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我国八大戏曲剧种

我国八大戏曲剧种

我国八大戏曲剧种京剧京剧,戏曲剧种的一种。

清光绪年间形成于北京(一说形成于道光年间)。

其前身为徽剧,通称皮簧戏,同治、光绪两朝,最为盛行。

道光年间,汉调进京,被二簧调吸收,形成徽汉二腔合流。

《燕京岁时记》载:“咸丰以前,最重昆腔高腔……咸丰以后,专重二簧。

”其中所提二簧,即指包括西皮在内的皮簧戏。

王梦生《梨园佳话》称:“徽调者,皮簧是也。

”可见在民国初年还有人把皮簧称作徽调。

但严格地说,二簧与皮簧两个名称应有区别:二簧只代表初期的徽调,而皮簧则为包括西皮在内的新的徽调。

至清末民初,通称皮簧戏。

光绪、宣统年间,北京皮簧班接踵去上海演出,因京班所唱皮簧与同出一源、来自安徽的皮簧声腔不同,而且更为悦耳动听,遂称为“京调”,以示区别。

民国以后,上海梨园全部为京班所掌握,于是正式称京皮簧为“京戏”。

“京戏”一名,实创自上海,而后流传至北京。

在皮簧戏衍变为京戏的过程中,同治、光绪年间皮簧班中改笛子为胡琴,统一了伴奏乐器以后,陆续出现了一批著名演员。

他们在不同程度上都善于吸取其他地方戏的各种优点,并在艺术形式方面敢于进行革新尝试,形成了皮簧戏舞台上争奇斗胜、百花齐放的局面,迅速促进了皮簧戏的发展,终于形成一个崭新的剧种──京剧。

近百年来,这个剧种遍及全国,已成为中国影响最大、最具有代表性的一个剧种。

一度称“平剧”,后称京剧。

艺术特色京剧舞台艺术在文学、表演、音乐、唱腔、锣鼓、化妆、脸谱等各个方面,通过无数艺人的长期舞台实践,构成了一套互相制约、相得益彰的格律化和规范化的程式。

它作为创造舞台形象的艺术手段是十分丰富的,而用法又是十分严格的。

不能驾驭这些程式,就无法完成京剧舞台艺术的创造。

由于京剧在形成之初,便进入了宫廷,使它的发育成长不同于地方剧种。

要求它所要表现的生活领域更宽,所要塑造的人物类型更多,对它的技艺的全面性、完整性也要求得更严,对它创造舞台形象的美学要求也更高。

当然,同时也相应地使它的民间乡土气息减弱,纯朴、粗犷的风格特色相对淡薄。

因而,它的表演艺术更趋于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最大限度地超脱了舞台空间和时间的限制,以达到“以形传神,形神兼备”的艺术境界。

表演上要求精致细腻,处处入戏;唱腔上要求悠扬委婉,声情并茂;武戏则不以火爆勇猛取胜,而以“武戏文唱”见佳。

京剧继承了皮簧戏的艺术成就及其丰富的剧目。

不但有二簧、西皮、吹腔、四平调、拨子等属于二簧系统的剧目。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经过戏曲工作者和广大戏曲演员相互合作,共同进行整理修改,其中优秀的剧目作为民族文化艺术遗产列入中国新文化艺术林苑而被保留下来,继续在舞台上广泛流传。

这类剧目据估计大约有200余出,例如《宇宙锋》、《玉堂春》、《长坂坡》、《群英会》、《打渔杀家》、《五人义》、《挑华(滑)车》、《打金枝》、《拾玉镯》、《三击掌》、《六月雪》、《四进士》、《搜孤救孤》、《秦香莲》、《打严嵩》、《挡马》、《金玉奴》、《樊江关》、《野猪林》、《八大锤》、《空城计》、《霸王别姬》等,其题材和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有文戏、武戏、唱功戏、做功戏、对儿戏、群戏、折子戏、本戏等。

各种形式的剧目,统称为传统戏。

行当分类京剧行当的划分,除依据人物的自然属性(性别、年龄)和社会属性(身份、职业)外,更主要的是按人物的性格特征和创作者对人物的褒贬态度不同而异。

行当划分由来已久,对京剧划分行当影响最大的,当数汉剧。

汉剧共分为10种行当:一末、二净、三生、四旦、五丑、六外、七小、八贴、九夫、十杂。

这十种行当所扮演角色的内容,大概是这样:末是主要的男性角色,就是京剧里边的生行;净与京剧里的净是一样的,指的是花脸;旦就是京剧里的旦,指的是女角色;贴,是贴旦的简称,京剧在早期划分行当,也包括贴旦在内,指的是比较次要的旦行角色,俗称二旦,例如现在京剧《红娘》里扮演莺莺小姐的,就是贴旦。

