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届中考语文考前冲刺文言文比较阅读(一)一、《论语》与《诫子书》比较阅读【甲】《论语》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乙】《诫子书》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1、解释下列加点的字:(4分)(1)传不习乎:(2)曲肱而枕之:(3)夫君子之行:(4)意与日去:2、翻译文中画线句子。
(4分)(1)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2)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3、诸葛亮提出的“君子之行”应包括哪几点?(4分)4、两文内容上都强调了古代治学的人都非常重视什么?甲文主要运用了什么修辞格?乙文主要运用了什么修辞格?。
二、《出师表》和《诫子书》比较阅读甲:《出师表》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敝,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
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治;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乙:《诫子书》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
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淫慢(1)则不能励精,险躁(2)则不能冶性。
年与时驰(3),意(4)与日去,遂成枯落(5),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注释:(1)淫慢: 沉迷、滞迟。
(2)险躁:草率、急燥。
(3)年与时驰:年华随着时间流逝而虚度。
(4)意:意志。
(5)枯落:像枯枝落叶般一天天衰老下去。
1、解释下列短语:(1)开张圣听:(2)作奸犯科:(3)陟罚臧否:(4)俭以养德:(5)悲守穷庐: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两个句子的意思。
(4分)(1)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2)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3、选出理解和分析错误的一项。
【】(2分)A.甲、乙两个选段都分别是诸葛亮对儿子和刘禅的劝诫。
B.甲、乙两个选段都通过智慧理性、简练谨严的文字,表达出了父辈对子辈的殷切希望。
C.甲段诸葛亮劝诫刘禅要亲贤远佞,做一个赏罚分明的明君。
D.乙段是诸葛亮给儿子的家书,也是对其一身的总结。
4.诸葛亮分别给了儿子和刘禅什么劝诫?请结合原文谈谈你收获了什么。
(4分)三、《出师表》和《诫子书》比较阅读【甲】《出师表》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
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袆、允之任也。
【乙】《诫子书》夫君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①,非志无以成学。
淫慢②则不能励精,险躁③则不能治性。
年与时驰,意④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①广才:增长才干。
②淫慢:放纵懈怠。
③险躁:轻薄浮躁。
④意:意志。
9、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4分)(1)后值倾覆:()(2)遂许先帝以驱驰:()(3)静以修身:()(4)悲守穷庐:()10、翻译下列句子。
(4分)(1)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2)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11、用“/”划分朗读节奏(各划一处)。
(2分)(1)咨臣以当世之事(2)险躁则不能治性12、对甲乙两文分析有误的一项是(2分)A.甲乙两文都是诸葛亮脍炙人口的名篇。
甲文集叙事、议论、抒情为一体,忠心可鉴;乙文则循循善诱,谆谆教诲,期待殷切。
B.甲文骈散结合,句式整齐,刚柔相济,富有音韵美;乙文则以骈句为主,句式对称,整齐和谐,富有韵律美。
C.甲文内容丰富,情深辞切,追述先帝的知遇之恩,启发后主励精图治;乙文是一封语言质朴的家书,表明作者望子成龙,愿其达官贵。
D.甲文可以看出作者心忧汉室,劝后主广开言路,纳谏治国;乙文体现作者情操高洁,教育儿子修身养性,淡泊明志。
13.乙文中“年与时驰,意与日去”有着强烈的画面感,请根据自己的理解,简要赏析“驰”和“去”两个字的表达效果。
(2分)14.诸葛亮神机妙算,足智多谋,几乎是神的化身。
你了解的诸葛亮还具有哪些可贵品质?他的这些品质给了我们什么启示?(请任写两点谈启示)(2分)四、《小石潭记》《桃花源记》对比阅读【甲】①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②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③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节选自柳宗元《小石潭记》)【乙】①林尽水源,便得一山。
