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化常识题(时间:25分钟分值:23分)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3分)曾樱,字仲含,峡江人。
樱持身廉,为政恺悌①公平,不畏强御。
织造..中官李实迫知府行属礼,樱不从。
母忧归。
服阕..,起故官。
进按察使,分巡福宁。
十年冬,帝信东厂言,以樱行贿谋擢官,命械赴京。
士民以樱贫,为醵金办装,耆老数千人随至阙下,击登闻鼓...讼冤。
其后唐王称号于福州。
令掌吏部,寻进太子太保、吏部尚书、文渊阁...。
(节选自《明史·曾樱传》) 【注】①恺悌:和乐平易。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织造,明设立的专局,掌管丝织品生产,供官府使用。
B.服阕,古礼规定,父母死后,须守丧三年,期满除服。
C.登闻鼓,设置在朝堂之外,让臣民击鼓诉说冤抑之情。
D.文渊阁,即文渊阁大学士,是内阁长官。
A[织造是官署机构名称,也是官职名称,在文段语境中是指官职名称。
作为机构名称源自明代,当时朝廷在江宁、苏州、杭州各地设立专局,管理织造各项衣料及制帛诰敕彩缯之类,以供皇帝及宫廷祭祀颁赏之用。
作为官职名称,是指掌管织造的提督中官。
A项有两处错误,一是把官职名称和官署机构弄混了,二是把机构的功能说错了。
]【参考译文】曾樱,字仲含,是峡江人。
曾樱保持自身清廉,施政和乐平易公平,不畏强暴。
织造宦官李实迫使各知府行下属之礼,曾樱不服从。
他因母亲过世返家。
服丧期满,起用任原职。
晋升为按察使,负责分巡福安、宁清二府。
崇祯十年冬天,皇帝相信东厂的话,认为曾樱行贿谋求升官,就命令把他套上刑具送到京师。
当地的士绅、百姓因为曾樱家里清贫,为他凑钱准备了行装,几千名年高德厚的人跟着他到京师,敲登闻鼓为他诉冤。
后来唐王在福州称帝号。
不久命令他掌管吏部,随即晋升为太子太保、吏部尚书、文渊阁大学士。
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6分)陈登云,字从龙,唐山人。
万历五年进士。
除鄢陵知县,征授御史。
改巡山西。
还朝,会廷臣方争建储..。
登云谓议不早决,由贵妃家阴沮之。
十六年六月遂因灾异抗疏,劾妃父郑承宪,言:“承宪怀祸藏奸,窥觊储贰。
不但惠安遭其虐焰,即中宫..家亦谨避其锋矣。
陛下..享国久长,自由敬德所致,而承宪每对..与太后人言,以为不立东宫之效。
干挠盛典,蓄隐邪谋,他日何所不至?”疏入,贵妃、承宪皆怒,同列亦为登云危,帝竟留中..尚书陆光祖,又论..不下。
久之,疏论吏部贬四川提学副使冯时可,朝右皆惮之。
时方考选科道,登云因疏言:“夫台.谏.为天下持是非,而使人贱辱至此,安望其抗颜直绳,为国家锄大奸、歼巨蠹哉!与其误用而斥之,不若慎于始进。
”因条数事以献。
以久次当擢京卿,累寝不下,遂移疾..归。
寻卒。
(节选自《明史·陈登云传》)(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中宫是皇后所居之宫,后来又可以借指皇后,这与东宫又可借指太子是同样道理。
B.陛下指宫殿中立有护卫的台阶下,因群臣不可直呼帝王,于是借用为对帝王的尊称。
C.吏部是古代六部之一,掌管文官任免、考核、升降、调动等,长官为吏部尚书。
D.移疾指官员上书称病,实际是官员受到权臣诋毁,不得不请求退职的委婉说法。
D[在表述“移疾”时,将个别现象扩大为全部的内容。
大多数时候,“移疾”是用上书称病的方式请求退职。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建储,意为确定储君,也即确定皇位的继承人,我国古代通常采用嫡长子继承制。
