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略论中国古代火法炼铜技术

略论中国古代火法炼铜技术


得银又提纯了铜的目的。南宋陈百朋的《龙泉县志》
(已遗失)和明代陆蓉《菽园杂记》中都有引用,
可以印证《大冶赋》所记载的火法炼铜技术,因为 两者都是对长江流域火法炼铜技术的反映。 根据古代文献和考古发现,我国古代由于各地的 矿石品位和冶炼水平等原因,火法炼铜技术工艺原则 也是不同的。主要有三种:一是氧化矿石还原熔炼成 铜。人们习惯简称为氧化矿到铜,这项技术应用最 早,远在新石器时代的中晚期就开始利用这项技术。 明能代表早期的 炼铜技术。人们把采到的自然铜或孔雀石及燃料放 人坩埚内,坩埚四周有吹孔可以吹风来完成炼铜,虽 然可以形成炉渣,但黏度大,杂质多,一些高熔点的矿 物如脉石等还未融化,铜液难沉人坩埚底部,沉入底 部的铜也须在冶炼后通过砸碎坩埚下部获得铜。二 是硫化矿石经焙烧后还原成铜。简称为硫化矿到铜, 内蒙古赤峰市林西县大井古铜矿就是利用这一技术 的典型例子,经考古发掘的炼炉有两种:多孔窖式炼 炉和椭圆形炼炉。炉渣经分析不是冰铜渣,是直接冶 炼而得到的还原炉渣,由此可以断定它的冶炼工艺是 各种含硫铜矿到铜。三是硫化矿经焙烧后(脱去部分 硫),根据对铜纯度的要求,冶炼出不同纯度的冰铜。 最后还原成铜,简称为硫化矿到冰铜到铜。李延祥、 梅建军在《努拉塞古铜矿冶炼技术研究》中提出,新疆
中共郑州市委党校学报2008年第2期(总第92期)
Journal of the Party School of CPC Zhengzhou Municipal Committee
No.2,2008(Sum,92)
文史哲研究
略论中国古代火法炼铜技术
许书理
(郑州大学历史学院,河南郑州450001) 摘要:火法炼铜是我国古代工匠们在实践中逐步形成和完善的一门技术,为我国古代冶金业 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通过对这一技术的再现,有利于认识冶金技术发展的一些规律,并为现代 技术所借鉴。 关键词:火法炼铜技术;冶金业;规律 中图分类号:l(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6701(2008)02—0139—02 也得到快速发展。如样品渣含渣量平均为9.78%。 铜绿山古铜矿遗址的发掘和研究还让人们感到惊奇 的是,在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冶炼的冰铜品位可高达 65%,炼炉和筑炉材料都达到了很高的水平。宋明时 期对长江中下游地区使用低品位含铜黄铁矿的冶炼 技术的记载文献更多。如洪舜俞《大冶赋》序记载i “余宦游东楚,密次冶台,职冷官宋,有文见悉纂于策。 垂去,乃辑而赋之。”可见,洪舜俞是经过实地考察而 撰写此文的,可信度是比较高的。该书对宋代饶州淘 金、炼银、铸钱等技术都作了较为详实的纪录,特别是 炼铜技术更为详尽。该书的炼铜技术有两种:水法炼 铜技术和火法炼铜技术,水法炼铜技术又分“浸铜”和 “淋铜”两种。 水法炼铜技术开始于秦汉之际,当时的炼丹术士 在从事炼丹中发现铁能够从硫酸溶液中置换出铜。 西汉《淮南万毕术》中记载,“白青得铁则化为铜”。 