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三讲 纳米材料测试技术

第三讲 纳米材料测试技术


扫描隧道电镜STM(02)
扫描隧道显微镜(STM)的特点3
3、扫描隧道显微镜的针尖还可以用来移动和操纵 单个的原子和分子,这是其他任何类型的显微镜 都做不到的.所以扫描隧道显微镜也是纳米科学技 术研究的重要工具,1993年,中科院北京真空物 理实验室的科学家们就利用扫描隧道显微镜操纵 硅晶体表面的原子,在200 nm×200nm的尺度上 成功地写出了“中国”两字(如图所示),其中笔 画的线条宽度仅为10nm.
5.(扫描电镜SEM) 实例 1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观察纤维电极材料的表面特点。
(扫描电镜SEM) 实例 1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下观察的纳米Ag丝的特点。
(扫描电镜SEM) 实例 3
(透射电镜TEM) 实例 1
IV. 透射电镜TEM
1.透射电镜TEM实物
2.透射电镜(TEM) 工作原理
3. 扫描电镜(SEM)工作原理:
4.扫描电镜SEM用途及样品准备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主要用于观察材料 的表面特点、外观形态、聚集状态、颗粒粒径等 (统计)特征。 待分析样品的制备(准备): 1)块体、粉体可直接观察; 2)纳米粉体的聚合体可先超声波分散处理 (以酒精或水为介质),然后将分散好的浑浊液 滴在物台或滤纸上干燥。
二、物相定量分析
1.基本原理 定量分析的任务是确定物质(样品)中各组成相的 相对含量。 由于需要准确测定衍射线强度,因而定量分析一 般都采用衍射仪法。 设样品中任意一相为j,其某(HKL)衍射线强度为 Ij,其体积分数为fj,样品(混合物)线吸收系数为; 定量分析的基本依据是: Ij随fj的增加而增高;但由于样品对X射线的吸收, Ij亦不正比于fj,而是依赖于Ij与fj及之间的关系。
衍射花样的指数标定 点阵常数(晶胞参数)测定 晶体对称性(空间群)的测定 等效点系的测定
晶体结构分析
晶体定向 非晶体结构分析 晶粒度测定 结晶度测定, 晶体密度测定 取向度测定 宏观应力分析
1. 物相分析
物相分析是指确定物质(材料)由哪些相组成(即 物相定性分析或称物相鉴定)和确定各组成相的含 量(常以体积分数或质量分数表示,即物相定量分 析)。
(1)数值索引
以Hanawalt无机相数字索引为例。 其编排方法为:一个相一个条目,在索引中占一横行, 其内容依次为按强度递减顺序排列的8条强线的晶面间距 和相对强度值、化学式、卡片编号和参比强度值。条目 示例如下:
芬克无机数值索引与哈那瓦特数值索引相类似,主要不 同的是其以八强线条的d值循环排列,每种相在索引中可 出现8次。
扫描隧道电镜SEM(01)
扫描隧道显微镜(STM)的特点2
2、扫描隧道显微镜对工作的环境和使用条件的要 求不高,它既可以在真空中,也可以在大气中工 作;工作环境可以是常温,也可以是低温;甚至可 以把样品浸泡在各种液体介质,如:水、电解液 或者液氮当中,这就大大拓宽了扫描隧道显微镜 的使用范围,许多只能在溶液中保持活性的生物 样品,只有采用扫描隧道显微镜才能够做出最接 近自然状态的观察.
原子力显微镜 AFM-实例02
原子力显微镜(AFM)观察Ni(OH)2+Zn(OH)2膜材料的表面特点。
原子力显微镜 AFM-实例03
普通名片纸AFM
原子力显微镜 AFM-实例04
照片质量纸AFM
原子力显微镜 AFM-实例05
陶瓷膜表面形貌的AFM三维图象
原子力显微镜 AFM-实例06
陶瓷膜表面形貌的AFM三维图象
3. 透射电镜TEM用途及样品准备
(1)透射电子显微镜(TEM)主要用于观察材 料的结构特点、外观形态、聚集状态(团聚)、 颗粒粒径等特征。 (2)待分析样品的制备(准备): 因为块体、粉体可不可以直接观察; 纳米粉体的聚合体可先超声波分散处理 (以酒精或水为介质),然后将浓度适当的分散 好的浑浊液滴,附着在铜网上(样品架,照片实 例中可见)直接观察。
原子力显微镜 AFM-实例06
原子力显微镜 AFM-实例06
原子力显微镜 AFM的硬件构成04
图4.图 AFM头及其主要配件
(1- 激光器;2-反射镜;3- 微悬臂; 4-倾斜反光镜;5-光电检测器)
原子力显微镜 AFM的硬件构成05
图5. AFM的探头
原子力显微镜 AFM-实例-01
原子力显微镜(AFM)观察Ni(OH)2膜材料的表面特点。
5. 多相物质分析
多相物质相分析的方法是按上述基本步骤逐 个确定其组成相。 多相物质的衍射花样是其各组成相衍射花样 的简单叠加,这就带来了多相物质分析(与 单相物质相比)的困难: 检索用的三强线不一定局于同一相,而且还 可能发生一个相的某线条与另一相的某线条 重叠的现象。 因此,多相物质定性分析时,需要将衍射线 条轮番搭配、反复尝试,比较复杂。
Copper Powder Nano particles(XRD)
