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家庭教育为什么很重要

家庭教育为什么很重要

家庭教育为什么很重要父母本身就是儿童最初的世界,他们不仅是第一任老师,实际上也是儿童终身的老师,最长久的老师。

父母不教育孩子,孩子会变坏;父母用错误的方式去教育孩子,孩子会变得更坏。

父母的价值、意义及其对孩子的影响,我们还没有非常深刻地意识到。

中国有4亿家庭,太需要好的教育。

做好家庭教育,中国的教育就有了坚实的基础。

家庭教育为什么很重要?我想从四个方面来谈。

家庭是人生最重要的场所人生是从家庭开始的。

人的一生实际上生活在四个地方。

第一个地方在母亲的子宫里,你通过母亲的身体去感受外部的世界。

人生第二个重要的场所就是家庭,离开母亲的子宫来到这个世界,就进入了家庭。

这个时候和外部世界的交流实际上是依托父亲母亲和家庭成员来进行的。

因为这个时候,尤其是人生的早期,他还不能独立地行走,他还不能独立地生活,他更要依托家庭。

这个时候的父母亲对孩子的成长就具有非常关键的作用。

他带给孩子什么,往往就决定孩子会成为什么。

第三个场所是教室。

说校园还大了一点,因为上学以后进入学校,就进入了教室。

过去在很多教科书里,没有把教室作为一个很重要的社会学现象来进行观察。

实际上,孩子在教室里生活幸福不幸福,有没有良好的师生关系和同学关系,对他的成长非常关键。

第四个场所是职场,离开学校以后开始工作。

在哪个单位工作,那个单位的工作氛围、人际关系、管理模式,都会对他产生非常深刻的影响。

这四个场所中最长久、最重要的还是家庭,因为家庭在这四个阶段一直存在,这四个阶段与家庭都有非常密切的关系。

所以家庭对人生来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场所,可以说是一个最重要的场所。

人生从家庭出发,最后还要回到家庭,所以家庭是一个非常值得关注的问题,但我们对它的研究还非常不够。

童年是人生最神奇的阶段经常能听到这样一句话:童年的秘密远远没有被发现。

在我们人类的历史上,相当长的阶段没有把儿童当作人看。

我们的历史书里面有写儿童吗?很少很少。

我们都是宏大叙事理念,儿童从来都是缺位的。

从文艺复兴以后开始看到儿童,开始把儿童当作人看,开始尊重儿童。

特别是有了联合国的《儿童宪章》以后,我们不得不把儿童当作一个人,当作一个独立的人,尊重他的人格。

但是有了《儿童宪章》,就真的把儿童当作儿童了吗?事实上,大量活生生的案例都说明我们并没有把儿童作为真正的儿童来看待。

童年,对人类来说到底意味着什么,我们并不清楚。

搞心理学的都认为人的大脑目前叫black box,是一个黑匣子。

但实际上对做家庭教育的人来说,我们要非常深刻地意识到一个问题:儿童对我们而言还是一个黑匣子。

如果我们真正认识儿童,整个世界都会不一样,整个教育就会不一样。

儿童的很多神奇之处、伟大之处我们没有认识到。

儿童是怎么认识这个世界的,儿童的个性又是怎么形成的?我们必须很谦卑地承认这些问题没有认识。

所以在一定程度上,由于对我们教育对象的不认识,造成了很多教育上的失误,很多教育方式是没有根据的,只是一代一代传下来的。

很多教育是没有建立在对孩子真正的、科学的认知背景下,当然,有时是因为科学本身还不成熟。

我们一直倡导给孩子幸福,但是我们给孩子的是什么幸福,是希望他当下不幸福,去达到未来的幸福。

不是吗?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鞭子本姓竹,不打书不读;不打不成才,一打分数来……我们在教育孩子的时候,实际上幸福和不幸福有四种排列组合:现在幸福,将来也幸福;现在不幸福,将来幸福;现在幸福,将来不幸福;现在不幸福,将来也不幸福。

