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尾矿库重大危险源辨识word版本

尾矿库重大危险源辨识word版本

尾矿库重大危险源辨识石云亮(重庆一三六地质矿产公司重庆401147)尾矿库分类划归非煤矿山内容提要:非煤矿山重大危险源辨识,误区重重。

本文用驳论剖析辨识误区,用立论探讨辨识方法。

驳论提出两个论点,即:1.用矿山的炸药库存量来辨识非煤矿山重大危险源,标准不正确。

2. 将危化品重大危险源的辨识方法套用到非煤矿山辨识重大危险源,方法不正确。

立论探讨露天矿山重大危险源辨识,提出三条辨识标准。

即采高、岩层倾角、受限空间危险性辨识系数k。

主题词:非煤矿山;重大危险源辨识;辨识方法;安全;标准一、问题非煤矿山数量多、分布广。

重大危险源辨识,误区重重。

业界长期以来,误用辨识标准,误辨重大危险源,一定程度上误导了安全监管,误导了监管的注意点。

以重庆为例,多年来安评报告辨识非煤矿山重大危险源一直用矿山炸药存量来作尺度:炸药库的民爆物品存量、生产现场的民爆物品暂存量。

即:炸药库的核准库存量在50吨及以上或雷管存量在1吨及以上的,矿山就存在重大危险源;矿山生产场所(开采现场)的炸药存量在5吨及以上或雷管存量在0.1吨以上的,矿山就存在重大危险源。

反之,矿山就不存在重大危险源。

这样的辨识是错误的,从来也没有这样的辨识依据。

重庆的辨识,是查矿山民爆物品使用证的核准存量,不查炸药库的致害半径,不查炸药库的建筑结构。

对于矿山状况,露天矿山纵然在100m高差的边坡直壁开采,硐采矿山纵然冒顶危险显现,安评报告也只辨识炸药库是否构成重大危险源。

二、依据重大危险源辨识,国家先后颁布过两个标准:1、国标《重大危险源辨识》(GB 18218-2000),2000年颁布并实施。

以下简称“国标2000”。

2、国标《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辨识》(GB 18218-2009),2009年3月31日颁布,2009年12月1日实施。

以下简称“国标2009”。

下面引述相关章节。

国标2000:国标2000,明确表述“不适用于‘采掘业’”。

排除得直接,排除得不留余地。

国标2009,在国标2000基础上再次明确适用范围,直接将标准名称改为《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辨识》,强调避免歧义。

对国标2000“不适用于‘采掘业’”的限定词,修改为“不适用于‘采矿业,但涉及危险化学品的加工工艺及储存活动除外’”。

这个“除外”是前瞻未来采矿工艺、采矿方法的可能变化,在条文外延上预留空间。

我们知道,采矿工艺如今已不限于过去的炮采、水采、机采,还有了化学采,正在试验细菌采。

采矿方法也由过去露采、硐采、抽采的截然分开,转向交融通汇的发展趋势,汽化开采法、溶解开采法等抽采方法正在有条件地替代硐采。

瓦斯抽采技术(抽放变抽采),地下限氧燃烧技术(水煤气汽化),地下燃烧技术(热电)等,在科技进步和节能环保的大背景下应用渐多。

在更多的新技术中,有物理方法,有化学方法。

在化学方法中一部分工艺是借助于酸、碱、有机溶剂等危险化学品来实现的。

因此,国标2009将适用范围修改为:“不适用于‘采矿业,但涉及危险化学品的加工工艺及储存活动除外’”,是针对这一块。

矿山是直接使用炸药、雷管,不存在“加工工艺”环节,也不伴随相应的配制、存储行为。

皮之不存,毛将焉附,炸药是没有理由被包含进适用范围来。

GB 18218-2009,逻辑是严密的。

GB 18218-2009生效后,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以下简称“总局”)第40号令《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监督管理暂行规定》(自2011年12月1日起施行)第三条规定:“本规定所称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以下简称重大危险源),是指按照《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辨识》(GB18218 )标准辨识确定,生产、储存、使用或者搬运危险化学品的数量等于或者超过临界量的单元(包括场所和设施)。

