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弱电工程监理实施细则

弱电工程监理实施细则

溧水区万科项目工程监理细则(弱电专业)一、监理工作要点二、监理依据三、施工单位施工前应提交的资料四、材料报验五、施工工艺流程六、技术、质量要求七、设备安装八、接地要求九、工程检测要求十、质量监督方面十一、对工程支付签署质检方面的意见。

十二、工程管理方面项目监理部(章):专业监理工程师:总监理工程师:日期:省建设厅建设监理处监制一、总则为了确保弱电工程施工质量,特制定本细则,望施工单位认真贯彻执行,并望参与本工程的各有关单位给予支持。

对未涉及的容及与国家标准规、规程不符之处,以国家标准、规、规程为准。

二、监理工作要点电气(含弱电)监理应以工程的安全性为首要任务,必须确保建筑物和弱电系统不受直击雷与侧雷的袭击,防火灾与触电事故的发生。

第二任务是保证弱电系统的使用功能与运行可靠性。

为此弱电监理人员应根据工程进展的各个阶段确定质量控制的重点。

三、监理依据:1、建筑与建筑群综合布线系统工程设计规 ( GB/T50311-2000)2、建筑与建筑群综合布线系统工程验收规(GB/T50312-2000)3、城市住宅区和办公楼通信设施验收规(YD5048-97)4、电子计算机机房设计规(GB50174-93)5、火灾自动报警系统设计规(GB50116-98)6、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设计标准(DB32/181-98)7、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实施及验收规(DB32/366-99)8、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检测规程(DB32/365-99)9、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评估标准(DB32/T367-99)四、施工单位施工前应提交的资料:1、施工企业资质等级证书、企业法人营业执照、管理人员书和特殊工种上岗证;2、检测仪器、工具的标定证书;3、施工组织设计、专项施工方案;(重要工艺的施工方案、配合比试验报告等)4、图纸会审纪要、技术核定单、材料代用文件等;5、与市建工局办理质检手续、安检手续的证明;6、开工报告。

五、材料报验1、材料、设备进场后,不论进货渠道如何,均应首先由施工单位进行自检。

自检容包括查三证(出厂合格证、质量保证书、试验检测报告)、目测和必要的测量测试。

进口材料还需查商检部门的检验报告。

自检不合格的产品,施工单位有权拒收、拒用。

2、施工单位自检合格后,应以书面形式(采用省建委统一表格A32)报监理验收。

材料、设备三证、商检证明、施工单位目测、测试数据应交监理检验,并将复印件附在A32表格后备存。

3、监理在对资料、实物进行核对和必要的检查后作出同意使用或不同意使用的答复。

未经同意使用的材料、设备一律不得用于本工程,亦不得存放于现场,且必须在监理通知期限撤离现场。

六、施工工艺流程1、暗管敷设→明管、桥架敷设→电线、电缆敷设→摄像机、解码器等前端装置安装→中央监控室设备安装与接线→调试。

七、技术、质量要求:一、缆线的敷设1.1缆线的弯曲半径应符合下列规定:1、非屏蔽4对对绞电缆的弯曲半径应至少为电缆外径的4倍;2、屏蔽4对对绞电缆的弯曲半径至少为电缆外径的6~10倍;3、主干对绞电缆的弯曲半径应至少为电缆外径的10倍;4、光缆的弯曲半径应至少为光缆外径的15倍。