夫,扮演车夫、轿夫、马童、衙役一类角色。

总的说来,汉剧的这十种行当,划分得比较细致,为京剧划分行当,打下了基础。

京剧后来划分为生、旦、净、丑四大类型,似乎比较简化精练,但每个大类之中,又包含若干小类,所以实际上是把这十种行当都包括在内了。

不仅包括在内,而且更为细密严谨。

唯一不同的是汉剧虽然有了生行,可他的主要行当是末,而不是生。

发展到京剧,生行就成为主要行当了。

四大名旦梅兰芳(1894━1961),江苏人。

他善于向前辈艺术家学习,吸收各方面艺术修养,勇于创杂邙又认真总结经验。

他的演唱,雍容华贵,典雅清丽,世称“梅派”。

建国后,他注重加工、提高最能代表梅派艺术的剧目如《宇宙锋》、《奇双会》、《贵妃醉酒》、《霸王别姬》等。

唱腔音乐方面,大胆增加伴奏乐器二胡以及笙、九云锣等,使旦角唱腔趋于委婉绮丽。

他在《天女散花》、《洛神》、《贵妃醉酒》等剧目中舞姿极为华美优雅;还在《西施》中创造了羽舞,在《霸王别姬》中创造了剑舞等。

他在艺术上的创造精神,开创了一代新风。

程砚秋(1904━1958),北京人。

先后受教于王瑶卿、梅兰芳。

所演的剧目有《梨花记》、《龙马姻缘》、《花舫缘》、《红拂传》等。

他结合自己的嗓音特点,深研发声吐字、四声音韵,通过实践,创造了一种深邃沉郁、外柔内刚的程腔。

他一生创造了多种多样的舞台艺术形象,尤擅刻画柔韧、坚毅、深沉的妇女性格。

荀慧生(1900━1968),河北人,师乘王瑶卿。

他戏路很广,擅青衣、花旦、刀马旦,尤以扮演天真、热情的少女见长。

排演过许多新戏,如《丹青引》、《钗头凤》、《香罗带》等。

他吸收梆子的精华,丰富了京剧传统艺术,发展创造出具有独特艺术风格的“荀派”,在京剧界影响很大。

尚小云(1899━1976),河北人,初习武生,后改旦角。

他嗓音宽亮刚劲独擅剧目有《昭君出塞》、《梁红玉》、《双阳公主》等。

主办荣春社科班,弟子很多,知名者有尚长麟、杨荣环、梁秀娟、李翔等,为京剧舞台培养了大量的人才。

豫剧豫剧为我国“八大剧种”之一,形成于清朝初年,至今已有300多年历史,是洛阳、也是河南的主要剧种,在国内外影响仅次于京剧。

豫剧形成以后,由于语音方言的不同,在各地流传过程中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多路流派:以开封为中心的唱法称“祥福调”;以商邱为中心的唱法称“豫东调”,又称东路调;以洛阳为中心流传的唱法称为“豫西调”,又称西府调、靠山簧;豫东南沙河流域流传的唱法称“沙河调”,又称本地梆。

豫剧音乐丰富多采,唱腔属板腔体。

唱词通俗易懂,多为七字句或十字句。

它有独特的板式结构和比较完整的音乐程式。

可分为慢板、流水板、二八板、飞板四大板类。

豫剧的伴奏乐器分文武场面,文有二弦、三弦、月琴,称之为老三手或仨弦手。

后因二弦音色尖噪而代之以板胡。

武场常用的乐器有板鼓、堂鼓、大锣、小锣(又名堂锣或手锣)、手镲、梆子、手板等。

豫剧传统剧目约有七百余出。

比较有代表性的是《对花枪》、《三上轿》、《地塘板》、《提寇》、《铡美案》、《十二寡妇征西》等。

建国以后,经过推陈出新,出现一批优秀传统剧目,如《穆桂英挂帅》、《破洪州》、《唐知县审诰命》等,普遍受到人们的欢迎。

由于音乐工作者的创新与出新,谱写出了一批脍炙人口的音乐唱腔,从而使豫剧成为全国人民所喜闻乐见的一种戏曲形式。

豫剧的行当和班社,俗话说“四生四旦四花脸,八个场面(即一鼓二锣仨弦手,梆子手镲共八口)俩箱倌”。

四生是大红脸(又叫红净)、二红脸(又叫马上红脸)、小生、边生(又叫二补红脸);四旦是正旦(青衣)、小旦(花旦、闺门旦)、老旦、帅旦;四花脸是黑头(副净)、大花脸、二花脸、三花脸。

