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基于核心素养培育的化学教学

基于核心素养培育的化学教学

基于核心素养培育的化学教学一、核心党的十八大提出,要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

教育部2014年印发的《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第一次提出“核心素养体系”这个概念。

国内外的研究表明,只有找到人发展的“核心素养体系”,才能在给学生打下坚实知识技能基础的同时,又为未来发展预留足够的空间。

2016年2月22日,中国教育学会发布了《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征求意见稿)》。

研制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根本出发点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突出强调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使之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综合表现为9大素养,包括25个基本要点、70个关键表现。

具体为:社会责任、国家认同、国际理解;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审美情趣;身心健康、学会学习、实践创新。

基于中国国情的“核心素养”模型,是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圆心(即以国家、社会、公民三个层面的价值准则)来构建的。

(一)社会责任,包括诚信友善、合作担当、法治信仰、生态意识。

(二)国家认同,包括国家意识、政治认同、文化自信。

(三)国际理解,包括全球视野、尊重差异(四)人文底蕴,包括人文积淀、人文情怀。

(五)科学精神,包括崇尚真知、理性思维、勇于探究。

(六)审美情趣,包括感悟鉴赏、创意表达。

(七)学会学习,包括乐学善学、勤于反思、数字学习。

(八)身心健康,包括珍爱生命、健全人格、适性发展。

(九)实践创新,包括热爱劳动、批判质疑、问题解决。

二、实践现阶段,以个人发展和终身学习为主体的核心素养模型,必将取代以学科知识结构为核心的传统课程标准体系。

从原来的“双基”到三维目标,再到核心素养,这是从教书走向育人这一过程的不同阶段。

用简单的比喻来说,落实“双基”是课程目标1.0版,三维目标是2.0版,核心素养就是3.0版。

(一)化学学科核心素养我们让学生在课堂里学化学,不是让他成为化学家,我们关注的是,学生毕业以后作为一个普通公民,学过化学和没学过化学有什么差异?化学能留给他终身受用的东西是什么?这就是化学学科的核心素养。

笔者认为,化学学科的核心素养应包括:1、化学学科素养,如化学知识、化学技能、化学思想、化学方法、化学精神。

2、化学信息素养,技术、数据、资源、程序等信息,并能获取和识别信息、加工处理信息、传递创造信息等。

3、化学能力素养,如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合作能力、自主学习和探究能力、想象能力、创新能力等。

4、化学语言素养,如交流沟通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国际理解能力等。

5、化学思维素养:逻辑思维,辩证思维,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思维等。

6、跨学科综合素养:使用数学知识如数列、几何图像、数轴、极值等解决化学问题;运用物理学原理如光、热、电、波等知识解释化学反应机理;应用生物学概念如酶、光合作用、呼吸作用等知识分析化学现象。

(二)化学教学中如何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要求“以进一步提高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尊重和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帮助学生获得未来发展所必需的化学知识、技能和方法,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在实践中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生活、热爱集体的情操;引导学生认识化学对促进社会进步和提高人类生活质量方面的重要影响,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作用,形成科学的价值观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

我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

1、化学教学中加强化学史的教育我国著名化学家傅鹰曾说过:“化学可以给人以知识,而化学史可以给人以智慧。

”化学史是化学家认识世界、改造自然、创造发明的科学奋斗史,其中蕴涵着许许多多丰富的人文素材。

在化学教学过程中,经常讲述科学发现和发明的历史以及科学家奋斗的故事,让学生接受人文精神的熏陶。

让学生运用历史的方法,从发展的观点去追踪化学概念或理论的演化过程,以激发学生更好地领会和掌握化学基础知识,而且可以对学生进行辨证唯物主义教育,使学生在化学教学中吸取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以提高学生的能力和素质。

例举近代化学家道尔顿自学成才,创立了原子学说,发现了分压定律,测定了水的密度与温度变化关系和气体膨胀系数等。

例举著名科学家阿•诺贝尔毕生献身于应用化学,一生共获得了355项创造发明的专利。

还比如,在化学教学中联系化学史实,介绍我国化学工业的历史和现状,列举一些中国化学家的爱国主义事迹,使学生了解我国古代科技的辉煌,近代的落后挨打以及新中国建立后的崭新面貌,能够激发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爱国主义热情,激发振兴中华、报效祖国的雄心。

我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在化学发展史上有过极其辉煌的业绩。

冶金、陶瓷、酿造、造纸、火药等都是在世界上发明和应用最早的国家,我国在西汉时期已发现铁能从铜盐中置换出铜的反应,并在宋代把这个反应应用到生产上,形成了湿法炼铜技术,是现代湿法冶金术的先驱。

中国知名化学家侯德榜,发明了“侯氏制碱法”,为振兴民族化学工业作出了重大贡献。

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的化学和化学工业以及化学基础理论研究等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1965年我国的科学工作者在世界上首次合成了具有生物活性的蛋白质——结晶牛胰岛素,为人类揭开生命奥秘做出了贡献,进一步增强民族自豪感。

2、化学教学中关注人类生存和关注地球环境科学技术是一柄双刃剑,作为人类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的锐利武器,她既能造福于人类,又能为人类带来灾难。

我们曾大力使用科学技术,化学药物的提取与合成,挽救了许许多多人的生命,但不法分子用来合成毒品、炮制假冒伪劣产品;炸药的发明大大加快了人们改造自然的步伐,但也可用来制造杀人武器;放射性同位素的发现,医学上用来治疗肿瘤,也可用来制造核武器,毁灭世界。