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②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节选自陶渊明《桃花源记》)1、下列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皆若空游无所依(依:依托。
) B.斗折蛇行,明灭可见(斗:北斗星。
)C.阡陌交通,鸡犬相闻(交通:互相通达。
)D.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要:通“邀”,邀请。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之”,同“乃记之而去”中的“之”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忘路之远近。
《桃花源记》 B.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秋水》C.孔子云:何陋之有?《陋室铭》 D.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伤仲永》3、下列对文段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甲文“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从侧面加以烘托,突出潭水的清澈。
B.从乙文“不足为外人道也。
”一句可以看出,桃花源人不希望外人打扰这里的生活。
C.甲乙两文都写作者仕途上遭受挫折,抒发的思想感情是一样的。
D.从表达方式上看,甲文第②段侧重于描写,乙文第②段侧重于叙述。
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4分)(1)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2)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5、甲乙文段中划线句子都是环境描写,它们分别体现了作者怎样的心情?(2分)6、请简述《桃花源记》和《小石潭记》的线索分别是什么?(4分)7、渔人离开桃花源,“便扶向路”,又“处处志之”,而后来“寻向所志”,却“不复得路”。
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4分)8、任选一题作答即可,不得少于100字。
(4分)(1)为了发展旅游事业,当地拟开发小石潭景点,请你根据文章内容为该景点写一则简介。
(2)《桃花源记》表达了陶渊明对理想社会的追求,生活在新时代的我们也都有自己向往的“桃花源”,请简要说说你心目中的“桃花源”。
2019届中考语文考前冲刺文言文比较阅读(一)参考答案一、《论语》与《诫子书》比较阅读一、参考答案:1.(1)传:老师传授的知识(2)肱:胳膊(3)行:操行(4)去:离开,文中指消失,逝去2.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对于我来讲就像天上的浮云一样。
学习必须静下心来,才干须要勤学苦练。
不学习,就没有办法增长才干,不立志就不能完成学业。
3.静以修身,俭以养德,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
4.重视品德的修养;排比、比喻;对比(或对偶)。
二、《出师表》和《诫子书》比较阅读1.(1)扩大圣明的听闻;(2)做奸险的事情触犯法律条文;(3) 升降官职,评论人物好坏;(4)俭朴节约来培养自己高尚的品德;(5) 可悲地守着贫寒的居舍2.(1)应随便看轻自己,说出不恰当的话,以至于堵塞了忠诚进谏的道路。
(2)不看轻世俗的名利就不能明确自己的志向,不宁静就不能高瞻远瞩。
3 .C(本选段讲诉的是扩大听闻、赏罚分明。
)4.儿子:宁静、勤俭;刘禅:扩大听闻、赏罚分明。
三、《出师表》和《诫子书》比较阅读9.(1)遇到,正好碰到(2)比喻奔走效力(3)用来(4)穷困之人居住的房屋(每小题1分)10.(1)在战事失败的时候(我)接受了任命,在危急患难之间(我)受到委任。
(译对“受任”“于”两个核心词给1分;译对“奉命”“危难”两个核心词给1分)(2)不学习就不能增长才干,不坚定志向就不能成就学业。
(译对“非学”、“广才”给1分;译对“非志”、“成学”给1分)11. (1)咨臣/以当世之事(2)险躁/则不能治性(每小题1分)13.“驰”与“去”生动形象地描绘了时光流逝速度之快,一去不复返的状态,告诫儿子珍惜光阴,坚定意志。
(能写出“驰”与“去”所形容的状态及表达效果,意思接近即可)14. 忠心耿耿,知恩图报,心系家园,以天下为己任,教子修身明志,重视德行等。
现实意义:现代社会有些孩子不知感恩,诸葛亮知恩图报的品质是一种美德,令人敬佩。
诸葛亮爱家爱子、重视孩子德行的情怀令人感动,等。
(写两点品质给1分,同时谈出启示给满分)四、《小石潭记》《桃花源记》对比阅读B DC 4、(1)那溪岸的形状像犬牙那样互相交错,不知道它的源头在哪里。
(2)他们自述,祖先为了逃避秦朝时的战乱,带着妻子儿女和乡亲们来到这块与世隔绝的地方。
5、【甲】文划线句抒发了作者悲凉凄怆的心绪;【乙】文划线句表现了作者对理想社会的追求和向往,以及对现实生活的不满。
6、《桃花源记》:以武陵渔人进出桃花源的行踪。
《小石潭记》:作者游览的先后顺序。
7、①暗示“桃花源”是找不到的,这是个似有而无、似真似幻的境界,是作者虚构的产物,现实中是不存在的。
②表现了作者的理想境界,体现了作者对理想社会的追求和向往。
8、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