B.太后,是指皇帝的母亲,一般居住在中宫。
C.留中,是封建社会皇帝对臣子的奏章采取的一种做法,即把臣子的奏章留在宫禁中,不交议也不批复。
D.台谏,包括台官和谏官。
台官,唐宋时指御史台的官员,明朝通称御史为台谏,其职责是在朝规谏皇帝,出朝奉命巡视,主要是纠察百官之失。
B[太后不住在中宫,中宫是皇后所居之宫。
]【参考译文】陈登云,字从龙,唐山人。
是万历五年(1577)的进士。
授职鄢陵知县,(因政绩好)被征召回朝授予御史。
皇帝改派他巡视山西。
陈登云回到朝廷,恰逢朝廷的大臣正在争论设立太子的事情。
陈登云认为朝议迟迟不能决定,是由于贵妃家人暗中阻挠。
万历十六年(1588)六月因发生灾害上疏直言,弹劾贵妃父亲郑承宪,说:“郑承宪包藏祸心,觊觎储君。
不但惠安遭到他们算计,即使皇后与太后家也谨慎避开他们的锋芒。
陛下统治国家已很久了,这是因为尊重圣德的结果,而郑承宪每次对人说,认为是不立太子的结果。
扰乱设立储君,暗中谋划奸邪之事,以后还有什么事他干不出来呢?”奏章呈上,贵妃、郑承宪都大怒,同朝官员也替陈登云畏惧,但皇帝把奏章留在宫禁中,不交议也不批复。
过了很久,陈登云上疏弹劾吏部尚书陆光祖,又奏告贬谪四川提学副使冯时可,朝廷的大臣都很怕他。
当时,正好考选科道,陈登云因而上疏说:“谏官是为天下主持是非的,却让人轻视羞辱到这种地步,怎么能希望他态度严正公平执法,为国家除掉奸人、消灭败类呢!与其因误用而贬退,不如谨慎地考察当初进用的人选。
”趁机条陈数件事献给皇上。
因长期驻守地方按规定应当提升为京官,却多次被搁置不下发,于是他称病归家。
不久之后就死了。
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3分)盛度字公量。
契丹寇边,(盛度)奉使陕西,绘《西域图》,言:“酒泉、张掖、武威、燉煌、金城五郡之东南,有郡、有军、有守捉,襟带相属,烽火..相望,其为形势备御之道至矣。
今复绘山川、道路、壁垒..、区聚,为《河西陇右图》,愿备上览。
”知扬州..。
暴感风眩,以太子少傅致仕,卒。
真宗祀汾阴,仁宗在藩.邸,诏掌起居笺奏及留司章奏。
(节选自《宋史·盛度传》)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烽火,古代边防通信的重要手段,烽火燃起表示国家战事的出现。
B.壁垒,古代指军营周边的围墙,泛指防御工事,现多用来比喻对立的事物和界限。
C.扬州,古时又称广陵、维扬,“淮左名都,竹西佳处”即指此地。
D.藩,古代称属国属地或分封的土地,后来借指京畿附近的重要城市。
D[理解A、B两项中“烽火”“壁垒”的意思可以从盛度绘《西域图》《河西陇右图》,介绍西域的地势、军事部署等内容进行推断。
由“相望”“备御之道”可知,“烽火”是边防军事的通信手段,古代边境报警时燃烧烟火,依靠“相望”传递信息;“壁垒”是一种军事防御工事。
C项,由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中的“烟花三月下扬州”可知,“扬州,古时又称广陵”正确。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语出姜夔的《扬州慢·淮左名都》,有“淳熙丙申至日,予过维扬”,其中的“维扬”也就是扬州。
D项,由“真宗祀汾阴,仁宗在藩邸”可知,此时真宗在位,仁宗在“藩邸”。
古时皇帝从诸皇子中择嫡长子或最优秀的皇子作为皇位继承人,而其余的皇子则会被安排到全国各地做藩王,所以选项中“属国属地或分封的土地”正确。
同时联系历史上的“藩镇割据”能确定选项中“借指京畿附近的重要城市”是错误的。
]4.阅读下面的文言语段,完成后面的题目。
(8分)①(2019·广东东莞冲刺模拟)李熹字季和,上党铜鞮是人也……皇太子立,以熹为太子太傅....。
