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集安,一座美丽的边陲小城

集安,一座美丽的边陲小城

集安,一座美丽的边陲小城
到集安旅游,纯属误打误撞。

在筹划旅游线路时,原计划游完
长白山以后去丹东,但大巴要开十几个小时,人太累了,就打听中
间有没有好玩的地方。

有人介绍说,集安这个地方不错。

于是,我
们就来到了集安。

集安原来是一座默默无闻的边陲小城。

2004年,集安境内的高句丽遗迹申请世界历史文化遗产成功,使得集安的知名度大大提高,变成一个历史文化名城。

集安三面环山,一面临鸭绿江,市区面积不大。

以黑、白、灰
为主色调的楼房排列在路的两旁,街道整洁、宽敞。

不少马路的一
侧还有一道小溪,清澈的溪水潺潺流过,整个城市带有几分江南韵味。

市政府前的市政广场和莲花湖公园、滨江休闲广场连成一片,
显得很大气。

这个地方我们去了二次。

第一次是晚上,广场上很热闹,到处是散步的,聊天的,跳舞的人群,孩子们则成群结队地奔
跑玩耍。

三处喷泉灯光忽明忽暗,水柱忽高忽低,光影变幻,五彩
缤纷,使小城的夜景更加迷人。

我们转悠了好久,仍觉得意犹未尽。

第二天一早又专门去了一次,拍了一些照片。

市政广场上有一座三足乌的雕像。

三足乌又称太阳鸟,是中国
古代传说的天帝之子。

高句丽的第一代王自称是“天帝子“,因此
三足乌也是高句丽的图腾。

市政广场前面是莲花湖公园。

莲花池内碧绿的荷叶随风轻摆,
野鸭在池中游来游去。

莲花湖畔有一座新建的集安市博物馆。

博物
馆的外形呈八边形,宛如一朵盛开的八瓣莲花。

外墙饰材是高句丽
文化石。

博物馆占地面积13120平方米,地下一层,地上三层,是我国乃至亚洲最大的高句丽文物展示中心。

公园四周花丛中散落着一些石碑。

其中一块刻着我国著名学者
郭沫若的诗句:“未能远远到辑安,好太王碑无恙否”。

集安原名”辑安“,1965年改名为”集安“。

郭沫若1958年访问吉林,曾打算到集安看看高句丽的遗迹”好太王碑“,后因病未能成行,留下了遗憾。

到集安旅游主要看高句丽遗迹。

高句丽政权始建于公元前37年,是汉王朝在东北地区的基层地方政权,大约相当于一个县。

魏晋时
期中原战乱,高句丽乘机扩张,成为地方割据政权,以后又将势力
延伸到朝鲜半岛的北部。

高句丽鼎盛时期势力范围包括辽宁、吉林
东南部及朝鲜半岛的北部,曾打败过隋炀帝的百万大军。

公元668年,唐朝联合朝鲜半岛南部的新罗出兵讨伐高句丽,攻占了高句丽
的都城,高句丽灭亡。

高句丽705年的历史中,先后在三个地方建
立都城。

早期在辽宁恒仁县的五女山城,中期在集安,晚期在朝鲜
平壤。

其中在集安建都时间最长,达424年。

集安的高句丽遗址也
最多。

集安的高句丽王城分为国内城和丸都山城两部分,互为依存。

平时在国内城,战时在丸都山城。

国内城就在今天集安市区,周长
大约2700米,目前仅遗留部分城墙,有工人正在维修。

市内还有高句丽遗址公园,据说是国内城宫殿的遗址,但现场看不到遗址的痕迹,就是一座普通的公园。

丸都山城在市区北部的丸都山上。

丸都
山城的布局依山形走势而巧妙构思,以环山为屏障,以山谷出口为
城门,地势险要,防御坚固。

在集安分布着1万多座高句丽时期的古墓,其中包括部分王陵
及众多贵族墓葬。

这就是有名的“洞沟古墓群”。

墓葬中最著名的
是将军坟,因为外形酷似金字塔,又称“东方金字塔“。

据考证,
将军坟是高句丽第二十代王长寿王的陵墓。

”将军坟“是当地老百
姓的称呼,一直流传至今。

陵墓用1100多块花岗岩石条砌筑而成。

墓顶覆盖着一块巨大的花岗岩石板,重约50多吨。

真不知道1000
多年前高句丽人是如何人拉肩扛把这大家伙安放到10多米高的墓顶的。

为了保证陵墓的坚固,四面各有3块10多吨重的巨石倚护。

(已损坏1块,目前还有11块巨石。

)将军坟后面原有4座陪葬墓,现仅存1座。

建筑式样与主墓相同,规模则小得多。

可能是近
臣或妃子的墓葬。

许多高句丽古墓内绘有精美壁画,被誉为“东方敦煌“。

由于
高句丽留下的文字资料很少,内容丰富的墓穴壁画成为专家学者研
究高句丽历史、文化、风俗等的重要资料。

目前绝大部分绘有壁画
的墓穴已密封保护,开放参观的仅有五盔坟五号墓。

五盔坟就是5
个贵族的坟,由于相距很近,外形很像头盔,由此得名。

五号墓的
墓室很小,只能分批参观,每批十个人左右。

墓室安置三座石棺床。

中间是墓主的,为一整块花岗岩修凿而成。

左右一大一小两块石板,分别是妻、妾的。

我们就站在石板上听讲解员讲解,随着手电筒的
灯光,观看四壁和墓顶的壁画。

墓穴内不许拍照,下面放几张翻拍
的4号墓壁画的照片,应该是差不多的。

高句丽遗迹中最著名的是“好太王碑“。

好太王一生东征西讨,开拓疆土,是高句丽历史上具有重大影响的代表人物。

此碑是高句
丽第二十代王为纪念其父好太王所立。

它由一块巨大的天然巨石稍
加修饰而成。

碑高6.19米,碑体重约37吨。

整座石碑未借助任何
外力,直接矗立在一块花岗岩石板上。

碑体从东南面开始,四周共
刻有文字1775个,其中141字已经脱落无法辨认。

碑文内容分三
个部分。

第一部分记述高句丽建国的神话传说,第二部分记述好太
王的功绩,第三部分对守墓人作了记载。

碑文为隶书,也保留部分
篆书和楷书,形成一种方方正正的书法风格,是我国书法由隶入楷
的重要例证之一。

高句丽目前留存的文字文物仅3件,好太王碑是
记述内容最丰富的一件。

有学者称碑文为一部高句丽简史,是研究
高句丽历史的非常珍贵的文字资料。

自高句丽亡国后,集安一带人烟稀少,日渐荒凉。

清朝时,长白山地区被视为“龙兴之地“,封禁200年,集安也在其中。

好太王碑淹没在荒野中,直到1877年,一个叫关山月的人,发现了好太王碑。

好太王碑发现以后,一直得到较好的保护。

现在碑亭周围已经安装了防弹玻璃围墙,并派专人加以保护。

目前,对高句丽历史的看法,中国和朝鲜、韩国有很大分歧。

双方都认为高句丽是自己国家的历史。

其实,到集安实地看一看好太王碑就很清楚了,碑上刻的是汉字而不是韩文,也没有像某些外国人编造的那样,一面是汉字一面是韩文。

有兴趣的人可以在网上查查这方面的资料。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