《梦溪笔谈》也说:“信州铅山县有苦泉,流以为涧,挹 其水熬之,则成胆矾,烹胆矾则成铜,熬胆矾铁釜,久 之亦化为铜。”这些记载表明当时人们已有意识地利 用化学的置换反应来获得铜。其工艺流程如下:硫酸 铜从溶液中结晶出来,再人炉冶炼出铜。冶炼初期, 硫酸铜、硫酸亚铁等分解成氧化亚铜、氧化亚铁等氧 化物,氧化亚铜被后期反应还原成铜,氧化亚铁再与 铜分离。到唐代后期利用水法技术炼铜得到了广泛 引用。宋代利用最为广泛。从水法炼铜的工艺特点 可以知道,如果这种技术大规模地利用需要具备两个 条件:大量的胆水和足量的铁,两者缺一不可。宋代 之所以能够利用这种方法炼铜,是由于当时条件具 备,在气候上,宋代的中国气候处于温暖多雨时期,长
本文链接:/Periodical_zgzzswdxxb200802061.aspx
140
万 方数据
略论中国古代火法炼铜技术
作者: 作者单位: 刊名: 英文刊名: 年,卷(期): 许书理 郑州大学,历史学院,河南,郑州450001 中共郑州市委党校学报 JOURNAL OF THE PARTY SCHOOL OF CPC ZHENGZHOU MUNICIPAL COMMITTEE 2008(2)
收稿日期:2008—03—09
作者简介:许书理(1980一),男,河南唐河人,郑州大学历史学院硕士研究生。
139
万 方数据
许书理:略论中国古代火法炼铜技术
文史哲研究
江中下游一带的铜矿床已氧化成常年流淌的硫酸铜 水溪流,从而有充足的硫酸铜;在冶铁上,中国的冶铁 技术经过春秋战国以来的不断发展和完善,铁的产量 和积存数量是相当可观的,这就满足了水法冶铜所需 要的条件,从而促使水法冶铜技术在一定时期得以大 规模地应用。 与水法炼铜技术相比,火法炼铜技术应用时间 更长,范围更广。在《大冶赋》中就有对火法炼铜 技术的记载,分四部分:第一部分是采矿过程。在 决定矿的分布后,根据热胀冷缩的原理,对矿脉进 行煅烧,使地表发脆解理,然后比较容易地采出矿, 即“火爆法”采矿技术。第二部分是对矿石的焙烧 过程。利用燃料对矿石进行焙烧,氧化层达到一定 厚度时,焙烧自动停止,同时脱去一部分硫。第三 部分是关于火法炼铜技术。详细地记载了在前两次 的基础上如何冶炼出铜,工艺大致是焙烧后的矿石 人炉,点火,启动鼓风设备,在冶炼中使矿石融化, 矿石在其他添加剂的催化下,冶炼出铜。第四部分 是提纯。人们从铜中提出银后,铜的纯度更高,具 体的做法是:人们向铜液中加入铅,铅提出铜中的 银,铅沉入底部,脱去银的铜液在上部,达到既获
劳动是从制造工具开始的,从开始制造石器到金 属工具的出现,经历了上百万年。铜是人类最早发现 和利用的金属,我国考古学者普遍认为:铜可能是当 时人们在采制石器过程中逐渐了解和利用的,其存在 形式和冶金性能同铁等金属相比有其特殊之处。如 自然铜在自然界本身就存在,其含铜量有的高达90%
以上。我国很早就有关于铜的记载。先秦文献《墨子
