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民法总则课程笔记整理

民法总则课程笔记整理

民法总则课程笔记整理授课教师:王文军民法入门民法的全貌一、民法的对象:平等主体间的财产关系(财产法)和人身关系——人格关系(人格权法)和身份关系(亲属法和继承法)。

(一)亲属法(二)继承法:遗嘱继承和法定继承。

(三)人格权法(四)财产法:财产的归属(所有)与移转(合同)。

1、所有与合同:(1)所有权保障①排除妨碍请求权②侵权损害赔偿请求权③不当得利返还请求权(2)合同的保障2、财产法的基本构造:(1)物权:①所有权:a.使用价值b.交换价值②限制物权:a.用益物权:支配使用价值。

(例:建筑用地使用权)b.担保物权:支配交换价值。

(例:抵押权)(2)债权:①合同之债②侵权之债③不当得利之债④无因管理之债注:侵权之债、不当得利之债和无因管理之债合称“法定之债”。

二、民法在法律体系中的位置(一)公法与私法:民法是私法中的“基本法”。

(二)民法与商法:一般法与特殊法的关系。

(三)民法与经济法1三、中国民法的发展沿革(一)史尚宽、郑玉波、王利明、江平(二)教师推荐书目:1、梁慧星《民法总论》2、王泽鉴《民法概要》3、魏振瀛《民法》四、民法总则的构造与涵义(一)创造一般性概念(二)特征:1、抽象性:(1)优点:立法经济简易。

(2)确定:难以建立具体轮廓。

2、体系性(三)内容:1、权利:(1)权利主体:自然人和拟制人(2)权利客体:物(3)权利内容(4)权利变动:法律行为或时效因素等2、义务民法总则民事法律关系一、概说:(一)概念(课本P51):民事法律关系是民事主体之间发生的、符合民事法律规范的、以权利义务为内容的社会关系,是民法对其管辖的人身关系和财产关系加以调整的结果。

(二)特征:以权利义务为核心内容。

(三)意义二、民事法律关系的构成(一)主体(课本P53:):1、民法上“人”的含义:(1)适于享有民事权利的社会存在(2)法律认可(赋予其权利能力)2、自然人或法人(课本P53)3、合伙(课本P53)2(二)客体:1、物:(1)人体之外(2)可被主体支配(3)有形(不是绝对的)(4)能够满足主体利益需要2、人格(人格权)3、身份(身份权)4、物的分类(课本P56-58):(1)动产与不动产:①区别标准②区别意义:a.不动产的书面合同b.动产的流转和保护(2)主物与从物:①从物的认定:a.不是主物的成分b.常助主物的效用c.主物和从物应从属一人d.交易上没有特别习惯②区别意义:主物的法律命运变更时,从物要保持一致,以便继续实现①b.之作用。

③物的成分:a.重要成分:如不毁损物的一部分或另一部分,或变更其性质,就不能与物分离的部分。

b.非重要成分:排除法注:重要成分必与物有相同的法律命运。

(3)原物与孳息(原物产生的利):天然孳息与法定孳息。

(4)流通物与限制流通物(5)替代物与不可替代物(6)消耗物与非消耗物(7)可分物(现物分割)与不可分物(变价分割)(8)单一物、合成物和聚合物5、给付——债权关系的客体6、智力成果——知识产权的客体三、民事法律关系的内容(一)积极内容:1、权利(1)权利是什么?(2)权利的分类:①财产权与人身权②绝对权(对世权)与相对权(对人权)③支配权、请求权、形成权与抗辩权3a.支配权:仅凭权利人意志就可实现权利内容(排他性)。