我们超量地使用能源和物质,产生过多的有毒或有害物质,严重破坏生态环境和生态平衡。

通过各种媒体向学生介绍一些有关资料,让学生了解人类面临的灾难,如“环境因子”对作物品种的影响;“白色污染”的危害及其控制;矿产资源的消耗浪费、淡水供给严重不足、森林资源锐减引起沙尘暴和泥石流泛滥、耕地丧失和荒漠化不断扩展、大气污染加剧、酸雨蔓延、臭氧层出现空洞使数百万人患白内障和皮肤癌、温室效应使气候异常和两极冰川融化使海平面水位升高、水体富营养化引起“赤潮”等水体污染对生物造成的危害日趋严重、垃圾成灾、战争频繁导致生态灾难加剧等。

我们在化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通过正、反两方面的事例加强对学生人文价值取向——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指导,充分利用环境危机、环境事件,使学生明白关注人类、关爱地球的重要性,帮助学生发扬人道主义精神,树立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树立良好的社会责任感。

3、化学教学中关注社会发展和科技发展高中化学教学过程中应该要体现“化学—人类进步的关键”这一主题。

教学中要注意使学生了解化学在科技发展和社会进步中的重要作用。

如化学在促进生产发展、资源开发、材料制造、保障健康等方面的巨大贡献;使学生知道其他相关科学如医学、生命科学、环境科学、材料科学、信息科学等与化学科学的密切关系。

STS(科学、技术、社会)思想及其教育观集中反映了当今科学思想的新发展。

STS教育观概括地说就是要培养学生具有科学技术素养。

课堂教学中要教会学生不断研究化学发展过程及相关化学知识产生的时代背景,将化学科学放在人类进步的背景下学习,以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如在讲解合成氨原理时给学生介绍人工固氮技术使粮食成倍增产,使人类摆脱饥饿的困扰;在氮的教学中可穿插介绍全部由氮组成的叠氮化合物作为一类高能量密度材料在火箭助推燃料和爆炸方面的应用前景。

在能源教学中着重介绍氢能在现代和未来的应用,从氢的制备、贮存和应用,介绍我国科学家合成的高质量的碳纳米材料能贮存和凝聚大量的氢气,并可能做成燃料电池驱动汽车。

在元素化合物知识教学中,硅和硅的简单化合物知识学习中,让学生认识半导体工业的发展,引起当前全球信息技术飞速发展,促进了工业、农业、科技、医疗等革命性改变,进而改变了我们的生产、生活方式。

特别介绍2009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高琨(出生在金山张堰)因为在研究光导纤维的卓越成就被称为“光纤之父”,而学生感受到一种科学的荣耀感和民族的自豪感。

在化学电池知识的教学中,可通过一次电池中的传统锌锰干电池、到银锌钮扣电池、直至最新的燃料电池;二次电池中传统铅蓄电池、到镍氢电池、直到最新的锂电池、太阳能电池,并结合目前国内大力推进应用新能源汽车和动力电池的开发对学生进行教育。

在能量的充分利用教学中,可以向学生介绍“高效利用能源技术”,它主要是指“热电联产技术”和“燃料电池技术”,热电联产是既产电又产热的先进能源利用形式,具有降低能源消耗、提高空气质量、补充电源、节约城市用地、提高供热质量、便于综合利用、改善城市形象、减少安全事故等许多优点。

在讲铁的氧化物的时候,可以介绍当今最新科技成果:科学家已经制备了一种以氧化铁为核,二氧化钛为壳的“核—壳”纳米结构催化剂,该催化剂应用于太阳能分解水、二氧化碳转换、环境净化等领域,这项突破性的成果能把太阳能通过化学反应转变为化学燃料,从而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必将引起能源领域的变革,帮助全球应对能源和环境问题提供了新的研究方向。

在讲石墨的结构时,还可以介绍当今最新的科技成果,就是“石墨烯”的应用。

石墨烯是从石墨中剥离出来、由碳原子组成的只有一层原子厚度的二维晶体。

2004年,英国曼彻斯特大学物理学家安德烈•盖姆和康斯坦丁•诺沃肖洛夫,成功从石墨中分离出石墨烯,证实它可以单独存在,两人也因此共同获得2010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石墨烯目前最有潜力的应用是成为硅的替代品,制造超微型晶体管,用来生产未来的超级计算机。

用石墨烯取代硅,计算机处理器的运行速度将会快数百倍。

我国“十三五”期间,石墨烯产业将逐步形成电动汽车锂电池用石墨烯基电极材料、海洋工程用石墨烯基防腐涂料、柔性电子用石墨烯薄膜、光电领域用石墨烯基高性能热界面材料在内的四大产业集群。

作为目前发现的最薄、强度最大、导电导热性能最强的一种新型纳米材料,石墨烯被称为“黑金”,是“新材料之王”,科学家甚至预言石墨烯将“彻底改变21世纪”,极有可能掀起一场席卷全球的颠覆性新技术新产业革命。

无独有偶,来自中国海洋大学Qunwei Tang教授课题组日前在《AngewandteChemie》上发表论文称,他们利用石墨烯和雨滴中的离子巧妙地产生电压和电流,形成了类似“电容器”的效果,未来的太阳能电池将能在任何天气条件下产生电力。

通过介绍现代科技发展成果可使学生更加明确新的发明是建立在已有的基础知识上产生的,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科技竞争能力,培养了学生对科学探究的强烈欲望,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化学原理,乐于参加观察、实验、制作、调查等实践活动,激发将化学知识应用于日常生活、社会实践的愿望,从而达成科学知识教学和人文教育融合的目标。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