正因为是男八女四的行当,把四生四花脸叫做外八角,以男角为主的戏叫做“外八角戏”。

黄梅戏黄梅戏是安徽的主要地方戏曲剧种。

黄梅戏原名“黄梅调”或“采茶戏”,是十八世纪后期在皖、鄂、赣三省毗领地区形成的一种民间小戏。

其中一支逐渐东移到以安徽省怀宁县为中心的安庆地区,与当地民间艺术相结合,用当地语言歌唱、说白,形成了自己的特点,被称为“怀腔”或“怀调”。

这就是今日黄梅戏的前身。

在剧目方面,号称“大戏三十六本,小戏七十二折”。

大戏主要表现的是当时人民对阶级压迫、贫富悬殊的现实不满和对自由美好生活的向往。

如《荞麦记》、《告粮官》、《天仙配》等。

小戏大都表现的是农村劳动者的生活片段,如《点大麦》、《纺棉纱》、《卖斗箩》。

解放以后,先后整理改编了《天仙配》、《女驸马》、《罗帕记》、《赵桂英》、《慈母泪》、《三搜国丈府》等一批大小传统剧目,创作了神话剧《牛郎织女》、历史剧《失刑斩》、现代戏《春暖花开》、《小店春早》、《蓓蕾初开》。

其中《天仙配》、《女驸马》和《牛郎织女》相继搬上银幕,在国内外产生了较大影响。

严凤英、王少舫、吴琼、马兰是黄梅戏的著名演员。

评剧评剧是我国北方地区的一种地方戏,在华北、东北及其他一些地区流行很广,是广大人民所喜闻乐见的剧种之一。

评剧原名“平腔梆子戏”,俗称“唐山落子”,“蹦蹦戏”。

1910年左右,形成于河北唐山一带。

评剧在现代戏的创作演出方面影响很大。

其中如解放初期小白玉霜演出的《九尾狐》、《小女婿》,新凤霞演出的《刘巧儿》、《祥林嫂》、《小二黑结婚》、《艺海深仇》,东北韩少云演出《小女婿》,都受到普遍的欢迎。

评剧的男腔和女腔,是在莲花落、蹦蹦戏的音乐基础上,逐步吸收并借鉴梆子、京剧的唱法形成的。

伴奏以胡胡(板胡)为主,打击乐器与京剧大体相同。

评剧女腔开初是由月明珠等人创造的,男腔是由倪俊生等人创造的。

川剧川剧是我国戏曲宝库中的一颗光彩照人的明珠。

它历史悠久,保存了不少优秀的传统剧目,和丰富的乐曲与精湛的表演艺术。

它是四川、云南、贵州等西南几省人民所喜见乐闻的民族民间艺术。

在戏曲声腔上,川剧是由高腔、昆腔、胡琴腔、弱腔等四大声腔加一种本省民间灯戏组成的。

这五个种类除灯戏外,都是从明朝末年到清朝中叶,先后由外省的戏班传入四川。

川剧的剧目十分丰富,早有“唐三千,宋八百,数不完的三列国”之说。

这些剧目中除“荆、刘、拜、杀”睌以外,属于高腔系统的有“五袍”、“四柱”、“江湖十八本”,还有川剧界公认的“四大本头”。

川剧的昆、高、胡、弹、灯五种声腔的音乐都各有自身的特点。

川剧舞台上所以能出现众多富有的艺术形象,还与它的行当划分较细有关。

川剧的行当总的方面分生、旦、净、末、丑、杂等六大类。

川剧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由于各种声腔流行地区不同,艺众的师承关系不同,大约在清同治和光绪年间,逐渐形成了一些流派。

在这些流派中,除了象旦行浣(花仙)派、丑行傅(三乾)派、曹(俊臣,武生、武丑,有“曹大王”的赞称)派等以杰出艺人称派外,主要则是按道(即流行地区)分为川西派、资阳河派、川北派、川东派等四派。

川剧不仅行当多,流派多,而且精彩的特技多。

如《水漫金山》中的白娘子和小青的“托举”,《打红岩》肖方的藏刀,《治中山》中乐羊子的几次变脸等。

越剧越剧,发源于浙江省绍兴地区嵊县一带(古越国所在地)的农村。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