1.2电源线、综合布线系统缆线应分隔布放。

缆线间的最小净距应符合设计要求,并应符合表1.2的规定。

1.3建筑物电、光缆暗管敷设与其他管线最小净距见表1.3的规定。

注:双方都在接地的金属槽道或钢管中,且平行长度小于10m时,最小间距可为10mm。

表中对绞电缆如采用屏蔽电缆时,最小净距可适当减小,并符合设计要求。

表1.3 电、光缆暗管敷设与其他管线最小净距1.4、预埋线槽和暗管敷设缆线应符合下列规定:敷设暗管宜采用钢管或阻燃硬质PVC管。

布放多层屏蔽电缆、扁平缆线和大对数主干电缆或主干光缆时,直线管道的管径利用率应为50%~60%,弯管道应为40%~50%。

暗管布放4对对绞电缆或4芯以下光缆时,管道的截面利用率应为25%~30%。

预埋线槽宜采用金属线槽,线槽的截面利用率不应超过50%。

1.5、预埋暗管保护要求如下:(1)预埋在墙体中间暗管的最大管径不宜超过50mm,楼板中暗管的最大管径不宜超过25mm。

(2)直线布管每30m处应设置过线盒装置。

(3)暗管的转弯角度应大于90°,在路径上每根暗管的转弯角不得多于2个,并不应有S弯出现,在弯头的管段长度超过20m时,应设置管线过线盒装置;在有2个弯时,不超过15m应设置过线盒。

1.6、设置缆线桥架和缆线线槽保护要求如下:(1)桥架水平敷设时,支撑间距一般为1.5~3m,垂直敷设时固定在建筑物构体上的间距宜小于2m,距地1.8m以下部分应加金属盖板保护。

(2)金属线槽敷设时,支架或吊架间距一般为3m;线槽接头处、转弯处、离开线槽两端出口0.5m处,均应设置支、吊架。

(3)塑料线槽槽底固定点间距一般为1m。

1.7、明配管应排列整齐、横平竖直,固定点间距离应均匀;管卡、吊架与终端、转弯中点、过路箱、分线箱或交接箱边缘的距离应为100~300mm,中间管卡、吊架的最大间距应符合表1.71和表1.72的规定。

表1.71 钢管中间管卡的最大间距表1.72 硬塑料管中间管卡最大间距注:表中“*”表示所列允许间距穿放线计算,若管穿放通信电缆时,可前进一档选用,如:水平间距1.2m,前进一档为0.8m,以此类推。

1.8、暗管布放缆线的根数及截面利用率可参照表1.81和表1.82所列数据。

表1.81 暗管允许布线缆线数量表1.82 管道截面利用率及布放电缆根数注:A=0.79D1.9、缆线终接(1)对绞电缆芯线终接时,每对对绞线应保持扭绞状态,扭绞松开长度对于5类线和超5类线不应大于13mm,对于3类线不应大于25mm。

(2)屏蔽对绞电缆的屏蔽层与接插件终接处屏蔽罩必须可靠接触,缆线屏蔽层应与接插件屏蔽罩360°圆周接触,接触长度不宜小于10mm。

(3)光缆芯线终接应采用光纤连接盒对光纤进行连接、保护,在连接盒中光纤的弯曲半径应符合安装工艺要求。

(4)各类跳线终接时,跳线长度应符合设计要求,一般对绞电缆跳线不应超过5m,光缆跳线不应超过10m。

(5)光缆芯线连接损耗值,应符合表1.5的规定。

表1.5 光纤连接损耗2.1、直埋电缆的埋深不应小于0.8m,并应埋在冻土层以下。

2.2、电缆的弯曲半径应大于电缆直径的15倍,光缆的弯曲半径不应小于光缆半径的1倍。

2.3、监控室,电缆敷设应符合下列要求:(1)、采用地槽或墙槽时,电缆应从机架,控制台底部引入。

(2)、采用架槽时,架槽室,每隔一定距离留出线口,电缆由出线口从机架上方引入。

(3)、采用电缆走道时,电缆应从机架上方引入。

(4)、采用活动地板时,电缆在地板下可灵活布放。

(5)、电缆与电力线平行或交叉敷设时,其间距不得小于0.3m;与通讯线平行或交叉敷设时,其间距不得小于0.1m。

(6)、同轴电缆宜采用穿管暗敷或线槽的敷设方式。

当线路附近有强电磁干扰时,电缆应在金属管穿。

八、设备安装1、机柜、机架安装要求如下:1.1、机柜、机架安装完毕后,垂直偏差度应不大于3mm。

机柜、机架安装位置应符合设计要求。

1.2、机柜、机架上的各种零件不得脱落或碰坏,漆面如有脱落应予以补漆,各种标志应完整、清晰。

1.3、机柜、机架的安装应牢固,如有抗震要求时,应按施工图的抗震设计进行加固。

2、电缆桥架及线槽安装要求如下:1.1、桥架及线槽的安装位置应符合施工图规定,左右偏差不应超过50mm;1.3、桥架及线槽水平度每米偏差不应超过2mm;1.4、 1.4、垂直桥架及线槽应与地面保持垂直,并无倾斜现象,垂直度每米偏差不应超过3mm;3、火灾探测器的设置和布置1.1、探测区域的每个房间至少应设置一只火灾探测器。

