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血栓与止血检验的临床应用

血栓与止血检验的临床应用


过敏原
• 感染:细菌、病毒、寄生虫 • 食物:鱼、虾、蟹、蛋、奶等 • 药物:某些抗生素、镇热解痛药、抗结核药 • 其他:花粉、昆虫叮咬、预防接种、寒冷性气候
• 发生机制: • 速发型变态反应 • 抗原抗体复合物
过敏性紫癜的临床表现
□皮肤紫癜:对称分布,分批出现, 下肢为主。
□腹痛(50%) □关节症状(易误诊为风湿性关节炎) □肾脏病变(紫癜性肾炎) □神经症状:累及脑、脑膜炎时,出
现症状。 □其他:咯血、腹膜炎症状(少见)、
心肌梗死、肝大、睾丸出血(罕 见)。
过敏性紫癜的实验室检查
• 白细胞:正常或增高 • 嗜酸性粒细胞:寄生虫感染 • 贫血:内脏出血 • 血尿、蛋白尿:伴发肾炎 • 大便隐血阳性:累及胃肠道 • 血沉:多数增高(2/3) • 抗“O”可增高 • CIC增高 • BUN和Cr增高:严重肾病时 • 骨髓象正常 • 凝血象正常 • 血小板计数正常
继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STP)
• secondary thrombocytopenic purpura
• 是指有明确病因或在某些原发病的基础上发生的 血小板减少伴随临床出血的一组病变。
出血性疾病
□ hemorrhagic disease □病因:遗传性或获得性 □机体止血、血液凝固活性减弱、纤溶活性
增强,引起自发性或轻微外伤后出血难止 的一类疾病。 □诊断:病史、家族史、临床表现、实验室 检查。
一期止血筛选试验的临床应用
□一期止血缺陷:血管壁和血小板异常引起 的止血功能缺陷。
□主要试验: • 出血时间(bleed time,BT) • 血小板计数 • 血块收缩试验 • 血小板血栓阻塞时间
出血时间(BT)
BT和血小板数量均正常
健康人。单纯血管壁通透性和脆性 增加所致的血管性紫癜,如过敏性 紫癜、单纯性紫癜、遗传性出血性 毛细血管扩张症。
多为血小板数量减少所致,如原发 BT延长,血小板数量减少 性或继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过敏性紫癜的临床表现 和实验室检查
□好发于儿童和青年人,<20y的发病率占80%以上。 □发生于<10y的儿童,亦称为“许兰-亨诺综合征”。 □是一种变态反应性出血性疾病。 □由于机体对某些致敏物质(过敏原)发生变态反应,而引
起全身性毛细血管壁的通透性和(或)脆性增加,导致皮 肤和粘膜出血为主要表现的临床综合征。
多为血小板功能异常,亦可见于血 管性血友病(vWD)、低(无纤维 BT延长,血小板数量正常 蛋白原血症)。
vWD患者通常在口服阿司匹林后出 现BT延长。
BT延长,血小板数量增多
常见于原发性或继发性血小板增多 症。
二期止血的筛查试验
□凝血酶原时间 □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 □试管法凝血时间(clotting time,CT) □凝血酶时间 □蛋白C活性依赖凝固时间 □活化蛋白C抵抗试验
血栓与止血检验的临床应用
学以致用
□血栓与止血(thrombosis and hemostasis) □是机体出血、血液凝固和血液凝固调节的
动态平衡的过程。
□止血、血液凝固活性增强或血液凝固调节 机制活性减弱,将会导致血栓前状态或血 栓形成。反之,会引发低凝状态或出血状 态。
□将基础理论和检验方法,应用于疾病的诊 断和药物治疗的监测。
(2)应用肝素治疗
(3)Ⅻ缺乏,出血不明显。
APTT正常,PT延长 (1)外源凝血途径缺陷,FⅦ 缺乏
(2)口服华法林
APTT与PT的应用特点
□对出血疾病的病因筛选有效 □用于抗凝治疗监测颇为实用 □用于血栓监测敏感性不足
纤溶活性亢进性出血筛选试验
变化特点
临床疾病
FDPs(-) D-D (-)
纤溶活性正常,即使临床有出血症状, 也与纤溶症无关。
发病年龄
急性型
2~7岁
慢性型
20~40岁
性别差异

男:女 为 1:3
发病前感染史
1~3周前常有感染史
常无
起病

缓慢
口腔与粘膜出血
严重时有
一般无
血小板计数
常<20×109/L
(30~80)×109/L
嗜酸性粒细胞计数增多 常见
少见
淋巴细胞增多
常见
少见
骨髓中巨核细胞 病程
正常或增多,不成熟型 2~6周,最长6个月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
• idiopathic thrombocytopenic purpura
• 是一种免疫性血小板破坏过多造成的疾病。
• 儿童患者:急性型,多由病毒抗原刺激产生抗体, 抗体附着于血小板表面,并致敏血小板,再被单核 -巨噬细胞破坏。
• 成人患者:慢性型,多由不明原因血小板抗体,与 血小板膜糖蛋白(GPIIb/IIIa、GPIb)结合,在单 核-巨噬细胞系统中过多、过快地被破坏,引发血 小板减少。
• 束臂试验:阳性(30%-50%) • IgG和IgA增高(50%)
• 皮肤和肾脏活检:可确诊非 典型病例。病变部位血管周 围显示有IgA或C3沉着
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 由于血小板数量减少所引起的紫癜称为血 小板减少性紫癜。
• 主要原因:是血小板生成减少、血小板破 坏增加和血小板分布异常。
•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 • 继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STP)
FDPs(+) D-D (-)
× FDPs(-)
D-D (+)
原发性纤溶(纤维蛋白原被降解) 肝病、剧烈运动后、类风湿关节炎
纤维蛋白被降解,而纤维蛋白原未被降 解,几乎不可能出现,见于FDP假阴性。
FDPs(+) D-D (+)
纤维蛋白原和纤维蛋白同时被降解,见 于继发性纤溶,如DIC和溶栓治疗后。
正常或明显增多,但产 板巨核细胞减少或缺如
数月至数年
自发性缓解
80%
少见,常反复Leabharlann 作诊断标准□多次实验室检查血小板减少 □脾脏不增大或仅轻度增大 □骨髓检查巨核细胞增多或正常,有成熟障碍 □具备下列5项之一项者:(1)泼尼松治疗有效;
(2)切脾治疗有效;(3)血小板相关抗体增多; (4)血小板相关补体增多;(5)血小板寿命测 定缩短。
(1)正常人
APTT和PT都正常 (2)凝血系统处于代偿阶段
(3)遗传性或获得性FⅩⅢ缺乏 (延迟性出血)。
多数是由于共同途径凝血因子的缺陷,
APTT和PT都延长 如FX、FV、凝血酶原、纤维蛋白原
缺乏。
(1)内源性凝血途径缺陷,如血友 病A、B、因子XI缺乏,或循环中有
APTT延长,PT正常 抗凝血因子抗体(SLE)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