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腺癌实验动物模型的研究及发展历程
摘要:乳腺癌动物模型根据建立方法可分为自发性、诱发性和移植性,以及转基因乳腺癌动物模型、乳腺癌远处转移动物模型。
并列举现已发现的通过实验动物模型确定的有效治疗方法。
关键词:乳腺癌、实验动物模型、治疗作用
乳腺癌是一种严重危害妇女健康的恶性肿瘤,全世界每年新发乳腺癌约150万例,死亡57万例,而且发病率目前有增高趋势。
乳腺癌动物模型的制作进一步研究乳腺癌的病因、发病机理,这对于乳腺癌的治疗效果和预防有着极大的影响作用。
一个理想、完整的的动物模型,首先应与人体内肿瘤病理生理过程相似,还要便于生产、观察及对各种处理方法进行监测和优选。
1.目前关于乳腺癌动物模型的建立方法有以下几个方面。
1.1 自发性乳腺癌实验动物模型
实验动物种群中自然发生或通过遗传育种培养而保留下来的一
类肿瘤称为自发性肿瘤。
这种模型的特点为实验动物未经过人为处理,到一定时间发生乳腺肿瘤,多采用近交系小鼠。
自发性肿瘤从其发生来看,与人类肿瘤更相似,因此,在自发性肿瘤中,影响肿瘤发生发展的因素更有可能被发现,但缺点在于应用时,肿瘤的发生情况可能参差不齐,不能在短时间内获得大量肿瘤学资料,观察时间长,实验耗费较大。
1.2 诱发性乳腺癌实验动物模型
所谓诱发性模型即使用化学物质、物理、生物因素等可在实验动物中诱发乳腺癌的发生,多数利用强化学致癌物,通过经口、涂抹、注射、埋藏等方法应用于实验动物使之发生乳腺癌。
化学诱导乳腺癌发生的动物模型可用于乳腺癌的病因学研究及预防性研究。
但由于化学诱导乳腺癌发生的动物模型建立的过程长,个体差异很大;而且肿瘤细胞的形态特征差别也很大,所以较少作为肿瘤药物治疗的动物模型。
1.3 移植性乳腺癌实验动物模型
移植性乳腺癌模型的移植物来源于自发性或诱发性乳腺肿瘤细胞株或人类乳腺癌细胞株。
根据肿瘤来源不同可分为同种移植和异种移植。
通过瘤细胞悬液注射、瘤组织小块接种等方法将肿瘤原位或异位植入动物体内。
通过研究认为在对癌细胞的研究中,仅在乳腺癌细胞生长需依靠局部微环境情况下才需要同时移植间质细胞。
1.4 基因乳腺癌实验动物模型
是指染色体基因组中整合有人工导入的外源基因或特定DNA片段并能将其遗传给后代的一类动物。
转基因和基因敲除鼠模型中肿瘤生长和进展快速,可以比较方便地获得肿瘤发展的整个过程,但不适于早期肿瘤预防的研究。
1.5腺癌远处转移动物模型
乳腺癌远处转移动物模型的建立首先有利于药物开发,其次可辨别肿瘤转移抑制或促进基因,使其作为一个新的靶点,用于开发新的治疗方法,并使人们更能理解肿瘤转移的复杂性。
2.对于实验动物的选择
理想的乳腺癌动物模型应具备以下条件:①致癌方法简单、易行;②经济、快速;③指标客观、明确;④对癌变器官的特异性高;⑤重复性好;⑥诱发乳腺癌的病理类型、生物学行为、电镜下表现及组织化学改变等应与人体癌肿相似。
一般实验选择存活率高、饲养方便且发病率高的动物,常选用的动物主要有大鼠、小鼠、裸鼠、猫、犬及兔。
其中,大鼠、小鼠由于成本低,易饲养,且诱癌周期相对较短,故多用于大批量的实验研究。
3.对乳腺癌实验动物模型的治疗研究进展
3.1 生物酶制剂JA对小鼠乳腺癌的消融治疗作用
目的为探讨生物酶制剂JA治疗小鼠乳腺癌的可行性和安全性,为临床应用提供依据。
经实验研究得出的结论为制剂JA对实验性小鼠乳腺癌(MA782肿瘤)有独特的消融效果,明显优于无水乙醇,是一种安全有效的生物酶消融制剂,具有潜在的临床应用前景。
3.2 B7 联合HSV-TK 基因对大鼠乳腺癌的治疗作用
目的为探讨逆转录病毒介导的单纯疱疹病毒胸苷激酶基因和共
同刺激因子B7 基因联合使用对乳腺癌动物模型的体内治疗作用。
经实验研究得出结论: SV-TK B7 基因联合治疗乳腺癌动物模型,能直接杀伤肿瘤并抑制肿瘤生长,延长荷瘤动物的生存期。
3.3 米非司酮对乳腺癌动物模型肿瘤生长抑制作用
目的为观察米非司酮对裸鼠乳腺癌(McF-7,ER+/PR+)模型肿瘤生长速度的影响,同时观察其对微血管密度(MVD)、雌激素受体(ER)、
激素受体(PR)、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以
及bcl一2、Ki67、p53、cerbB·2等相关蛋白的表达的影响,探讨米非司酮对乳腺癌作用的机制。
经实验观察研究得出结论米非司酮对裸鼠乳腺癌模型肿瘤的生长有抑制作用;其生长抑制与促进细胞凋亡、抑制血管生成有关;且对ER+/PR+的乳腺癌细胞效果更明显。
3.4 RU486对乳腺癌动物模型肿瘤治疗效果
目的为使用体外实验的两株乳腺癌细胞移植建立裸鼠乳腺癌模型,观察肿瘤生长速度,同时观察RU486对其影响以及与剂量之间的关系,迸一步评价RU486对乳腺癌的疗效。
经实验研究观察得出结论Ru486可以对乳腺癌的生长起到抑制治疗作用,尤其是对ER++/PR++的乳腺癌效果更明显,可以作为乳腺癌内分泌治疗的一种药物用于临床乳腺癌的治疗。
总结:随着医学界对乳腺癌的认识了解研究的深入,尤其是实验动物学的发展,合适的乳腺癌动物模型的建立将在研究人类乳腺癌的发生、发展、转移等方面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需要注意的是,实验动物模型所能表现出的乳腺癌并不等同于人类乳腺癌,不能完全将实验动物模型应用于人类治疗,它只是起到映射作用,在于比较和推论到人类疾病;同时要根据实验目的设法建立理想的乳腺癌动物模型。
参考文献:
1. 余微波谷俊朝《乳腺癌动物模型的建立》,2005
2.张诗峰《乳腺癌动物模型研究进展》,2005
3. 杨桂仙张大方《乳腺癌动物模型的研究现状与评价》,2007
4. 孙圣荣孙金中金化民姚晓莉张冰涂毅魏文姚峰《生物酶制剂JA对小鼠乳腺癌(MA782
肿瘤)的消融治疗作用》,2006
5. 王烈卫立辛王飞曹贵松钱其军杨广顺郭亚军吴孟超《B7 联合HSV-TK 基因对大鼠乳腺癌的治疗作用》,2000
6. 宁进尧《RU486对乳腺癌动物模型肿瘤治疗效果的研究》,2007
7. 田兴松周文红吴国君孙靖中丛明华《米非司酮对乳腺癌动物模型肿瘤生长抑制的实验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