的感情:“愤怒使之冷峻,不悦使之结冰,友善使之和缓,激情使之炽烈如火。
”“在优美动人的音乐影响下,它们可以像村妇那样热泪涟涟。
精神上感到满足自在时,它们可以闪闪发光”,“它们可以变得冷酷锐利,可以像手术刀……”用高尔基的话说:“托尔斯泰这对眼睛里有一百只眼珠。
”12.说说你对“托尔斯泰面部的其他部件——胡子、眉毛、头发,都不过是用以包装、保护这对闪光的珠宝的甲壳而已”这句话的理解。
(3分)答:课文前半部分写托尔斯泰外貌的平庸甚至丑陋,原来粗鄙的外表是用来保护精美的珠宝的。
这是用了欲扬先抑的艺术手法。
写他平庸甚至丑陋的外表,正是用来反衬他灵魂的高贵,反衬他的眼睛的精美绝伦。
13.作者一方面说托尔斯泰“可以任意支配整个世界及其知识财富”,可见他是幸福的;但另一方面又说他得不到“属于自己的那一份幸福”,这是否矛盾?到图书馆或上网查询,阅读有关托尔斯泰的生平资料,谈谈你的认识。
(4分)答:二者并不矛盾。
“能够看清真相的人”常是痛苦的,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智者的痛苦,如果他既是智者又是仁者,那么痛苦将是双倍的。
托尔斯泰正是这样的人,他看透了暴政、丑恶、虚伪和苦难,也看清了造成人间种种罪恶的原因,并尽己毕生努力去改变它,但总是事与愿违,这才是最大的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