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医书常见典故拾萃

医书常见典故拾萃

医书常见典故拾萃
xx:
为医学或医术的誉称。

《神仙传·董奉》云:
“奉,居山不种田,日为人治病,亦不取钱,重病愈者,使载杏五株,轻者一株。

如此数年,提十万余株,郁然成林。

”后世把“杏林”作为医学或医术之誉称。

杏苑与杏林同义,以此命名者有清代张启倬《杏林碎锦》,清代宋钧衡《杏苑丛谭》等。

董奉,又名董平,字君异,号拔墘,候官县董墘村(今长乐县古槐乡青山村)人,东汉建安二十五年(公元220年)生。

少年学医,信奉道教。

年青时,曾任候官县小吏,不久归隐,在其家村后山中,一面练功,一面行医。

董奉医术高明,治病不取钱物,只要重病愈者在山中栽杏5株,轻病愈者栽杏1株。

数年之后,有杏万株,郁然成林。

春天杏子熟时,董奉便在树下建一草仓储杏。

需要杏子的人,可用谷子自行交换。

再将所得之谷赈济贫民,供给行旅。

后世称颂医家“杏林春暖”之语,盖源于此。

董奉也出行在南方一带行医。

有一次到交州(今广东、广西、越南北部一带),恰遇交州太守杜燮病危,垂死已3日。

董奉把3粒药丸放入病人口中,用水灌下。

稍后,病人手足能动,肤色逐渐转活,半日后即能坐起,4日后能说话,不久病愈。

由于医术高明,人们把董奉同当时谯郡的华佗、南阳的张仲景并称为“建安三神医”。

董奉住杜燮府中,后士燮阴谋反叛朝廷,担心董奉泄漏其密谋,欲害之。

董奉利用气功装死,骗过士燮后逃走。

晚年到豫章(今江西)庐山下隐居,继续行医。

吴天纪四年(280年),董奉逝世。

橘井:
以喻良药之典。

《神仙传·苏仙公》云,苏仙公得道仙去时,谓其母曰:
“明年天下疾疫,庭中井水,檐边橘树,可以代养。

井水一升,橘叶一枚,可疗一人。

”翌年果疫疾,远近求治者悉活。

后遂以“橘井”为良药之典。

以此命名者有明代王章祖的《橘井元珠》。

苏仙公,汉代桂阳人氏。

不知其名姓,相传于汉文帝时得道升仙。

他幼年丧父,与寡母相依为命,以仁孝闻名乡。

青囊:
为古代医家的书囊,喻指医书。

它的来源与三国时期的名医华佗有关。

据说,华佗被杀前,为报一狱吏酒肉侍奉之恩,曾将所用医书装满一青囊送与他。

华佗死后,狱吏亦行医,使华佗的部分医术流传下来,据此,后人称中医为青囊。

唐·刘禹锡《闲坐忆乐天经诗问酒熟未》云:
“案头开缥帙,肘后检青囊。

唯有达生理,应无治老方。

”以此命名者有明代邵以正的《青囊杂纂》、清代赵濂的《青囊秘效方》。

仁术、xx:
xx指医术。

《xx·xx上》xx:
“无伤也,是乃仁术。

”孟子所谓的“仁”,本于孔子“爱人”之说。

后世遂以医术比之仁术。

《论语·雍也》:
“知者乐,仁者寿。

”《汉书·董仲舒传》:
“尧舜行德则民仁寿。

”此故将仁寿比之医术。

以此命名者,如明代张洁的《仁术便览》、清代孟葑的《仁寿镜》。

折肱:
xx指良医。

《xx·定公三十年》曰:
“三折肱知为良医。

”《xx·九章》曰:
“九折臂而成医兮,吾至今乃知其信然。

”朱熹集注:
“人九折臂,更历方药,乃成良医,故吾于今,乃知作忠造怨之语,为诚然也。

《左传》曰:
三折肱为良医。

亦此意也。

”后遂以“三折肱”、“九折臂”以喻良医。

以此命名者,如明代吴承昊《折肱漫录》。

xx、窥垣:
喻指医术高明。

《史记·扁鹊仓公列传》记载,扁鹊少时为人舍长,舍客长桑君常谨遇之,出入十余年,乃呼扁鹊私坐,间与语曰:
“我有禁方,年老,欲传与公,公毋泄。

”扁鹊曰:
“xx。

”乃出其怀中药予xx:
“饮是以上池之水三十日,当知物矣。

”……扁鹊以其言,饮药三十日,视见垣一方人。

以此视病,尽见五脏症结,特以诊脉为名耳。

后遂以“上池”、“窥垣”以喻医术高明。

以此命名者有明代马时可的《上池杂说》,清代陈养晦的《伤寒五法》附《伤寒论》,康熙六年刊本又名《窥垣秘术》。

和缓:
喻指良医。

医和、医缓,为春秋时秦国两个名医,后人常并称之为“和缓”。

