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新生儿窒息复苏指南(2012.7.26)
新生儿窒息复苏指南(2012.7.26)
复苏的步骤
气囊面罩正压通气
(5) 经30s充分正压通气后,如有自主呼吸,且 心率≥l00次/min,可逐步减少并停止正压通气 如自主呼吸不充分,或心率<100次/min,须继 续用气囊面罩或气管插管施行正压通气,并检 查及矫正通气操作。如心率<60次/min,气管 插管正压通气并开始胸外按压
(6) 持续气囊面罩正压通气(>2 min)可产生 胃充盈,应常规经口插入8 F胃管,用注射 器抽气并保持胃管远端处于开放状态 (7) 国内使用的新生儿复苏囊为自动充气式气囊 (250m1),使用前要检查减压阀。有条件最 好配备压力表。自动充气式气囊不能用于常 压给氧
复苏气囊的类型
气流充气式气囊
自动充气式气囊
自动充气式气囊
优点:
无压缩气源也可充盈 减压阀
气囊 减压阀
缺点:
没有密封也会充盈 储氧器 需要储氧器 通过面罩来常压给氧不可靠
面罩
急救备用: 自动充气式气囊
建议不管在哪里复苏,都把自动充气式气 囊作为常规备用装置,以防没有压缩气源 或T组合复苏器出现故障
率和安全性
T组合复苏器(T-piece)
是近年来国外用的比较多的一种正压通气装置, 优点 单手操作 预设压力控制 (预设PIP和PEEP) 可更稳定地提供呼气末正压(连续保持) 和吸气峰压 。 可延长供气时间 (如需)
复苏的步骤
T—组合复苏器(T—Picec复苏器) (1)指征: 用于足月儿和早产儿正压通气。 (2)用法: 需接上压缩气源,氧气由T—组合复苏器的新生儿 气体出口经一个管道输送到新生儿端,与面罩相连使与口鼻 密封或与气管导管相连。预先设定吸气峰压(PIP)20—25cm H2O、呼气末正压(PEEP)5cm H2O、最大气道压(安全压)30— 40 cm H2O。操作者用拇指或食指关闭或打开T形管的开口, 控制呼吸频率及吸气时间,使氧气直接流人新生儿气道。由 于提供恒定一致的PEEP及PIP,维持功能残气量,更适合早产 儿复苏时正压通气的需要。本装置容易操作、使用灵活、压 力输出安全正确及操作者不易疲劳
气囊和面罩: 安放面罩
边缘
有缓冲垫 无缓冲垫
形状
圆形 解剖形
大小
小 大
面罩必须覆盖 下颌尖 口 鼻
复苏的步骤
T—组合复苏器(T—Picec复苏器)
T—组合复苏器是一种由气流控制和压力限制的机械装置。 本指南推荐县以上医疗单位尤其是三级医院需要使用或创造 条件使用T—组合复苏器,尤其对早产儿的复苏更能提高效
复苏的步骤
羊水胎粪污染时的处理:当 羊水有胎粪污染时,无论胎 粪是稠或稀,初生儿一娩出 先评估新生儿有无活力:新 生儿有活力时,继续初步复 苏;如无活力,采用胎粪吸 引管进行气管内吸引 有活力的定义是:规则呼吸 或哭声响亮、肌张力好及心 率>100次/min。 以上3项中1项不好者为无活 力
复苏的步骤
D
考虑低血容 量气胸
给予肾上腺素
6 min 85%~90%
新生儿复苏流程图
羊水中有胎粪
是
新生儿有活力
否 是
吸引气管内胎粪
否
继续进行初步复苏的其他部分:
清除口鼻腔分泌物 擦干全身,给予刺激,重新摆正 体位
复苏的步骤
(一)快速评估
出生后立即用几秒钟的时间快速评估4项指标:
(1)足月吗? (2)羊水清吗? (3)有哭声或呼吸吗? (4)肌张力好吗?
二.复苏的基本程序
评估 评估—决策—措施的 程序在整个复苏中不断 重复 ■ 3个体征:呼吸、心 率、氧饱和度 ■通过评估这3个体征中 的每一项来确定每一步 骤是否有效。其中对心 率的评估最重要
■
措施
决策
三.复苏的基本程序
新生儿复苏流程图
足月吗? 羊水清吗?
出 生
■ ■ ■ ■ ■ ■ ■ ■ ■ ■ ■ ■
前
言
�☆ 为了降低我国新生儿窒息的死亡率和伤残率,
2004 年由我国卫生部主导,建立了新生儿窒息复苏项 目。取得了很大成绩,降低了我国新生儿窒息的 发生率和死亡率 ☆ 在 2010 年9月在上海召开的“新生儿窒息复苏 项目总结大会”上,决定我们的项目再继续进行 5年
※ 为指导新生儿复苏,美国新生儿学会和美国心脏协
是
否
纠正通气步骤 否
复苏后护理
心率<60次/分
是
新生儿复苏流程图
考虑气管插管
C 胸外按压
与正压通气配合
否
生后导管氧饱和度标准 1 min 60%~65%
2 min 65%~70%
纠正通气步骤 如胸廓起伏不 好给予气管插 管 心率<60次/分
是
3 min 70%~75% 4 min 75%~80%
5 min 80%~85%
是,与母亲在一起
常温护理: 保持体温 清理气道(必要时)
有呼吸音吗? 肌张力好吗?
