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管辖权异议的裁定上诉期间原告撤诉问题浅析案例分析

管辖权异议的裁定上诉期间原告撤诉问题浅析案例分析

案例分析管辖权异议的裁定上诉期间原告撤诉问题浅析【基本案情】一审郊区人民法院受理原告太原市晋源区某公司诉被告北京大兴区某公司合同纠纷一案,提交答辩状期间,北京大兴区某公司提出管辖权异议。

一审法院经审查认为异议不成立,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38条的规定,裁定驳回了北京大兴区某公司的对管辖权异议提出的申请。

北京大兴区某公司合同不服该裁定,上诉至本院。

在本院审查管辖权异议期间,原告太原市晋源区某公司向郊区法院提出撤诉申请,一审法院裁定准予原告撤诉。

【争议焦点】这一案件引出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即:被告对管辖权异议的裁定上诉期间,一审法院能否作出准许原告撤诉的裁定?【分歧】对上述问题,法律上并无明确的规定,因此,在案件的处理过程中引发了激烈的争论,存在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

一种观点认为:一审法院有权作出是否准许原告撤诉的裁定,二审法院无需再审查管辖权异议的裁定,应终结案件的审理。

理由如下:《民事诉讼法》第13条规定:“当事人有权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处分自己的民事权利和诉讼权利。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民事诉讼法>若干问题的意见》第161条规定:“当事人申请撤诉或者依法可以按撤诉处理的案件,如果当事人有违反法律的行为需要依法处理的,人民法院可以不准撤诉或者不按撤诉处理。

”民事权利是一种私权利,根据意思自治的原则,当事人有权利自由处分诉权。

原告从起诉后到宣判前,只要是不违反法律、法规的禁止性规定,不侵害他人的合法利益,不是出于恶意或规避法律,就有权处分自己的民事权利,包括实体权力和诉讼权利,因此,虽然案件在二审管辖异议审理期间,只要原告的撤诉申请满足前述条件,一审法院就应准许原告的撤诉。

被告的管辖权异议上诉是建立在原告起诉、原审法院驳回异议申请的基础上,既然原告已经申请撤诉,一审法院又准许撤诉,根据“无诉便无审判”,二审对管辖异议的上诉审理已经没有必要。

二审法院应根据一审法院准许撤诉的裁定,终结上诉案件的审理。

另一种观点认为:二审法院应正常审理案件;在二审法院就管辖权作出裁定前,一审法院无权准许原告撤诉。

理由如下:当事人就管辖权异议上诉后,二审法院须就审判权的归属作出裁定。

在二审裁定作出前,一审法院的审判权处于待定状态,而裁定准许撤诉与否是审判权的一部分,是有管辖权的法院才有权作出的裁判。

因此,在二审法院作出维持原裁定的结论之前,一审法院暂时无权对原告的撤诉申请作出准许与否的裁定。

一审法院应根据二审的裁定结果作出相应的处理:如果二审法院维持了一审驳回管辖异议申请的裁定,则一审法院可根据原告的撤诉申请是否符合法律规定,作出准许撤诉与否的裁定;如果二审法院作出撤销了一审裁定、移送其他法院审理的裁定,则一审法院对该案没有审判权,无权准许原告撤诉,应按二审的裁定将案件移送有管辖权的法院审理。