・耕柱篇》提到:“昔日夏后开使蜚廉折金于山川,而 陶铸之于昆吾。”其中“折金”就是指开采铜矿,表明 铜的利用在我国是相当早的。春秋战国时期,我国铜 器制作技术有了较大突破和创新。从《周礼・考工 记》这部先秦时期的科技著作中,人们一定会为当时 的科技水平惊叹不已。通过这些古代文献的记载可 以看出,当时炼铜技术水平是相当高的,工匠们在长 期的实践中,不但认识到铅、锡的加入有利于改变铜 的性能,而且还对铜和其他合金的配比都有精确的要 求。考古出土的器物数据分析也基本上证实了这 一点。 长江中下游地区从商周到宋明时期一直是我国 的主要产铜区,这是由于长江流域的地质、地壳曾经 发生过多次变动,形成了长江裂谷及绵亘九百多公里 的多金属成带。我国隐藏最为丰富的铜矿就是在长 江中下游的有色金属矿内,这为我国铜业的发展提供 了丰富的资源。火法炼铜技术在我国古代炼铜技术 中占有主导地位,这一技术是我国古代工匠们在长期 实践中不断积累和完善才形成的。如在辽宁省凌源 县牛河梁发现的坩埚残片证明当时人们在冶铜时已 经使用人力鼓风技术;湖北铜绿山遗址的炉渣分析表 明,先秦时期人们不但大量开采铜矿,而且冶炼技术
也发现相当于东周时期的冰铜冶炼技术。这一技术 的典型代表是湖北的铜绿山。利用这一技术对各项 工艺流程都有比较高的要求。三种工艺相比较可以 看出:第三种技术含量是最高的,经过多次焙烧、脱 硫,然后在多次的冰铜熔炼过程中与炉渣分离,冶炼 出不同纯度的铜。前两种虽然都在还原的情况下进 行,但第二种有焙烧,可以脱去一部分硫。由此可见, 我国宋代的火法炼铜技术在前人的基础上日臻完善。 火法炼铜技术到了清代仍旧被大规模地使用。 清代的主要产铜区是云南,所产之铜称为“滇铜”。传 统的炼铜技术包括火法炼铜技术发展到了高峰也同 时发展到了尽头。张泓、檀萃、吴其睿等人对炼铜技 术作了详细的记述。张泓多年在云南为官,在其著作 《滇南新语》中记述:铜矿主要是氧化矿和硫化矿,以 地下开采为主,开采方式“依线打入,一人掘土,数人 负出,日背荒土”,依其深浅,内有不同构造,所得的矿 进行冶炼,“炼矿日扯铜,其法矿千斤用炭七八百斤不 等,炉如夹墙,底作圆窠,铺以炭末,始加矿炭……而 铜沉于低,有流碣,即铜成之候矣”。檀萃曾主持过铜 政,其记述更为可信,在其著作《滇海虞衡志》中详细 记述了云南矿厂冶铜技术:采矿仍旧是火爆法,“以火 烧硖谓之放爆火”,焙烧次数不一,“木柴烧矿为之锻, 有经一二三锻而然后人炉者,为之锻窖”。然后再炼 成由低到高的各种中间产物,“丹得于锻者,谓之一 火。成铜满一昼夜着,谓之饱火。晚煎晓成,谓之半 火”。当时工匠们已十分强调不同品位的矿石应采用 不同的冶炼流程,一般要选矿,夹石的锤成碎石,土要 清洗掉。然后是配料、冶炼,制成不同品位的冰铜,其 称呼也不一样,依次为“毛铜”、“紫板铜”、“蟹壳铜” 等,其中“蟹壳铜”是当时云南所能炼的最好的铜,含 铜高达百分之九十以上。不过炼制这种铜的代价也 很大,一千斤矿石用炭一千多斤才能得铜一百多斤, 且炭必须是松木炭。 可见火法炼铜技术在中国古代冶金史上占有的 重要地位,是广大工匠不断创新的结晶。广大工匠在 实践中逐渐了解到只有加大工艺流程,严格工艺操 作,不断提高科技含量才能冶炼出优质的铜,冶炼也 由最初的氧化矿石冶炼、硫化矿石冶炼到制成不同品 位的冰铜再冶炼。但由于中国封建社会的重农抑商 的治国之本和冶炼技术本身的复杂性等原因,中国古 代的火法炼铜技术在达到高峰时也走到了尽头,这个 问题不能不让人深思。从科技发展角度看,火法炼铜 技术为我国冶金业的发展作出了重大的贡献,其发展 历程有助于我们认识科技发展的一些规律,并为现代 科技改进提供了借鉴。 [责任编辑杨国营]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