自魏明帝以后,久旷东宫,制度废阙,官司不具,詹事、左右率、庶子、中舍人诸官并未置,二傅并摄众事。
熹在位累年,训道尽规。
以年老逊位。
(节选自《晋书·李熹传》)②(2019·河北石家庄毕业班模拟)郭惟贤,字哲卿,晋江人……主事董基谏内操被谪,惟贤救之,忤旨,调南京大理评事。
给事中阮子孝、御史潘惟岳等交章救。
帝怒,夺俸..有差。
(节选自《明史·郭惟贤传》)③(2019·湖北黄冈中学三模)(刘)弘遣南蛮长史陶侃为大都护,牙门将皮初为都战帅,进据襄阳。
侃、初等累战破昌,昌惧而逃,其众悉降,荆土平。
时荆部守.宰.多阙,弘请补选,帝从之。
(节选自《晋书·刘弘传》)④(2019·湖南长沙一中等四校五月联考)颜衎字祖德,兖州曲阜人。
少苦学,治《左氏春秋》。
梁龙德中擢第,解褐..授北海主簿,以治行闻。
(节选自《宋史·颜衎传》)判断下列对文言语段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是否正确。
①太子太傅,《周礼》中的“三公”之一,后来逐渐成为虚衔。
李熹任此职时也属虚衔。
()②夺俸,俸即俸禄,是官员所得到的薪金,夺俸是对有过失的官吏采取的一种惩罚措施。
()③守宰,泛指各级官员,“守”是州府地方长官,“宰”是辅佐国君的百官之长。
()④解褐,同“释褐”,意为脱去粗布衣服,文中指因做官而摆脱贫贱,这与借指贫贱的“衣褐”相对。
() [解析]①“李熹任此职时也属虚衔”错误。
从当时的局势及后文“二傅并摄众事”可知,李熹被起用为太子太傅时,二傅一起管理政事,所以太子太傅并非虚衔。
②正确。
从字面上看,“夺俸”即夺去俸禄,是一种惩罚措施。
从语境“给事中阮子孝、御史潘惟岳等交章救”“帝怒”来看,“夺俸”是因为在皇上看来这些官员都做错了事情。
表述正确。
③“‘宰’是辅佐国君的百官之长”错误。
从前文“(刘)弘遣南蛮长史……进据襄阳……荆土平”可知,“荆”应为地名。
“时荆部守宰多阙”的意思是“荆部”缺少“守宰”,根据语境,这里的“宰”与“守”意思相同,都属于地方官员。
④“文中指因做官而摆脱贫贱”错误。
原文未提及颜衎身处贫贱之家。
解褐,同“释褐”,意为脱去粗布衣服,换上官员服饰,指开始进入仕途。
“衣褐”借指贫贱者,与“解褐”并不相对。
[答案]①×②√③×④×5.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会试”是我国封建社会科举考试的一种。
由皇帝主持在京城举行,因为在春天举行,又称春试或春闱。
B.“致仕”就是旧时官员交还官职,即今所谓退休。
依照古制,官员一般在七十岁致仕,有疾患的则可以请求提前。
C.“服阕”是指旧时官员三年守丧期满除服。
官员遭逢父母去世,按例要离职回籍守丧,满三年后朝廷再授予新的职务。
D.“尚书”是中国古代官名。
始置于战国时代,到了隋唐时确定为尚书省下设的六个部的最高行政长官。
A[A项,会试“由皇帝主持”错误,会试由礼部派官员主持。
][教师备选]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表,中国古代臣子向帝王上书陈情言事的一种特殊文体,是封建社会臣下对皇帝有所陈述、请求、建议时用的一种文体。
B.擢,在原官职上提拔;出,离开京城外调(与“入”相对,古人一般以入京任官为荣)。
C.刺史制度是中国古代重要的地方监察制度。
始于秦,完善于汉,东汉以后刺史成为州郡最高军政长官,有时称为太守。
唐白居易曾任杭州、苏州刺史,柳宗元曾任柳州刺史。
D.有司,古代设官分职,各有专司,故称有司。
“司”即“主管”“管理”。
C[刺史,又称刺使,官职。
西汉初年,文帝以御史多失职,命丞相另派人员出刺各地,不常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