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甘肃省西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21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

甘肃省西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21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

西北师大附中2020—2021学年第一学期期中考试试题高三语文命题人:辛万祥审题人: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经过几代人的努力,中国现代文学已基本上完成了自己的学科建构。

中国当代文学已经走过60多年的历程,在时间上是现代文学的两倍多,但却是一个处于“未完成”状态的年轻学科。

在当前我国大力倡扬“文化自信”的背景下,直面中国当代文学学科的问题与困惑,并寻求学科发展的新路径和新方法,应成为当代文学研究不容回避的议题。

当代文学的学科建构离不开“外源性”的理论资源,而且事实上,它在推动当代文学的学科建设方面曾起到重要作用。

问题是,长期以来,我们热衷于向“西方取经”,过于偏重这些“外源性”资源。

20世纪80年代我们崇拜黑格尔的“历史哲学”,90年代服膺阿尔都塞的“历史总体性”和詹姆斯的“永远历史性”,新世纪迷恋福柯的“知识考古学与谱系学”以及德里达的“解构学”。

对于海外华人学者的研究成果,我们同样顶礼膜拜。

举例说,美国华裔汉学家王德威的论文《被压抑的现代性——没有晚清,何来“五四”?》的发表,就无异于在国内现当代学术界扔进了一颗深水炸弹。

一时间,当代文学研究领域里到处都是“被压抑的现代性”话题,甚至“没有……,何来……”的句式也到处被模仿。

当代文学学科建设不应失去自己的学术主体性。

我们的当代文学史写作要有自己的学科特色、基本范畴、主体身份和当代性品格。

当代文学学科建设要将落脚点转移到“内源性”理论资源上来,主要包括三方面:一是优秀的传统文化,二是中国的本土经验,三是清代“朴学”的实证方法。

比如传统文化中的文章学传统、《史记》对理想文化人格的塑造和高超的叙事技巧,都可以成为我们撰写当代文学史的参照,并促使当代文学史家去思考一些更深层次的问题,如当代文学如何回归或复活传统的叙事美学与诗学等。

当代优秀作家已清醒意识到:优秀的文学作品不是西方哲学思想的演绎,也不是技术主义的炫技,而必须植根于本民族的沃土中,并通过“本土经验”的形象化和具体化,以深邃的思想和博大的情怀、高贵的精神气质,引导人类走向真善美的新高度。

关于清代“朴学”的方法论问题,有学者认为,中国作为世界的文明古国,也是作为史籍最为宏富的国度,在历史化问题上自有其广博而又独特的资源、思路和方法。

不过,必须看到,清代“乾嘉学派”那一套方法对当代文学史料的收集整理是有用的,但它的琐杂考证和重学问而轻人文的理论对于建构当代文学史应有的广度、厚度和深度,则是无效甚至是不利的。

中国现当代文学学科的奠基者王瑶说过,文学史学科“总要发展,要突破过去,要后来居上。

每个时代都应该达到自己时代的高度”。

随着新时代的到来、文化自信心的恢复,当代文学学科建设也将脱羽成熟。

(摘编自陈剑晖《当代文学学科建构与文学史写作》)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中国当代文学研究对待“外源性”理论资源与“内源性”理论资源的态度存在着偏差。

B.西方学者的理论成果和华裔学者的学术研究都影响了中国当代文学学科建设。

C.植根于民族的本土经验,对学术主体性的坚持,有助于作家写出更好的作品。

D.“朴学”重视对史料的搜集整理,但缺乏理论支撑,不利于建构当代文学史。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章以当代文学学科建设滞后为立论的前提,论证了重视“内源性”理论资源的必要性。

B.针对当代文学学科建设,文章先交代背景,接着分析问题,然后指明发展的方向。

C.文章按时间顺序列举了诸多海外学者的研究成果,论证“外源性”理论资源的影响之大。

D.文章对“外源性”理论资源的作用、清代“朴学”的实证方法都做出一分为二的辩证评价。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中国当代文学比现代文学历时更长,由于文化自信缺失,未能达到时代的高度。