我们的老师、父母几乎都选择第二个:现在不幸福,将来幸福。

为什么不能让孩子现在幸福将来也幸福呢?我认为整个教育对儿童的认识和理解远远不够。

我们要自觉地意识到:尊重童年。

童年本身是一个最神奇的阶段。

有了一种对孩子当下生活的尊重,对孩子本身作为人的尊重,我们很多教育方式自然就会变化。

所以在一定程度上,教育是一种信仰,一些基本理念的建立,对儿童的基本认识,或者正确的儿童观,是我们教育的一个起点,也是我们整个家庭教育的起点。

父母是孩子最长久的老师父母本身就是儿童最初的世界,他们不仅是第一任老师,实际上也是儿童终身的老师、最长久的老师。

父母的价值、意义和他对孩子的影响,我们还没有非常深刻地意识到。

事实上,在一定程度上孩子就是父母造就出来的。

在孩子身上都可以看到父亲和母亲的影子。

有什么样的父母,往往就有什么样的孩子。

每个孩子都是一颗神奇的种子,这是毫无疑问的。

但是它长在什么样的土地上,他可能会开出不同的花。

在任何土地上种子都是可以开花的。

那么父母对孩子的影响毫无疑问是非常深刻的,也是非常关键的。

父母亲的养育方式的确非常重要。

无论在哪里,我们都离不开父母的影响和父母教育的影响。

父母不教育孩子,孩子会变坏;父母用错误的方式去教育孩子,孩子会变得更坏。

所以在优秀的孩子成为优秀的人才的背后,我们总能找到和谐温馨家庭的影子。

同样,一个不健全的人格,我们可以在家庭中找到矛盾和冲突的因素。

父母对孩子的影响是非常巨大的。

在中国的家庭,父母的素养还有待提高。

大部分父母都没有接受过科学的训练、科学的育儿知识的培训,所以中国的父母亲是经常容易犯错误的。

司机要经过培训才能上路,如果没有经过培训他肯定是要撞车的,说不定自己的性命难保。

做父母的技术要求比当司机要高得多,但是恰恰我们没有经过培训,也不需要任何的认定。

我们的父母亲往往就用一个标准——上清华北大哈佛的标准——来培养孩子。

实际上什么是最好的教育,我一直说最好的教育是帮助孩子成为他自己。

用一个标准一个模式去培养孩子,最后大部分人是失败者。

我们要让所有的孩子都成为英雄,唯一的可能性就是帮助他,让他成为他自己。

让每个孩子在学校里发现他自己,能够和那些最美好的东西相遇,能够找到他自己,最后成就他自己。

事实上,家庭和学校应该是一个帮助孩子发现自己、成就自己的场所,给孩子尽可能多的空间、舞台和机会,这样才有可能让孩子成为他自己。

作为父母亲来说,千万不能要求所有的孩子千篇一律,所有的孩子都成为同一个样子。

帮助孩子树立自信,帮助孩子找到他自己,这才是最关键。

过度关心照顾,结果造成很多长不大的孩子。

过多的限制干涉,也限制了孩子潜能的释放。

家庭是人真正诞生的摇篮一个人,从懵懂无知的孩童到一个独立的人,应该说,成长是一个漫长的历程,但是,家庭毫无疑问是最重要的摇篮。

事实上,我们还远远没有发现家庭教育的价值,还没有专门的家庭教育法律,没有从法律法规的角度来规范我们的家庭教育行为。

所以我们很期待中国教育学会家庭教育专业委员会能够发挥积极作用,推进中国家庭教育法制化建设,推进各级政府进一步重视家庭教育,加强家庭教育的人才培养,等等。

中国教育学会家庭教育专业委员会的使命是推动家庭教育研究,普及家庭教育知识,推进家校合作共建,帮助亲子共同成长。

我们的愿景是成为中国家庭教育最高权威学术团体,最广泛地团结联系家庭教育的专家和实践者,成为最规范严谨的、公开透明的中国教育学会的分支机构。

我们的价值观是保持学术品格,坚持公益精神,尊重知识产权。

把家庭教育做好,首先面临的就是称谓的问题:父母还是家长?我们提出用“父母”去正式取代“家长”的称谓。

家长的含义是家庭的统治者,是孩子命运的掌管者,与爱心无缘,与现代教育相悖,不适应现代社会平等民主的价值理念。