如晋挚虞《疾愈赋》曰:
“讲和缓之余论,寻越人之遗方。

”故以和缓喻良医。

以此命名者,如清代全子久《和缓医风》。

理瀹yuè:
代指医药。

《xx·xx意问》xx:
“子华子居北苓,北宫意公仲承侍,纵言而及于医。

xx曰:
‘医者理也,理者意也。

药者瀹也,瀹者养也。

’”以此命名者有,吴师机改《外治医说》为《理瀹骈文》,其自跋云:
“《外治医说》刊既成,时贤皆云不甚解。

其欲得吾之说者,则取其方而已。

予知说之不行也,而要围垦遂弃。

爰改名骈方,借《子华子》‘医者理也,药者瀹也’之句,摘理瀹二字以题其篇。

”◎煮:
~茗。

◎浸渍。

◎疏导(河道)
悬壶:
喻指行医。

《后汉书·方术列传·费长房传》记载:
“费长房者,汝南人也,曾为市掾。

市中有老翁,悬一壶于肆头,及市罢,辄跳入壶中,市人莫之见,唯长房于楼上睹见之,异焉,因往再拜,奉酒脯。

翁知长房之意其神也,谓之曰:
‘子明日可更来。

长房旦日复诣翁,乃与俱入壶中。

唯见玉堂严丽,旨酒甘肴,盈衍其中,共饮毕而出。

’”后随翁去,学仙未竟,“遂能医疗众病,鞭挞百鬼。

”唐代陈子昂《感遇》诗:
“曷见玄真子,观世玉壶中。

”后世称行医为“悬壶”。

“玉壶”、“一壶”、“壶中”者,皆本义于此。

以此命名者有韦宙《玉壶备急方》,清代杨风庭的《一壶天》、清代李晴川的《痘疹壶中天》。

春脚:
喻指医者。

五代王仁《开元天宝遗事·有脚阳春》云:
“宋璟爱民恤物,朝野归美,时人咸谓璟为有脚阳春。

言所至之处,如阳春煦物也。

”此以医者喻以有脚之春,可予病者以春阳也。

以此命名者,如清代孟文瑞《春脚集》。

珠尘:
为传说中的仙药。

晋·王嘉《拾遗记·虞舜》云:
“(凭霄雀)常游丹海之际,时来苍梧之野,衔青砂珠,积成垄阜,名曰珠丘。

其珠轻细,风吹如尘起,名曰珠尘……仙人方迴《游南岳七言赞》曰:
珠尘圆洁轻且明,有道服者得长生。

”此言“珠尘”为轻细如尘的青砂珠,为传说中的仙药,服之可以长生。

以此为书名者为清代吴省三的《艺海珠尘》。

“医生”、“大夫”、“xx”
1、医生最早是对学习医学的人的称呼,。

“医生”一词,始见于《唐六典》:
“医生四十人”,即指学习医学的人。

唐代置学习医,故有了“医生”之称。

医生还有大夫、郎中、杏林等别称。

直至近代,医生才成为为业医生者之通称。

2、大夫是北方人对医生的尊称。

大夫本是官名。

三代时,天子及诸侯皆设之。

分为上大夫、中大夫、下大夫3级。

秦汉以来,有御史大夫、谏大夫、太中大夫、光禄大夫等名。

清代文官阶自正一品至五品,亦称大夫。

旧时,太医院专称大夫。

加之唐末五代以后官衔泛滥,以官名称呼逐渐形成社会风气,所以,北方人尊称医生为“大夫”。

为了区别于官名,将称医生为“大夫”的“大”读成dài,而不读dà。

3、郎中是南方人对医生的尊称。

郎中本是官名,即帝王侍从官的通称。

其职责原为护卫、陪从,随时建议,备顾问及差遣。

战国始有,秦汉治置。

后世遂以侍郎、郎中、员外郎为各部要职。

郎中作为医生的称呼始自宋代。

尊称医生为郎中是南方方言,由唐末五代后官衔泛滥所致。

4、坐堂医是在中药店中为患者诊脉看病的中医大夫。

坐堂医源于汉。

相传汉代名医张仲景曾作过长沙太守,每月的初一和十五他坐堂行医,并分文不取。

为了纪念张仲景崇高的医德和高超的医术,后来许多中药店都冠以某某堂,并把坐在药铺里诊病的医师称为“坐堂医”。

这种称呼一直沿用至今。

在习惯上,大夫和郎中略有区别。

一般设馆医人的医生,称为大夫。

草药店或流动行医的医生,称为郎中。

所以现在人们称呼医院的医生,多数叫大夫,而不叫郎中,就是这个缘故。

由此看来,“医生(大夫)”与“郎中”的区别有点像“商”与“贾”的区别。

所谓“行商坐贾”,走动的就衍生出了所谓的“商贩”的概念,而在医学界也有“江湖郎中”的说法,异曲同工啊。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