b.请求权:需义务人配合(以他人行为为媒介)。

c.抗辩权:请求权的反对权。

c1:延期性(一时性)抗辩权(例:同时履行义务)c2:永久性抗辩权(诉讼时效)c3:“阻止权利发生的异议”和“权利消灭的异议”严格意义上不属于抗辩权的一部分。

d.形成权:能够单方面变更法律关系的权利。

例:撤销权注:对相对人应有适当保护。

限制条件:不得撤回,也不得附加条件和期限。

④主权利与从权利:根据权利之间的相互关系划分。

主权利:不以其他权利为存在条件。

从权利:以主权利的存在为前提。

例:在债权和抵押权这一组关系中,债权是主权利,抵押权是从权利。

注:主从权利享有相同的法律命运。

⑤既得权与期待权2、权能:权利的具体运用形式3、权限(二)消极内容:1、义务:(1)形态(2)分类:①法定义务与约定义务②消极义务与积极义务③主义务与从义务④第一次义务与第二次义务(3)民事责任:是债的一般担保。

2、法律上的拘束:不可抗拒的必须性。

3、不真正义务:不产生针对他人的法律责任,而是为义务人自己的利益而存在。

民事法律关系的变动一、变动的情形(一)发生(二)变更:1、主体变更2、课题变更3、内容变更(三)消灭二、民事法律事实(一)概念(课本P61):是符合民法规范,能够引起民事法律关系发生、变更和消灭的客4观现象。

(二)分类:1、行为(课本P62):(1)行政行为(征收、罚没等)(2)司法行为(3)民法上的行为:①表示行为:a.法律行为——意思表示b.准法律行为——法律赋予②非表示行为(事实行为)例:无因管理、占有、添附、侵权等。

2、事件自然人一、自然人的能力(一)概念:生理学意义上的人。

(二)自然人的权利能力:1、涵义:充当民事主体的资格。

2、特点:(1)平等性:机会和资格平等。

(2)普遍性(3)不可剥夺性(4)不可转让性和不可抛弃性3、权利能力与权利:(1)权利能力是前提资格,权利是运用前者的结果。

(2)权利能力是权利义务的双重资格,权利不含有义务。

(3)权利能力存续不断,权利存续与否取决于具体法律事实。

(4)权利能力与自然人不可分离,权利大多可以转让。

4、权利能力的开始:(1)以出生为始期:①出生:胎儿脱离母体并独立呼吸。

②户籍证明优先,其次为医院出生证明,再次为其他证明。

(2)胎儿利益的保护:①胎儿与继承:a.胎儿活体出生,根据《继承法》第28条,遗产继承应保留其份额。

b.胎儿死体,根据《继承法意见》第45条,遗产由被继承人的继承人继承。

②胎儿与侵权行为:宗金娜案5、权利能力的终止:(1)以死亡为终期:同一事件中多人死亡的继承关系认定,根据《继承法意见》第2条,如不能确定死亡先后时间的,推定没有继承人的人先死亡。

死亡人各自都有继承人5的,如几个死亡人辈份不同,推定长辈先死亡;几个死亡人辈份相同,推定同时死亡,彼此不发生继承,由他们各自的继承人分别继承。

目的:简化法律关系。

(2)死后权利保护:荷花女案、霍寿金案(三)自然人的民事行为能力1、行为能力与权利能力民事行为能力:能够以自己的行为取得民事权利、承担民事义务的资格。

2、划分:(1)完全民事行为能力:年满18周岁(16周岁以上不满18周岁的自然人,能够以自己的劳动收入,并能维持当地群众一般生活水平的,可以认定为以自己的劳动收入为主要生活来源的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

(2)限制民事行为能力:①年满10周岁不满18周岁。

②患有不能完全辨认自己行为的精神疾病。

(3)无民事行为能力:①不满10周岁。

②患有不能辨认自己行为的精神疾病。

二、监护(一)意义1、概念(课本P68):监护是监护人对未成年人和需要保护的成年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合法权益依法实行的监督和保护。

2、性质:是一种职责。

3、监护与亲权(二)分类:1、按设立方式:(1)公法监护①法定监护②指定监护(2)私法监护①遗嘱监护②意定监护2、对未成年人监护:(1)法定监护人(2)指定监护人(争议时适用)(3)协议确定监护人(《民通意见》第15条:有监护资格的人之间协议确定监护人的,应当由协议确定的监护人对被监护人承担监护责任)3、对(成年)精神病人监护(三)监护人职责(课本P72):1、担任被监护人的法定代理人,代理被监护人进行民事活动,实施法律行为(如代理诉讼)。