”总局55号令《危险化学品经营许可证管理办法》(自2012年9月1日起施行)第二条规定:“民用爆炸物品、放射性物品、核能物质和城镇燃气的经营活动,不适用本办法。

”两个总局令再次划界,排除民爆物品。

解读GB 18218这两个时间跨度十年的版本以及总局40号令、55号令,已经证明:用炸药库存量作尺度来辨识非煤矿山的重大危险源,是安评机构对法规、标准的误读误解误判,从来都没有依据。

重庆多年来的辨识是错误的。

剖析错误,再剖析为什么会错误。

将有利于避免今后类似地犯错误。

笔者分析了重庆多年的安评报告若干份,初步推断:用炸药存量来辨识重大危险源,其根源是早期安评工作起步,报告缺乏模版借鉴,套用了教科书或培训教材中危化品的辨识案例作方法,2000年颁布GB 18218-2000后,安评报告又模仿危化品的辨识方法对炸药库存量和生产现场暂存量做区分,并套用有爆炸特性的化学品的临界值。

2009年颁布GB 18218-2009,国标取消了生产场所和存储区之间的临界量的区别。

于是有的安评机构放弃了作区分;有的安评机构则继续套用过去的版本作区分。

由此就出现了有区分的辨识和不区分的辨识,并一直延续至今。

笔者做过了解,不少安评机构甚至于至今都不知道国家没有非煤矿山重大危险源辨识标准这件事。

不避讳地讲,对标准理解不深,是主观原因;缺失非煤矿山重大危险源辨识标准,是客观原因。

顺便提及一句,煤矿迄今也缺失重大危险源的辨识标准,在煤矿的安评报告中误辨误判也是普遍现象。

值得注意的是,有的学校安全工程专业的本科生、研究生的教学也用危化品案例来讲授重大危险源辨识,但没有指出这种辨识方法有局限——不适用于非煤矿山。

真理逾越一步是谬误。

安评机构的错误就是源自误套方法而出现误辨误判,前车之鉴,值得注意。

以上分析说明:用矿山的炸药库存量来辨识非煤矿山重大危险源,标准不正确。

将危化品重大危险源的辨识方法套用到非煤矿山辨识重大危险源,方法不正确。

三、非煤矿山重大危险源辨识那么,非煤矿山究竟有无重大危险源?如果有,又该如何判定?2005年和2012年,总局针对非煤矿山重大危险源辨识提出过两个征求意见稿:1、《关于征求对《金属非金属矿山重大危险源辨识》和《尾矿库重大危险源辨识》(征求意见稿)修改意见的函》(安监总协调函字〔2005〕3号,2005年6月22日)。

以下简称“总局2005函”。

2、《国家安全生产应急救援指挥中心综合部关于征求重大危险源安全评估导则等四项标准修改意见的函》(应指综协调函〔2012〕4号,2012年7月20日)。

以下简称“总局2012函”下面引述相关章节。

总局2005函,这样描述:金属非金属矿山(井工开采),满足下列六个条件之一者,即为重大危险源。

(1)井下炸药的最大贮存量在6t以上的矿井;(2)水文地质条件复杂或有透水淹井危险的矿井;(3)瓦斯矿井或存在有害有毒气体大量涌出可能的矿井。

(4)有自燃发火危险的矿井;(5)开采有冲击地压倾向的深埋硬岩矿床的矿井。

(6)其他应认定为重大危险源的矿井。

金属非金属矿山尾矿库,满足下列三个条件之一者,即为重大危险源。

(1)全库容1000万m3以上或坝高60m以上的尾矿库,即一、二、三等尾矿库。

(2)一旦发生最大程度的溃坝事故,可能造成下游居民死亡50人以上的尾矿库;(3)一旦发生失事,将会对下游的城镇、工矿企业、交通运输及其他重要设施造成严重危害,或有毒有害物质会大面积扩散的尾矿库。