所以我们提出把家长这个词变成父母,把家长学校变成父母学校。

在国际交流中,“家长”这个词翻译成英文是the head of family,直译就是一个家的头。

the parent or guardian of a child就是监护人,包括generation和householder。

可以看出,英文和我们一般意义上使用的“父母”是不对应的,不是一个概念。

“家长”这个词变成父母以后,有利于我们树立新的家庭教育理念。

社会学里讲后喻文化,指很多父母在很多方面是不如孩子的,因为孩子接受的信息比你多,孩子学习的能力比你强。

取消“家长”这个称呼,有利于构建新型的、和谐平等相互尊重、共读共写共同生活的家庭关系,也有利于父母自身的成长。

来找我做辅导的家长,不少是希望解决他们与孩子的沟通障碍。

经常遇到同样的一个情境是,家长满怀不解加一腔悲愤地问我:一件事我说多少遍了,他怎么就听不进去?!这时我会故意追问一句:“您说多少遍了?”家长则一边流露出更多愤慨,一边无奈地回答:“告诉您吧,绝对不下几十遍,上百遍都有!”可关键问题是,如此苦口婆心孩子都听不进去,是不是说话的方式出了问题呢?于是我引领家长去做些切身的体验。

我代表孩子,让家长对着我说那些他们认为很重要、说了几十遍上百遍但孩子就是不听的话,呈现平日的情景。

之后我会建议停顿一两分钟,为的是让彼此都有点时间,确定刚才说话和听话时自己的身体状态、感觉以及感受。

然后角色对调,家长代表他们自己的孩子,我来扮演这个家长,我用家长与孩子说话的姿态、表情、语音、语调和语气,重复家长刚说的那些话。

最后,我们互相交流做“家长”和做“孩子”的体验。

完成上述角色扮演后,绝大多数家长表示震惊——原来我们平时是那样说话的!我们那样说话,连自己都受不了啊!甚至有家长感慨,难怪我们很多时候真诚到了声泪俱下也没有效果,自己气得半死孩子竟视若无睹、依然故我……家长们因切身感受有所醒悟后,我会引导他们练习改变旧的模式,找到新的句式、切入点、姿态等,重新演绎和孩子沟通的过程。

一般情况下,亲子之间的沟通都会比最初顺畅很多。

也有一些家长要求我给出“正确”的语句、措辞以及沟通姿态,我只好抱歉地说:“很遗憾,这类要求我能力不及,饭要自己去吃,日子没有人可以替您去过,具体方法在您自己身上,要您自己去找。

”每个家庭有不同的环境、习惯、背景以及历史,对于求助者,我能够给出的是方法论,同时帮助家长逐渐祛除头脑中固有的那些限制性念头,比如:我的孩子当然就该听我的;学习成绩好才是好孩子;我的人生注定都是挫败,我不会快乐的……让家长体会到那些推动性信念的有效性,比如:孩子是独立个体,应该受到尊重,我应该听听他的想法;我有资格、有能力获得快乐的人生……帮助家长在这些信念的指导和支撑下,有效地解决问题。

说说我自己的一个案例吧。

父亲家规严苛,比如,饭必须吃得一干二净,碗里绝对不能剩一颗甚至半颗米粒。

对此我的两个哥哥执行得一丝不苟,那是说上一遍之后,再用上一两回呵斥和几个巴掌训教出来的结果。

但是唯独在我这个女儿面前,父亲的军人威严总是失效。

从我记事起,面对我碗里顿顿有剩余米粒的情况,他的表情是怒不可遏的,但每次出语都保持柔声细气,给我讲那是不尊重辛劳耕种的农夫……下一顿饭后,他带着一脸的压抑重说起来……如此n年。

直到有一年奶奶来我家,饭后我的碗边照旧剩下一粒米。

父亲的眼睛已经瞪圆了,奶奶却慢慢拿起我的碗,把那颗米粒夹起放进自己嘴里,然后笑咪咪地看着我说:“老家有句老话说啊,谁要是不把饭粒吃光光,以后娶的老婆或者嫁的先生就是个‘痘皮脸’……”那以后,我的碗里再也没有剩过米粒!父亲用我那个年龄没兴趣也几乎听不懂的话告诫我,即便天天重复、顿顿教训,也完全没有效果。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