2、保护被监护人的人身、财产及其他合法权益。

3、承担被监护人致人损害的侵权责任。

4、监护人不履行监护职责或侵害被监护人的合法权益,给被监护人造成财产损失的,负赔6偿责任。

(四)监护的终止1、被监护人获得完全民事行为能力。

2、被监护人或监护人一方死亡。

3、监护人丧失行为能力。

4、正当理由辞去。

5、监护人资格被撤销。

三、住所(一)概念:自然人生活和法律关系的中心地。

《民法通则》第15条规定:自然人以他的户籍所在地的居住地为住所。

(二)意义(课本P73):1、是确定准据法的根据之一。

2、是法院对民事案件的管辖根据。

3、是确定失踪的根据之一。

4、是确定债务履行地的根据。

5、是继承活动进行的地点。

6、是民事诉讼文书的送达地点。

四、宣告失踪和宣告死亡(一)宣告失踪1、概念(课本P74):自然人离开自己的住所或居所,没有任何消息达2年,处于生死不明的状态的,经利害关系人申请,法院在查明事实后,依法宣告该自然人为失踪人,以结束失踪人财产关系上的不确定状态的司法程序,为宣告失踪。

2、条件(课本P74):(1)自然人下落不明满2年,时间从音讯消失次日起计算。

(2)有利害关系人的申请。

(《民通意见》第24条:申请宣告失踪的利害关系人的列举)(3)须经法院宣告。

①由下落不明人住所地的基层法院宣告。

②下落不明者的答复期限为3个月。

3、法律后果(课本P75):(1)为失踪人设立财产管理人。

(2)债务之履行与接受履行。

4、撤销(课本P75):《民法通则》第22条规定,被宣告失踪的人重新出现或者确知他的下落,经本人或者利害关系人申请,人民法院应当撤销对他的失踪宣告。

(二)宣告死亡1、概念(课本P75):宣告死亡是自然人下落不明达到一定期限,经利害关系人申请,法院宣告其死亡的法律制度。

2、条件(课本P75):(1)时间期限:①普通期限:4年(公告期1年)②特别期限(适用因意外事故造成自然人下落不明):2年(公告期1年)③因事故下落不明,经有关机关证明不可能生存(如海上空难):公告期3个月7④因战争下落不明的:从战争结束之日起计算,4年。

(2)由利害关系人申请。

(申请顺序:《民通意见》第25条)(3)须经法院宣告。

3、法律后果(课本P75):(1)财产继承启动,婚姻关系和所负债务消灭。

(2)与自然死亡不同:被宣告死亡人如果实际上存活,那么其在生存地的法律行为继续有效,如果宣告死亡法律后果与其实际法律行为相冲突的,以其本人的实际法律行为为准。

4、撤销:(1)法律后果:①财产关系:恢复原状(适当补偿的涵义:补偿价值应与原物价值相当)(2)程序(课本P76)(三)宣告失踪和宣告死亡的关系(课本P76)法律行为一、概述(一)涵义:是指以意思表示为其必备要素,原则上与意思表示相同的效果将得到认可的行为。

1、是一种法律事实。

2、以意思表示为要素。

3、发生私法上的效果。

(二)法律行为与私法自治1、私法自治的表现:(1)合同自由(2)处分自由(3)遗嘱自由(4)结社自由2、限制条件的体现:(1)使用民法的法律技术。

(2)国家以法律制度参与行为内容的形成。

(3)监督行为自由。

(4)限制内容。

(5)机关参与。

(6)强制缔约。

(三)法律行为的分类1、单方法律行为、双方法律行为、多方法律行为和决议(课本P104):(1)单方法律行为:无需受领意思表示(2)双方法律行为:合同(3)多方法律行为(4)决议(多方):以社团法为主①各意思表示内容、词句一致。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