总局2012函,这样描述:金属非金属地下矿山,符合下列6个条件之一的矿井,即为重大危险源。

(1)水文地质复杂,采掘工程和矿井安全受水害威胁的矿井;续前(2)发现过瓦斯的矿井;(3)有冒顶危险矿井;(4)有自燃发火危险矿井;(5)发生过岩爆的矿井;(6)开采深度在800米以上矿井。

金属非金属矿山尾矿库,满足下列2个条件之一的,即为重大危险源。

(1)全库容100万立方;(2)总坝高30米。

两个函件时间跨度7年,均先后选择在国标两个版本颁布之后下发,这传达了一个信息:非煤矿山存在重大危险源,国家层面一直在探寻辨识方法。

据了解,总局2012函有可能升格为AQ标准,成为强制性条款。

遗憾的是,两个函件均没有提出露天矿山的重大危险源辨识标准。

这无疑给业界继续留下了困惑。

四、露天矿山重大危险源辨识笔者关心重大危险源辨识多年,这里探讨性地提出露天矿山重大危险源的辨识“标准”。

供权威部门参考。

“标准”:金属非金属露天矿山:在敞露地表的采矿场,开采有用矿物的矿山(煤矿除外)。

重大危险源:依据有关国家标准、行业标准或国家有关规定辨识确定的危险设备、设施或场所。

辨识标的物:采矿场。

辨识单元:作业面。

辨识依据:金属非金属露天矿山作业面,符合下列3个条件之一的,即为重大危险源。

(1)边坡作业面,直壁高度≥30m或伞檐高度≥10m;(2)受限空间作业面(含凹陷开采作业面),k=h/s≥1.2;式中:k,辨识系数h,宕面的最大壁高s,宕面的平均宽度(3)岩层倾角25°~55°且作业面出现临空外倾结构面。

下面简述依据。

方法和思路。

关于标准,国家有《标准化法》,总局有《安全生产标准制修订工作细则》(总局令第9号,2006.10.20)。

这里借鉴国标GB 18218-2000/2009的制定思路,即:①从定义出发,②筛选辨识标的物,③确定指标体系,④附录和注释。

笔者这里的工作只是供权威部门参考,故只做②③两步。

筛选辨识标的物。

重大危险源的定义引自GB 18218-2000/2009:“……依据有关规定辨识确定的危险设备、设施或场所。

”在“设备、设施或场所”这三类辨识标的物中,排序GB 18218-2000/2009和总局2005函/总局2012函中的相关关键词(下表),再结合露天矿山危险有害因素辨识、排序,通过筛分,最后选取了“场所”作为辨识标的物。

表1 辨识依据的关注点能量致害效果(人员伤亡数/财产损失额)致害半径物质特性GB 18218-2000 √√√GB 18218-2009 √√√总局2005函√√总局2012函√注:GB 18218-2000,能量:《危险化学品名称及其临界量》,致害半径:≯500m。

GB 18218-2009,能量:《危险化学品名称及其临界量》,致害半径:≯500m。

总局2005函,能量:水害、瓦斯、自燃、冲击地压、井下库存炸药量≥6t。

致害效果:尾矿库下游死亡50人以上、或发生其他严重事件。

总局2012函,能量:水害、瓦斯、冒顶、自燃、岩爆。

结论:能量指标是共同的选取。

表2 辨识依据的选择物体/物质自身作业环境(人机环关系)事故既往史(统计学规律)人为诱因(触发条件)GB 18218-2000 √GB 18218-2009 √总局2005函√√总局2012函√√注:GB 18218-2000 / GB 18218-2009,辨识标的物:危险化学品总局2005函 / 总局2012函,辨识标的物:地下矿山井筒、尾矿库库容和坝体。

事故既往史:有过瓦斯、冲击地压、水患、自燃。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