B.偏重于“外源性”理论资源是当代文学学科仍处于“未完成”状态的根本原因。

C.对“内源性”理论资源的三个方面,我们应该创造性、批判性地继承与发展。

D.如果我们注重对“内源性”理论资源的筛选和利用,当代文学学科建设就能脱羽成熟。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材料一:“智慧城市”理念问世以来,对其研究的理论归纳起来,主要有三点。

第一,智慧城市建设必然以信息技术应用为主线,智慧城市可以被认为是城市信息化的高级阶段,必然涉及到信息技术的创新应用,而信息技术是以物联网、云计算、移动互联和大数据等新兴热点技术为核心和代表。

第二,智慧城市是一个复杂的、相互作用的系统,信息技术与其它资源要素优化配置并共同发生作用,促使城市更加智慧地运行。

第三,智慧城市是城市发展的新兴模式。

智慧城市的服务对象是城市主体——政府、企业和个人,它的结果是城市生产生活方式的变革、提升和完善,终极表现为人类拥有更美好的城市生活。

目前,我国正处于城镇化加速发展的时期,部分地区“城市病”问题日益严峻。

为解决城市发展难题,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建设智慧城市已成为当今世界城市发展不可逆转的历史潮流。

(摘编自秦志光等《智慧城市中的大数据分析技术》)材料二:(摘编自曾凌霄《从 5G试点城市看我国智慧城市布局》)【注】胡焕庸线,即中国地理学家胡焕庸在1935年提出的划分我国人口密度的对比线,从黑龙江省黑河市到云南省腾冲市,该线以东地区约四成国土面积居住着超94%的人口。

“胡焕庸线”也成为目前城镇化水平的分割线,这条线的东南各省区市,大多数城镇化水平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材料三:智慧城市建设的理想预期在实践中面临一些亟须解决的问题。

一是“有产无智”。

相关高科技企业是智慧城市建设的支撑性力量,但智慧城市建设不能只是购置它们生产的高科技设备。

现实中,一些城市在相关条件不具备的情况下盲目上马智慧城市项目,导致后续投资乏力、管理滞后、资源浪费。

二是“有智无慧”。

一些地方的智慧城市建设局限在“网格化管理”“综治维稳”等智能管控领域,不同部门数据系统互不联通,存在“数据隔离”问题。

三是“有慧无惠”。

一些地方的智慧城市建设既与城市居民的需求脱节,又缺乏城市居民的参与,没有真正服务于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建设。

此外,由于对技术和大数据的高度依赖,智慧城市建设还普遍面临技术安全风险、用户信息安全风险、居民信息壁垒风险等问题。

可见,智慧城市建设需要充分考虑两个原则:一是以可持续发展为方向。

智慧城市建设既不能落入资本驱动的陷阱,也不能落入技术驱动的陷阱。

要保证智慧城市建设能够促进城市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二是以包容性发展为准则。

成功的智慧城市建设一定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将技术嵌入到城市居民日常生活中,推动城市居民广泛有序参与到城市发展中来,以此提高城市治理水平,实现整个城市包容性发展。

(摘编自吴晓林《智慧城市建设须注重可持续和包容性》)4.下列对“智慧城市”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智慧城市”建设需要以多种新兴的热点技术作为依托。

B.“智慧城市”建设可主导信息技术内部要素的优化配置。

C.“智慧城市”建设让多方受益并可创造更美好的城市生活。

D.“智慧城市”建设有助于解决我国当前城市发展的难题。

5.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 建设智慧城市是当今世界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将会给城市发展带来多方面的变化。

B.影响5G 城市试点和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布局的因素具有共性,可见二者工作须同时展开。