1.2、感烟探测器、感温探测器的保护面积和保护半径,应按表3.1确定。

感烟探测器、感温探测器的保护面积和保护半径表3.14、在有梁的顶棚上设置感烟探测器、感温探测器时,应符合下列规定:1.1、当梁突出顶棚的高度小于200mm时,可不计梁对探测器保护面积的影响。

1.2、当梁突出顶棚的高度为200~600mm时,应按有关规的规定确定梁对探测器保护面积的影响和一只探测器能够保护的梁间区域的个数。

1.3、当梁突出顶棚的高度超过600mm时,被梁隔断的每个梁间区域至少应设置一只探测器。

1.4当梁间净距小于1m时,可不计梁对探测器保护面积的影响。

5、在宽度小于3m的走道顶棚上设置探测器时,宜居中布置。

感温探测器的安装间距不应超过10m;感烟探测器的安装间距不应超过15mm;探测器至端墙的距离,不应大于探测器安装间距的一半。

6、探测器至墙壁、梁边的水平距离,不应小于0.5m,探测器至空调送风口边的水平距离,不应小于1.5m。

7、当屋顶有热屏障时,感烟探测器下表面至顶棚或屋顶的距离,应符合表7.1的规定。

感烟探测器下表面至顶棚或屋顶的距离表7.18、红外光束感烟探测器的光束轴线至顶棚的垂直距离宜为0.3~1.0m,距地高度不宜超过20m。

9、相邻两组红外光束感烟探测器的水平距离不应大于14m。

探测器至侧墙水平距离不应大于7m,且不应小于0.5m。

探测器的发射器和接收器之间的距离不应超过100m。

10、设置在顶棚下方的空气管式线型差温探测器,至顶棚的距离宜为0.1m。

相邻管路之间的水平距离不宜大于5m;管路至墙壁的距离宜为1~1.5m。

11、火灾自动报警系统的传输线路的线芯截面选择,除应满足自动报警装置技术条件的要求外,还应满足机械强度的要求。

铜芯绝缘导线、铜芯电缆线芯的最小截面面积不应小于表11.1的规定。

铜芯绝缘导线和铜芯电缆的线芯最小截面面积表11.112、火灾自动报警系统的传输线路应采用穿金属管、经阻燃处理的硬质塑料管或封闭式线槽保护方式布线。

13、火灾探测器的传输线路,宜选择不同的颜色的绝缘导线或电缆。

正极“+”线应为红色,负极“—”线应为蓝色。

九、接地要求1、弱电系统应有良好的接地系统,且每一楼层的配线柜都应采用适当截面的导线单独布线至接地体,也可采用竖井集中用铜排或粗铜线引到接地体。

当采用屏蔽系统时,屏蔽层应连续且宜两端接地,若存在两个接地体,其接地电位差不应大于1Vr.m.s(有效值)。

屏蔽系统接地导线的截面可按表91.1选择。

表91.1 接地导线选择表2、保护地线的接地电阻值,单独设置接地体时,不应大于4Ω;采用联合接地体时,不应大于1Ω。

十、工程检测要求1、综合布线电气性能测试仪按二级精度,应达到表101.1规定的要求。

表101.1 测试仪精度最低性能要求制。

2、在选定的某一频率上信道和基本链路衰减量应符合表102.2和表102.3的要求,信道的衰减包括10m(跳线、设备连接线之和)及各电缆段、接插件的衰减量的总和。

表102.2 信道衰减量注:总长度为100m以。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