【笔者观点】笔者认为,这一看似细小的问题涉及法院、原告、被告三方在民事诉讼中制衡的应然关系。

从具体结构看,民事诉讼应当是一个由原告、被告、法院三方构成的等腰三角形。

因此,笔者拟从遵循诉讼结构的动态平衡这一思路出发探讨该问题。

民事审判权是国家赋予人民法院的对民事案件进行审理和裁决的权力。

与审判权相对应的是当事人的处分权。

诉权属于当事人的处分权,它是一种程序权利,是“当事人可以基于民事纠纷的事实,要求法院进行裁判的权利。

”广义的诉权应包括起诉权、上诉权、申请再审权和撤诉权。

诉权与审判权之间的应然关系可以表述为:诉权制约审判权的运行;审判权监督诉权的行使。

审判权和诉权在运行中实现平衡,是民事诉讼程序合理化的基本结构。

一个相对制衡的诉讼,才是一个公平和富有效率的解决纠纷的方式。

由于本文讨论的是被告对管辖权异议的裁定上诉期间原告撤诉问题,涉及的诉权为原告的撤诉权和被告的程序上诉权。

因此,笔者仅展开讨论该情形下双方当事人两类诉权与审判权的应然关系。

(一)审判权与原告撤诉权的应然关系。

撤诉,又称撤回起诉,是指当事人对人民法院已经受理的诉讼予以撤销,以求停止诉讼的行为。

撤诉权是当事人的程序选择权之一,狭义的撤诉权实则是原告一方对其诉讼权利的处分。

本文中讨论的撤诉权皆指狭义的撤诉权。

1.原告撤诉权制约法院审判权。

撤诉权是原告自由处分其诉讼权利的体现,是原告自愿结束诉讼程序意愿的体现。

在以当事人意思自治为基本原则的民事领域,法院应当充分尊重当事人的意愿,在法律规定应当准许原告撤诉的情形下应当裁定准许原告撤诉。

2.法院审判权监督原告的撤诉权。

《民事诉讼法》第131条第1款规定:“宣判前,原告申请撤诉的,是否准许,由人民法院裁定。

”从当事人的处分权对审判权制约的程度来看,分为绝对处分权和相对处分权,我国民诉法规定的撤诉权属于后者,原告申请撤诉,法院必须进行监督,在必要情况下可以进行干预。

撤诉权并非一经行使即产生相应法律效果。

并且,实践中存在原告滥用撤诉权现象,导致程序不安定和诉讼效率低下。

例如,原告反复的起诉、撤诉、同一法律关系再起诉,造成诉讼过程中资源的耗费,无故增加司法活动的成本。

因此,从实践上看,原告的撤诉权也应当受到司法的监督和合理干预。

3.处分实体利益的撤诉权对应实体审判权原告撤诉是对实体利益的处分,即撤诉权的行使会直接影响当事人的实体性权利,直接关系已经启动的诉讼程序是否终止。

对法院来说,撤诉也是法院的一种结案方式。

因此,法院对撤诉的裁定权关系到该院对该案的实体审理权。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在经济审判工作中严格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的若干规定》关于管辖问题的第3条规定:“两个以上人民法院之间对地域管辖有争议的案件,有关人民法院均应当立即停止进行实体审理,并按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民事诉讼法的意见第36条的规定解决管辖争议。

协商不成报请共同上级人民法院指定管辖的,上级人民法院应当在收到下级人民法院报告之日起三十日内,作出指定管辖的决定。

”第4条规定:“两个以上人民法院如对管辖权有争议,在争议未解决前,任何一方人民法院均不得对案件作出判决。

对抢先作出判决的,上级人民法院应当以违反程序为由撤销其判决,并将案件移送或者指定其他人民法院审理,或者由自己提审。

”管辖权异议的裁定上诉期间,案件管辖权和上述规定中所指的管辖权一样处于待定状态,在二审法院未作出终审裁定前,一审法院应当停止实体审理,不得对案件作出判决,即一审法院对案件实体的审判权处于冻结状态。

因此,一审法院无权裁定准许原告撤诉。

(二)审判权与被告程序上诉权的应然关系被告对管辖权异议的裁定上诉属于程序上诉,二审法院应当根据法律和事实作出终审裁定。

审判权与诉权的关系在该上诉审程序中具体表现为:一方面要求被告上诉权能自由的得到行使,不受审判权的独断和压抑;另一方面又要求审判权充分发挥作用,审查被告上诉的合法合理性,保障诉讼的顺利进行。

由于二审法院对管辖权异议裁定的审查并不涉及案件中原被告实体权利义务的审查,鉴于长期存在于我国诉讼过程中的“重实体、轻程序”思想,以及审判权作为国家权力天然具有的扩张性,对被告程序上诉权的保障就显得尤为重要。

在本案中,认为二审法院无需再审查管辖权异议的裁定,一审法院有权裁定是否准许原告撤诉的观点就无故剥夺了被告的程序上诉权,应属不妥。

(三)被告程序上诉权对原告撤诉权的制衡法律赋予了原告起诉的权利,被告相对来说处于被动应诉的劣势状态。

如果原告任意撤诉,将损害被告的诉讼利益,浪费被告投入诉讼中的人力、物力和财力。

如果不赋予被告相应于原告起诉权的权利,则“造成原告、被告诉讼权利失衡,使被告的诉权部分地依附于原告的诉权,被告追求胜诉的权利就成了一种不确定的权利,而被告积极获得利己判决的努力也随时可能因原告的撤诉化为泡影。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被告提出管辖权异议的权利和对管辖权异议的裁定上诉的权利是对原告起诉权的一种限制。

民事诉讼中,诉讼双方当事人享有平等的诉讼地位和诉讼权利。

人民法院保障双方当事人平等诉讼权利的行使。

当原告提出撤诉申请时,处于水平状态的原被告天平明显出现了失衡,此时原告处于优势地位,打破了平衡状态下原告、被告、法院形成的等腰三角形诉讼结构。

对此,需要法院保障被告相应诉讼权利的行使,以致恢复诉讼结构的平衡状态。

虽然我国现有法律对原告撤诉控制不够,对被告相应权利赋予不足,但司法实践中法官必须具有平衡原被告双方诉讼权利的思想和理念。

如若漠视被告的管辖权异议裁定上诉权径直由一审法院审查原告撤诉无异于再次打破诉讼结构的平衡。

再者,鉴于实践中存在的地方保护主义,被告提出管辖权异议的权利对于维护自身的权益具有现实意义。

综上,笔者认为,从有利于原被告双方诉讼权利的平衡出发,也应当等待二审法院对被告的程序上诉作出终审裁定后,由最终有管辖权的法院审查原告的撤诉申请。

【结论】根据分析原告、被告、法院三方在管辖权异议的裁定上诉期间原告提出撤诉时的制衡关系,笔者得出结论:一审法院应当等待二审法院对被告的上诉作出裁定,如果二审法院裁定一审法院对此案具有管辖权,那么一审法院有权作出是否准许原告撤诉的裁定;如二审法院裁定一审法院对此案不具有管辖权,一审法院应将案件移送有管辖权的人民法院,由有管辖权的人民法院作出准许或者不准许原告撤诉的裁定。

实践中还可能存在一类情况,即原告递交撤诉申请的同时,被告也提出撤回上诉的。

这种情形,二审法院经审查裁定准许被告撤回上诉后,一审法院可以作出是否准许原告撤诉的裁定。

被告对管辖权异议的裁定上诉期间,原告申请撤诉是实践中出现的特殊情况。

在法律并未明文规定的情况下,实践中出现了不同的处理方法。

本文旨在抛砖引玉,为这一问题的解决提供新的思路。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