否
擦干
评估
30s
■ ■ ■ ■ ■ ■ ■ ■ ■ ■
保持体温,摆正体位, A 清理气道,擦干全身, 给予刺激 心率<100次/分 呼吸暂停或喘息样呼吸?
否
否
呼吸困难或持续紫绀?
60s
新生儿复苏流程图
B
正压通气 氧饱和度监测 清理气道 氧饱和度监测 常规给氧或CPAP 心率<100次/分
复苏的步骤
气囊面罩正压通气
(1)通气压力需要20—25 cmH2O,少数病情严重的初生儿可用2— 3次30—40 cm H2O压力通气,以后通气压力维持在20 cmH2O (2) 频率40—60次/min(胸外按压时为30次/min) (3)有效的正压通气应显示心率迅速增快,由心率、胸廓起伏、 呼吸音及氧饱和度来评价 (4)如正压通气达不到有效通气,需检查面罩和面部之间的密闭 性,是否有气道阻塞(可调整头位,清除分泌物,使新生儿的 口张开)或气囊是否漏气。面罩型号应正好封住口鼻,但不能 盖住眼睛或超过下颌
全身擦干 清理呼吸道在前,擦干在后
拿走湿毛巾
5.刺激:用手拍打或手指轻弹新生儿的足底或摩擦背 部2次以诱发自主呼吸,如这些努力无效表明新生儿处 于继发性呼吸暂停,需要正压通气
触觉刺激
用手拍打或手指弹患儿的足底或摩擦背部2次以诱发自主呼吸
具有潜在危险性的刺激形式
拍打后背或臀部
挤压肋骨
将大腿压向腹部 扩张肛门括约肌 热敷、冷敷、热浴、冷浴 摇动
会制订了新生儿复苏指南,并在循证医学研究的基
础上定期修改,5年前制定了2005年新生儿复苏指南
和培训教材
※ 我们在此基础上,结合中国国情制定了中国的新生
儿复苏指南。已在中华儿科杂志(2005年第5期)、
中华围产医学杂志等杂志(2007年第4期)发表
新生儿复苏指南
�
# 近年来,国际上对新生儿复苏的许多有争议 的问题进行了大量多中心循证医学研究,在 许多方面取得了共识,去年美国儿科学会和 心脏学会又制订了2010年新生儿指南 � # (Pediatrics 2010; 126: e1400-e1413)
4
5
第四部分
复苏后监护
第五部分
早产儿复苏需关注的问题
指南目标和原则
& 确保每次分娩时至少有1名熟练掌握新生儿复苏技术的 医护人员在场
& 加强产儿科合作,在高危产妇分娩前儿科医师要参加分
娩或手术前讨论;在产床前等待分娩及实施复苏;负责 复苏后新生儿的监护和查房等。产儿科医师共同保护胎 儿完成向新生儿的平稳过渡
如以上4项中有1项为“否",则进行以下初步复苏
复苏的步骤
(二)初步复苏
1.保暖:放在辐射保暖台上或采取 其他保温措施减少热量散失等。 对体重<1500g的极低出生体重 儿可将其头部以下躯体和四肢放 在清洁的塑料袋内,或盖以塑料 薄膜置于辐射保暖台上,摆好体 位后继续初步复苏的其他步骤。
早产儿保温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复苏的步骤
出生后导管前氧饱和度标准
1min 2min 3min 4min 5min 6min 60%--65% 65%--70% 70%--75% 75%--80% 80%--85% 85%--95%
复苏的步骤
(三)正压通气
新生儿复苏成功的关键是建立充分的正压通气 1.指征: (1)呼吸暂停或喘息样呼吸 (2)心率<100次/min
寒冷低体温
棕色脂肪利用
去甲肾上腺素释放
代谢率增加
肺血管收缩
外周血管收缩
右向左分流
向组织送氧减少
游离脂肪酸释放
低氧血症
缺氧
氧耗增加
无氧代谢增加
© S .T .A .B.L.E . ® 2001
®
乳酸酸中毒
? 死亡
2.体位:置新生儿头轻度仰伸位(鼻吸气位)
建立通畅的呼吸道:摆正体位
仰卧体位、头略后仰, “鼻吸气” 位 “鼻吸气” 位使咽后壁、喉和气管成一直线 颈部伸仰过度及不足均阻碍气体进入,而体位正确则使呼吸道保 持最佳开放状态
(4)药物和(或)扩容
一、复苏准备
1.每次分娩时有1名熟练掌握新生儿复苏技术的医护人员 在场,其职责是照顾新生儿。 2.复苏1名严重窒息儿需要儿科医师和助产士(师)各1名 3.多胎分娩的每名新生儿都应有专人负责。 4.复苏小组每个成员需有明确的分工,均应具备熟练的复 苏技能。 5.新生儿复苏设备和药品齐全,单独存放,功能良好。
早产儿(<1500g),如采取以下措施可降低发生 体温过低的风险 从脚趾到肩部放入一个塑料袋中 立即装入无须擦干 置于辐射加热装置上
早产儿保温
极低出生体重(<1500g)的早产儿尽管用了传统的措施 去减少热丢失仍会发生低温。低温的危害:
Reprinted by permission of Neonatal Network, Vol. 11, No. 3, 1992, p. 67