5. X-Ray Diffraction
5. X-Ray Diffraction
5. X-Ray Diffraction
5. X-Ray Diffraction
单一物相的鉴定或验证 物相定性分析
物相分析 混合物相的鉴定 (物相鉴定) 物相定量分析
扫描隧道电镜SEM
美國國家標準和科技中心 (NIST) 用鈷原子在一個銅的表面上製造出來的一個40nm寬的 NIST的標誌。背景中的波紋是用電子製造出來的, 這些電子可以在銅的表面製造出一個類似流體的层面。
扫描隧道电镜STM(03)
用扫描隧道显微镜在高定向裂解石墨表面上刻写的汉字”原 子”\“中国” ,其中笔画的线条宽度为10nm。如果用这样大小的汉 字来书写《红楼梦》一书,只需大头针针头那样小的面积,就可写进 全书的内容。 用扫描隧道显微镜画出来的中国地图其比例尺为 l∶1013。这是目前世界上最小的中国地图。
5. X的PDF卡片
5. X-Ray Diffraction
3. PDF卡片索引
为方便、迅速查对PDF卡片,JCPDS编辑出版了多种PDF 卡片检索手册: Hanawalt无机物检查手册 Hanawalt有机相检查手册 无机相字母索引 Fink无机索引 矿物检索手册等。 检索手册按检索方法可分为两类,一类以物质名称为索引 (即字母索引),另一类以d值数列为索引(即数值索引)。
原子力显微镜 AFM成像原理01
图1. 激光检测原子力显微镜原理示意图
图2. 激光检测原子力显微镜工作示意图
系统结 构
在原子力 显微镜 (AFM) 的系统中, 可分成三 个部分: 力检测部 分、位置 检测部分、 反馈系统。
原子力显微镜 AFM的硬件构成03
图3. 激光检测原子力显微镜探针工作示意图
扫描隧道显微镜照片:
扫描隧道电镜SEM
此影像是取於當鈷 原子被拖曳过一個 紧密堆积的銅原子 晶格表面。大而圓 的部分是鈷原子和 銅結合在其所偏愛 的最低位能的結合 位址。較亮的三角 形區域乃是鈷原子 和銅結合在較高位 能的位置。較暗黑 的區域是鈷原子會 跳過,而完全拒絕 去結合。
扫描隧道显微镜照片:
STM工作原理
STM工作原理
STM工作原理
扫描隧道电镜STM用途及特点
STM的用途:
扫描隧道显微镜(STM)主要用于观察材料的表面 特点、外观形态、聚集状态、颗粒粒径等(统计)特征, 进行原子操作。
STM的特点:
1、扫描隧道显微镜(STM)的分辨非常高,大大优于 一般电子显微镜,其横向(表面)及纵向(深度)分辨率可以 达到0.1 nm-0.01 nm,而一般的电子显微镜仅能达到几 十纳米的分辨率,一般原子的大小为0.1nm,所以用扫描 隧道显微镜可以直接“看到”原子的大小,而其他显微镜 无法做到。
第三讲 纳米材料的表征/测试
1. 原子力显微镜AFM 2. 隧道扫描显微镜STM
3.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
主要技术
4. 透射电子显微TEM
5. X射线粉末衍射XRD 6. 其它分析手段
1、原子力显微镜 AFM
原子力显微镜(Atomic Force Microscopy, AFM)是由IBM 公司的Binnig与史丹佛大学的Quate 于一九八五年所发明 的,其目的是为了使非导体也可以采用扫描探针显微镜 (SPM)进行观测。 原子力显微镜是利用微小探针与待测物之间交互作用 力,来呈现待测物的表面之物理特性。所以在原子力显微 镜中也利用斥力与吸引力的方式发展出两种操作模式: (1)利用原子斥力的变化而产生表面轮廓为接触式原 子力显微镜(contact AFM ),探针与试片的距离约数个 Å。 (2)利用原子吸引力的变化而产生表面轮廓为非接触 式原子力显微镜(non-contact AFM ),探针与试片的距 离约数十个Å 到数百个Å。
5. 多相物质分析
多相物质相分析的方法是按上述基本步骤逐个确定其组成相。 多相物质的衍射花样是其各组成相衍射花样的简单叠加,这就 带来了多相物质分析(与单相物质相比)的困难: 检索用的三强线不一定局于同一相,而且还可能发生一个相的 某线条与另一相的某线条重叠的现象。 因此,多相物质定性分析时,需要将衍射线条轮番搭配、反复 尝试,比较复杂。
(2)字母索引
以物相英文名称字母顺序排列。每种相一个条目,占 一横行。 条目的内容顺序为:物相英文名称、三强线d值与相 对强度、卡片编号和参比强度号。条目示例如下:
4.物相定性分析的基本步骤
(1)制备待分析物质样品; (2)用衍射仪法或照相法获得样品衍射花样; (3)检索PDF卡片; (4)核对PDF卡片与物相判定。
3、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 (扫描电镜SEM)
1 扫 描 电 子 显 微 镜 SEM 实 物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 2. 扫描电镜(SEM)工作原理:电子和样品作用
电子束和固体样品表面作用时的物理现象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