C.“胡焕庸线”可以大体反映我国人口密度、城镇化水平和国家智慧城市的分布特点。

D.智慧城市建设要坚持以可持续发展为方向的原则,善于运用资本驱动和技术驱动。

(6 分)6.作为“胡焕庸线”以西的省会城市,兰州市如何更好地建设智慧城市?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龙须巷韦名龙须巷虽然数百年出不了龙,却因县衙所在,永不贫瘠。

巷里的人也多得教化,民风淳朴。

解放后衙门里面是公社,外面是派出所,一般人轻易不会到。

1960 年的夏天,我和几个小朋友却齐齐进了派出所。

1960 年的龙须巷,路面还是清一色油麻石,走在上面梆梆响。

但那时,更响的是肚子,一天到晚,我们肚子咕咕响。

见了路上像番薯一样的石块,眼睛都发直。

巷子里的大人开始有人脚浮肿如水桶,我们小孩子个个皮包骨,面黄肌瘦。

“我找到吃的啦!”那天,高个子猴神秘兮兮地把我们几个叫在一起。

猴是我们这群孩子的头,他告诉我们,每三天有个外地人挑着两筐东西经过龙须巷,“我侦察过了,他挑的可是豆箍,能吃!”“怎么才能弄到?”猴这一提醒,大家都记起了这么一个人,可挑担的是个壮小伙,不好下手。

“大家听我的。

”猴成竹在胸,咬着大伙的耳朵详说。

煎熬两天后,是挑担人经过龙须巷的日子。

我们按照猴的部署,早早到位。

后晌午,挑担人来了。

当他进入我们的预定区域后,猴给山羊使了个眼色。

山羊是我们这群人里跑得最快的一个。

按照猴的计划,山羊找到机会,从挑担人筐里抽出一柄豆箍,然后狂奔,甩开挑担人。

在挑担人追赶山羊的时候,其他人一哄而上,每人拿走一柄豆箍,分散跑开……不得不说,猴的计划是一个完美的计划。

山羊得手了,挑担人果然中计,放下担子,狂追山羊。

我们一哄而上,拿了东西又一哄而散。

我们得手了!山羊却未能脱身:山羊被“俘”了——被挑担人送到龙须巷派出所。

失手的山羊,供出全盘计划和全部参与人。

我们全都落在了迷瞪眼的手里。

迷瞪眼是派出所的一名胖警察,话不多,长着个刀疤脸。

据说是打日本鬼子时落下的伤疤。

迷瞪眼是有名的狠角色,他的狠招,龙须巷里传得很神乎。

即抓住了人,先是一瞪。

迷瞪眼的一瞪,眼里放青光,就像一把利刃,能把被抓的人剜得心虚发毛。

再是一吼,“老实从宽,抗拒从严!”这八个字,从迷瞪眼的嘴里吼出,字字如炮弹,打得屋里的蜘蛛网都会乱颤。

一瞪一吼还解决不了问題,那就一拍。

迷瞪眼一拍,简直是地动山摇。

这三招都还不行,那就用最后一招——上手段。

龙须巷里传他的手段很多,但谁也不知道迷瞪眼上的什么手段——没人经历过。

许是有狠角色迷瞪眼在,许是龙须巷本就民风淳朴,迷瞪眼一年到头没多少案子可办。

落到了迷瞪眼手里,我们料想一定没有好果子吃,吓得面如死灰。

“把拿走的豆箍都交回来!”迷瞪眼一瞪,我们个个都把头垂到了裤裆里。

“同志,他们是抢不是拿!”挑担人纠正迷瞪眼。

“是你办案还是我办案?”迷瞪眼瞪了挑担人一眼。

挑担人嘴张了张没再说,脸却憋得通红。

“听到没有?赶紧把拿走的豆箍交回来!”迷瞪眼不看挑担人,朝我们吼,“再等待处理。

”除了山羊,我们赶紧离开派出所,去找刚刚藏起来的战利品——六柄黑黑硬硬的豆箍,完完整整交回派出所。

“还有这个。

”迷瞪眼指着挑担人刚才连人带赃带回的一柄豆箍,“点点数,齐了没有?”“齐啦。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